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俱。』
此一段文,是集录的人所记本经是何人在何地何时为何人面说的信史。“如是”即指此经。“我闻”之“我”,是和合总体的假名,非我执之我。不言耳闻而言我闻,是表亲闻可信。“一时”即机教相契,说听俱讫之时。不指出一定的年月日时,因处所不同,彼此历法有异;而佛说法时而天上,时而人间,时而龙宫异国,故不指定月日。佛的意思,在上已释,此显说者,本经所记之文即此佛之所说。龙宫是说经处所,娑竭罗是梵语,此云鹹海。在大盐海中,有龙王之宫殿为龙所居。佛典之言龙,与通俗所说兴云致雨之龙稍异,佛经中有天龙、空龙、陆龙、海龙,此鹹海龙即海龙。世间一般人皆知龙系有神通变化之动物,今之生物学家考察古时地上之动物,亦谓有龙,且曾有以龙为世界主人翁的一时代。今阿非利加洲的地上,犹遗留有活的陆龙,故为可信。但今世之龙,或在虚空,或在海中,皆人力所不能到之处,故不与人相交涉。佛在当时所偕同之声闻大弟子等,皆能有教无类,随类说法,故佛说法之处,有一天上,二人间,三龙宫,四禅定中等别。此经即在娑竭罗龙宫所说。而同听法者,则有八千大比丘众。比丘此云乞士,以出家比丘律仪为法者;但比丘甚多,比中所指大比丘,是佛的常随众。同时又有从十方来的三万二千大菩萨。有此同听法众,足以证信。
甲二、正说
乙一、明世出世业果
丙一、就因明果
『尔时世尊告龙王言:“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
尔时、指说法之时。世尊、指佛,为世所共尊。龙王是龙宫之主,故佛呼而告之。心是心王,想指心所。众生之心心所,有三界、九地、五趣、四生等不同,故所起的行业亦各不同;遂使得果亦异。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此就心心所总说为心,若分别说则为心及想等。然身语意所发之业,皆由心造,所谓有诸内必发诸外。若行动没有心的功用,则不能成善恶之业,今之伦理学家亦论到此。因心想不同,故行为造作不同,由此成为五趣轮转之果。如人造善业则生天,天造恶业即堕畜生,畜生业尽或以善业复为人,人行恶或又堕地狱等,故名轮转。
丙二、即果明因
『“龙王!汝见此会及大海中,形色种类各别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
先呼龙王,使听真切。海中之鱼虾等类,种种形色不同,果报不同,此皆由心想及行业不同所致。此业之出发处,即身语意,而各有善不善,故成种种形色,此是以果明因。
丙三、举因相明
丁一、观心无主
『“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我所。』
心是没有形色的,非眼所见,非手能取;但由无始虚妄分别于一切法而集起的。由种起现,三界皆由此虚妄分别而现起,毕竟没有主体,不能指孰为我,孰为我所。若孰心有主,即成断常法。
丁二、观法如幻
『“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于中无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议,自性如幻。』
虚妄诸法,即五蕴四大之身器等法。无一定作者,皆由业现起,业由心起,心又由诸法起;展转幻化,不可究诘,故不可以思想议论而取。古时外道,谓有大自在天造作万有,今之耶教谓有上帝能创造及主宰一切。在佛法中皆属妄执,所有苦乐之果皆由十业之善不善而异。此中明业果之自性如幻,即般若真空,法相唯识之义,亦已包括无余矣。
丁三、劝应修善
『“智者知已,应修善业,以是所生蕴处界等皆悉端正,见者无厌。』
业性不是固定的,世界不是死板的,诸法是如幻的无主宰的,故应广修善行,止息恶业,集起庄严端正的蕴处界,使一切众生见闻者,欢乐不生厌恶。
丙四、举果相证
丁一、以佛果证
『“龙王!汝观佛身,从百千亿福德所生,诸相庄严,光明显曜蔽诸大众;设无量亿自在梵王,悉不复现。其有瞻仰如来身者,岂不目眩!』
佛身由无量劫修百千万亿福德而生起,故有三十二相,百福庄严,光明显耀。诸天龙王皆有光明,但一见佛其光即不能显现。在天中光明最大者,即大自在天及梵王,然皆远不如佛。
丁二、以菩萨证
『“汝又观此诸大菩萨,妙色严净,一切皆由修习善业福德而生。』
菩萨的相好光明,清净庄严,亦皆由修习善业福德而生。
丁三、以天龙证
『“又诸天龙八部众等,大威势者,亦因善业福德所生。』
天龙八部、即是阿修罗健闼婆等,彼之所以有大威势者,亦由修集福德善业所生。故栽培福德,最为重要。以上三段就善的业果说,以下明不善以反证。
丁四、以海众证
『“今大海中所有众生,形色粗鄙,或大或小,皆由自心种种想念,作身语意诸不善业,是故随业各自受报。』
海中鱼鳖虾蚬,或大或小之种种形色,皆由自心的想念,作种种身语意的不善业,故得此粗鄙的报身。
丙五、结劝修学
