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录▪P2

  ..续本文上一页依托于五蕴,今以般若光明,照破五蕴当体皆空,故依五蕴而有之一切苦厄,无不超脱远离。此二句乃观自在菩萨依般若波罗密多亲证之现量境界,以下即将此境界显说密说,方便教示,普益群生也。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梵语舍利弗。弗、译子,母名舍利,子以母名,故曰舍利子。在佛小乘弟子中,智慧第一,今说大乘般若波罗密多,故呼其名而告之。

  佛说三性:曰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处处经中有之。此一段明依他起性,显说五蕴体相本空也。欲穷其理,当先明五蕴。

  ┌物质─色  心  王─┐

  │    │

  │   心 所 有法 │

  五蕴─┤  ┌受   ├─有为法

  │  │想  色  法 │

  └精神┤行   │

  └识  心不相应行法─┘

  观上图,五蕴皆有为法摄;色属色法,为物质的现象;余四属心法,为精神的现象。今就色蕴说明当体即空之理。色蕴以质碍为体;故成唯识论称为有对,有对者,有碍也。百法明门论曰:色法略有十一种:眼、耳、鼻、舌、身五根,色、声、香、味、触五尘,及法处所摄色也。姑就色尘言之,其相状约有三种,而与表色相反者,另称无表色。图如左:

  ┌显色──眼所照了者,如青黄赤白等。(虚空名空一显色)

  ┌有 对┤形色──有形状者,如长短方圆等。

  色 蕴┤  └表色──动作行为之表现者。(兼通有情无情)

  └无表色─────动作行为之不能表现者。

  以上略说色蕴之体相,究其原质,不外地、水、火、风。地者坚相,分析可使失其坚;水者湿相,分析则变成气体;火属热力,心不觉时热相即失;风相轻动,依三大显。如是分析推求,四大相无自体,则依四大为种之色法,自然当下销亡,即相非相,说名为空。性色真空,故曰色不异空;性空真色,故曰空不异色。真色无色,故曰色即是空;真空不空,故曰空即是色。复次、色是假相,空是假名,虽有名相,都无实义,故曰不异。法无自体,惟心变现,故法相即是心相;空无体相,遮法名空,故空名即是法名;名相所依,惟一真实心体,故曰即是。不异、故离一切相,即是、故即一切法。离一切相即真谛,即一切法即俗谛,双遮双照即中道第一义谛。故曰:“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受以受领为体,想以想相为体,行以迁流造作为体,识以明了觉知为体;四者之中,识为心王,受、想,行为心属。乃因不了色蕴非实,领受前进,分别思量,更加造作,结成识种,辗转轮回。今所对之色蕴既空,则能对之四阴何有。亦复如是者,言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也。余类推。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此明圆成实性,正说离相实相自在心体也。诸法,包括世出世间有为无为一切法。本来平等真实,无诸差别,即相非相,故曰空相;空而不空,万物齐现,故又曰实相;即出生诸法,照了诸法,自体常在之本觉真心也。生灭、垢净、增减,皆世俗之假相。此自在心体,圆寂常住故不生,不生故不灭。离一切相,不可染污,故迷时不垢,不垢故悟时亦非净。平等周遍,生佛无异,故在圣不增,在凡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自此以下至无智亦无得,明遍计所执性,说五蕴法相及集起之眼等诸法皆无自体,以破我法二执,反显真心也。

  是故空中,承上文谓诸法空相之中,诸相非相,惟一真心,则五蕴等法,全体即真,离诸差别,故曰无。此四字直贯至无得句。

  世人不了真心,妄执色身为我,贪求名闻利养,造种种业。然试加观察,身由四大合成,地、水、火、风,性相各异,何者是我?发毛爪齿,皮肉筋骨,浓血汗液,粪尿涕唾,三十六物,以何为我?如皆为我,则成多我,若指一为我,余为谁何?若谓和合之影状为我,则幼少壮老时时变迁,应以何时之形状为准?且新陈代谢,消化不停,饮食进口,即与全体和合,则鱼肉菜饭皆成为我,宁有是理?种种推寻,求我不得!人将转计曰:所谓我者,非指肉体,我能受苦受乐,是能受者,方可为我;遂舍色蕴而计受蕴。然受因境有,境之违顺无常,受之苦乐不定,苦受为我耶?乐受为我耶?不苦不乐受为我耶?未受之前,与既受之后,又以何者为我耶?推想至此,又转计曰:我能想相分别于万法,此能想者,当然是我,于是复舍受蕴而执想蕴。但想依受生,受既无常,想岂真实?于是复转计曰:想是虚妄,不可谓我,今吾人之行为造作,事实昭然,应是真我,而行蕴之执起,谓人作善作恶,其能作者为我;不知善恶亦因想相分别,相对立名,无有定实,所作既妄,能作岂真?如是推求,了知色、受、想、行皆与我无涉,遂以此明了分别之心,能知四蕴非我者为我,而识蕴之执起。但能知之心,必依所知之境,所知之四蕴既空,能知之识阴何托?故知识蕴亦复非我。此总说五蕴皆空,破我执也。人无我之广说,见瑜伽师地论卷六,成唯识论卷一,辨中边真实品,显扬圣教论成善巧品,成定品,学者当遍阅之。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此根、尘、识界,凡圣共有之法也。眼、耳、鼻、舌、身、意名六根,有二种:一曰浮尘根──粗色根,眼、耳、鼻、舌、身外现之形状是。二曰胜义根──净色根,依浮尘根而能发生见闻觉知等功用者是。意根者,谓七识,专执八识见分为真我,致成我执。由我执发生意识,而见有万法,故六识以七识为根。前五根属色法,意根属心法,皆依托于五蕴。五蕴既无,故六根亦无。

