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娑竭羅龍宮,與八千大比丘衆、叁萬二千菩薩摩诃薩俱。』
此一段文,是集錄的人所記本經是何人在何地何時爲何人面說的信史。“如是”即指此經。“我聞”之“我”,是和合總體的假名,非我執之我。不言耳聞而言我聞,是表親聞可信。“一時”即機教相契,說聽俱訖之時。不指出一定的年月日時,因處所不同,彼此曆法有異;而佛說法時而天上,時而人間,時而龍宮異國,故不指定月日。佛的意思,在上已釋,此顯說者,本經所記之文即此佛之所說。龍宮是說經處所,娑竭羅是梵語,此雲鹹海。在大鹽海中,有龍王之宮殿爲龍所居。佛典之言龍,與通俗所說興雲致雨之龍稍異,佛經中有天龍、空龍、陸龍、海龍,此鹹海龍即海龍。世間一般人皆知龍系有神通變化之動物,今之生物學家考察古時地上之動物,亦謂有龍,且曾有以龍爲世界主人翁的一時代。今阿非利加洲的地上,猶遺留有活的陸龍,故爲可信。但今世之龍,或在虛空,或在海中,皆人力所不能到之處,故不與人相交涉。佛在當時所偕同之聲聞大弟子等,皆能有教無類,隨類說法,故佛說法之處,有一天上,二人間,叁龍宮,四禅定中等別。此經即在娑竭羅龍宮所說。而同聽法者,則有八千大比丘衆。比丘此雲乞士,以出家比丘律儀爲法者;但比丘甚多,比中所指大比丘,是佛的常隨衆。同時又有從十方來的叁萬二千大菩薩。有此同聽法衆,足以證信。
甲二、正說
乙一、明世出世業果
丙一、就因明果
『爾時世尊告龍王言:“一切衆生心想異故,造業亦異,由是故有諸趣輪轉。』
爾時、指說法之時。世尊、指佛,爲世所共尊。龍王是龍宮之主,故佛呼而告之。心是心王,想指心所。衆生之心心所,有叁界、九地、五趣、四生等不同,故所起的行業亦各不同;遂使得果亦異。所謂“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此就心心所總說爲心,若分別說則爲心及想等。然身語意所發之業,皆由心造,所謂有諸內必發諸外。若行動沒有心的功用,則不能成善惡之業,今之倫理學家亦論到此。因心想不同,故行爲造作不同,由此成爲五趣輪轉之果。如人造善業則生天,天造惡業即墮畜生,畜生業盡或以善業複爲人,人行惡或又墮地獄等,故名輪轉。
丙二、即果明因
『“龍王!汝見此會及大海中,形色種類各別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業、語業、意業所致。』
先呼龍王,使聽真切。海中之魚蝦等類,種種形色不同,果報不同,此皆由心想及行業不同所致。此業之出發處,即身語意,而各有善不善,故成種種形色,此是以果明因。
丙叁、舉因相明
丁一、觀心無主
『“而心無色不可見取,但是虛妄諸法集起,畢竟無主無我我所。』
心是沒有形色的,非眼所見,非手能取;但由無始虛妄分別于一切法而集起的。由種起現,叁界皆由此虛妄分別而現起,畢竟沒有主體,不能指孰爲我,孰爲我所。若孰心有主,即成斷常法。
丁二、觀法如幻
『“雖各隨業所現不同,而實于中無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議,自性如幻。』
虛妄諸法,即五蘊四大之身器等法。無一定作者,皆由業現起,業由心起,心又由諸法起;展轉幻化,不可究诘,故不可以思想議論而取。古時外道,謂有大自在天造作萬有,今之耶教謂有上帝能創造及主宰一切。在佛法中皆屬妄執,所有苦樂之果皆由十業之善不善而異。此中明業果之自性如幻,即般若真空,法相唯識之義,亦已包括無余矣。
丁叁、勸應修善
『“智者知已,應修善業,以是所生蘊處界等皆悉端正,見者無厭。』
業性不是固定的,世界不是死板的,諸法是如幻的無主宰的,故應廣修善行,止息惡業,集起莊嚴端正的蘊處界,使一切衆生見聞者,歡樂不生厭惡。
丙四、舉果相證
丁一、以佛果證
『“龍王!汝觀佛身,從百千億福德所生,諸相莊嚴,光明顯曜蔽諸大衆;設無量億自在梵王,悉不複現。其有瞻仰如來身者,豈不目眩!』
佛身由無量劫修百千萬億福德而生起,故有叁十二相,百福莊嚴,光明顯耀。諸天龍王皆有光明,但一見佛其光即不能顯現。在天中光明最大者,即大自在天及梵王,然皆遠不如佛。
丁二、以菩薩證
『“汝又觀此諸大菩薩,妙色嚴淨,一切皆由修習善業福德而生。』
菩薩的相好光明,清淨莊嚴,亦皆由修習善業福德而生。
丁叁、以天龍證
『“又諸天龍八部衆等,大威勢者,亦因善業福德所生。』
天龍八部、即是阿修羅健闼婆等,彼之所以有大威勢者,亦由修集福德善業所生。故栽培福德,最爲重要。以上叁段就善的業果說,以下明不善以反證。
丁四、以海衆證
『“今大海中所有衆生,形色粗鄙,或大或小,皆由自心種種想念,作身語意諸不善業,是故隨業各自受報。』
海中魚鼈蝦蚬,或大或小之種種形色,皆由自心的想念,作種種身語意的不善業,故得此粗鄙的報身。
丙五、結勸修學
『“汝今當應如是修學,亦令衆生了達因果,修習善業。汝當因此正見不動,勿複墮在斷常見中!于諸福田歡喜敬養,是故汝等亦得人天尊敬供養。』
