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讲要▪P2

  ..续本文上一页普遍所显真理,世出世法无不周遍。故不常不断,为佛法之中道了义也。

   己、即悲之智与即智之悲──不苦不乐中道 悲者悲痛,大悲者,非属于自身之苦痛。佛法之慈悲,俱属救济众生而有,故凡兴一慈念,必以悲为出发点,其慈方堪称为佛法之慈。故凡佛徒不问自身之苦痛为如何,其所措施皆属救济众生之苦痛,以众生之苦痛即为自身之苦痛,故名同体大悲;众生之苦痛既除,更须令其得究竟乐,是为大慈,以出自本性力故,又名无缘大慈。是佛法之慈悲,较普通之慈悲为深切而彻底。然悲虽深,若乏于智慧,仍未尽善。如从水救人,须先知水性与方便工具等;故佛称一切智人,有遍一切无不了知之智。此智兼大悲,相辅以行,惟利无弊,否则利人无功而自害尤甚!然智慧,亦须从大悲心流露出来,又应先明空有之理,始为究竟。故发菩提心人,以悲愿为出发点而复具甚深之智慧者,则救济工作不虞危险。如科学之精,虽能利人,若无广大慈悲心,一经运用,便成制造杀人之工具,不特害人,且害世界,是皆悲智不兼具有以致之!苟能悲智双运,理事融通者,是即菩萨之中道行为。但菩萨于度生期中,不计其苦,不著其乐,是为不苦不乐悲智不二之中道。若此行未臻圆满,是为菩萨;圆满时,便成佛道。

   以上所讲,一、自然改造,重在转无明为明,否则随业受报不得自由。二、真如亲证,即明心见性,了知一切法真如平等,方能随缘应化。三、佛法教化,虽仗理论,然理论实非事实,必须超越理论而亲证到者,方为事实。四、欲知三界众生无边无尽之事实,须修禅以启发非常之见闻觉知,便能证明一切。五、理解上之中道。六、行为上中道。此六层在讲明佛学的特点。

  二、佛学之全貌

   佛学之总相,不出教、理、行、果,四法循环,不见终始,故又可名为*轮。“教”、由真如亲证而施,远非世间通常之学说所可比拟。佛学来源,须经过长时间的修证,转无明成圆明,还见众生感受虚妄颠倒种种痛苦,以所证之“果”为之施“教”,是为真如亲证之应化。又佛之教,非祗属经典,如佛身、佛国土、佛像、塔庙、舍利,以及僧相仪制,悉为佛果之所示现,皆足以令人发起信心趋向修证;如见佛相发菩提心等,故与通常之教不同。“理”、理由教出,谓闻法受教之人,起研究心,问答辩难,分条析理。如佛在世时之议论,佛灭度后,便结集以成论藏,传于世间。故佛学之理,可尽容人作种种精密之研讨;且研讨之结果,皆契证真如之理,以之传世,宜为世间最高之学术。“行”、行即行为,广义则虽理解亦皆是行,于理解得到决定处,方始去作,不致有盲修瞎炼之虞,即所谓修行是也。狭义则如戒定慧学,与大乘之六度、十度(六度外加方便、愿、力、智)等。普通之行,不外戒定慧三学,但其特质,如修净土虽普及三根,若能明了实相念佛等甚深之理,依之去修,较易证果。佛法之重心在实行,而行又贵乎集中,因此乃成种种特殊之方便行法。“果”、行必证果,其理固然。大乘之行,未到初地未为证果;虽云未证,十信成就,其行为上之成绩,已不致退堕。果位之极,佛地方称究竟。果既证得,复从果地回入苦海,以施教度生,使之明理修行,如法证果。如此四*轮转,为佛法全体,故名全貌。

   对此四轮,衬以信解修证四义,更易明了:一、教要信,论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二、理要解,陇侗真如,颟顸佛性,为害甚大。三、行要修,言行不相应,理事难圆融。四、果要证,说食数宝,终成穷措大!以上四法,愿学佛者下以甚深之解察,庶不致徒费劬劳。上述四法:虽均重要,但各宗于此则各有其特重之点,如大乘之真言、净土宗,偏在从果所施之教,必用信心去接受;法性、法相宗,特重于依教助理,须深研究;禅、律二宗,重在依理所起之行,贵乎实践;法华、华严宗,重于从行而证于果。又理、行、果三,重在自力;教重他力。故此四法,可用为观察各宗之大概。

