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别以婆师婆为上首,结集佛说。此则祇及小乘者。四分律则传经藏律藏论藏之结集;而阿含经外别有杂集藏,兼摄方等诸经,此则兼通小大乘者。西域记则传阿难诵经,优波离诵律,大迦叶诵论。其不加入窟中之大众部,别开会诵出经藏、律藏、论藏、杂集脏、禁咒藏;杂集藏摄根本大乘经,禁咒藏摄陀罗尼,此则兼通小大乘显密教者。真谛又传说文殊师利阿逸多等,与阿难在铁围山结集大乘经;或传大乘经由广慧菩萨结集;而佛地经论亦言传法菩萨结集,此三则专属大乘者。故虽总唯一佛法藏,或分为声闻与菩萨之二藏,或分为经律论之三藏,或分为经律论杂四藏,或分为经、律、论、杂集、禁咒之五藏,因结集时已有差别也。
著者意见,则七叶窟中迦叶、阿难、优波离、富楼那等界内上座,系当时仪式最严正之结集,然仅小乘之三藏或二藏耳。此外大小乘诸圣弟子之结集其所闻者,应不一而足。文殊弥勒等,应亦曾结集。相传迦叶众结集已,出至窟外,见复有众弟子之结集,即宣言“未制者莫制,已制者我等随顺”,殆结集后曾和合界内外小大乘众共相参印。而文殊等或尝请阿难证其所传,故有与阿难在铁围山结集大乘经之传说,此读增一阿含之序分,亦可想见仿佛。而大乘庄严经论、谓大小乘契经原来并行流传者,深为可凭信也。
第二节、小乘盛行与分成各部
初百年间,由迦叶、阿难等传持法藏,遂形成小乘之教团,至阿育王时乃极盛行,然分裂之端亦由是起。首分为上座部与大众部,至五百年间有二十部之多。异部宗轮论云:“如是大众部四破或五破,本末别说合成九部。一、大众部,二、一说部,三、说出世部,四、鸡胤部,五、多闻部,六、说假部,七、制多山部,八、西山住部,九、北山住部”。“如是上座部七破或八破,本末别说成十一部。一、说一切有部,二、雪山部,三、犊子部,四、法上部,五、贤胄部,六、正量部,七、密林山部,八、化地部,九、法藏部,十、饮光部,十一、经量部。”按所云大众部四破或五破者,连根本之分为大众部上座部,则有五次破裂,若专从大众部所分出者以言,则但有四次破裂也。所云上座部七破八破者,亦连根本之分为大众部上座部,则有八次破裂,若专从上座部所分出者以言,则但有七次破裂也。今依各派所从出及破裂之先后,撮为一表如下:
┌一说部──┐
│说出世部─┼──第一破………第二百年
┌大众部───┤鸡胤部──┘
│ │多闻部─────第二破……第二百年中
│ 佛 │说假部─────第三破……第二百年中
│ 寂 │制多山部─┐
印度小乘┤ 百 │西山住部─┼──第四破………二百年末
│ 余 └北山住部─┘
│ 年
│
└上座部┬─雪山部(本上座部)
└─说因部┬──────第一破………………三百年初
│┌犊子部┬──第二破……………第三百年
││ │法上部─┐
││ │贤胄部 ├第三破……第三百年
└┤ │正量部 │
│ │密林山部┘
│化地部─┬────第四破……第三百年
│ └法藏部─第五破……第三百年
│饮光部──────第六破……三百年末
└经量部──────第七破……四百年初
第三节、大乘继兴与其派别
薄伽梵(世尊)所说大乘教法,虽有窟外大众暨文殊弥勒等,曾结集为大乘法藏,与小乘并流行于世,然在初五百年间,全印所宏传者唯小乘为盛,而大乘法若存若亡,未能光显焉。故后时大乘崛兴,其执著小乘者,甚或斥之为非佛说,虽至无著时,其诤犹烈。依弥勒大乘庄严经论,举七义证明大乘为佛说者可知也。释尊灭度五百余年,有马鸣菩萨兴世,外攘异道,内抑小乘,独扬大乘至教。除大庄严经论等杂说因缘暂用导俗外,他若大乘起信论等,皆直宗大乘一真法界而造,颇与释尊之华严根本*轮遥相呼应。此唯建大乘根本,纯然未有宗派之分别也。至龙猛提婆,渐偏重阐扬大乘毕竟空义,以治外小之增益执;无著世亲,渐偏重阐扬大乘之如幻有义,以治外小之损减执。但仍互融无间,未据所宗自为其派,故此前皆可谓之未分宗派之大乘也。然空宗有宗已隐含其分派之兆于龙猛无著,且须上溯乎妙德慈氏。沿至佛灭千一百年间,由清辩护法二论师,大乘始分空有二宗。旋即转为大乘密宗之代兴,至佛灭千五百年后,则小大显密皆渐趋衰灭矣。
第三章、中国佛学历史
第一节、经律论之翻译
自汉明帝夜梦金人,派蔡愔 等十八人迎摩腾竺法兰,白马驮经像来华后,中华佛法即增高继长,迄今流行不绝。但摩腾等仅于经中摘译若干条法义,以示于人而已,若今所传四十二章经、八大人觉经之类。于后汉西晋间,支谦、竺法护、支娄迦谶等,始稍稍翻译般若、法华等经,而未能盛宏也。大乘论则犹无传译之者。逮鸠摩罗什始广译大小乘经论,且宏讲之。嗣后佛陀跋陀罗、昙无谶、菩提流支辈,翻传涅槃,华严、地持、十地等经论,流通颇盛。至真谛渐译讲唯识诸经论,入唐初玄奘译传最富,义净所译亦间及唯识。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专从事译密教。实叉难陀重译华严。赵宋初,施护、法天等所译大乘密部居多,此皆其表表可知者。今综合观之,童寿为法性经论之大译师,玄奘为法相经论大译师,不空为密部经论大译师,而觉爱、真谛、善无畏,亦其次焉。
