..续本文上一页才是典型的殊胜方便。
你若问我:什么是禅?我没有赵州那么高明,你们若问我如何才能得个入处,我有四句稀松话,你若能当下理会得,保你先断法执,后断我执,二执俱断,圆证解脱,从此断惑。我的方便就是:“热了出汗,冷了打颤,渴了喝水,饿了吃饭。”
就这四句话,假如你们认为我这是开玩笑,我是很诚恳的,不是开玩笑。你们要会得这四句话,你马上断法执,就进入离执禅定,这是一块敲门砖。我再说一遍:热了就出汗,冷了就打颤,渴了就喝水,饿了就吃饭。我这个没有赵州那个绝,你们还可以用思惟,赵州那个连思惟都没有地方用,你想啃一口,也没有地方下口。
所以参禅不难得个方便。如想得个入处,古德留下的公案很多,随便拿一条去参,都可以进入,那就是钥匙。如果你认为古人的太陈旧,不够新鲜,我这个是刚出笼的。假如这四句话你会了,不须开口,你做个动作,比个手势,我就心照不宣了。还有不用开口说话的吗?禅原本是这样的,原本是脱离语言文字的。
三、参学的最佳时间、地点
有些人对我说:老师,我是想修行啊!可是我没有时间哪!我说不然!不要说给你八小时,给你四小时,没人打扰你,关在你房里,你就会感觉到难过了,一会儿想打电话问候老朋友,一会儿又想写信……简直受不了,果真没时间吗?不相信试试看,你就知道。
学法不是时间多寡的问题,有的人有时间他不修行,他活得很难过。我讲一个笑话:我有一个朋友在上班时工作很忙,退休回到家里不几天就生病了,总是感到很无聊,生活方式突然改变,好像处处不对劲。他坐在沙发上喊不舒服,躺在床上喊头痛。他太太很聪明,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给他在客厅旁边摆个办公桌,准备了笔、纸、墨盒、印泥盒、卷宗等一应俱全。早上在卷宗里写个签条:谨检呈老大、老二本次月考成绩单乙份,恭请核阅。他看了以后说:大宝此次功课退转,酌情减发零用钱一半。二宝此次平均超过八十分,多发奖金五百元。晚上的卷宗里写的是:谨拟具明(星期二,十八日)菜单乙份,是否可行,恭请核示。他看呀看地点点头,拿笔批了个可字。翌晨,夫人又来了个:谨检呈本日中央日报、联合报、中国时报各一份,敬请钧阅。(哄堂大笑)他很高兴,当然每天都给他泡杯茶摆到办公桌上,他腿一翘,嘿!健康恢复,情绪也好了,的确生活方式跟过去差不多嘛!批阅卷宗、呈阅报纸、泡茶、照样发号施令或奖或惩,有啥不对?这虽然是个笑话,显然人闲了也不是件好事。你说你因为忙而不能学法,这是遁词。你说需要时间多才好,时间多了,你受得了吗?
也有人问我:什么地方学法最好?你看到处灵气很坏、空气污染、噪音太多,怎么能修行?定、静、安、虑、得嘛!他说:我想到山上去修行好不?我说:我赞成你去,但是你必须要最少一个礼拜不回家,若能做到,我发一千元奖金。这家伙是到山里去了,不过未到一个礼拜,两天就回来了。他解嘲地说:你看!晚上找不到一个人聊天,蚊子又多,很多不知名的小虫,打死了又来一批,坐在里头也没人理我,看书嘛!看不进去,打坐嘛!腿酸腰痛,这怎么个修法嘛!于是我就回来了。所以修行不应该选择时地。
你若问我什么时候好修行?就是现在!什么地点好修行?就在眼前!眼前你不修行,现在你不修行,你便永远都不可能修行了。
一个人在深山里修行,这的确是好,但要有这个福气,如果没这个福气,很难。记得读小学时教科书有一课,大家做馒头,叫这个挑水,那个磨面,大家都分工了,只有猴子不肯做事,最后蒸熟了大家都吃,猴子也要吃,大家说不给你吃,为什么?不做工的没饭吃。你不做工,你光修行,谁给你饭吃?所以要有这个福气。
总而言之,十字街头好修行。古人大澈大悟以后,回到城市向酒楼、赌坊、戏院、花街来验心,看在这些场合心是不是会动、会乱,定力会不会退失?你我如果在自己的岗位上素位而行,随时修行、随地修行、有空就修行,这就行了。
关于修行是什么?很多人都会联想到:一位老和尚在深山古庙坐在蒲团上,正襟危坐,眼睛半开半闭,灯光半明半暗,这是“黑白来”,这不是修行,这样子既不卫生,也容易心乱。若说修行是打坐,那也不然,有个故事说:
马祖当初只管打坐,谁来了也不理。一天南岳怀让大师走到山上,看到这个山上有一股灵气,发现有真修行的人,就问附近的僧人:此地有没有修道的人哪?答说:哪个不是修道的人!那个和尚以为出家就是修道,不然!其实还没有见到道怎么修?“听说后山有个和尚,平常人们跟他打招呼,他也不理。这个家伙怪怪的,恐怕与众不同吧!”
