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漏法之心,亦即一切有为无为、有漏无漏法之中心。何以故?遍一切法皆须有般若波罗密多之究竟智慧才能照了,离此般若波罗密多即不能普遍通达故,所以一切法皆为般若波罗密多所摄,般若波罗密多即一切法的中心,故云般若波罗密多即心。又前法说中广义的真实心,即实相般若、正体般若、一切智、根本智及一切种智的究竟般若,此即常住真心。般若波罗密多即是心故,故云般若波罗密多心。
3.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最后来将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四个名词的全题合解,亦分两重说明:一、般若波罗密多心之经,经即指当时观自在菩萨在佛前所说之言说,及佛后结集成为此数百字的文字言句之经,此经是能诠之文,初说时以音声为体,以名句言说为用;既集成文字以后,即以色法为体,屈曲点画形象为用,如此以能诠表义理者名经,而所诠表之义即是般若波罗密多心。依所诠义名能诠经,故名般若波罗密多心之经。二、般若波罗密多心即经,经字的广义通能诠所诠。所诠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法,乃至此一切法之唯识义,皆空义,名为理经,则摄境从心,经即以心法为体;若摄相归性,经即以真如法性为体;如此则般若波罗密多心即是经,此经亦即以般若波罗密多心为体,故云般若波罗密多心即经。又所诠之行,或以人天善行,或以声闻、缘觉解脱行,或以大乘菩提行为经,三乘的行法皆以般若波罗密多为中心,故般若波罗密多心即经。又所诠之果,诸圣果功德乃至如来转依法身,皆以般若波罗密多为中心,故般若波罗密多心即经。
三 明译传
甲、本经诸译
今考之正续藏,此经传译,在中国古时已有六种译本,近有人因此经出玄奘法师听梵僧口授,遂疑恐无梵本根据,由奘师自编者,因略说其翻译历史以断疑误。此经最早的译本,即南北朝之初,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初译来中国,经题名般若波罗密多大明咒经。题中无心字,而大明咒即是心的意思:明即咒义,咒的梵音是陀罗尼,此云总持,即总摄持一切心要之中心也,故大明咒经即等于心经。其次为唐三藏玄奘法师所译,名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即今所用本。第三、为唐时摩竭提国沙门法月所译,名普遍智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普遍智藏四字,或为适应当时的思想所加之尊称。第四、为唐时大兴善寺智慧轮法师所译,亦名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与奘师所译经题同。第五、为唐末时罽宾国三藏般若、利言等同译,此乃团体合译,因当时有数十人或数百人组织成之译场,多人合译一经,见贞元圣教录载所译之部数颇多,此不过是其中之一;经题亦同奘译,名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第六、为宋初西天三藏施护所译,名佛说佛母般若波罗密多经,佛说二字本是诸经通用,此中所特加者为佛母二字。考施护所译者多为关于密部之经咒,因此时已在印度密教盛行之后,大乘显教附之而行──见前教史略判,因此、心经亦成为密宗附从之经。密宗有佛部母部,以般若为佛母部,故此译加佛母二字,亦当时思想环境之必然性也。相传还有法成,不空,慈贤,三种译本,今考之正续藏均未见,近代又有人将西藏文的心经译成汉文,内容与施护所译大致相同,亦可见此经传到西藏必在唐末宋初之时,与施护所据之梵本时代相同。
乙、诸译异同
关于各种译本的内容,其正宗分大约与玄奘法师所译大同小异,文句虽有小异,而意义实不相差,诸译中以奘师译文最略,其余都有缘起分及流通分,前面有如是我闻;一时;佛、或世尊、或薄誐梵;在王舍大城灵鹫山中、或鹫峰山中,或耆阇山中;与大比丘及大菩萨若干人俱;佛入甚深光明宣说三摩地或入三摩地名广大甚深等;观自在菩萨说完以后,佛从三昧而起,印可观自在所说。后面有天龙八部等皆大欢喜,信受奉行。至于文句的不同,如玄奘等译的照见五蕴皆空,而法月等译为照见五蕴自性皆空,施护则译为当观五蕴自性皆空。亦奘等所译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施护则译为无所生、无所灭、无垢染、无清净、无增长、无损减,不过详略之异耳。
丙、正明今译
诸译中以奘师所译最为简要,可称为心要中之心要,故后世流通唯在此本,译题中称唐三藏法师玄奘译,三藏法师如常释,或加称奉诏译者,是奉当时的皇帝诏命而译,以尊重其事也。这一位法师在唐朝的历史上最为伟大,就是妇孺皆知的唐僧,他的学问道德功业,不但使中国人仰慕无极,即世界学者亦皆共知共仰。近来英国有一位威尔斯著了一部世界史纲,把中国的玄奘法师讲得比孔子还详备。至于奘师所译的心经,简要没有头尾,恰等楞伽诸译中性贤所译的四卷楞伽的译本,盖专注重在其中的心要以便诵持也。
丁、今译弘传
