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應而起,所以前六轉識雖修善法,但由第七執我的關系,也成了有漏善。第七若轉成清淨,前六所作善法,也就成無漏了。因爲前六轉識,依第七而成染淨,所以說:六轉呼爲染淨依。
以上將雜染第七識兩頌講完了。到這裏才明了社會的不平,人心的不良,根本原因就是由第七作祟。明了這個理,可見思想簡單的唯物主義,以爲衣食住平均,就能解決人生痛苦,使天下太平,這是不明人生真相的。要知道人的求衣食豐裕,只是我貪的一部分發展,這只是資生之物。第七執我不是這樣單純的,還有人爲求精神快樂,舍棄物質享用,並且連肉身也可不要的,如印度的投崖、拔發等外道。還有我慢熾盛的人,由我慢影響前六的作爲,處處要光榮體面,在人上而不肯受人壓製,所以雖以多少金錢運動他,也不能使他屈服。可見只求衣食住平均,以爲就能解決人生痛苦的,依佛法看起來,實在覺得他們無知,同時又感覺到他們可憐。
到這裏,順轉雜染分八頌都講完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也知道了。以後再說到逆轉清淨分。
二 逆轉清淨分
此中八識的順轉逆轉,都是就凡夫的心理而說。順轉、是順于凡夫平時轉向外境的心而說;逆轉、是將凡夫平常的心轉向內識而證清淨。怎樣能轉向清淨呢?要先從第六識用功,將自識轉成無漏智;進一步就轉第七識,將第七所有的障隔打通;然後再由第六、第七合力,轉第八識;第八既轉向清淨,前五是最無力的,于是也隨轉成清淨了。所以逆轉清淨分的次序,第一頌明第六識,第二頌明第七識,第叁頌明第八識,第四頌明前五識。
甲 第六識
發起初心歡喜地,俱生猶自現纏眠;地前有資糧位、加行位,資糧、是對佛果說的,如人行遠路,要帶著資糧,我們從凡夫位到佛果,也要廣集資糧。集資糧就是修福慧,修福慧就是修六度行:布施、持戒、忍辱,叁度是集福;般若,是修慧,精進、禅定,通于福慧。在這資糧位,共有叁十心,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華嚴經中說十住以前,還有十信。在十信位,也修六波羅密行,但這是意識散位行。如在欲界,由第六意識,聽聞正法,由聞法而生慧,就是聞所成慧,這就是六度中的文字般若。由聞法以後,能持戒,這就是思慧,包括六度中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因爲戒的廣義,不惟是佛製的戒條,才名戒的;就是對于佛說的法,在起心用事時,都要觀察合不合佛所說的,觀察應作不應作,所以戒法的範圍很廣,能包括四度。但後因有人不如法行,佛才爲這類衆生,製定戒律,作他們行爲的標准。由思惟而如法修行,由修行純熟而得禅定,這與定相應的慧,就名修所成慧。由定力成就,于是出生種種不可思議事,能轉現業報,能超欲界境;不過佛法不重在定,重在由定所生慧,由慧才能斷惑證真,這就是六度中的禅定、般若兩度。由修六度,而使信心成就,證入初發心住。因爲到這位,勝解修行力才現前,才能發深固不退的菩提心,所以名發心住。以後只有進無退,得安住于佛法中了,到這位就名賢位菩薩了,所以這是由凡夫入聖的關鍵,是最難入的。然後由初住到十住、十行、十回向,都修六度,廣集福慧資糧,但有淺深不同就是了。但這叁賢位的菩薩,還沒有起立證真如法性的決心,到暖、頂、忍、世第一──四加行位,才加功進行,常在定中,一心求證真如法性,不證不起,然後由定力發生證真如的慧──若沒有以前的叁十心而求證真如,那就只能證小乘生空果,只能證真如空性,而不成不空妙德。慧將生起時,名暖位,如日光將出時,先有暖相現。慧已生起,名頂位,如日光已出到山頂,能光明朗照了。第叁是忍位,就是由定慧能忍可,這位有上中下叁品忍,到上品忍而進入最後一刹那的世第一位,就是在世間是最爲第一的。以上所說的修行的位次,都是有漏第六意識的用功力,但有散位、定位的分別就是了。前五識雖也能幫助用功,但是無甚力量,第八完全不相關,第七不但不幫助,反爲第六修行的障礙。經世第一一刹那,入真見道,由真見道入相見道,這才登初地,這時第六、第七就轉成無漏了。頌中所說的歡喜地,就是初地。因爲在地前,用有漏第六識修行,有漏聞思修慧,漸伏分別所起二障。入初地時,才將無始本有的無漏清淨種生起現行,頓斷分別所起二障種子,到這時一向求證的真如也證到了,第六識也轉成了妙觀察智了,得未曾有,生大法喜,所以名歡喜地。在雜染位上,八識各有相應心所的多寡不一,到清淨位上,都與二十一心所相應。在染位,識是心王,到了清淨位,五別境中的慧心所就轉成智了,智就是心王,智相應的識與其余的五遍行,四別境,善十一,都隨智轉。頌中所說的初心、就是入初地的心,因爲十地中,都有入、住、出叁心,入心也名初心。在初地,第六識雖轉成妙觀察智,但俱生所起二障還沒斷盡,只斷了一分異生障,不墮惡趣了,所余的二障,有時現行纏繞意識,有時或眠伏不起現行,但並沒斷,遇緣還要生起現行的。所以從初地到七地,都不能算純無漏。遠行地後純無漏,觀察圓明照大千。
