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參學正眼▪P3

  ..續本文上一頁才是典型的殊勝方便。

      你若問我:什麼是禅?我沒有趙州那麼高明,你們若問我如何才能得個入處,我有四句稀松話,你若能當下理會得,保你先斷法執,後斷我執,二執俱斷,圓證解脫,從此斷惑。我的方便就是:“熱了出汗,冷了打顫,渴了喝水,餓了吃飯。”

      就這四句話,假如你們認爲我這是開玩笑,我是很誠懇的,不是開玩笑。你們要會得這四句話,你馬上斷法執,就進入離執禅定,這是一塊敲門磚。我再說一遍:熱了就出汗,冷了就打顫,渴了就喝水,餓了就吃飯。我這個沒有趙州那個絕,你們還可以用思惟,趙州那個連思惟都沒有地方用,你想啃一口,也沒有地方下口。

      所以參禅不難得個方便。如想得個入處,古德留下的公案很多,隨便拿一條去參,都可以進入,那就是鑰匙。如果你認爲古人的太陳舊,不夠新鮮,我這個是剛出籠的。假如這四句話你會了,不須開口,你做個動作,比個手勢,我就心照不宣了。還有不用開口說話的嗎?禅原本是這樣的,原本是脫離語言文字的。

  

  叁、參學的最佳時間、地點

  

   有些人對我說:老師,我是想修行啊!可是我沒有時間哪!我說不然!不要說給你八小時,給你四小時,沒人打擾你,關在你房裏,你就會感覺到難過了,一會兒想打電話問候老朋友,一會兒又想寫信……簡直受不了,果真沒時間嗎?不相信試試看,你就知道。

      學法不是時間多寡的問題,有的人有時間他不修行,他活得很難過。我講一個笑話:我有一個朋友在上班時工作很忙,退休回到家裏不幾天就生病了,總是感到很無聊,生活方式突然改變,好像處處不對勁。他坐在沙發上喊不舒服,躺在床上喊頭痛。他太太很聰明,眉頭一皺,計上心來,給他在客廳旁邊擺個辦公桌,准備了筆、紙、墨盒、印泥盒、卷宗等一應俱全。早上在卷宗裏寫個簽條:謹檢呈老大、老二本次月考成績單乙份,恭請核閱。他看了以後說:大寶此次功課退轉,酌情減發零用錢一半。二寶此次平均超過八十分,多發獎金五百元。晚上的卷宗裏寫的是:謹擬具明(星期二,十八日)菜單乙份,是否可行,恭請核示。他看呀看地點點頭,拿筆批了個可字。翌晨,夫人又來了個:謹檢呈本日中央日報、聯合報、中國時報各一份,敬請鈞閱。(哄堂大笑)他很高興,當然每天都給他泡杯茶擺到辦公桌上,他腿一翹,嘿!健康恢複,情緒也好了,的確生活方式跟過去差不多嘛!批閱卷宗、呈閱報紙、泡茶、照樣發號施令或獎或懲,有啥不對?這雖然是個笑話,顯然人閑了也不是件好事。你說你因爲忙而不能學法,這是遁詞。你說需要時間多才好,時間多了,你受得了嗎?

      也有人問我:什麼地方學法最好?你看到處靈氣很壞、空氣汙染、噪音太多,怎麼能修行?定、靜、安、慮、得嘛!他說:我想到山上去修行好不?我說:我贊成你去,但是你必須要最少一個禮拜不回家,若能做到,我發一千元獎金。這家夥是到山裏去了,不過未到一個禮拜,兩天就回來了。他解嘲地說:你看!晚上找不到一個人聊天,蚊子又多,很多不知名的小蟲,打死了又來一批,坐在裏頭也沒人理我,看書嘛!看不進去,打坐嘛!腿酸腰痛,這怎麼個修法嘛!于是我就回來了。所以修行不應該選擇時地。

      你若問我什麼時候好修行?就是現在!什麼地點好修行?就在眼前!眼前你不修行,現在你不修行,你便永遠都不可能修行了。

      一個人在深山裏修行,這的確是好,但要有這個福氣,如果沒這個福氣,很難。記得讀小學時教科書有一課,大家做饅頭,叫這個挑水,那個磨面,大家都分工了,只有猴子不肯做事,最後蒸熟了大家都吃,猴子也要吃,大家說不給你吃,爲什麼?不做工的沒飯吃。你不做工,你光修行,誰給你飯吃?所以要有這個福氣。

      總而言之,十字街頭好修行。古人大澈大悟以後,回到城市向酒樓、賭坊、戲院、花街來驗心,看在這些場合心是不是會動、會亂,定力會不會退失?你我如果在自己的崗位上素位而行,隨時修行、隨地修行、有空就修行,這就行了。

      關于修行是什麼?很多人都會聯想到:一位老和尚在深山古廟坐在蒲團上,正襟危坐,眼睛半開半閉,燈光半明半暗,這是“黑白來”,這不是修行,這樣子既不衛生,也容易心亂。若說修行是打坐,那也不然,有個故事說:

      馬祖當初只管打坐,誰來了也不理。一天南嶽懷讓大師走到山上,看到這個山上有一股靈氣,發現有真修行的人,就問附近的僧人:此地有沒有修道的人哪?答說:哪個不是修道的人!那個和尚以爲出家就是修道,不然!其實還沒有見到道怎麼修?“聽說後山有個和尚,平常人們跟他打招呼,他也不理。這個家夥怪怪的,恐怕與衆不同吧!”

