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合掌,自见其身而为说法。
此初一颂半、颂见佛,后一颂半、颂见自说法。妙事、谓胜妙之事。唐仰山禅师梦升兜率天,升弥勒第二座说法,此即梦中说法果相。盖至观行相应时,始有之也。
“又见诸佛身相金色,放无量光,照于一切,以梵音声演说诸法;佛为四众,说无上法。见身处中,合掌赞佛,闻法欢喜而为供养;得陀罗尼,证不退智。佛知其心,深入佛道,即为授记,成最正觉:“汝善男子,当于来世得无量智,佛之大道;国土严净,广大无比;亦有四众合掌听法”。
此六颂半、颂见佛授记。得无量智佛之大道,谓得超过限量数量之佛智,以入无上菩提之道也。
“又见自身在山林中,修习善法,证诸实相。深入禅定,见十方佛,诸佛身金色,百福相庄严,闻法为人说,常有是好梦。
此二颂半、颂见身寂静,修行见佛。
“又梦作国王,舍宫殿、眷属,及上妙五欲,行诣于道场。在菩提树下,而处师子座,求道过七日,得诸佛之智。成无上道已,起而转*轮,为四众说法,经千万亿劫,说无漏妙法,度无量众生。后当入涅槃,如烟尽灯灭。
此四颂、颂梦中八相成道之相。烟尽灯灭、喻众生应度者度尽,而佛入于涅槃也。菩萨修行精进至相应时,一切果相均于梦中先时显现。是将来一切之果,已在今日之梦中;然则今日之果,亦曾在昔日之梦中;前日之果,更曾在昔日之昔日之梦中。是所有诸法果相,固无一不在众生之梦中也。更进言之,梦固为梦,而非梦者亦岂果为真实?未来之果固在梦中,过去之果又如烟尽灯灭,即亦与梦何异?而现在之刹那、刹那,复不可以一瞬住,然则所谓三世、十方诸法,又安往而非梦中也耶?
己三 结前果
“若后恶世中,说是第一法,是人得大利,如上诸功德”。
此颂结成。第一法、即妙法华经。大利、指寤时安乐、梦中安乐两种。
从地涌出品第十五正宗分明一乘之行,其第一章、明所行行已竟,兹明能行人,即明由修安乐行所成就之人也。释之者、为从地涌出品。在经品次第,则居十五。
佛自久远劫来,所化成之菩萨,数量无上,功德无上,即佛化导巧妙之智慧无上。为示现教化无上,故有此品。
以诸菩萨从地中而升至虚空,故曰从地涌出。然此为事相,兹更就教义详释之如下。先释地为何义:或云超出于生死之地,或云开显菩提心于众生心地,解之者良非一说。但就本经言,地者、即一乘实相之境地,以为佛果妙觉智所究竟证故,亦名为佛之果地、觉地。次、释从地涌出者为何等菩萨:六万恒河沙菩萨,亦各各有六万恒河沙眷属,中有四大上首为导师。六万者、即六识心。四导师者: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共四十也。言此一一皆具六法之根、尘、识心,若能契合于一乘实相之境,即皆应念化为圆明妙智,显现于妙觉果地之中,以证住、行、向、地之果也。次、复释以何因缘而此诸菩萨从地涌出:即已修习此四安乐行故,及行此四行之人已成就故。
丙二 能行之人
丁一 他土请持
尔时、他方国土诸来菩萨摩诃萨,过八恒河沙数,于大众中起,合掌作礼而白佛言:“世尊!若听我等于佛灭后,在此娑婆世界,勤加精进,护持读、诵、书写、供养是经典者,当于此土而广说之”。
此谓从他国土来之诸菩萨,请在娑婆世界护持是经也。
丁二 如来不许
尔时、佛告诸菩萨摩诃萨众:“止!善男子!不须汝等护持此经。所以者何?我娑婆世界,自有六万恒河沙等菩萨摩诃萨,一一菩萨各有六万恒河沙眷属,是诸人等能于我灭后护持读诵、广说此经”。
此谓不须由他方菩萨住于本土护持是经也。以他土菩萨于他土有缘,而此土自有菩萨与本土有缘,故未之许。更就深密相言之,一切佛法皆从自性而得,六识心虽具足烦恼,若悟本心尽为妙智,故须自修自证,不待他求,不假他助。若向外驰求,及希他教化,皆如来之所不许也。
丁三 此方涌出
戊一 从地涌出
佛说是时,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国土,地皆振裂,而于其中有无量千万亿菩萨摩诃萨同时涌出。是诸菩萨身皆金色,三十二相,无量光明,先尽在此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虚空中住。是诸菩萨,闻释迦牟尼佛所说音声,从下发来。一一菩萨,皆是大众唱导之首,各将六万恒河沙眷属,况将五万、四万、三万、二万、一万恒河沙等眷属者,况复乃至一恒河沙、半恒河沙、四分之一,乃至千万亿那由他分之一,况复千万亿那由他眷属,况复亿万眷属,况复千万、百万乃至一万,况复一千、一百乃至一十,况复将五、四、三、二、一弟子者,况复单己乐远离行。如是等比,无量无边,算数譬喻所不能知。