南岳禅师是六祖的首席大弟子,到了后山,跟他(马祖)打招呼,他也不理。南岳这老头很绝,你不理我,我有办法!就拿个砖头在他旁边磨呀磨的烦死人。不理不行了,不理他不走啊!于是问道:师父!你磨砖头干什么?大师说:我磨它作镜子啊!马祖说:砖头怎能磨成镜子呢?那么你打坐干什么?我打坐成佛呀!我磨砖不能成为镜子,你打坐又怎么成佛呢?佛无定相嘛!马祖说:那我就不懂了,要怎样才能成佛呢?我打个比方:如果车要是不走,你是打车,还是打牛?马祖说:当然打牛呀!你这样打坐却是在打车嘛!马祖当下豁然。
各位由此可以知道,真正修行,像马祖那样在深山里结庵,身心不动,谁来也不理,远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尚且不是修行,怎样才是真正的修行呢?
释迦牟尼佛的大慈大悲,在能平等的普度众生;菩萨的可敬,在于热情炽然而又超越自我,完全为众生而献出心力。离开本来面目的参究,离开对众生的悲悯,根本就不是修行,若是心灰意冷,果然败种焦芽。
在深山修行固然不是好地方,等到老年退休以后再修行,表层意识已经硬化,修行就来不及了。各位看到很多老年人罹患失心症,什么是失心症?跟小朋友抢糖果吃,在马路上解小便,你见过没有?像这样老了以后,脑细胞僵化了,还能修行吗?
如果你问我什么时间修行最好?什么地点最好修行?这无须找风水先生。我看到报上说一个人为了修行,找了一个风水最好的地方,活人住在那里就长生不老,死人埋葬了,下一代会大富大贵,没有这个事,当初释迦牟尼坐在菩提树下没有看风水。所以修行不是个神秘的名词,不是限定物件的一种行为,而是人人可以修行,人人应该修行,人人有责任修行。因为,修行只是修正你的想念与行为,也就是孟子讲的“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当你做一件事情,做不通的时候,不要向别人抱怨、发牢骚,应该反过来向自己求答案,为什么他做得通,我做不通?一定是我错了,一定是某些地方不合适。
所以修行的时间是现在,修行的地点是眼前,修行的方法就是修正自己的想念和行为。
四、参禅最契机、最稳妥的方法是什么?
最后一个问题,有很多人问我“参禅最契机、最稳妥的方法是什么?”我告诉各位,是观心。
有些人根本是门外汉,他说观心是古老的禅,达摩祖师那几代才观心,到唐朝中叶以后,一花五叶,只见棒喝交驰,击石火、闪电光,举拂、擎拳、瞪目、竖指……那些才真够奇特、奥妙,也才是禅的独特风格;至于观心一法,实在是卑之无甚高论,太古板、太简单,那不是禅。像这种知见的人,永劫不会开悟。
不必说各位开悟、见性了,如果你真正看懂了那些禅籍,就该知道达摩大师当初传法给二祖后,想印证二祖的境地,二祖运用了种种的辞汇和表达方式,尽在说心、说性说了一大堆,达摩大师都不置可否,说你这些玩意等于没讲,因为他要的是你见性,不是要你的分别心和知解,要的是你摩诃般若的现量,而对于表层意识的闲知解并不认可。
直到二祖说:我现在已息诸缘。达摩祖师问:是不是断灭呢?意思说是不是无记、没有知觉,跟死人一样?二祖说:没有无记,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不是死人,只是无念,不是不觉。然后初祖才印可说:如是、如是,只此是诸佛所传心印,善自护持。
我请教各位:如果二祖当初不观心,怎么知道已息诸缘?他若不察知自己的心态,又怎么知道并不断灭?我们再看看六祖坛经,惠明为了夺取衣钵追赶六祖,因为他是武将出身,当然跑步要比一般和尚高明,别人远落在后面,他第一个先追到。六祖对他说:衣钵表信,只是法统的征信,可以力争吗?惠明用手提也提不动,然后见风转舵地说:我不是为衣钵,我是为求法来的。六祖说:你既然为法来,现在坐在那里,善恶都莫思量,好的、坏的你都别想。调心调了半天,六祖在旁边观察,发现他的心态到达有心无念的时候,说道: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
惠明一听,恍然大悟,感动得痛哭流涕。他说:我在黄梅几年,不知道本来面目,现在行者(没有出家受戒,他只是一个烧火的工人,寺里的工人就叫行者)就是我的师父啊!六祖说:不必客气啦!我们都是五祖的弟子,你不能这样啊!不过惠明还是认他为师,把名字改成道明。试想,离开心态,什么是禅?
再说六祖从五祖开悟后,五祖以金刚经为六祖印证心态,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遂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若不观心,怎么知道本自清净?怎么知道本自具足?
五祖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试问:不观心如何“识心达本源”?难道是向外觅佛法吗?证道歌说“但得本,莫愁末。”只要你认识本心,那些枝枝节节,神通妙用都会次第发露出来的。
我们常…
《参学正眼》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