      南嶽禅師是六祖的首席大弟子,到了後山,跟他(馬祖)打招呼,他也不理。南嶽這老頭很絕,你不理我,我有辦法!就拿個磚頭在他旁邊磨呀磨的煩死人。不理不行了,不理他不走啊!于是問道:師父!你磨磚頭幹什麼?大師說:我磨它作鏡子啊!馬祖說:磚頭怎能磨成鏡子呢?那麼你打坐幹什麼?我打坐成佛呀!我磨磚不能成爲鏡子,你打坐又怎麼成佛呢?佛無定相嘛!馬祖說:那我就不懂了,要怎樣才能成佛呢?我打個比方:如果車要是不走,你是打車,還是打牛?馬祖說:當然打牛呀!你這樣打坐卻是在打車嘛!馬祖當下豁然。

      各位由此可以知道,真正修行,像馬祖那樣在深山裏結庵,身心不動,誰來也不理,遠離我相、人相、衆生相尚且不是修行,怎樣才是真正的修行呢?

      釋迦牟尼佛的大慈大悲,在能平等的普度衆生;菩薩的可敬,在于熱情熾然而又超越自我,完全爲衆生而獻出心力。離開本來面目的參究,離開對衆生的悲憫,根本就不是修行,若是心灰意冷,果然敗種焦芽。

      在深山修行固然不是好地方,等到老年退休以後再修行,表層意識已經硬化,修行就來不及了。各位看到很多老年人罹患失心症,什麼是失心症?跟小朋友搶糖果吃,在馬路上解小便,你見過沒有?像這樣老了以後,腦細胞僵化了,還能修行嗎?

      如果你問我什麼時間修行最好?什麼地點最好修行?這無須找風水先生。我看到報上說一個人爲了修行,找了一個風水最好的地方,活人住在那裏就長生不老,死人埋葬了,下一代會大富大貴,沒有這個事,當初釋迦牟尼坐在菩提樹下沒有看風水。所以修行不是個神秘的名詞,不是限定物件的一種行爲,而是人人可以修行,人人應該修行,人人有責任修行。因爲,修行只是修正你的想念與行爲,也就是孟子講的“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當你做一件事情,做不通的時候,不要向別人抱怨、發牢騷,應該反過來向自己求答案,爲什麼他做得通,我做不通?一定是我錯了,一定是某些地方不合適。

      所以修行的時間是現在,修行的地點是眼前,修行的方法就是修正自己的想念和行爲。

  

  四、參禅最契機、最穩妥的方法是什麼?

  

   最後一個問題,有很多人問我“參禅最契機、最穩妥的方法是什麼?”我告訴各位,是觀心。

      有些人根本是門外漢,他說觀心是古老的禅,達摩祖師那幾代才觀心,到唐朝中葉以後,一花五葉,只見棒喝交馳,擊石火、閃電光,舉拂、擎拳、瞪目、豎指……那些才真夠奇特、奧妙,也才是禅的獨特風格;至于觀心一法,實在是卑之無甚高論,太古板、太簡單,那不是禅。像這種知見的人,永劫不會開悟。

      不必說各位開悟、見性了,如果你真正看懂了那些禅籍,就該知道達摩大師當初傳法給二祖後,想印證二祖的境地,二祖運用了種種的辭彙和表達方式,盡在說心、說性說了一大堆,達摩大師都不置可否,說你這些玩意等于沒講,因爲他要的是你見性,不是要你的分別心和知解,要的是你摩诃般若的現量,而對于表層意識的閑知解並不認可。

      直到二祖說:我現在已息諸緣。達摩祖師問:是不是斷滅呢?意思說是不是無記、沒有知覺,跟死人一樣?二祖說:沒有無記,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不是死人,只是無念,不是不覺。然後初祖才印可說:如是、如是,只此是諸佛所傳心印,善自護持。

      我請教各位:如果二祖當初不觀心,怎麼知道已息諸緣?他若不察知自己的心態,又怎麼知道並不斷滅?我們再看看六祖壇經,惠明爲了奪取衣缽追趕六祖,因爲他是武將出身,當然跑步要比一般和尚高明,別人遠落在後面,他第一個先追到。六祖對他說:衣缽表信,只是法統的征信,可以力爭嗎?惠明用手提也提不動,然後見風轉舵地說:我不是爲衣缽,我是爲求法來的。六祖說:你既然爲法來,現在坐在那裏,善惡都莫思量,好的、壞的你都別想。調心調了半天,六祖在旁邊觀察,發現他的心態到達有心無念的時候,說道: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哪個是明上座的本來面目?

      惠明一聽,恍然大悟,感動得痛哭流涕。他說:我在黃梅幾年,不知道本來面目,現在行者(沒有出家受戒,他只是一個燒火的工人,寺裏的工人就叫行者)就是我的師父啊!六祖說:不必客氣啦!我們都是五祖的弟子,你不能這樣啊!不過惠明還是認他爲師,把名字改成道明。試想,離開心態,什麼是禅?

      再說六祖從五祖開悟後,五祖以金剛經爲六祖印證心態,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遂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若不觀心,怎麼知道本自清淨?怎麼知道本自具足?

      五祖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試問:不觀心如何“識心達本源”?難道是向外覓佛法嗎?證道歌說“但得本,莫愁末。”只要你認識本心,那些枝枝節節,神通妙用都會次第發露出來的。

      我們常…

《參學正眼》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臨濟禅與安祥禅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