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恭敬礼拜,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以顺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爱法者亦不为多说。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生佛本来同体,惟佛能证之,故有大悲心于佛之智海中任运流出。若菩萨始领一乘之境,尚未证于此境,故令于一切众生起同体大悲之想。如来能与众生以乐,如慈父之于子,故令于如来起慈父想。菩萨以般若行为主,般若行为学佛之师,故令于诸菩萨起大师想。以敬师故,遂于十方菩萨起身业之恭敬礼拜。以悲众生、复不戏论诸法故,遂于一切众生能为平等说法。是法平等本无高下,斯乃法性平等而说,故为顺法。若为爱法者多说,即为有爱憎心。既启论诤,亦违法性,故不应为深爱法者多说。
壬一 得安乐果
“文殊师利!是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有成就是第三安乐行者,说是法时,无能恼乱,得好同学共读诵是经,亦得大众而来听受。听已能持,持已能诵,诵已能说,说已能书,若使人书,供养经卷,恭敬尊重赞叹”。
此释意离诸恶之果。菩萨既无嫉妒、谄、诳,亦不求人长短,复不恼乱他人,亦不戏论诸法,如是质直、慈悲,宜乎说是法时,听法者、同学者、亦不好为恼乱,而悉乐于受持也。
辛二 重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若欲说是经,当舍嫉、恚、慢、谄、诳、邪伪心,常修质直行。不轻懱于人,亦不戏论法,不令他疑悔,云汝不得佛。此二颂、颂离恶。质、谓质朴,直、谓直心。能质直,故远离诸恶。又不欲以此质直表示于人,故无轻懱他人之意。疑悔、即恼他之结果。行者闻言生恼之后,或疑所习之是非莫定,或竟悔其所习之已非也。
“是佛子说法,常柔和能忍,慈悲于一切,不生懈怠心。十方大菩萨,愍众故行道,应生恭敬心,是则我大师。于诸佛世尊,生无上父想。破于憍慢心,说法无障碍。第三法如是,智者应守护,一心安乐行,无量众所敬。
前三颂、颂修善,末一颂、劝修。于不甚了解法义者,即不肯为说,是为憍慢,亦属有爱憎心,乖平等义,故于说法易启论诤,致生障碍。
庚四 心修诸善利他行
辛一 长行
壬一 修安乐行
癸一 教慈悲
“又、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有持是法华经者,于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于非菩萨人中生大悲心。
无论为在家、出家之人,既持是经修大乘之行,必以能得大乘之果为乐;菩萨欲与以乐,故生大慈心。不修大乘行之众生,即为非菩萨人,不修大行以为因,即不能得大果以为乐,不能得乐即有一切苦;菩萨欲令离苦,故生大悲心。此慈悲心,全对众生而起,故曰利他行。
癸二 教作念
“应作是念:如是之人则为大失!如来方便随宜说法,不闻、不知、不觉。不问、不信、不解。
此教念惛迷。如来方便之教,原以随顺众生之机,乃众生以下劣之心,起限量之见,不悟方便,反生执著。故本为一乘之理,而闻如未闻,不能了知,不能觉证。既有所疑,复不能问,故疑未断而不信,以不信故不起修习,故不真了解,致永失于佛法,故所失甚大。以上均属惛迷之相。而此闻、知、觉、问、信、解之六事中,尤以真正信解为最难得。如纵论经典,高谈禅理,往往辩辞甚富,则不能谓为一无所解。然于行持,则于佛法或多未合。推其不能起行,仍由未能真信,是之谓解而不信。又若闻三宝之名,即发生赞叹、恭敬、礼拜等事,似不能谓为不信佛。
然考其信佛之真际,或视同仙、鬼、神祇之类,则又尚未明了佛之义谛,是之谓信而不解。故信而能解,斯为正解;解而又信,斯为正信也。
“其人虽不问、不信、不解是经,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随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
此教念化导。菩萨于此惛迷之人,仍本其大悲誓愿及神通智慧之力,终得引之令住是一乘之大法。
壬二 得安乐果
“文殊师利!是菩萨摩诃萨,于如来灭后,有成就此第四法者,说是法时无有过失,常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王子、大臣、人民、婆罗门、居士等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虚空诸天,为听法故亦常随侍。若在聚落、城邑、空闲林中,有人来欲难问者,诸天昼夜常为法故而卫护之,能令听者皆得欢喜。
无有过失,谓菩萨慈悲,于一切众生护念化导,令得究竟住于佛法。如是功行,所有天、人、魔怨,无能得其过失,故为一切天人等众所共供养而护持也。
“所以者何?此经是一切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神力所护故。
此释所由。三世诸佛皆共说是一乘妙法,故共呵护。
壬三 叹经胜妙
癸一 标胜妙
“文殊师利!是法华经,于无量国中,乃至名字不可得闻,何况得见、受持、读诵?