大千界地皆振裂,以将有诸大菩萨从地涌出,故现是相。佛身三十二相,而诸菩萨亦皆如是相好者,以初地以上菩萨,已由相似位而进于分证位,皆于十方世界分现应化,相好等同于佛也。虚空轮、周遍十方,本无上下可言;惟此就所依之地涌出以升住于空,故显为来从地下。又、诸法实相之地,本离一切分别相,故此地即为第一义空,亦即前说所安住无量、无边、无障、无碍之空。惟因当下开发显现之故,斯分别名其事相为涌出、为住空耳。眷属、即弟子众多之称。由六万恒河沙眷属,至千万亿那由他分恒河沙眷属之一,此为以恒河沙为单位而递减之诸数。那由他、即此土数量之垓。千万亿那由他眷属、至五四三二一弟子,此亦眷属递减之数,但不带分数耳。单己乐远离行,谓乐自独行并无弟子者,然亦不可以数计,总言涌出菩萨之多。
戊二 升空赞礼
是诸菩萨从地出已,各诣虚空七宝妙塔,多宝如来、释迦牟尼佛所。到已,向二世尊头面礼足,及至诸宝树下师子座上佛所,亦皆作礼。右绕三匝,合掌恭敬,以诸菩萨种种赞法而以赞叹,住在一面,欣乐瞻仰于二世尊。
既礼多宝、释迦,复向各分身佛绕行礼赞,显佛众礼繁,以启下文时分之久。
戊三 神力促时
是诸菩萨摩诃萨从初涌出,以诸菩萨种种赞法而赞于佛,如是时间经五十小劫。是时、释迦牟尼佛默然而坐,及诸四众亦皆默然。五十小劫,佛神力故令诸大众谓如半日。
五十小劫之久,佛以神力促之,令大众谓如半日也。盖众生感觉此时分,如众生心量中之半日,实则佛心量中之五十小劫如故,此所谓由佛神力也。盖一类有一类之时劫,而每类时劫中即各自有其心量中之单位,与其极短极长之概量。如人类心量中之寿量,为时、日、月、年、世纪等;四王天之寿量,以人间五十年为一天等;至佛之寿量,则短劫摄长劫,长劫摄短劫,劫至无量佛亦与为无量,劫只半日佛亦与为半日,此即不可思议佛境界之时劫数量矣。非若众生心量中之寿量,有智慧、根器等为之囿限也。
戊四 众人共见
尔时、四众亦以佛神力故,见诸菩萨遍满无量百千万亿国土虚空。
戊五 导师省问
是菩萨众中有四导师:一名上行,二名无边行,三名净行,四名安立行。是四菩萨于其众中,最为上首唱导之师。在大众前,各共合掌,观释迦牟尼佛而问讯言:“世尊!少病、少恼,安乐行不?所应度者受教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劳耶”?尔时、四大菩萨而说偈言:“世尊安乐、少病、少恼!教化众生得无疲倦?又诸众生受化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劳耶”?
上行者,十住位中初发心住最难,故称为上。无边行,谓修广大菩萨之行。净行,谓修一切回向行而不生住著。安立行,谓随顺一切功德而能安住。众生烦恼病轻,则易化度,不生疲劳。省问如来,即省问其度生之事业也。
戊六 世尊答慰
尔时、世尊于菩萨大众中而作是言:“如是,如是!诸善男子!如来安乐,少病、少恼,诸众生等易可化度,无有疲劳。所以者何?是诸众生世世已来常受我化,亦于过去诸佛恭敬尊重种诸善根,此诸众生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慧;除先修习学小乘者,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得闻是经入于佛慧”。
是诸众生世世已来常受我化,就已开显后言之,则为下文如来寿量品中所述;此处应指受世尊前劫十六沙弥之教化而言。亦曾敬事过去诸佛,明已宿植德本。众生始见、始闻即能信受入于佛慧,此为顿悟菩萨,本具佛智,开显即悟,不独华严,而阿含、方等、般若等会均有之。习小乘者为渐悟菩萨,久受佛教,特尚未闻会三归一之义。一闻是经,即入佛慧,显是经最为胜妙而有力也。
戊七 诸人随喜
尔时、诸大菩萨而说偈言:“善哉!善哉!大雄世尊!诸众生等易可化度,能问诸佛甚深智慧,闻已信行,我等随喜”。
能问于佛之甚深智慧,故能有闻;闻复信行,均显众生易度。随喜、谓随顺欢喜也。
戊八 如来赞许
于时、世尊赞叹上首诸大菩萨:“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能于如来,发随喜心”。
丁四 菩萨疑生
戊一 疑问
己一 总由疑请
尔时、弥勒菩萨及八千恒河沙诸菩萨众,皆作是念:我等从昔已来,不见、不闻如是大菩萨摩诃萨众,从地涌出,住世尊前,合掌供养,问讯如来。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知八千恒河沙诸菩萨等心之所念,并欲自决所疑,合掌向佛以偈问曰:“无量千万亿大众诸菩萨,昔所未曾见,愿两足尊说。
此疑问诸菩萨涌地住空,从未见闻是事,今果从何而至也。
弥勒为等觉地菩萨,为十地以上果地菩萨之上首,法华开会之始,释尊放光照境,即由弥勒领众兴疑;而今者佛涌虚空,亦由弥勒动念申问。显一乘妙法,为佛自证究竟利他之智,悉由佛之果地觉海中流出,彼等觉菩萨犹有一间之隔也。如来自证利他之大乘法门有三,释之如下:一、以众生心为本,开相显性,使转为佛智慧,此为唯心法门,恒假弥勒开示之。一、以发生一切佛法之智,为万行之先导,因以成就佛果之功德,此为般若法门,恒假文殊师利开示之。一、直从佛之圆满妙…
《法华讲演录 释经文 甲二 正宗分 乙二 明一乘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