  三、佛学之较量

   今以世界宗教学术,为之比较衡量其大概,以便世人之取舍。普通各宗教学术之出发点,或假无根之神权,或凭抽象之理论,譬如梦中所见。佛法是从大觉悟中得来,本不能与之比较优劣,然佛法既流传世间,仍应以方便一说梦中之境,而度梦中之迷也。

   甲、佛学之教与宗教 佛教之教,从方便说亦仿佛是宗教。以佛之身是从大觉果海中流出之应化身,等于人而人见之,等于天而天亲之,等于诸类而诸类拊之,故名平等示现之千百亿化身;而真身无相,而超越诸相,此有似宗教之“神”也。佛所说法,为超过三界之理,有似于天启之圣经;而佛教之塔庙、经像,僧众仪式,亦似各宗教之有仪制;故佛教亦有引人入胜,起人信仰之宗教功用也。然佛教与其他宗教有大不同点,则在度与佛平等之众生,入于平等自由之域耳。若其他宗教,则别有一种特出之“神”,超然于人,而不可与人平等。佛虽亦为超出一切之大觉者,但承认众生即为未成之佛,佛虽先成,不过为三界万物之大觉者,而非三界万物之创造及主宰者。并说三界万物,皆众生心造,即前所讲世界万有,皆众生之共业别业所造成,故亦可由自心而改造,而异于他教之不平等不自由也。

   乙 佛学之理与哲学 中西哲学,虽名派不同,然以探究人生宇宙根本而作概括说明者为哲学,大致无疑。与超人间只能以信仰去接受之宗教不同,与各别分开以研究之科学亦不同。佛法之理,不舍一法,故无法不说,无微不至。即如印度小乘学有二十支流,虽各别不同,而对于万有之理无不尽量发挥;大乘亦然。所以从“理”之研究说,亦可名哲学。然其所依教,既从修证到之果流出,而研究后又须趋向于行果,故亦非其他哲学可比例。然如最近今最有力之新实在论,其所取材多出于最新科学,然与印度小乘学派中之一切有部学,亦略相同;此部执一切法为实有,其精详处,尚有为新实在论所不逮者,若旧实在论,则自郐以下可无论也。

   丙、佛教之色法不相应行法与物理学生理学 佛学之目的,在遍明不在局部,故于物理、生理,无如科学之繁琐说明;然色法中之四大、五尘、五根,及法处所摄色,与不相应行之方位、时分、势速、和合、流转、命根等,确有关于物理生理之学说。且其精奥处,亦多有近今物理学、生理学所不能及者,其互不相背亦可推知。

   丁、佛理之心心所法不相应行法与心理学 佛学之心心所法,实较心理学为详尽。如八识心法,及与心相应而起用之五十一心所法;又不相应行法中之无想定、灭尽定等奥义,远非心理学所能窥见。

   戊、佛理之因明与论理学 论理学即西洋之逻辑。因明在印度,原为正理派,后入佛学,方名因明。因明为论理之方式,比较最新之西洋论理学,皆为因明中早已说到者。

   己、佛行之律与经世学──伦理学、法学、经济学、社会科学、律学之义甚广,通于应作不应作:禁其所不应作者,而其所应作者、尽形寿去勤作。大乘以群众利益为前提,凡应作不作、不应作而作,均名犯戒。大乘应作之范围甚广,即经世为出世之佛行,实际等于社会科学,且更彻底于社会科学。其于行为道德为伦理学,止作严明为法学,正命正活为经济学。故欲建立佛教的社会,当依律为根据。

   庚、佛行之禅与卫生学 中国从前所重之养生学,近谓之卫生学。但佛行之禅,原不限于养生,但修证者起居食息之注重卫生,如早起于曙前,养息于昏后,食则分器各如其量。食后经行以助消化,继之静坐以调气息,其平均调匀,在在皆有合理之运行。若以饮食滋养,其消化仍须耗费精力,习禅若得相应,则较饮食之滋养为更有效。且能却一切病,又能改造心理,进而改善生理之化学原素。若淫欲之原素亦已改尽,致全身改变之后,倘不起贪嗔痴以破坏禅定,住禅定中;因其变换过之生理,可勿须饮食(禅悦为食),能延生命。是为因心理改变而达到生理改变之结果。

   辛、佛果之施设应化与文艺美术 亲证真如,由无相而现相,与文艺美术等由想像力而创造意趣接近。凡好学文艺美术之人,可研究此富于想像之佛法,以作创造之张本;如应化之无量身刹庄严,极美术之能事。故有谓美术可以代宗教,亦不无少分根据也。

  (克全记)(见海潮音月刊十三卷第十期)

  

  

《佛学讲要》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甚么是佛学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