在中国经典中流传最普遍的莫过于此般若心经,如咒中则以大悲咒,往生咒,或六字大明咒为最普遍,佛号则以阿弥陀佛为最普遍,经则独推此经,显、密、禅、净各宗无不顶戴奉持。而且深入民间,一般稍知佛法者皆尊重此经或读诵此经。古今注解此经亦最多,除佚失者外,现在尚存者仍有数百种之多。此经不但令人持诵讲解以依之修行,而且因之而得感应者亦复最多,所以凡是祈祷、庆祝、追荐者多诵此经。即玄奘法师的一生亦得益于此经,他到西域求法的时候,途中每遇灾难,诵此经即能化险为夷,他以亲证实验此经之功德而翻译弘传,故能使中国一般人读诵信受奉持,经一千五百年之流传而不衰,诚不可思议也。
诸位今天能够听闻读诵此经,亦福德善根所感,应当生殷重心,作希有难得想,虔诚奉持,自能获大受用。
【释 经】
甲一 直示圣证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此一科文,直捷显示圣智所证的境界,即前所说的内证离言法。圣者谓三乘有学、已破无明证真如,异于凡夫,故称圣者。如佛之所以名佛者,以得无上菩提故;圣者之所以名圣者,以行深般若、已破无明、断烦恼证真如故。在无量圣者之中,今依久已证得真如的观自在菩萨来直示圣智所证境界。称菩萨者,显是大乘圣者,大乘圣者是趋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故称菩萨。菩萨即梵语菩提萨埵之简称,菩提是觉义,即上求佛果以自觉;萨埵是有情义,即下化众生以觉他;以菩提佛果为上求,萨埵有情为下化,合名之为菩萨。或加摩诃萨者,即大菩萨,此最低限度亦须入初欢喜地者方为真实菩萨,未入地前则假名耳。菩萨是通称,观自在是别名,在翻译上有译为观世音或光世音者,或译为观世音、观自在者,都是此一位菩萨的名号。自在是无碍义,以观照无有障碍故,观即自在,如人能随自己意志而行,不为其他所转移而能转移其他无所碍,成就如是功德即名自在,观能自在,故能照见五蕴皆空。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菩萨有时行根本无分别智而无自他上下能所分别之可得,有时行后得智而修上求下化之行,能所分明,而七地以前菩萨亦有时妄想计度现行,此简别非行后得智及妄想分别时,乃行甚深般若波罗密多根本无分别智之时。此经他译在缘起分中,叙佛在大众前入甚深三昧,般若的最深者即根本智、一切智的实相般若,故云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在此圣智现行之时,故能照见五蕴皆空。照见者,明明了了,亲证亲见,不同推测想像而知,若由比度推测而知者,或可名智而不能名见。五蕴者,即下面所说的色受想行识,诸有为法总为五聚,有情身心乃至山河大地,皆不出此五蕴。亦可是照见五蕴诸法皆空,故其他译本有译为照见五蕴等皆空者。或译为照见五蕴自性皆空者,五蕴等皆缘起假有之法,无实自性,一切法之所以名某某法者,以其各有自性故,今以圣智照了悉皆自性本空,既无自性,即无实法可得名为某某,故云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苦者、所谓三苦、八苦,广如瑜伽师地论明百一十苦;厄者、如三途、八难等诸厄难;乃至色无色界禅定中未到涅槃,及菩萨未到成佛以前,均有微细的行苦存在。然此苦厄,皆由业报所感的身心世界而有,而业报之构成不越五蕴等法,既能照见五蕴皆空,则自然能度脱一切苦厄。故五蕴等毕竟皆空,则身心世界一切苦厄皆不可得;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然须如观自在菩萨修甚深般若照见皆空,方能度脱也。
甲二 巧施至教
乙一 显说明义
丙一 历诸法明照见皆空
丁一 就五蕴明即空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在佛的声闻弟子中智慧第一,故观自在菩萨特为说甚深般若。舍利是鹙鸟的梵语,目甚明锐,尊者母目似之,故依之立名;尊者从母名舍利子。有译作舍利弗者,弗字即子字梵音,今华梵并举故云舍利弗。或有误解为佛荼毗后所化出之舍利子者,或谓指各人身中有一颗舍利子者,于是全盘误会,以为此经是专讲舍利子的经,谓舍利子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此皆不懂梵音之义所致。观自在菩萨以舍利子为闻此经当机之主,故先呼其名而为说。初四句有两层义: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者,既云不异,仍表明色与空是两法,不过性质相同耳。再进一层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则直为一法而无二矣。此色字包括四大、五根、五尘,乃至一切法处色,皆名为色,比世间对精神而称的物质更广,而般若所照见之空,是遍一切色蕴法的,并非与色相对之空,或如茶壶有茶空不名空壶,茶尽以后方名壶空,而色法在处即空之在处,无一微尘许不是空,一切色法当体即空,故云色即是空。反之、空之在处亦即色之在处,故云空即是色。古时有一禅师问学人云:“你能将虚空捉住否”?答云:“学人不会捉,请和尚捉看”。禅师即将学人鼻子用力捉住,学人呼痛,禅师云:“虚空如是捉”。盖色即空,则捉色身即是捉虚空也。然佛法不说断灭相,不是先将一切色法认以为有,然后再去断除消灭方名为空,…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释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