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主伴有情。然有淺深不同,淺者變化佛身土功德莊嚴,進爲他受用佛身土功德莊嚴,又進爲自受用佛法身佛身土功德莊嚴;普通所明之淨土相,爲變化佛身土與他受用佛身土也。《講 記》淨土宗由土而到于心,依淨土宗教義修行也不限于念阿彌陀佛,即十方諸佛淨土及菩薩淨土也能攝一切有情或下地菩薩;故淨土不限于極樂,猶密宗不限于一本尊也。此爲廣義的淨土,有菩薩在內,若極樂世界則爲特殊淨土,與東土最有緣,尤其是中國。
土之右爲異熟報主之相分器,表凡夫之穢土,左爲密嚴實佛之法性土,表聖者之淨土。然修淨土之法不是心外取法,故不同于一般宗教之求生天國等,蓋彼等皆執心外有法也,雲何土非心外?經雲:“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即顯此義。是心是佛,謂佛身土功德莊嚴攝歸即心自性之法身佛,以心真如即是法身佛故;此法身佛身土通于佛與衆生,在佛位此心之功德身土如是,在衆生位此心之功德身土亦如是,無增無減,法性平等無高下故。
次是心作佛者,心乃法之總相,攝六識等,謂由第六識等明淨土之教法,及明佛與衆生心性不二法身佛土道理,由此決定淨土教之信心,進修叁慧叁學無量善根,發願往生。然此淨土宗法重在願心,于善根之修習隨其淺深不同,但須切信其法而發深願,誓必往生淨土,則命終時皆歸淨土;乃至十惡重業,但憑願力亦能往生。淨土雖有十方佛土,而中國近世所習者爲阿彌陀佛之極樂淨土,此土由阿彌陀佛之誓願所成,故亦雲誓願所成土。一切衆生依佛願力及自願力皆得往生,若無堅深信願,雖慧福具足亦不能往生。故帶業衆生可由願往生,未具善根功德亦可發願,不同回向必已具善根功德也。由此願力往生之特點而得成淨土極方便之法門,由信此法門而發願,由願起行,爲此宗之要義。
如是臺、賢、密、淨四宗,皆依善法增上力故而獲效果;臺、賢重于善法,至真言宗依于念力重在即身成就,而淨土宗則依願力重在臨終得往生之歸宿,由此可知此四宗之同而不同。複以一表明其大概:
天臺──化他
善法力
賢首──自證
真言──────────念 力
淨土──────────願 力
《講 記》無論那一系出發點都爲六識,由六識領受淨土宗教義,即觀佛土的依正莊嚴,不過佛土的依正莊嚴,大概是有相的變化佛或他受用佛的依正莊嚴,不是無相不可言說的法性身土。由聞教後,以佛依正莊嚴爲所觀境而起向慕之信心。然如何能生淨土?在理論上,十六觀經雲:“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即以心爲生不生之轉樞也。是心是佛,就是理佛性爲依正莊嚴之本,由無漏種漸漸增長而至圓滿,以顯究極之行佛性,即是心作佛義。總之淨士宗由信心而觀依正莊嚴及修叁慧行,由慧行得力即可感到變化佛接引而往生淨土,往往有臨終蒙光接引脫離染土者,多是此類。故以是心是佛的原理,由六識起是心作佛的行,由行即可感到化佛而得往生淨土。
叁 綜合說明
綜合說明分四:一、八對四類門;二、四單四複門;叁、相奪互成門;四、平等殊勝門。
甲 八對四類門
1.八對門 此由一切種識律宗起,依次說明。
第一、依律宗之立埸以觀八宗則分爲二:一、製教,二、化教。律宗即是製教,設規立製範身行故;余七宗爲化教,語意二輪善宣化故。
第二、依禅宗之立場以觀八宗法有證法教法之別:證法即禅宗,重實證;而以余七宗爲教法,施設種種語言道故。
第叁、以天臺宗立場以觀八宗有實教權教之一對:實教即天臺所宗之法華,宣說諸法實相,唯此一乘無二叁故;余七宗爲權教,以雖華嚴亦帶權故。
第四、依賢首宗立場以觀八宗有根本*輪與枝末*輪一對:根本*輪即華嚴教,是一切佛法根本故;所余教法皆出于此,余七宗爲枝末*輪,從此所流出故。第五、以密嚴實佛密宗爲立場而觀八宗則有密教顯教一對:密宗爲深密教,余七宗爲淺顯教。
第六、以淨土宗爲立場而觀八宗有易行道難行道之一對:易行道屬于淨土宗,叁根普利,最易行故;余七宗皆爲難行道。
第七、以法性宗爲立場而觀八宗有, 無所得法有所得法之一對:無所得法即法性宗,謂一切法皆無所得,乃至有一法過于涅槃者亦不可得,破而不立,顯至究竟亦不可得,故曰無所得法;余七宗爲有所得法,思之可知。
第八、依法相宗爲立場而觀八宗則有顯了教隱密教一對:顯了教即是法相宗,衆生法佛法心法等皆了然顯示明確建立故;余七宗皆爲隱密教,所說之義雖已竟了,而能诠之文教多未明顯,是故曰隱密教,唯識經論所謂密意趣語是也。
以上八宗相對,互相觀察,以一宗爲主時余各爲伴;如是妙義重重,帝網無盡,斯又在智者之善思惟也。
2.四類門 一、佛力加持類,二、善法增上類,叁、超理直行類,四、勝解成觀類。
