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講錄▪P2

  ..續本文上一頁依托于五蘊,今以般若光明,照破五蘊當體皆空,故依五蘊而有之一切苦厄,無不超脫遠離。此二句乃觀自在菩薩依般若波羅密多親證之現量境界,以下即將此境界顯說密說,方便教示,普益群生也。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舍利子,梵語舍利弗。弗、譯子,母名舍利,子以母名,故曰舍利子。在佛小乘弟子中,智慧第一,今說大乘般若波羅密多,故呼其名而告之。

  佛說叁性:曰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處處經中有之。此一段明依他起性,顯說五蘊體相本空也。欲窮其理,當先明五蘊。

  ┌物質─色  心  王─┐

  │    │

  │   心 所 有法 │

  五蘊─┤  ┌受   ├─有爲法

  │  │想  色  法 │

  └精神┤行   │

  └識  心不相應行法─┘

  觀上圖,五蘊皆有爲法攝;色屬色法,爲物質的現象;余四屬心法,爲精神的現象。今就色蘊說明當體即空之理。色蘊以質礙爲體;故成唯識論稱爲有對,有對者,有礙也。百法明門論曰:色法略有十一種:眼、耳、鼻、舌、身五根,色、聲、香、味、觸五塵,及法處所攝色也。姑就色塵言之,其相狀約有叁種,而與表色相反者,另稱無表色。圖如左:

  ┌顯色──眼所照了者,如青黃赤白等。(虛空名空一顯色)

  ┌有 對┤形色──有形狀者,如長短方圓等。

  色 蘊┤  └表色──動作行爲之表現者。(兼通有情無情)

  └無表色─────動作行爲之不能表現者。

  以上略說色蘊之體相,究其原質,不外地、水、火、風。地者堅相,分析可使失其堅;水者濕相,分析則變成氣體;火屬熱力,心不覺時熱相即失;風相輕動,依叁大顯。如是分析推求,四大相無自體,則依四大爲種之色法,自然當下銷亡,即相非相,說名爲空。性色真空,故曰色不異空;性空真色,故曰空不異色。真色無色,故曰色即是空;真空不空,故曰空即是色。複次、色是假相,空是假名,雖有名相,都無實義,故曰不異。法無自體,惟心變現,故法相即是心相;空無體相,遮法名空,故空名即是法名;名相所依,惟一真實心體,故曰即是。不異、故離一切相,即是、故即一切法。離一切相即真谛,即一切法即俗谛,雙遮雙照即中道第一義谛。故曰:“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爲假名,亦名中道義”。受以受領爲體,想以想相爲體,行以遷流造作爲體,識以明了覺知爲體;四者之中,識爲心王,受、想,行爲心屬。乃因不了色蘊非實,領受前進,分別思量,更加造作,結成識種,輾轉輪回。今所對之色蘊既空,則能對之四陰何有。亦複如是者,言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也。余類推。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此明圓成實性,正說離相實相自在心體也。諸法,包括世出世間有爲無爲一切法。本來平等真實,無諸差別,即相非相,故曰空相;空而不空,萬物齊現,故又曰實相;即出生諸法,照了諸法,自體常在之本覺真心也。生滅、垢淨、增減,皆世俗之假相。此自在心體,圓寂常住故不生,不生故不滅。離一切相,不可染汙,故迷時不垢,不垢故悟時亦非淨。平等周遍,生佛無異,故在聖不增,在凡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自此以下至無智亦無得,明遍計所執性,說五蘊法相及集起之眼等諸法皆無自體,以破我法二執,反顯真心也。

  是故空中,承上文謂諸法空相之中,諸相非相,惟一真心,則五蘊等法,全體即真,離諸差別,故曰無。此四字直貫至無得句。

  世人不了真心,妄執色身爲我,貪求名聞利養,造種種業。然試加觀察,身由四大合成,地、水、火、風,性相各異,何者是我?發毛爪齒,皮肉筋骨,濃血汗液,糞尿涕唾,叁十六物,以何爲我?如皆爲我,則成多我,若指一爲我,余爲誰何?若謂和合之影狀爲我,則幼少壯老時時變遷,應以何時之形狀爲准?且新陳代謝,消化不停,飲食進口,即與全體和合,則魚肉菜飯皆成爲我,甯有是理?種種推尋,求我不得!人將轉計曰:所謂我者,非指肉體,我能受苦受樂,是能受者,方可爲我;遂舍色蘊而計受蘊。然受因境有,境之違順無常,受之苦樂不定,苦受爲我耶?樂受爲我耶?不苦不樂受爲我耶?未受之前,與既受之後,又以何者爲我耶?推想至此,又轉計曰:我能想相分別于萬法,此能想者,當然是我,于是複舍受蘊而執想蘊。但想依受生,受既無常,想豈真實?于是複轉計曰:想是虛妄,不可謂我,今吾人之行爲造作,事實昭然,應是真我,而行蘊之執起,謂人作善作惡,其能作者爲我;不知善惡亦因想相分別,相對立名,無有定實,所作既妄,能作豈真?如是推求,了知色、受、想、行皆與我無涉,遂以此明了分別之心,能知四蘊非我者爲我,而識蘊之執起。但能知之心,必依所知之境,所知之四蘊既空,能知之識陰何托?故知識蘊亦複非我。此總說五蘊皆空,破我執也。人無我之廣說,見瑜伽師地論卷六,成唯識論卷一,辨中邊真實品,顯揚聖教論成善巧品,成定品,學者當遍閱之。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此根、塵、識界,凡聖共有之法也。眼、耳、鼻、舌、身、意名六根,有二種:一曰浮塵根──粗色根,眼、耳、鼻、舌、身外現之形狀是。二曰勝義根──淨色根,依浮塵根而能發生見聞覺知等功用者是。意根者,謂七識,專執八識見分爲真我,致成我執。由我執發生意識,而見有萬法,故六識以七識爲根。前五根屬色法,意根屬心法,皆依托于五蘊。五蘊既無,故六根亦無。

