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五蘊論講錄▪P6

  ..續本文上一頁建立也──五識無隨念、計度二分別。問:此中于苦、樂離出憂、喜,爲五識與意識差別,何故于舍受無此差別耶?答:適悅逼迫身心相,前五第六各異故。謂苦、樂無分別轉,憂、喜有分別轉。又苦、樂二種依尤重,憂、喜二種依輕微,舍受不爾,非逼非悅,此相在五、六識更無異故。又無分別而平等轉,故不分之也。問:總一受心所,依開合不同而有叁受、五受差別,然其建立根本之義安在耶?答:約受領于境義邊,建立叁受門;約根生義邊,建立五受門。舉圖示之如左:

  ┌眼┐

  │ │  ┌苦┐

  ├耳┤  ├樂┼─叁受門

  │ │  └舍┘ │  ┌─ 領受義通以叁攝五

  ├鼻┤   └約領納義邊─┤

  │ │  憂┐  │

  ├舌┤  喜┤ ┌約根生義邊─┤

  │ │  苦┤ │  └─ 根生義局離出憂喜

  ├身┘  樂┼─五受門

  │  舍┘

  └意

  又佛果之無漏心,及因位之有漏心,受有差別:

  ┌前 五 識────苦  前 五┐

  │  憂   │ 果

  因┤第 六 識────樂───────第 六├

  位│  喜   │ 位

  └七 八 識────舍───────後 二┘

  樂謂下,後隨釋也,文中自有叁段可知。大凡人之感受樂時,初則或自不覺知,久則習以爲常,直至謝滅,方知其樂也不可再得,而更生希求,如魚離水者。然感受苦時,觸處便知,即希乖離,猶探湯者是。俱非之受于此二者相反,無離合希欲故。然此單就顯粗相論,若就細相論之,于樂受已得固生不乖離欲──和合欲,未得亦有希合欲;于苦受已得固生乖離欲,未得亦有不合欲。如是之義,可參閱唯識述記,自有詳釋。

  綜上所說,受有苦、樂、舍之叁受,或加憂、喜之五受。有通六識有者,有局前五者,乃至七八二識等之種種差別。若克論之,一切有漏位中,所有叁界二十五有,無一非苦,奚喜樂等之有哉!所以者何?是有漏受心故;若叁受者,樂滅時是壞苦,苦生時是苦苦,舍受非苦樂,刹那有生滅,即是行苦。又樂受于未得希得,希得不遂,求不得苦;已得複失,得不永得,愛別離苦。複次、苦生時爲生苦,乖離不能怨會苦,苦之不盡陰盛苦。叁受既爾,五受准知。若佛果無漏受心則不然,樂則常樂,舍受平等,寂然無苦之發生矣。

  丙叁 想蘊

  雲何想蘊?謂于境界,取種種相。

  文有二,初征後釋。初想蘊者,想、是遍行中之一也。此總有二種:有相想、無相想也。有相想者,能取諸境界,隨起彼彼言說,而具明了、分別二種,名爲有相想。此有種種差別,或隨所依立六想身:眼觸所生想──眼根對色,眼識于中所取是白是黑非白非黑之分齊相者,即此眼觸所生之想心所之作用也──;耳觸所生想;鼻觸所生想;舌觸所生想;身觸所生想;意觸所生想──于一切境能明了分別,例如同時意識聞有音聲,即于其中取有合乎道理之分齊者,安立能诠之某某名相于其義理中之自性差別,複施設之爲如何如何之所诠等──是。或約境界,有欲界、色界、及空無邊處、無所有處等差別:欲界想者,小想也,下劣故。色界想,大想也,增上故。空無邊、識無邊處想,無量想也,無邊際故。如是等雖有境粗細差別,然隨具明了分別二種而于境界起言說,故皆有相想也。無相想者,或能緣或所緣,若阙分別若阙明了,或二種共阙是名無相想也。如欲界中嬰兒未學語言者,雖于色起想,而不能了此名爲色故;非想非非想定,彼地及定不明,不能圖畫諸境界相,雖彼散心亦無想,今從定說;及涅槃無相界定想。對法論曰:“離色等一切相,無相涅槃想故名無相想”。涅槃經叁十一曰:“涅槃離十或十叁相加苦樂舍,涅槃離此相,立無相名”。緣彼相名無相想,非能緣彼相分,無境無相故。如是差別,廣分別如對法疏說。此中依有相想爲論,其旨可察。

  謂于下、後釋,成唯識論曰:“想謂于境取像爲性──依彼所觸之境而取像──施設種種名言爲業”。如見青黃等色,于中取像曰:此是青,此是黃,推之于萬物,皆然。謂要安立境分齊相,方起種種名言──謂此法非彼法等,作此分齊而取共相,名爲安立;由取此像,便起名言,此是青等。性類衆多,故名種種。相謂相狀,對法疏出有十種:色聲等五境,男女及生異滅相;涅槃有十叁等,皆爲想之所取而安立也。

