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普遍所顯真理,世出世法無不周遍。故不常不斷,爲佛法之中道了義也。
己、即悲之智與即智之悲──不苦不樂中道 悲者悲痛,大悲者,非屬于自身之苦痛。佛法之慈悲,俱屬救濟衆生而有,故凡興一慈念,必以悲爲出發點,其慈方堪稱爲佛法之慈。故凡佛徒不問自身之苦痛爲如何,其所措施皆屬救濟衆生之苦痛,以衆生之苦痛即爲自身之苦痛,故名同體大悲;衆生之苦痛既除,更須令其得究竟樂,是爲大慈,以出自本性力故,又名無緣大慈。是佛法之慈悲,較普通之慈悲爲深切而徹底。然悲雖深,若乏于智慧,仍未盡善。如從水救人,須先知水性與方便工具等;故佛稱一切智人,有遍一切無不了知之智。此智兼大悲,相輔以行,惟利無弊,否則利人無功而自害尤甚!然智慧,亦須從大悲心流露出來,又應先明空有之理,始爲究竟。故發菩提心人,以悲願爲出發點而複具甚深之智慧者,則救濟工作不虞危險。如科學之精,雖能利人,若無廣大慈悲心,一經運用,便成製造殺人之工具,不特害人,且害世界,是皆悲智不兼具有以致之!苟能悲智雙運,理事融通者,是即菩薩之中道行爲。但菩薩于度生期中,不計其苦,不著其樂,是爲不苦不樂悲智不二之中道。若此行未臻圓滿,是爲菩薩;圓滿時,便成佛道。
以上所講,一、自然改造,重在轉無明爲明,否則隨業受報不得自由。二、真如親證,即明心見性,了知一切法真如平等,方能隨緣應化。叁、佛法教化,雖仗理論,然理論實非事實,必須超越理論而親證到者,方爲事實。四、欲知叁界衆生無邊無盡之事實,須修禅以啓發非常之見聞覺知,便能證明一切。五、理解上之中道。六、行爲上中道。此六層在講明佛學的特點。
二、佛學之全貌
佛學之總相,不出教、理、行、果,四法循環,不見終始,故又可名爲*輪。“教”、由真如親證而施,遠非世間通常之學說所可比擬。佛學來源,須經過長時間的修證,轉無明成圓明,還見衆生感受虛妄顛倒種種痛苦,以所證之“果”爲之施“教”,是爲真如親證之應化。又佛之教,非祗屬經典,如佛身、佛國土、佛像、塔廟、舍利,以及僧相儀製,悉爲佛果之所示現,皆足以令人發起信心趨向修證;如見佛相發菩提心等,故與通常之教不同。“理”、理由教出,謂聞法受教之人,起研究心,問答辯難,分條析理。如佛在世時之議論,佛滅度後,便結集以成論藏,傳于世間。故佛學之理,可盡容人作種種精密之研討;且研討之結果,皆契證真如之理,以之傳世,宜爲世間最高之學術。“行”、行即行爲,廣義則雖理解亦皆是行,于理解得到決定處,方始去作,不致有盲修瞎煉之虞,即所謂修行是也。狹義則如戒定慧學,與大乘之六度、十度(六度外加方便、願、力、智)等。普通之行,不外戒定慧叁學,但其特質,如修淨土雖普及叁根,若能明了實相念佛等甚深之理,依之去修,較易證果。佛法之重心在實行,而行又貴乎集中,因此乃成種種特殊之方便行法。“果”、行必證果,其理固然。大乘之行,未到初地未爲證果;雖雲未證,十信成就,其行爲上之成績,已不致退墮。果位之極,佛地方稱究竟。果既證得,複從果地回入苦海,以施教度生,使之明理修行,如法證果。如此四*輪轉,爲佛法全體,故名全貌。
對此四輪,襯以信解修證四義,更易明了:一、教要信,論雲:“佛法大海,信爲能入”。二、理要解,隴侗真如,颟顸佛性,爲害甚大。叁、行要修,言行不相應,理事難圓融。四、果要證,說食數寶,終成窮措大!以上四法,願學佛者下以甚深之解察,庶不致徒費劬勞。上述四法:雖均重要,但各宗于此則各有其特重之點,如大乘之真言、淨土宗,偏在從果所施之教,必用信心去接受;法性、法相宗,特重于依教助理,須深研究;禅、律二宗,重在依理所起之行,貴乎實踐;法華、華嚴宗,重于從行而證于果。又理、行、果叁,重在自力;教重他力。故此四法,可用爲觀察各宗之大概。
叁、佛學之較量