八宗之中,淨、密二宗爲佛力加持類。淨土宗依彌陀之本願力,確信不疑,發願求生,憑佛接引加持,雖帶業障亦得往生。密宗依本尊之加持得現法之成就,本尊雖不一而皆爲大日如來之等流身,故其本尊之加持亦即大日如來之加持。如是二宗起行趣果,不問他法之如何,但依佛力之加持,是故同攝爲佛力加持門。
次以賢、臺二宗爲善法增上類。言善法者,即其本宗所宗之經教也。此二宗之華嚴、法華同稱經王,重于受持讀誦之善法增上力,如臺宗之持誦法華,賢宗之持誦華嚴等,古德奉行鹹獲良果,在在征信,有錄可案,佛法之不可思議力于此可見!法華有受持、讀誦、書寫、解說、修行之五品法師功德位,進至六根清淨,全屬善法增上所成。故二宗必先明自他不二,生佛平等,互相交遍,融徹無礙,依佛果無漏善法爲增上勝緣成就果德。他宗宗義雖亦具此善法增上緣力,而特顯此義之殊勝斯在臺賢。次以禅、律二宗爲超理直行類。蓋律宗不重在理解,祗依其皈佛法僧之真實信心爲體,受持淨戒,直起正行以求漏盡;禅宗不落理解,離文字相,絕語言道,直行求證即心是佛;故以是二宗同攝于超理直行類也。
次以相、性二宗爲勝解成觀類。相、性二宗皆重理解,由決定印持不可引奪之勝解發起勝觀,修勝行,證勝果。其所成觀:性宗爲實相觀,或無所得觀;相宗爲唯識觀,或四尋思觀。
以上四類統攝八宗,再列表以明之:
┌淨土宗────┐
│ ├─佛力加持類
│真言宗────┘
│天臺宗────┐
│ ├─善法增上類
八宗┤賢首宗────┘
│禅 宗────┐
│ ├─超理直行類
│律 宗────┘
│相 宗────┐
│ ├─勝解成觀類
└性 宗────┘
乙 四單四複門單謂單觀,或單往法;複謂複觀,或複往法。
1.四單門 性、相、律、禅之四宗,皆是單觀單往之法。一、性宗由異熟報主破一切執障事相,顯至一真法界,破而不立,即破即顯。二、相宗認定諸法不離于識,識有叁類,曰叁能變。叁能變中以第一能變爲根本,故觀阿賴耶等叁能變相,觀到顯唯識性,如是通達叁性叁無性究竟故,證庵摩羅識果。叁、律宗從初受戒發得戒體,由得戒故,能淨障故,直趨密嚴實佛。四、禅宗重在達心,于心作深刻之肯定,確認即心即佛以求明心見性,斬絕葛藤,證法性土。
2.四複門 臺、賢、密、淨之四宗,皆是複往複觀之法。一、天臺宗,此宗爲複門者,謂先從一真法界觀至異熟執主成複合之法爲宗本,複從異熟報主觀至一真法界。換言之、即由佛果善法力加持衆生,引起衆生欣樂信願發大乘心,再從衆生位以至于成佛。二、賢首宗,此宗爲複門者,謂先從佛果庵摩羅識觀至衆生阿賴耶識成複合之法爲宗本,複從阿賴耶識觀至庵摩識,異生因妄想而不能證得,故須精進勇猛修集福德智慧資糧乃能畢竟成佛。叁、真言宗,此宗爲複門者,謂由密嚴實佛觀至一切種識成複合之法爲宗本,再觀由佛力以加持行者,叁密相應直成正覺。四、淨土宗,此宗爲複門, 者,謂由土與心成複合之法爲宗本,複由心觀至土,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生佛淨土。
以上單門四宗重于因力,亦曰自力修證,謂有情仗自因緣善根種子力,如法相宗所明之種姓等,禅宗謂自性彌陀,唯心淨土等,皆唯自力。複門四宗皆依佛果增上緣力,亦曰他力加持,以衆生法置佛法上,再將衆生法底之佛果法顯現圓成。由此因緣自力及增上緣他力觀察八宗,即可探得其要理也。如表:
┌性 宗┐
│相 宗│
四單門┤ ├因 緣──自力
│律 宗│
└禅 宗┘
┌天臺宗┐
│賢首宗│
四複門┤ ├增上緣──他力
│真言宗│
└淨土宗┘
丙 相奪互成門
相奪門者,每宗各有其立宗之宗點,依此宗點爲根據而判攝余宗,各能將余宗攝歸自宗置于相當之地位,由此批判一切,統攝一切,是爲相奪。故每宗宗義皆可以說明全圖及全部之佛法,每宗皆可自謂除此一宗外別無佛法,此宗爲上傳釋尊唯一之正宗,其余各宗皆祗此中宗之一分而已。嘗觀中華八宗皆有此趨勢,故成相奪門。次互成者,每一宗有每一宗之特殊方向,由此一方向發揮而成此宗之特殊法門。觀一宗之所以成立,正以有他宗義爲其所破所攝而得成立,若無余宗宗義,則此宗亦無從批判統攝,故每一宗之成立,皆因他宗之成立而得成立,正由判攝他宗從別一方向所發揮義故,其所立宗遂益成豐富之宗義。如清辨之依他畢竟空與護法之依他如幻有,此二者表面觀之似不相成,其實正由如幻有故愈顯畢竟空,亦由畢竟空故愈顯如幻有,因此二義實互成也。二宗既然,八宗亦爾。故各宗雖相奪而實亦互成也。丁 平等殊勝門八宗皆平等者,如全圖所列之教法,皆大乘平等所依之教法,亦即爲全部之佛法。然則此宗既爲大乘完全教法,彼宗亦是大乘完全教法,方向雖有差別,全體平等如一;如國家之政府建立于限定之地方,或南或北,然此政府雖時有南北之…
《大乘宗地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