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五蕴论讲录▪P6

  ..续本文上一页建立也──五识无随念、计度二分别。问:此中于苦、乐离出忧、喜,为五识与意识差别,何故于舍受无此差别耶?答:适悦逼迫身心相,前五第六各异故。谓苦、乐无分别转,忧、喜有分别转。又苦、乐二种依尤重,忧、喜二种依轻微,舍受不尔,非逼非悦,此相在五、六识更无异故。又无分别而平等转,故不分之也。问:总一受心所,依开合不同而有三受、五受差别,然其建立根本之义安在耶?答:约受领于境义边,建立三受门;约根生义边,建立五受门。举图示之如左:

  ┌眼┐

  │ │  ┌苦┐

  ├耳┤  ├乐┼─三受门

  │ │  └舍┘ │  ┌─ 领受义通以三摄五

  ├鼻┤   └约领纳义边─┤

  │ │  忧┐  │

  ├舌┤  喜┤ ┌约根生义边─┤

  │ │  苦┤ │  └─ 根生义局离出忧喜

  ├身┘  乐┼─五受门

  │  舍┘

  └意

  又佛果之无漏心,及因位之有漏心,受有差别:

  ┌前 五 识────苦  前 五┐

  │  忧   │ 果

  因┤第 六 识────乐───────第 六├

  位│  喜   │ 位

  └七 八 识────舍───────后 二┘

  乐谓下,后随释也,文中自有三段可知。大凡人之感受乐时,初则或自不觉知,久则习以为常,直至谢灭,方知其乐也不可再得,而更生希求,如鱼离水者。然感受苦时,触处便知,即希乖离,犹探汤者是。俱非之受于此二者相反,无离合希欲故。然此单就显粗相论,若就细相论之,于乐受已得固生不乖离欲──和合欲,未得亦有希合欲;于苦受已得固生乖离欲,未得亦有不合欲。如是之义,可参阅唯识述记,自有详释。

  综上所说,受有苦、乐、舍之三受,或加忧、喜之五受。有通六识有者,有局前五者,乃至七八二识等之种种差别。若克论之,一切有漏位中,所有三界二十五有,无一非苦,奚喜乐等之有哉!所以者何?是有漏受心故;若三受者,乐灭时是坏苦,苦生时是苦苦,舍受非苦乐,刹那有生灭,即是行苦。又乐受于未得希得,希得不遂,求不得苦;已得复失,得不永得,爱别离苦。复次、苦生时为生苦,乖离不能怨会苦,苦之不尽阴盛苦。三受既尔,五受准知。若佛果无漏受心则不然,乐则常乐,舍受平等,寂然无苦之发生矣。

  丙三 想蕴

  云何想蕴?谓于境界,取种种相。

  文有二,初征后释。初想蕴者,想、是遍行中之一也。此总有二种:有相想、无相想也。有相想者,能取诸境界,随起彼彼言说,而具明了、分别二种,名为有相想。此有种种差别,或随所依立六想身:眼触所生想──眼根对色,眼识于中所取是白是黑非白非黑之分齐相者,即此眼触所生之想心所之作用也──;耳触所生想;鼻触所生想;舌触所生想;身触所生想;意触所生想──于一切境能明了分别,例如同时意识闻有音声,即于其中取有合乎道理之分齐者,安立能诠之某某名相于其义理中之自性差别,复施设之为如何如何之所诠等──是。或约境界,有欲界、色界、及空无边处、无所有处等差别:欲界想者,小想也,下劣故。色界想,大想也,增上故。空无边、识无边处想,无量想也,无边际故。如是等虽有境粗细差别,然随具明了分别二种而于境界起言说,故皆有相想也。无相想者,或能缘或所缘,若阙分别若阙明了,或二种共阙是名无相想也。如欲界中婴儿未学语言者,虽于色起想,而不能了此名为色故;非想非非想定,彼地及定不明,不能图画诸境界相,虽彼散心亦无想,今从定说;及涅槃无相界定想。对法论曰:“离色等一切相,无相涅槃想故名无相想”。涅槃经三十一曰:“涅槃离十或十三相加苦乐舍,涅槃离此相,立无相名”。缘彼相名无相想,非能缘彼相分,无境无相故。如是差别,广分别如对法疏说。此中依有相想为论,其旨可察。

  谓于下、后释,成唯识论曰:“想谓于境取像为性──依彼所触之境而取像──施设种种名言为业”。如见青黄等色,于中取像曰:此是青,此是黄,推之于万物,皆然。谓要安立境分齐相,方起种种名言──谓此法非彼法等,作此分齐而取共相,名为安立;由取此像,便起名言,此是青等。性类众多,故名种种。相谓相状,对法疏出有十种:色声等五境,男女及生异灭相;涅槃有十三等,皆为想之所取而安立也。