『“汝今当应如是修学,亦令众生了达因果,修习善业。汝当因此正见不动,勿复堕在断常见中!于诸福田欢喜敬养,是故汝等亦得人天尊敬供养。』
要以正见修习善业,了达因果,不为邪见所倾动。邪见即断常二见。断见者,不信业果,以为人一死即了,故肆意为恶,不畏后报。常见者,以为世间的事物皆是固定的,如人即世世生生为人,牛马即世世生生为牛马,造善恶业无关此身的苦乐。此由不明正因果义。欲专修善行,不堕邪见,须观身无常,观心无主,观法如幻,随心造业,随业受报,才是了达因果的真相。福田谓能种植福德之田,此有三种:一敬田──佛菩萨师长等,应恭敬而得福;二恩田──父母及有恩于己者,应孝顺而得福;三悲田──对于苦恼众生,悲愍救济而得福。于此三福田中,能欢喜供养,就能得到人天尊敬供养的乐果。
乙二、正明十善业道
丙一、显善法用
『“龙王当知!菩萨有一法,能断有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及余圣众。』
常常思惟观察善法,则心即善,心善即无恶业,无恶业则不受苦果。须专心观察,不使丝毫恶业参杂其间,使善法圆满;善法圆满则能亲近诸大菩萨,能与诸大菩萨同处极乐世界。
丙二、释善法名
『“言善法者:谓人天身、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皆依此法以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
何以名为善法呢?因为人道的身,天道的身,声闻(小乘)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独觉菩提法身(中乘),无上菩提法身(大乘),世出世间诸善行果,皆由此十法为根本,故名善法。
丙三、出善法相
『“此法即是十善业道。何等为十?谓能永离杀生,偷盗,邪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邪见。』
世出世间的根本善法,即十善业道,所谓道在迩而不必求之远。由此十善业的光明大道,而得到世出世间的乐果。杀生乃至邪见名十恶业。所谓十善者,全在于永离二字上。此永离二字的工夫,颇不容易。若此一时虽离杀生,将来或仍行杀,今生纵能不杀,到来生或犹杀,则皆不得谓之永离。必要世世生生尽未来际不杀,才是永离,此须到阿罗汉之位方可。杀生、本指断命根而言;但若杀而命根不断,亦有杀业,但非究竟杀耳。戒杀者不但不杀生,还要注意护生,乃能戒除蚊虻等微细的误杀。杀等十业,在内心上、外境上、历时上、各有上中下之区别。今且举杀业言,内心动机上分三种:一、有嗔恨心知而故杀者最重;二、若有嗔恨的冲动而心不明了,或心虽明了而不嗔恨者处中;三、若无知误杀者轻微。就对境上说亦有三种轻重不同:若出佛身血,杀阿罗汉,弑害父母及有恩者业重;若杀与己同类均等者业中;若杀下等众生业轻。又就起心作业经历时间上说亦有三种不同:若未杀时先有杀意乐,正杀及杀已欢喜无悔者业重;若未杀前无杀意,或杀而悔者业中;若无嗔恨心误杀,杀而即悔者最轻。离杀业亦须依此三种而次第修习,先离粗重杀业,使身不杀;进而更修禅定,使杀心亦深伏;但犹未断,更修智慧令断。虽断杀心,无始之杀业习气犹不易尽,要到佛果方能究意清净。昔佛在世时与舍利弗同观一鸽,此鸽子见佛不恐怖,见舍利弗犹恐怖,舍利弗问佛何因缘如此?佛说汝阿罗汉杀心虽无,而无始习气犹未断尽,故彼恐怖。
第二偷盗。亦应如上杀业有三种之三重分别。乃至下八种业,皆应如理类推,分判轻重。在中国古书里有阴符经,谓人生在世要善为盗方为有才能;可见人谋生活不易离盗,而微细之盗业尤为难除(偷是以巧法取,盗是以强力取)。
第三邪行,即指淫欲。人间以合理之夫妇配偶为正,此外名邪。此就粗浅者说,深则欲界众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又凡一切五欲境放逸之处,皆属邪行,要出欲界方能伏欲,要到三果方能究竟离欲。──以上三种属于身业。
第四妄语,即虚诳语。谓见言不见,不见言见,知言不知,不知言知;善言是恶,恶言是善,以非言是,以是言非等。在佛法中,最要戒的是大妄语,即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是。若犯此大妄语,决定入魔。由魔即堕三恶道,最为危险。若菩萨为利他方便而说妄语,则如菩萨戒本所明。离妄语即真实语。
第五两舌,即离间语。在此言彼,在彼言此,使亲爱者互相乖角。古之纵横家,今之政客等,多属此类,其害最大,离离间语,即得和合语。
第六恶口,即粗恶语。如世间之骂詈人等,由骂而打而杀。小则一人之争,大则社会乃至国际之战,其害亦甚大。离粗恶语,即得柔和语。
第七绮语,即无义语。谓花言巧语,文过饰非之类。言不真实,使人心荡动,唐丧光阴,且易引人入于邪途。虽无义语,即如义语…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