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主伴有情。然有浅深不同,浅者变化佛身土功德庄严,进为他受用佛身土功德庄严,又进为自受用佛法身佛身土功德庄严;普通所明之净土相,为变化佛身土与他受用佛身土也。《讲 记》净土宗由土而到于心,依净土宗教义修行也不限于念阿弥陀佛,即十方诸佛净土及菩萨净土也能摄一切有情或下地菩萨;故净土不限于极乐,犹密宗不限于一本尊也。此为广义的净土,有菩萨在内,若极乐世界则为特殊净土,与东土最有缘,尤其是中国。
土之右为异熟报主之相分器,表凡夫之秽土,左为密严实佛之法性土,表圣者之净土。然修净土之法不是心外取法,故不同于一般宗教之求生天国等,盖彼等皆执心外有法也,云何土非心外?经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即显此义。是心是佛,谓佛身土功德庄严摄归即心自性之法身佛,以心真如即是法身佛故;此法身佛身土通于佛与众生,在佛位此心之功德身土如是,在众生位此心之功德身土亦如是,无增无减,法性平等无高下故。
次是心作佛者,心乃法之总相,摄六识等,谓由第六识等明净土之教法,及明佛与众生心性不二法身佛土道理,由此决定净土教之信心,进修三慧三学无量善根,发愿往生。然此净土宗法重在愿心,于善根之修习随其浅深不同,但须切信其法而发深愿,誓必往生净土,则命终时皆归净土;乃至十恶重业,但凭愿力亦能往生。净土虽有十方佛土,而中国近世所习者为阿弥陀佛之极乐净土,此土由阿弥陀佛之誓愿所成,故亦云誓愿所成土。一切众生依佛愿力及自愿力皆得往生,若无坚深信愿,虽慧福具足亦不能往生。故带业众生可由愿往生,未具善根功德亦可发愿,不同回向必已具善根功德也。由此愿力往生之特点而得成净土极方便之法门,由信此法门而发愿,由愿起行,为此宗之要义。
如是台、贤、密、净四宗,皆依善法增上力故而获效果;台、贤重于善法,至真言宗依于念力重在即身成就,而净土宗则依愿力重在临终得往生之归宿,由此可知此四宗之同而不同。复以一表明其大概:
天台──化他
善法力
贤首──自证
真言──────────念 力
净土──────────愿 力
《讲 记》无论那一系出发点都为六识,由六识领受净土宗教义,即观佛土的依正庄严,不过佛土的依正庄严,大概是有相的变化佛或他受用佛的依正庄严,不是无相不可言说的法性身土。由闻教后,以佛依正庄严为所观境而起向慕之信心。然如何能生净土?在理论上,十六观经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即以心为生不生之转枢也。是心是佛,就是理佛性为依正庄严之本,由无漏种渐渐增长而至圆满,以显究极之行佛性,即是心作佛义。总之净士宗由信心而观依正庄严及修三慧行,由慧行得力即可感到变化佛接引而往生净土,往往有临终蒙光接引脱离染土者,多是此类。故以是心是佛的原理,由六识起是心作佛的行,由行即可感到化佛而得往生净土。
三 综合说明
综合说明分四:一、八对四类门;二、四单四复门;三、相夺互成门;四、平等殊胜门。
甲 八对四类门
1.八对门 此由一切种识律宗起,依次说明。
第一、依律宗之立埸以观八宗则分为二:一、制教,二、化教。律宗即是制教,设规立制范身行故;余七宗为化教,语意二轮善宣化故。
第二、依禅宗之立场以观八宗法有证法教法之别:证法即禅宗,重实证;而以余七宗为教法,施设种种语言道故。
第三、以天台宗立场以观八宗有实教权教之一对:实教即天台所宗之法华,宣说诸法实相,唯此一乘无二三故;余七宗为权教,以虽华严亦带权故。
第四、依贤首宗立场以观八宗有根本*轮与枝末*轮一对:根本*轮即华严教,是一切佛法根本故;所余教法皆出于此,余七宗为枝末*轮,从此所流出故。第五、以密严实佛密宗为立场而观八宗则有密教显教一对:密宗为深密教,余七宗为浅显教。
第六、以净土宗为立场而观八宗有易行道难行道之一对:易行道属于净土宗,三根普利,最易行故;余七宗皆为难行道。
第七、以法性宗为立场而观八宗有, 无所得法有所得法之一对:无所得法即法性宗,谓一切法皆无所得,乃至有一法过于涅槃者亦不可得,破而不立,显至究竟亦不可得,故曰无所得法;余七宗为有所得法,思之可知。
第八、依法相宗为立场而观八宗则有显了教隐密教一对:显了教即是法相宗,众生法佛法心法等皆了然显示明确建立故;余七宗皆为隐密教,所说之义虽已竟了,而能诠之文教多未明显,是故曰隐密教,唯识经论所谓密意趣语是也。
以上八宗相对,互相观察,以一宗为主时余各为伴;如是妙义重重,帝网无尽,斯又在智者之善思惟也。
2.四类门 一、佛力加持类,二、善法增上类,三、超理直行类,四、胜解成观类。
