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八识规矩颂讲录▪P4

  ..续本文上一页应而起,所以前六转识虽修善法,但由第七执我的关系,也成了有漏善。第七若转成清净,前六所作善法,也就成无漏了。因为前六转识,依第七而成染净,所以说:六转呼为染净依。

  以上将杂染第七识两颂讲完了。到这里才明了社会的不平,人心的不良,根本原因就是由第七作祟。明了这个理,可见思想简单的唯物主义,以为衣食住平均,就能解决人生痛苦,使天下太平,这是不明人生真相的。要知道人的求衣食丰裕,只是我贪的一部分发展,这只是资生之物。第七执我不是这样单纯的,还有人为求精神快乐,舍弃物质享用,并且连肉身也可不要的,如印度的投崖、拔发等外道。还有我慢炽盛的人,由我慢影响前六的作为,处处要光荣体面,在人上而不肯受人压制,所以虽以多少金钱运动他,也不能使他屈服。可见只求衣食住平均,以为就能解决人生痛苦的,依佛法看起来,实在觉得他们无知,同时又感觉到他们可怜。

  到这里,顺转杂染分八颂都讲完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也知道了。以后再说到逆转清净分。

  二 逆转清净分

  此中八识的顺转逆转,都是就凡夫的心理而说。顺转、是顺于凡夫平时转向外境的心而说;逆转、是将凡夫平常的心转向内识而证清净。怎样能转向清净呢?要先从第六识用功,将自识转成无漏智;进一步就转第七识,将第七所有的障隔打通;然后再由第六、第七合力,转第八识;第八既转向清净,前五是最无力的,于是也随转成清净了。所以逆转清净分的次序,第一颂明第六识,第二颂明第七识,第三颂明第八识,第四颂明前五识。

  甲 第六识

  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地前有资粮位、加行位,资粮、是对佛果说的,如人行远路,要带著资粮,我们从凡夫位到佛果,也要广集资粮。集资粮就是修福慧,修福慧就是修六度行:布施、持戒、忍辱,三度是集福;般若,是修慧,精进、禅定,通于福慧。在这资粮位,共有三十心,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华严经中说十住以前,还有十信。在十信位,也修六波罗密行,但这是意识散位行。如在欲界,由第六意识,听闻正法,由闻法而生慧,就是闻所成慧,这就是六度中的文字般若。由闻法以后,能持戒,这就是思慧,包括六度中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因为戒的广义,不惟是佛制的戒条,才名戒的;就是对于佛说的法,在起心用事时,都要观察合不合佛所说的,观察应作不应作,所以戒法的范围很广,能包括四度。但后因有人不如法行,佛才为这类众生,制定戒律,作他们行为的标准。由思惟而如法修行,由修行纯熟而得禅定,这与定相应的慧,就名修所成慧。由定力成就,于是出生种种不可思议事,能转现业报,能超欲界境;不过佛法不重在定,重在由定所生慧,由慧才能断惑证真,这就是六度中的禅定、般若两度。由修六度,而使信心成就,证入初发心住。因为到这位,胜解修行力才现前,才能发深固不退的菩提心,所以名发心住。以后只有进无退,得安住于佛法中了,到这位就名贤位菩萨了,所以这是由凡夫入圣的关键,是最难入的。然后由初住到十住、十行、十回向,都修六度,广集福慧资粮,但有浅深不同就是了。但这三贤位的菩萨,还没有起立证真如法性的决心,到暖、顶、忍、世第一──四加行位,才加功进行,常在定中,一心求证真如法性,不证不起,然后由定力发生证真如的慧──若没有以前的三十心而求证真如,那就只能证小乘生空果,只能证真如空性,而不成不空妙德。慧将生起时,名暖位,如日光将出时,先有暖相现。慧已生起,名顶位,如日光已出到山顶,能光明朗照了。第三是忍位,就是由定慧能忍可,这位有上中下三品忍,到上品忍而进入最后一刹那的世第一位,就是在世间是最为第一的。以上所说的修行的位次,都是有漏第六意识的用功力,但有散位、定位的分别就是了。前五识虽也能帮助用功,但是无甚力量,第八完全不相关,第七不但不帮助,反为第六修行的障碍。经世第一一刹那,入真见道,由真见道入相见道,这才登初地,这时第六、第七就转成无漏了。颂中所说的欢喜地,就是初地。因为在地前,用有漏第六识修行,有漏闻思修慧,渐伏分别所起二障。入初地时,才将无始本有的无漏清净种生起现行,顿断分别所起二障种子,到这时一向求证的真如也证到了,第六识也转成了妙观察智了,得未曾有,生大法喜,所以名欢喜地。在杂染位上,八识各有相应心所的多寡不一,到清净位上,都与二十一心所相应。在染位,识是心王,到了清净位,五别境中的慧心所就转成智了,智就是心王,智相应的识与其余的五遍行,四别境,善十一,都随智转。颂中所说的初心、就是入初地的心,因为十地中,都有入、住、出三心,入心也名初心。在初地,第六识虽转成妙观察智,但俱生所起二障还没断尽,只断了一分异生障,不堕恶趣了,所余的二障,有时现行缠绕意识,有时或眠伏不起现行,但并没断,遇缘还要生起现行的。所以从初地到七地,都不能算纯无漏。远行地后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