  │…有明了不分别………如无想界即涅槃…│

  明了│    │

  │…有分别不明了………如有顶定等………│…无相想

  分别│    │

  ├─有明了亦分别───一切有想────┼─有相想

  四句│    │

  │…有非明了亦非分别…如孩等……………│

  ┌─狭 小 想─┐

  │  │

  ├─广 大 想─┤

  │  ├─────有相想

  ├─无 量 想─┤

  瑜伽五十三─┤  │

  ├─无 所 有想─┘

  │

  ├─有 顶 想─────┐

  │   ├─无相想

  └─一切出世学无学想──┘

  ┌─狭 小 想……………│

  │   │

  ├─广 大 想……………│

  │   │

  ├─无 量 想……………│………世间想

  瑜伽五十三─┤   │

  ├─ 无所有想 ……………│

  │   │

  ├─有 顶 想……………│

  │

  └─出世学无学想……………………出世想

  丙四 行蕴

  丁一 总举

  云何行蕴?谓除受想,诸余心法及心不相应行。

  此总举文中,亦有征释二。初行蕴者,行、迁流义,蕴、积集义,谓一切心相应法等,念念落谢不少留住,故名为行。然诸论中明行蕴体有总别二种:总者、以诸相应法及不相应法为行蕴体,今论及百法论等是也。别者、遍行中之思心所为行蕴主,谓于诸行中由思最胜──造作力用──能作心等令善染等故;又由令心差别,不相应等分位行相各别故。对法论曰:造作相是行相,由此行故,令心造作,谓于善恶苦乐等品中驱役心故。是即说一思为行蕴主。主者、一切行法之导首,约据胜为论也。故他处经论,说六思身为行蕴,或有五种差别说行蕴,或有三种差别──一、胜差别,以思心所一切行中最胜故;二、所依差别,即六思身;三、依施设差别,善染分位等──明行蕴,举表如左:──

  别境五约增胜

  │…思为蕴主  …│

  │……思…│  ├胜差别─┐  ┌─:…一为境随与

  │  │…此中摄遍行中…│  │  │自:

  │  除受想余三  │  │ :…二为彼合会

  │ ┌─眼触所生思─┐  │  │性:

  │ │  │  ├─┐├─:…三为彼别离

  ┌─┤ ├─耳触所生思─┤  │显││ :

  │对│ │  │  │ ││瑜:…四发杂染业

  │ │ ├─鼻触所生思─┼────依差别─┤扬││ :

  │法│ │  │  │ ││伽:…五令心自在转

  │ │ ├─舌触所生思─┤  │论││ :

  │论│ │  │  ├─┘│论:…一由境界…六思身

  └─┤ ├─身触所生思─┤  │  ├─:

  │ │  │  │  │ :…二由分位…二十四不

  │ └─意触所生思─┘  │  │ :  相应

  │    │  │差:…三由杂染…本惑随惑

  │  ┌─诸善思…信等十………│  │  │ :

  │  │  一法  │  │  │ :…四由清净…信等十一

  │……├─杂染思…本惑十随惑…│  │  │别:

  │  二十不定四 ├施设─┘  └─:…五由造作…思遍行三

  └─分位差…二十四不……│差别    别境五

  别思  相应行法

  谓除受想下、后释也。受、想二法,如上所明,已为别蕴,故今除之。问:对法论除受想思三,今论何故不除思耶?答:彼论别相建立,思为主故;此论总相释蕴,唯除受想。问:前略标文内,于二义中取造作义,今复云为迁流义者,何耶?答:前以广狭为论,今是据实而说,文互影略,义益周显,有何相违?问:心所相应及不相应法皆行蕴摄,今何除受想各别建立乎?答:此有二义:一、有外道等计受、想为生死因,修八等至无色定,此二最胜故,别成二蕴,故非此摄──理实此二亦思造作令成善染法,此约据胜为论。二、余蕴虽亦具造作迁流之义,而彼诸蕴摄行少故,各受别名,此蕴摄行多故,独得总称──此约摄行多少为论。

  丁二 别释

  戊一 心相应行

  己一 释心所名义

  云何名为诸余心法?谓彼诸法与心相应。

  此中云何名为诸余心法者,问也。次上既言除受、想诸余心法,受、想二法上已专明,但未知诸余心法者何耶?谓彼下、总答之也。彼诸法与心相应者,心、谓八识心王;彼诸法,六位五十一心所法也。心所法者,以其皆心家所有法也。此有三义:一、恒依心起,盖心王为主,心所为辅,无主不能独立,故必依之而起。二、与心相应,心王既起,心所亦必同时起而相应,绝无先后各出之理。三、系属于心,心所虽有众多种类,善恶又不一致,而各率其眷属归系于每识心王之下。合此三义,名心所有法。又相应者,谓此心法常与心王同依──同一俱有根开导依;同缘──同缘一境,王缘总相,心所缘总别相;及与同时──同一刹那而起。若约小乘,更有同行,今依大乘,心法与王不同其行。所以者何?由心法等与王行相各各不同,如缘青色,心王自变,心法自变,是故不同。此之心法与其心王各缘诸境,一时相应,心起即起,心无即无,如王左右不离于王,心数相应,亦复如是。准上所明相应之法,必具四义:一、心心所见分──即行相──各异,二、时同,三、依同,四、所缘事等。等者、相似,事谓相见所依自体,即各各心心所所有自证分体,平等相似。光记十七曰:“事平等者,事之言体,显各体一,故言事等。于一相应心心所中,如心体一,诸心所法体亦各一,必无二体一时俱行。此约刹那同时体等,非言前后异品数等”。

  己二 明六位差别

  庚一 总辨差别

  辛一 列名

  彼复云何?谓触、…

《大乘五蕴论讲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唯识二十颂讲要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