无量大千界中,多有不得闻是经名字者,显经不妄传,与非至其时不获听闻者为数至众。
癸二 喻胜妙
子一 明佛昔施权
“文殊师利!譬如强力转轮圣王,欲以威势降伏诸国,而诸小王不顺其命。时转轮王起种种兵而往讨伐,王见兵众战有功者,即大欢喜随功赏赐:或与田宅、聚落、城邑,或与衣服、严身之具,或与种种珍宝、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象、马、车乘、奴婢、人民,唯髻中明珠不以与之。所以者何?独王顶上有此一珠,若以与之,王诸眷属必大惊怪。文殊师利!如来亦复如是,以禅定、智慧力得法国土,王于三界。而诸魔王不肯顺伏,如来贤圣诸将与之共战,其有功者心亦欢喜。于四众中为说诸经,令其心悦,赐以禅定、解脱、无漏根、力诸法之财,又复赐与涅槃之城,言得灭度,引导其心令皆欢喜,而不为说是法华经。
强力转轮圣王,喻具大威德之如来。威势降伏诸国,即以禅定、智慧力之威势,降伏其心,而净本心之佛土。不顺命之诸小王,喻果上之欲、色二界天魔。因中之无明、烦恼等魔,如识阴为五阴之魔王是也。起兵讨伐,喻修习佛法,对治魔恼。有功赏赐田宅等,喻佛为四众分别权说三乘,令各获功德之乐,及先证涅槃之果。髻中明珠不即与此有寻常之功者,喻此法华经为第一妙宝,三乘人根性未熟时,尚不能为之宣说也。珠在顶上,喻妙法无上。眷属惊怪,喻一乘妙法未经开显,若骤说之,一切世间诸天及人皆当惊疑也。田宅、聚落、象马等,俱见前解。
子二 明佛今显实
“文殊师利!如转轮王,见诸兵众有大功者,心甚欢喜,以此难信之珠──久在髻中,不妄与人而今与之。如来亦复如是,于三界中为大法王,以法教化一切众生,见贤圣军与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共战,有大功勋,灭三毒,出三界,破魔网。尔时、如来亦大欢喜,此法华经能令众生至一切智,一切世间多怨难信,先所未说而今说之。文殊师利!此法华经,是诸如来第一之说,于诸说中最为甚深,末后赐与。如彼强力之王,久护明珠,今乃与之。文殊师利!此法华经,诸佛如来秘密之藏,于诸经中最在其上,长夜守护,不妄宣说。始于今日,乃与汝等而敷演之”。
兵众有大功,即贤圣军已伏诸魔,已灭三毒,出三界等是。难信之珠,即多怨难信之法华经。髻珠久秘今与,喻秘密法藏之法华经,向未宣说今乃敷演也。五阴魔、谓色、受、想、行、识之魔,能覆障如来知见。烦恼魔、谓烦热恼害心性,使起种种变幻生死之法。如见烦恼、思烦恼、无明等烦恼是也。以此烦恼覆障,故一真法界悉变为五阴之相。实则无明一破,烦恼一空,则五阴原为法性也。由此五阴,发生诸有漏业,如善业、恶业、不动业等,因业招报,在六凡则有分段生死,在三乘则有变易生死,是为死魔。三毒、指贪、嗔、痴,亦指见、思、无明三者。因能灭毒,故出三界。故破上述诸魔之网,是谓有大功勋,以由此即能回小向大也。一切智、即佛智,非仅指根本智。多怨难信,以一切世间均堕魔网,故于是经不能起信,不信则疑,故多怨谤也。
辛二 重颂
壬一 颂安乐行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常行忍辱,哀愍一切,乃能演说佛所赞经。后末世时,持此经者,于家、出家及非菩萨,应生慈悲。斯等不闻、不信是经,则为大失;我得佛道,以诸方便,为说此法,令住其中。
斯等不闻、言如斯等人,不闻是经也。
壬二 颂经胜妙
癸一 颂喻说
“譬如强力转轮之王,兵战有功,赏赐诸物:象马、车乘、严身之具,及诸田宅、聚落、城邑,或与衣服、种种珍宝、奴婢、财物,欢喜赐与。如有勇健能为难事,王解髻中明珠赐之。
此前三颂、颂喻昔权,后一颂、颂喻今实。能为难事,谓能为趋向大乘之难事也。
癸二 颂法合
“如来亦尔,为诸法王,忍辱大力、智慧宝藏、以大慈悲,如法化世。见一切人受诸苦恼,欲求解脱,与诸魔战,为是众生说种种法,以大方便说此诸经。
此三颂半、颂合昔权。
“既知众生得其力已,末后乃为说是法华,如王解髻明珠与之。此经为尊,众经中上,我常守护,不妄开示,今正是时,为汝等说。
此三颂、颂合今实。得力、谓众生闻法得证,根性已熟。
己三 结答
“我灭度后,求佛道者,欲得安隐演说是经,应当亲近如是四法。
此颂结成。欲得安隐,谓欲安隐于浊世之中为人说法。四法:即上身、语、意心等四行。
戊二 总明果安乐行相
己一 寤时果
“读是经者,常无忧恼,又无病痛,颜色鲜白。不生贫穷、卑贱、丑陋,众生乐见,如慕贤圣。天诸童子以为给使,刀杖不加,毒不能害。若人恶骂,口则闭塞。游行无畏,如师子王;智慧光明,如日之照。
一颂半、颂自体无恶,一颂、颂天人爱敬,一颂、颂外恶不侵,一颂、颂聪慧无畏。恶骂之口闭塞,显骂人者省悟退阻之状。
己二 梦时果
“若于梦中,但见妙事:见诸如来坐师子座,诸比丘众围绕说法。又见龙、神、阿修罗等,数如恒沙,恭敬…
《法华讲演录 释经文 甲二 正宗分 乙二 明一乘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