  色、聲、香、味、觸、法名六塵,有動搖、染汙二義;謂色聲等生滅變幻,染汙六根,障蔽真性,彼微塵動搖不停,染汙成空也。眼所見者曰色塵,耳所聞者曰聲塵,鼻所嗅者曰香塵──兼香臭二義,舌所嘗者曰味塵,身所覺者曰觸塵,意所分別者曰法塵;皆對六根現起,六根既無,故六塵亦無。

  六根、六塵、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名十八界。界有二義:一、種類義,十八法在八識中,各有種子,功用勢力不同,各現差別之法故。二、界限義,根塵識叁,同時作用,而各有界限,如眼見色時塵爲所見,識爲能見,根爲識所依托而生見,性各不同故;根塵相對,識生其中,成十八界。根塵俱空,識無所托,界雲何存?故曰無也。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此十二因緣,緣覺所修之法也。廣說見實叉難陀譯華嚴經十地品之第六地。因緣亦名有支,謂因果不亡故。亦名緣起,謂世間生死流轉之法,皆此十二支所緣起故。

  無明、不明也,不明本理,曰迷理無明──根本;不明現事,曰迷事無明──枝末。因不知實相離相,妄見世界身心以爲實有個體,而生心取著,多方造作,則成行業,故曰無明緣行,猶言無明爲緣而起行也。此二支爲過去因。衆生初死,無知無覺,前業發動,牽引受報,則生識;此識入胎,謂之名色;六根既具,謂之六入;生後觸境曰觸;觸而領納曰受;此五支爲現在果。領受前境,仍迷不覺,執有能受所受,分別憎愛,曰愛;貪求所愛,厭棄所憎,曰取;愛憎取舍,造作不停,則有業種,故曰有;此叁支爲現在因。複招未來之報曰生,有生則有老死;此二支爲未來果。以上十二因緣,因果相生,循環流轉,爲生死輪回之本;故曰:無明緣行,行緣識,乃至生緣老死。此爲凡夫之流轉法,緣覺乃能知還滅法。還滅法者:若欲解脫老死之苦,須不受生,不生須不有,不有須不取,不取須不愛,不愛須不受,不受須不觸,不觸須六根不爲六塵所入,不入須空名色之五蘊,空五蘊須空業識,欲離業識、須空業行,欲空業行、須破無明,欲破無明、須明真心。真心顯現,則理事圓明而無明滅,無明滅則行滅,輾轉乃至老死滅;故曰:無明盡乃至老死盡。但必有生死,然後有解脫,真實心體,本離生滅垢淨,焉有無明等法可爲解脫者?故曰:無無明盡乃至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 此四谛法,聲聞所修之法也。谛、審實義,謂苦等四者,義理真實故。叁界、六道,惟苦無樂,此理真實,故曰苦谛。集、聚集義,由惑造業,集起依正二報,爲苦之因,實無他因,故曰集谛。欲脫苦果,須斷集因,集斷苦離曰滅;集因苦果,實可斷滅,故曰滅谛。欲滅苦集,須依能滅之道;如實修行,修行功深,實能滅苦,故曰道谛。佛因衆生迷成苦果,乃說四谛法以對治之;悟苦本空,全體即真,病去藥亡,谛于何有?故曰: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 智、謂叁乘能證之聖智,得、謂叁乘所證之涅槃。本來菩提涅槃,故今無得無證。複次、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謂之六度,乃菩薩所修之法,此單言智者,舉一例諸也。爲求圓滿菩提而修六度萬行,然隨緣成事門,則有能修之智與所得之果,而實際理地,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本無煩惱,豈有斷煩惱之智?本無生死,豈有脫生死之涅槃?故曰無智亦無得。自無眼耳鼻舌身意至此,破法執也。法無我之廣說,見解深密經一切法相品,無自性相品;辨中邊論辨相品,辨真實品,辨無上乘品;顯揚聖教論成無性品,成唯識論卷一,學者當遍閱之。人法雙亡,真體自顯,如淘沙取金,雖不識金,但去其沙,真金自現,故下文曰:以無所得故,依般若波羅密多。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挂礙,無挂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凡夫執有,故有世界身心可得;二乘執空,故有界外涅槃可得。然得與失對,有所得必有所失,如手本萬能,若持杯不放,自謂爲得杯,則成持杯手,不能持他物,是所得甚少,而所失反多。今以般若波羅密多,照見諸法皆空,則法無所得。空即諸法,則空無所得,所得既無,能得…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講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