八宗之中,净、密二宗为佛力加持类。净土宗依弥陀之本愿力,确信不疑,发愿求生,凭佛接引加持,虽带业障亦得往生。密宗依本尊之加持得现法之成就,本尊虽不一而皆为大日如来之等流身,故其本尊之加持亦即大日如来之加持。如是二宗起行趣果,不问他法之如何,但依佛力之加持,是故同摄为佛力加持门。
次以贤、台二宗为善法增上类。言善法者,即其本宗所宗之经教也。此二宗之华严、法华同称经王,重于受持读诵之善法增上力,如台宗之持诵法华,贤宗之持诵华严等,古德奉行咸获良果,在在征信,有录可案,佛法之不可思议力于此可见!法华有受持、读诵、书写、解说、修行之五品法师功德位,进至六根清净,全属善法增上所成。故二宗必先明自他不二,生佛平等,互相交遍,融彻无碍,依佛果无漏善法为增上胜缘成就果德。他宗宗义虽亦具此善法增上缘力,而特显此义之殊胜斯在台贤。次以禅、律二宗为超理直行类。盖律宗不重在理解,祗依其皈佛法僧之真实信心为体,受持净戒,直起正行以求漏尽;禅宗不落理解,离文字相,绝语言道,直行求证即心是佛;故以是二宗同摄于超理直行类也。
次以相、性二宗为胜解成观类。相、性二宗皆重理解,由决定印持不可引夺之胜解发起胜观,修胜行,证胜果。其所成观:性宗为实相观,或无所得观;相宗为唯识观,或四寻思观。
以上四类统摄八宗,再列表以明之:
┌净土宗────┐
│ ├─佛力加持类
│真言宗────┘
│天台宗────┐
│ ├─善法增上类
八宗┤贤首宗────┘
│禅 宗────┐
│ ├─超理直行类
│律 宗────┘
│相 宗────┐
│ ├─胜解成观类
└性 宗────┘
乙 四单四复门单谓单观,或单往法;复谓复观,或复往法。
1.四单门 性、相、律、禅之四宗,皆是单观单往之法。一、性宗由异熟报主破一切执障事相,显至一真法界,破而不立,即破即显。二、相宗认定诸法不离于识,识有三类,曰三能变。三能变中以第一能变为根本,故观阿赖耶等三能变相,观到显唯识性,如是通达三性三无性究竟故,证庵摩罗识果。三、律宗从初受戒发得戒体,由得戒故,能净障故,直趋密严实佛。四、禅宗重在达心,于心作深刻之肯定,确认即心即佛以求明心见性,斩绝葛藤,证法性土。
2.四复门 台、贤、密、净之四宗,皆是复往复观之法。一、天台宗,此宗为复门者,谓先从一真法界观至异熟执主成复合之法为宗本,复从异熟报主观至一真法界。换言之、即由佛果善法力加持众生,引起众生欣乐信愿发大乘心,再从众生位以至于成佛。二、贤首宗,此宗为复门者,谓先从佛果庵摩罗识观至众生阿赖耶识成复合之法为宗本,复从阿赖耶识观至庵摩识,异生因妄想而不能证得,故须精进勇猛修集福德智慧资粮乃能毕竟成佛。三、真言宗,此宗为复门者,谓由密严实佛观至一切种识成复合之法为宗本,再观由佛力以加持行者,三密相应直成正觉。四、净土宗,此宗为复门, 者,谓由土与心成复合之法为宗本,复由心观至土,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生佛净土。
以上单门四宗重于因力,亦曰自力修证,谓有情仗自因缘善根种子力,如法相宗所明之种姓等,禅宗谓自性弥陀,唯心净土等,皆唯自力。复门四宗皆依佛果增上缘力,亦曰他力加持,以众生法置佛法上,再将众生法底之佛果法显现圆成。由此因缘自力及增上缘他力观察八宗,即可探得其要理也。如表:
┌性 宗┐
│相 宗│
四单门┤ ├因 缘──自力
│律 宗│
└禅 宗┘
┌天台宗┐
│贤首宗│
四复门┤ ├增上缘──他力
│真言宗│
└净土宗┘
丙 相夺互成门
相夺门者,每宗各有其立宗之宗点,依此宗点为根据而判摄余宗,各能将余宗摄归自宗置于相当之地位,由此批判一切,统摄一切,是为相夺。故每宗宗义皆可以说明全图及全部之佛法,每宗皆可自谓除此一宗外别无佛法,此宗为上传释尊唯一之正宗,其余各宗皆祗此中宗之一分而已。尝观中华八宗皆有此趋势,故成相夺门。次互成者,每一宗有每一宗之特殊方向,由此一方向发挥而成此宗之特殊法门。观一宗之所以成立,正以有他宗义为其所破所摄而得成立,若无余宗宗义,则此宗亦无从批判统摄,故每一宗之成立,皆因他宗之成立而得成立,正由判摄他宗从别一方向所发挥义故,其所立宗遂益成丰富之宗义。如清辨之依他毕竟空与护法之依他如幻有,此二者表面观之似不相成,其实正由如幻有故愈显毕竟空,亦由毕竟空故愈显如幻有,因此二义实互成也。二宗既然,八宗亦尔。故各宗虽相夺而实亦互成也。丁 平等殊胜门八宗皆平等者,如全图所列之教法,皆大乘平等所依之教法,亦即为全部之佛法。然则此宗既为大乘完全教法,彼宗亦是大乘完全教法,方向虽有差别,全体平等如一;如国家之政府建立于限定之地方,或南或北,然此政府虽时有南北之…
《大乘宗地图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