  │…有明了不分別………如無想界即涅槃…│

  明了│    │

  │…有分別不明了………如有頂定等………│…無相想

  分別│    │

  ├─有明了亦分別───一切有想────┼─有相想

  四句│    │

  │…有非明了亦非分別…如孩等……………│

  ┌─狹 小 想─┐

  │  │

  ├─廣 大 想─┤

  │  ├─────有相想

  ├─無 量 想─┤

  瑜伽五十叁─┤  │

  ├─無 所 有想─┘

  │

  ├─有 頂 想─────┐

  │   ├─無相想

  └─一切出世學無學想──┘

  ┌─狹 小 想……………│

  │   │

  ├─廣 大 想……………│

  │   │

  ├─無 量 想……………│………世間想

  瑜伽五十叁─┤   │

  ├─ 無所有想 ……………│

  │   │

  ├─有 頂 想……………│

  │

  └─出世學無學想……………………出世想

  丙四 行蘊

  丁一 總舉

  雲何行蘊?謂除受想,諸余心法及心不相應行。

  此總舉文中,亦有征釋二。初行蘊者,行、遷流義,蘊、積集義,謂一切心相應法等,念念落謝不少留住,故名爲行。然諸論中明行蘊體有總別二種:總者、以諸相應法及不相應法爲行蘊體,今論及百法論等是也。別者、遍行中之思心所爲行蘊主,謂于諸行中由思最勝──造作力用──能作心等令善染等故;又由令心差別,不相應等分位行相各別故。對法論曰:造作相是行相,由此行故,令心造作,謂于善惡苦樂等品中驅役心故。是即說一思爲行蘊主。主者、一切行法之導首,約據勝爲論也。故他處經論,說六思身爲行蘊,或有五種差別說行蘊,或有叁種差別──一、勝差別,以思心所一切行中最勝故;二、所依差別,即六思身;叁、依施設差別,善染分位等──明行蘊,舉表如左:──

  別境五約增勝

  │…思爲蘊主  …│

  │……思…│  ├勝差別─┐  ┌─:…一爲境隨與

  │  │…此中攝遍行中…│  │  │自:

  │  除受想余叁  │  │ :…二爲彼合會

  │ ┌─眼觸所生思─┐  │  │性:

  │ │  │  ├─┐├─:…叁爲彼別離

  ┌─┤ ├─耳觸所生思─┤  │顯││ :

  │對│ │  │  │ ││瑜:…四發雜染業

  │ │ ├─鼻觸所生思─┼────依差別─┤揚││ :

  │法│ │  │  │ ││伽:…五令心自在轉

  │ │ ├─舌觸所生思─┤  │論││ :

  │論│ │  │  ├─┘│論:…一由境界…六思身

  └─┤ ├─身觸所生思─┤  │  ├─:

  │ │  │  │  │ :…二由分位…二十四不

  │ └─意觸所生思─┘  │  │ :  相應

  │    │  │差:…叁由雜染…本惑隨惑

  │  ┌─諸善思…信等十………│  │  │ :

  │  │  一法  │  │  │ :…四由清淨…信等十一

  │……├─雜染思…本惑十隨惑…│  │  │別:

  │  二十不定四 ├施設─┘  └─:…五由造作…思遍行叁

  └─分位差…二十四不……│差別    別境五

  別思  相應行法

  謂除受想下、後釋也。受、想二法,如上所明,已爲別蘊,故今除之。問:對法論除受想思叁,今論何故不除思耶?答:彼論別相建立,思爲主故;此論總相釋蘊,唯除受想。問:前略標文內,于二義中取造作義,今複雲爲遷流義者,何耶?答:前以廣狹爲論,今是據實而說,文互影略,義益周顯,有何相違?問:心所相應及不相應法皆行蘊攝,今何除受想各別建立乎?答:此有二義:一、有外道等計受、想爲生死因,修八等至無色定,此二最勝故,別成二蘊,故非此攝──理實此二亦思造作令成善染法,此約據勝爲論。二、余蘊雖亦具造作遷流之義,而彼諸蘊攝行少故,各受別名,此蘊攝行多故,獨得總稱──此約攝行多少爲論。

  丁二 別釋

  戊一 心相應行

  己一 釋心所名義

  雲何名爲諸余心法?謂彼諸法與心相應。

  此中雲何名爲諸余心法者,問也。次上既言除受、想諸余心法,受、想二法上已專明,但未知諸余心法者何耶?謂彼下、總答之也。彼諸法與心相應者,心、謂八識心王;彼諸法,六位五十一心所法也。心所法者,以其皆心家所有法也。此有叁義:一、恒依心起,蓋心王爲主,心所爲輔,無主不能獨立,故必依之而起。二、與心相應,心王既起,心所亦必同時起而相應,絕無先後各出之理。叁、系屬于心,心所雖有衆多種類,善惡又不一致,而各率其眷屬歸系于每識心王之下。合此叁義,名心所有法。又相應者,謂此心法常與心王同依──同一俱有根開導依;同緣──同緣一境,王緣總相,心所緣總別相;及與同時──同一刹那而起。若約小乘,更有同行,今依大乘,心法與王不同其行。所以者何?由心法等與王行相各各不同,如緣青色,心王自變,心法自變,是故不同。此之心法與其心王各緣諸境,一時相應,心起即起,心無即無,如王左右不離于王,心數相應,亦複如是。准上所明相應之法,必具四義:一、心心所見分──即行相──各異,二、時同,叁、依同,四、所緣事等。等者、相似,事謂相見所依自體,即各各心心所所有自證分體,平等相似。光記十七曰:“事平等者,事之言體,顯各體一,故言事等。于一相應心心所中,如心體一,諸心所法體亦各一,必無二體一時俱行。此約刹那同時體等,非言前後異品數等”。

  己二 明六位差別

  庚一 總辨差別

  辛一 列名

  彼複雲何?謂觸、…

《大乘五蘊論講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唯識二十頌講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