  远行地、就是第七地。到第七地以后,第六识的俱生现行二障,完全不现行了,因为入二空观,证真如法性的慧,相应不断的现起,没机会使二障现行,所以说:纯无漏。从初地到七地,是下品妙观察智,七地以上,是中品妙观察智,到佛果就成了上品妙观察智。圆满明净,双观真俗二谛,普遍朗照大千世界。

  乙 第七识

  极喜初心平等性,无功用行我恒摧,极喜、就是初地。第七识无始妄执我法,直到初地,第六意识转成无漏清净智,此强有力的智,才将第七识转成平等性智了,不但不执第八见分为我,反能遍观一切法平等性。但由俱生二障种子没断,所以有时还执我,直到第八地,证真如智已能不加功用而任运现起,于是第七执我的我执,就恒被第六无功用行将他摧灭了。所以到第八地,第七才没有了我爱执,才舍了第八识。

  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

  如来有法性、受用、变化三身。受用身、又分自受用身、他受用身。自受用身是佛自证境界,第十地菩萨,都不能见的。为要使初地至十地的菩萨,也受用法乐,被十地菩萨的机,所以又现他受用身。为初地菩萨所现的佛,是以百莲花为座的佛,为第二地菩萨所现的佛,是以千莲花为座的佛,乃至为十地菩萨,各现他受用身,这都是平等性智的功用。

  丙 第八识

  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第八识也名阿赖耶识,就是藏识,因为这识被第七识执为我,所以名藏。将到不动地前,我执永伏,才舍了这个名字。异熟、就是异熟识,又名业报识,因为这识就是受善不善业所感的报体,凡受业报就有分齐,到金刚道后,就不受业报支配,就无分限、无边际了,所以说:异熟空。无垢、就是无垢识,因为此识不再受熏,一切有漏杂染种子永断,所以名无垢识。大圆、就是大圆镜智,因为只与清净善无漏慧相应,所以名大圆镜智。到佛果位,第八转成大圆镜智,无垢净识同时发,普照尽虚空,遍法界;一切因果,实事真理,无不朗照于大圆镜中,所以说:普照十方尘刹中。

  丁 前五识

  变相观空惟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前五识转为成所作事智以后,也能观生空、法空所显真如,但不能亲证真如,只能于自识变起真如相分而观生空、法空。因为不能亲证真如,所以没有根本智,只是后得智摄。前五就是到佛果位,也不能证真如,所以说:果中犹自不诠真。圆明下二句,是说大圆镜智无垢净识同时发的时候,那时所持的五根就成无漏五根了,由无漏五根所发的识,也成了无漏,于是前五转为成所作事智,有三类化身,就是:胜应身,劣应身,随类应化身。为初住以上的菩萨所现的身,名胜应身,有大威德,相好庄严。为凡夫,二乘所现的身,名劣应身,如丈六金身的释迦牟尼佛。

  随种种类所现的身,名随类应化身,如人见佛为人类,鬼见佛为鬼类。由三类化身拔济众生,息众生的生死苦轮。

  以上已将八识规矩颂大概的讲了,现在还要附带申明几句。在玄奘法师以前的古德,讲唯识都是直从第八讲起的。玄奘法师为要按照八识的次第,定为规矩,所以变更次序,先从前五识讲起。在这次所讲的次序,又稍变更一下,是从顺转和逆转讲的,但并不是无意义的变更,这在前面已略提出理由。现在、再将顺转逆转总起来一说,先就凡夫的心理,为他说明无始以来的杂染弊病,使他知道病源,既找著了病源,在一般有大愿大志的,不满足这有漏杂染的凡夫法,要求解脱安乐,并且不只为自了,还要使一切有情都得到究竟,所以才又说到以后的逆转清净分。我们要是不满足现实的人生,要趣入佛果,现在就可从第六识寻伺心的闻思慧下手用功,修集福慧资粮,行四摄、六度,成就信心,希望入初住。但这在凡夫位,也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在这时,俱生的、分别的二障习气很浓厚,单靠自力不容易对治,所以要信三宝力,发弘誓愿,由信愿力修四摄、六度,成就与闻、思、修慧相应的信心,然后得入初发心住。既入初住,就是贤位菩萨了。既入了贤位,那就有进无退,按步就班的可直趣大乘菩提了!

  (胡继欧记)(见海刊十三卷七期)

  

  

《八识规矩颂讲录》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大乘五蕴论讲录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