  色、声、香、味、触、法名六尘,有动摇、染污二义;谓色声等生灭变幻,染污六根,障蔽真性,彼微尘动摇不停,染污成空也。眼所见者曰色尘,耳所闻者曰声尘,鼻所嗅者曰香尘──兼香臭二义,舌所尝者曰味尘,身所觉者曰触尘,意所分别者曰法尘;皆对六根现起,六根既无,故六尘亦无。

  六根、六尘、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名十八界。界有二义:一、种类义,十八法在八识中,各有种子,功用势力不同,各现差别之法故。二、界限义,根尘识三,同时作用,而各有界限,如眼见色时尘为所见,识为能见,根为识所依托而生见,性各不同故;根尘相对,识生其中,成十八界。根尘俱空,识无所托,界云何存?故曰无也。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此十二因缘,缘觉所修之法也。广说见实叉难陀译华严经十地品之第六地。因缘亦名有支,谓因果不亡故。亦名缘起,谓世间生死流转之法,皆此十二支所缘起故。

  无明、不明也,不明本理,曰迷理无明──根本;不明现事,曰迷事无明──枝末。因不知实相离相,妄见世界身心以为实有个体,而生心取著,多方造作,则成行业,故曰无明缘行,犹言无明为缘而起行也。此二支为过去因。众生初死,无知无觉,前业发动,牵引受报,则生识;此识入胎,谓之名色;六根既具,谓之六入;生后触境曰触;触而领纳曰受;此五支为现在果。领受前境,仍迷不觉,执有能受所受,分别憎爱,曰爱;贪求所爱,厌弃所憎,曰取;爱憎取舍,造作不停,则有业种,故曰有;此三支为现在因。复招未来之报曰生,有生则有老死;此二支为未来果。以上十二因缘,因果相生,循环流转,为生死轮回之本;故曰: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生缘老死。此为凡夫之流转法,缘觉乃能知还灭法。还灭法者:若欲解脱老死之苦,须不受生,不生须不有,不有须不取,不取须不爱,不爱须不受,不受须不触,不触须六根不为六尘所入,不入须空名色之五蕴,空五蕴须空业识,欲离业识、须空业行,欲空业行、须破无明,欲破无明、须明真心。真心显现,则理事圆明而无明灭,无明灭则行灭,辗转乃至老死灭;故曰:无明尽乃至老死尽。但必有生死,然后有解脱,真实心体,本离生灭垢净,焉有无明等法可为解脱者?故曰:无无明尽乃至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 此四谛法,声闻所修之法也。谛、审实义,谓苦等四者,义理真实故。三界、六道,惟苦无乐,此理真实,故曰苦谛。集、聚集义,由惑造业,集起依正二报,为苦之因,实无他因,故曰集谛。欲脱苦果,须断集因,集断苦离曰灭;集因苦果,实可断灭,故曰灭谛。欲灭苦集,须依能灭之道;如实修行,修行功深,实能灭苦,故曰道谛。佛因众生迷成苦果,乃说四谛法以对治之;悟苦本空,全体即真,病去药亡,谛于何有?故曰: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 智、谓三乘能证之圣智,得、谓三乘所证之涅槃。本来菩提涅槃,故今无得无证。复次、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谓之六度,乃菩萨所修之法,此单言智者,举一例诸也。为求圆满菩提而修六度万行,然随缘成事门,则有能修之智与所得之果,而实际理地,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本无烦恼,岂有断烦恼之智?本无生死,岂有脱生死之涅槃?故曰无智亦无得。自无眼耳鼻舌身意至此,破法执也。法无我之广说,见解深密经一切法相品,无自性相品;辨中边论辨相品,辨真实品,辨无上乘品;显扬圣教论成无性品,成唯识论卷一,学者当遍阅之。人法双亡,真体自显,如淘沙取金,虽不识金,但去其沙,真金自现,故下文曰:以无所得故,依般若波罗密多。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凡夫执有,故有世界身心可得;二乘执空,故有界外涅槃可得。然得与失对,有所得必有所失,如手本万能,若持杯不放,自谓为得杯,则成持杯手,不能持他物,是所得甚少,而所失反多。今以般若波罗密多,照见诸法皆空,则法无所得。空即诸法,则空无所得,所得既无,能得…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