要以正見修習善業,了達因果,不爲邪見所傾動。邪見即斷常二見。斷見者,不信業果,以爲人一死即了,故肆意爲惡,不畏後報。常見者,以爲世間的事物皆是固定的,如人即世世生生爲人,牛馬即世世生生爲牛馬,造善惡業無關此身的苦樂。此由不明正因果義。欲專修善行,不墮邪見,須觀身無常,觀心無主,觀法如幻,隨心造業,隨業受報,才是了達因果的真相。福田謂能種植福德之田,此有叁種:一敬田──佛菩薩師長等,應恭敬而得福;二恩田──父母及有恩于己者,應孝順而得福;叁悲田──對于苦惱衆生,悲愍救濟而得福。于此叁福田中,能歡喜供養,就能得到人天尊敬供養的樂果。
乙二、正明十善業道
丙一、顯善法用
『“龍王當知!菩薩有一法,能斷有一切諸惡道苦。何等爲一?謂于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余聖衆。』
常常思惟觀察善法,則心即善,心善即無惡業,無惡業則不受苦果。須專心觀察,不使絲毫惡業參雜其間,使善法圓滿;善法圓滿則能親近諸大菩薩,能與諸大菩薩同處極樂世界。
丙二、釋善法名
『“言善法者:謂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爲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
何以名爲善法呢?因爲人道的身,天道的身,聲聞(小乘)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獨覺菩提法身(中乘),無上菩提法身(大乘),世出世間諸善行果,皆由此十法爲根本,故名善法。
丙叁、出善法相
『“此法即是十善業道。何等爲十?謂能永離殺生,偷盜,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绮語,貪欲,嗔恚,邪見。』
世出世間的根本善法,即十善業道,所謂道在迩而不必求之遠。由此十善業的光明大道,而得到世出世間的樂果。殺生乃至邪見名十惡業。所謂十善者,全在于永離二字上。此永離二字的工夫,頗不容易。若此一時雖離殺生,將來或仍行殺,今生縱能不殺,到來生或猶殺,則皆不得謂之永離。必要世世生生盡未來際不殺,才是永離,此須到阿羅漢之位方可。殺生、本指斷命根而言;但若殺而命根不斷,亦有殺業,但非究竟殺耳。戒殺者不但不殺生,還要注意護生,乃能戒除蚊虻等微細的誤殺。殺等十業,在內心上、外境上、曆時上、各有上中下之區別。今且舉殺業言,內心動機上分叁種:一、有嗔恨心知而故殺者最重;二、若有嗔恨的沖動而心不明了,或心雖明了而不嗔恨者處中;叁、若無知誤殺者輕微。就對境上說亦有叁種輕重不同:若出佛身血,殺阿羅漢,弑害父母及有恩者業重;若殺與己同類均等者業中;若殺下等衆生業輕。又就起心作業經曆時間上說亦有叁種不同:若未殺時先有殺意樂,正殺及殺已歡喜無悔者業重;若未殺前無殺意,或殺而悔者業中;若無嗔恨心誤殺,殺而即悔者最輕。離殺業亦須依此叁種而次第修習,先離粗重殺業,使身不殺;進而更修禅定,使殺心亦深伏;但猶未斷,更修智慧令斷。雖斷殺心,無始之殺業習氣猶不易盡,要到佛果方能究意清淨。昔佛在世時與舍利弗同觀一鴿,此鴿子見佛不恐怖,見舍利弗猶恐怖,舍利弗問佛何因緣如此?佛說汝阿羅漢殺心雖無,而無始習氣猶未斷盡,故彼恐怖。
第二偷盜。亦應如上殺業有叁種之叁重分別。乃至下八種業,皆應如理類推,分判輕重。在中國古書裏有陰符經,謂人生在世要善爲盜方爲有才能;可見人謀生活不易離盜,而微細之盜業尤爲難除(偷是以巧法取,盜是以強力取)。
第叁邪行,即指淫欲。人間以合理之夫婦配偶爲正,此外名邪。此就粗淺者說,深則欲界衆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又凡一切五欲境放逸之處,皆屬邪行,要出欲界方能伏欲,要到叁果方能究竟離欲。──以上叁種屬于身業。
第四妄語,即虛诳語。謂見言不見,不見言見,知言不知,不知言知;善言是惡,惡言是善,以非言是,以是言非等。在佛法中,最要戒的是大妄語,即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是。若犯此大妄語,決定入魔。由魔即墮叁惡道,最爲危險。若菩薩爲利他方便而說妄語,則如菩薩戒本所明。離妄語即真實語。
第五兩舌,即離間語。在此言彼,在彼言此,使親愛者互相乖角。古之縱橫家,今之政客等,多屬此類,其害最大,離離間語,即得和合語。
第六惡口,即粗惡語。如世間之罵詈人等,由罵而打而殺。小則一人之爭,大則社會乃至國際之戰,其害亦甚大。離粗惡語,即得柔和語。
第七绮語,即無義語。謂花言巧語,文過飾非之類。言不真實,使人心蕩動,唐喪光陰,且易引人入于邪途。雖無義語,即如義語…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