今以世界宗教學術,爲之比較衡量其大概,以便世人之取舍。普通各宗教學術之出發點,或假無根之神權,或憑抽象之理論,譬如夢中所見。佛法是從大覺悟中得來,本不能與之比較優劣,然佛法既流傳世間,仍應以方便一說夢中之境,而度夢中之迷也。
甲、佛學之教與宗教 佛教之教,從方便說亦仿佛是宗教。以佛之身是從大覺果海中流出之應化身,等于人而人見之,等于天而天親之,等于諸類而諸類拊之,故名平等示現之千百億化身;而真身無相,而超越諸相,此有似宗教之“神”也。佛所說法,爲超過叁界之理,有似于天啓之聖經;而佛教之塔廟、經像,僧衆儀式,亦似各宗教之有儀製;故佛教亦有引人入勝,起人信仰之宗教功用也。然佛教與其他宗教有大不同點,則在度與佛平等之衆生,入于平等自由之域耳。若其他宗教,則別有一種特出之“神”,超然于人,而不可與人平等。佛雖亦爲超出一切之大覺者,但承認衆生即爲未成之佛,佛雖先成,不過爲叁界萬物之大覺者,而非叁界萬物之創造及主宰者。並說叁界萬物,皆衆生心造,即前所講世界萬有,皆衆生之共業別業所造成,故亦可由自心而改造,而異于他教之不平等不自由也。
乙 佛學之理與哲學 中西哲學,雖名派不同,然以探究人生宇宙根本而作概括說明者爲哲學,大致無疑。與超人間只能以信仰去接受之宗教不同,與各別分開以研究之科學亦不同。佛法之理,不舍一法,故無法不說,無微不至。即如印度小乘學有二十支流,雖各別不同,而對于萬有之理無不盡量發揮;大乘亦然。所以從“理”之研究說,亦可名哲學。然其所依教,既從修證到之果流出,而研究後又須趨向于行果,故亦非其他哲學可比例。然如最近今最有力之新實在論,其所取材多出于最新科學,然與印度小乘學派中之一切有部學,亦略相同;此部執一切法爲實有,其精詳處,尚有爲新實在論所不逮者,若舊實在論,則自郐以下可無論也。
丙、佛教之色法不相應行法與物理學生理學 佛學之目的,在遍明不在局部,故于物理、生理,無如科學之繁瑣說明;然色法中之四大、五塵、五根,及法處所攝色,與不相應行之方位、時分、勢速、和合、流轉、命根等,確有關于物理生理之學說。且其精奧處,亦多有近今物理學、生理學所不能及者,其互不相背亦可推知。
丁、佛理之心心所法不相應行法與心理學 佛學之心心所法,實較心理學爲詳盡。如八識心法,及與心相應而起用之五十一心所法;又不相應行法中之無想定、滅盡定等奧義,遠非心理學所能窺見。
戊、佛理之因明與論理學 論理學即西洋之邏輯。因明在印度,原爲正理派,後入佛學,方名因明。因明爲論理之方式,比較最新之西洋論理學,皆爲因明中早已說到者。
己、佛行之律與經世學──倫理學、法學、經濟學、社會科學、律學之義甚廣,通于應作不應作:禁其所不應作者,而其所應作者、盡形壽去勤作。大乘以群衆利益爲前提,凡應作不作、不應作而作,均名犯戒。大乘應作之範圍甚廣,即經世爲出世之佛行,實際等于社會科學,且更徹底于社會科學。其于行爲道德爲倫理學,止作嚴明爲法學,正命正活爲經濟學。故欲建立佛教的社會,當依律爲根據。
庚、佛行之禅與衛生學 中國從前所重之養生學,近謂之衛生學。但佛行之禅,原不限于養生,但修證者起居食息之注重衛生,如早起于曙前,養息于昏後,食則分器各如其量。食後經行以助消化,繼之靜坐以調氣息,其平均調勻,在在皆有合理之運行。若以飲食滋養,其消化仍須耗費精力,習禅若得相應,則較飲食之滋養爲更有效。且能卻一切病,又能改造心理,進而改善生理之化學原素。若淫欲之原素亦已改盡,致全身改變之後,倘不起貪嗔癡以破壞禅定,住禅定中;因其變換過之生理,可勿須飲食(禅悅爲食),能延生命。是爲因心理改變而達到生理改變之結果。
辛、佛果之施設應化與文藝美術 親證真如,由無相而現相,與文藝美術等由想像力而創造意趣接近。凡好學文藝美術之人,可研究此富于想像之佛法,以作創造之張本;如應化之無量身刹莊嚴,極美術之能事。故有謂美術可以代宗教,亦不無少分根據也。
(克全記)(見海潮音月刊十叁卷第十期)
《佛學講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