遠行地、就是第七地。到第七地以後,第六識的俱生現行二障,完全不現行了,因爲入二空觀,證真如法性的慧,相應不斷的現起,沒機會使二障現行,所以說:純無漏。從初地到七地,是下品妙觀察智,七地以上,是中品妙觀察智,到佛果就成了上品妙觀察智。圓滿明淨,雙觀真俗二谛,普遍朗照大千世界。
乙 第七識
極喜初心平等性,無功用行我恒摧,極喜、就是初地。第七識無始妄執我法,直到初地,第六意識轉成無漏清淨智,此強有力的智,才將第七識轉成平等性智了,不但不執第八見分爲我,反能遍觀一切法平等性。但由俱生二障種子沒斷,所以有時還執我,直到第八地,證真如智已能不加功用而任運現起,于是第七執我的我執,就恒被第六無功用行將他摧滅了。所以到第八地,第七才沒有了我愛執,才舍了第八識。
如來現起他受用,十地菩薩所被機。
如來有法性、受用、變化叁身。受用身、又分自受用身、他受用身。自受用身是佛自證境界,第十地菩薩,都不能見的。爲要使初地至十地的菩薩,也受用法樂,被十地菩薩的機,所以又現他受用身。爲初地菩薩所現的佛,是以百蓮花爲座的佛,爲第二地菩薩所現的佛,是以千蓮花爲座的佛,乃至爲十地菩薩,各現他受用身,這都是平等性智的功用。
丙 第八識
不動地前才舍藏,金剛道後異熟空,大圓無垢同時發,普照十方塵刹中。第八識也名阿賴耶識,就是藏識,因爲這識被第七識執爲我,所以名藏。將到不動地前,我執永伏,才舍了這個名字。異熟、就是異熟識,又名業報識,因爲這識就是受善不善業所感的報體,凡受業報就有分齊,到金剛道後,就不受業報支配,就無分限、無邊際了,所以說:異熟空。無垢、就是無垢識,因爲此識不再受熏,一切有漏雜染種子永斷,所以名無垢識。大圓、就是大圓鏡智,因爲只與清淨善無漏慧相應,所以名大圓鏡智。到佛果位,第八轉成大圓鏡智,無垢淨識同時發,普照盡虛空,遍法界;一切因果,實事真理,無不朗照于大圓鏡中,所以說:普照十方塵刹中。
丁 前五識
變相觀空惟後得,果中猶自不诠真,圓明初發成無漏,叁類分身息苦輪。前五識轉爲成所作事智以後,也能觀生空、法空所顯真如,但不能親證真如,只能于自識變起真如相分而觀生空、法空。因爲不能親證真如,所以沒有根本智,只是後得智攝。前五就是到佛果位,也不能證真如,所以說:果中猶自不诠真。圓明下二句,是說大圓鏡智無垢淨識同時發的時候,那時所持的五根就成無漏五根了,由無漏五根所發的識,也成了無漏,于是前五轉爲成所作事智,有叁類化身,就是:勝應身,劣應身,隨類應化身。爲初住以上的菩薩所現的身,名勝應身,有大威德,相好莊嚴。爲凡夫,二乘所現的身,名劣應身,如丈六金身的釋迦牟尼佛。
隨種種類所現的身,名隨類應化身,如人見佛爲人類,鬼見佛爲鬼類。由叁類化身拔濟衆生,息衆生的生死苦輪。
以上已將八識規矩頌大概的講了,現在還要附帶申明幾句。在玄奘法師以前的古德,講唯識都是直從第八講起的。玄奘法師爲要按照八識的次第,定爲規矩,所以變更次序,先從前五識講起。在這次所講的次序,又稍變更一下,是從順轉和逆轉講的,但並不是無意義的變更,這在前面已略提出理由。現在、再將順轉逆轉總起來一說,先就凡夫的心理,爲他說明無始以來的雜染弊病,使他知道病源,既找著了病源,在一般有大願大志的,不滿足這有漏雜染的凡夫法,要求解脫安樂,並且不只爲自了,還要使一切有情都得到究竟,所以才又說到以後的逆轉清淨分。我們要是不滿足現實的人生,要趣入佛果,現在就可從第六識尋伺心的聞思慧下手用功,修集福慧資糧,行四攝、六度,成就信心,希望入初住。但這在凡夫位,也是很不容易的,因爲在這時,俱生的、分別的二障習氣很濃厚,單靠自力不容易對治,所以要信叁寶力,發弘誓願,由信願力修四攝、六度,成就與聞、思、修慧相應的信心,然後得入初發心住。既入初住,就是賢位菩薩了。既入了賢位,那就有進無退,按步就班的可直趣大乘菩提了!
(胡繼歐記)(見海刊十叁卷七期)
《八識規矩頌講錄》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