又曹魏时法时尊者虽创受戒,律论未度,晋释道安等,以僧伽阙律仪,颇忧及之。至罗什始与弗若多罗三藏共译萨婆多部之十诵律,事半未就,得昙摩流支及卑摩罗叉续成之,共六十一卷,是中国有广律之始也。复由佛陀耶舍译出昙无德部之四分律,共六十卷。佛陀跋陀罗共法显译之僧祇律,得四十卷。而佛陀什译弥沙塞部之五分律,亦成三十卷。当时四并传行,唯后代则独宏昙无德部耳。至迦叶遗律,唯传戒本,其广律未傅。(按戒本梵名波罗提木叉,广律梵名毗尼即毗奈耶。)至唐时义净三藏译根本说一切有部律甚多,此外若毗奈耶律,至赵宋时犹有翻译,然束之大藏,未有宏传者也。尝观各部之广律,所述律文及缘起之迹大致从同,出入甚少,足见其是从一本转钞,各宗派分诵耳。至其造论解说,则各彰宗义,异同者多。各宗释律之论,中土传者凡五。一、毗尼母论,二、摩德勒迦论,此二是宗萨婆多律立论者。三、善见论,此解四分律者。四、萨婆多论,此亦译萨婆多之十诵律者。五、明了论,此依正量部律立论。四律五论,为中土从古所传称之小乘律也。
第二节、宗派之成立
宗派之成立,首为大乘三论宗或四论宗,以中论、十二门论、百论、或兼大智度论为主也·同时有小乘之成实宗,以成实论为主。已而有涅槃宗、后归天台,地论宗后归华严,摄论宗后归法相。异军突起者,则有达摩菩提西来传佛心印之禅宗。而新旧译之俱舍论,则成俱舍宗。所译诸律虽并行,后渐趋重四分律,至唐道宣成南山律宗。据法华而为综合之开建者,则为由慧文、慧思、到天台智者之天台宗。由不满旧译而赴印研求者,则有玄奘东归后所传之法相宗。继是而更为综合之开建者,则有杜顺、智俨、到贤首之华严宗。净土宗则萌芽于庐山慧远之莲社,成立于唐之善导、而殿以唐开元间善无畏等传来之密宗,禅宗亦至唐初曹溪惠能而始确然成立。除俱舍、成实二宗与四分律宗为小乘外,余均大乘宗派,总称十三宗。而涅槃、地论、摄论、归入天台等后,则为十宗。四分律蜕化为融小成大之南山宗,乃归结为大乘八宗与小乘二宗。
第三节、唐末以来之变迁
唐武宗毁佛教而各宗衰落,禅宗以简单易行,恢复后遂独盛弘,入宋之后,影响为宋明理学,与中国之思想界发生极大关系。他若天台宗、华严宗之学说,赵宋以来亦流传不绝,而亦为较能调和中国思想者。至深入通俗之心理者,则为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说。普及民间者,则为密宗余流之忏焰,与净土宗之度亡。历元明而入清,禅宗既衰,求简易笃切之行,颇有会归净土宗之势。而南山律宗,在宋及明清间亦有继承之者,故至今犹不绝焉。元有西藏之红派喇嘛,明清有蒙藏之黄派喇嘛,皆曾入居于中国之北方各省,但与华土僧俗皆未发生大关系,近二十年来,以日本及南洋西洋之交通便利,思想输灌之影响,先以恢复初唐之故有,进之遍究全藏,旁探锡兰、西藏、而溯巴利文、梵文原典,当非复宗派传统之可拘蔽,而入世界佛学之新时代矣。
第四章、各地之佛学略史
第一节、锡兰缅甸暹罗等处之佛学
锡兰古译狮子国,缅甸古云金地,在佛寂二百年间阿育王时,已分派摩西陀等传教其处,其所传者为本上座部,自是相承,在锡兰代出高德,继续发展,今印度小乘各部皆已不传,而锡兰独能保存硕果,分流于缅甸暹罗等处,实足为现存世界各佛学系中之一大系,不唯印度佛教之重兴,须以其为枢纽,而骎骎溱且由之驶向西洋入欧美二洲。除美国西部因日本僧之传教,渐有信行佛教者外,其他则于佛说虽颇有研究,但研究学理而已,未足以云信受奉行于佛教也。有之则唯英德美法人于锡兰出家为比丘,及由锡兰比丘传教于英德美法耳。著者前年走巴黎之后,日本始派僧往,与法之希尔筏勒肥等设立日法佛学院。暹罗为纯信佛教之国,亦为亚南仅存之独立国,然其佛教之学理与奉行之仪式,大抵犹以锡兰为标准。观之巴黎等东方博物馆所陈发掘其古物,如爪哇等南洋各岛,今盛行回教之处,在昔皆佛教之流传地。其所传悉出于锡兰否,则犹难考定。且于何时及何故而致变成回教教区,亦无可知。锡兰等处,小乘佛教,颇称纯粹,近来之世界运动,亦殊可观。虽不虑其有搀杂异教异学之虞,而彼之决然排斥大乘为非佛说,则未尝非大乘法昌明之梗。故华僧宜多往留学其长处,并以大乘佛法输入焉。
第二节、西藏尼泊尔蒙古等处之佛学
印度今仅存之佛教区,殆唯孟加拉山地。尼泊…
《佛学概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