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华讲演录 释经文 甲二 正宗分 乙二 明一乘行▪P6

  ..续本文上一页;是诸菩萨等,志固无怯弱,从无量劫来,而行菩萨道,巧于难问答,其心无所畏,忍辱心决定,端正有威德,十方佛所赞,善能分别说,不乐在人众,常好在禅定,为求佛道故,于下空中住。我等从佛闻,于此事无疑。愿佛为未来,演说令开解!若有于此经生疑不信者,即当堕恶道,愿今为解说!是无量菩萨,云何于少时,教化令发心,而住不退地”?

  此七颂、颂时期难信。言我等因从佛闻,以信佛故信佛所言,并不疑于此事。惟此少时教化无量菩萨令住不退之道,实不易信,愿佛为未来者解说,免致疑谤招罪也。

  如来寿量品第十六安乐行品及从地涌出品,一明所行之行,一明能行之人,均为总明一乘之行,今已释竟。而能行之人,即此无量诸菩萨众,兹欲明如来对此能行之人,于何而起教化,必须明不可思议之佛果功德。为明一乘之果,故先有此如来寿量品。小乘以涅槃为究竟,不取一乘,法华论说为第一增上慢。如来说医师喻以为对治,亦即示现如来涅槃,为显涅槃无上,故有此品。

  佛之法身、报身、化身──三身菩提,体深用宏,为显示成菩提无上,故有此品。

  如来之名,通于法、报、化三身。金刚经云:“如来者,即诸法如义”。又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又云:“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此明法身佛。始觉与等觉不二,究竟圆满常住,此明报身佛,亦即自受用身佛。本自愿力,随众机缘示生示灭,愿缘无尽即示现无尽,此明化身佛。从三身如来,显佛寿量无有齐限,即以显佛究竟功德之果相也。

  此编明一乘果,共分二章:一、明已满果,即本品与分别功德品是。二、明未满果,即随喜功德品、与法师功德品、常不轻品是。而如来寿量品,在全经品第中,则为第十六也。

  

  丙一 所行之行

  唐窥基法师玄赞科判中,计分三编:上编自方便品至持品,共十三品,明一乘之境;前已释竟。以下为中编,专明一乘之行。在此编中、共有二品:首为安乐行品,释所行之行;次为从地涌出品,专释能行之人。欲明能行之人,必先明所行之行,故明一乘行编中先有安乐行品。

  法华论谓求三乘果者,说于大乘而取非大乘,为第六增上慢人。其所已集之功德尚非无上,不堪闻受此经。如建功者未至殊勋,岂足当髻内明珠之上赏!此品正明已堪得此会归一乘之无上功德者,获佛说是经之赐,正与有大功者被赐明珠无异。为对治此增上慢,故有此品。

  十无上中有力无上,而力无上之三力中有持力,其通释所持之法与能持之人者,为法师品。但释能持之人者为持品。至专释所持之行者,则为此安乐行品。前在法师品中,如讲末世法师说法仪轨等,亦明一乘之行。然此但于一乘境中带明之行,未为正明持是经者所行之行,为欲正明行者之行相,故有此品。

  离危险怖畏曰安,适身悦心为乐,威仪可轨、语言有则曰行。凡能安住于法,则在浊恶末世中,即可远离怖畏,身心安乐。以行为因,以安乐为果,此为安乐行之依主释。若安住于远离险怖之法,即行即安乐,安乐即为行之自身,并以表示行之性质,此为安乐行之持业释。又因能安住于法,而身口意三业以住于法故悉皆悦乐,由是能自行法并能教人行法,使此妙法得流通于世,此为有观安乐行。若知一切法相当体空寂,毕竟无所安、无所乐、无所住、无可行,是为真安乐,是为真安住于安乐法而行,是为真能于末法宣扬是经,此为空观安乐行。若知一切法虽体性空寂,而业用之相不坏不杂,业用虽不坏不杂而亦无定相可取,此为中道安乐行。

  丁一 启请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是诸菩萨甚为难有!敬顺佛故,发大誓愿,于后恶世护持读说是法华经。世尊!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云何能说是经”?

  文殊师利为菩萨之上首,前品诸菩萨既已发誓持经,故问如来行何方法,始能于浊恶末世中流传解说此经。盖已将前所信受领解者,力为荷担,而期与诸菩萨众实力奉行矣。能说是经者,必先能行、能证而后始可为人解说,故以能说赅括一切观行等。

  丁二 开示

  戊一 详答因安乐行行

  己一 标答

  佛告文殊师利:“若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欲说是经,当安住四法。

  四法者、即下文之四行是:一、正身行,二、正语行,三、意离诸恶自利行,四、心修诸善利他行。

  己二 显答

  庚一 正身行

  辛一 长行

  壬一 标处

  “一者、安住菩萨行处、亲近处,能为众生演说是经。

  安住著,心契是理,身习是事,行之纯熟了无不适之谓。行处、谓心所游息依止之处。亲近处、谓亲习接近之处。凡心之所缘,身之所接,茍非契于正法理性者,皆非菩萨之行处、亲近处也。

  壬二 别释

  癸一 明行处

  “文殊师利!云何名菩萨摩诃萨行处?若菩萨摩诃萨住忍辱地,柔和善顺而不卒暴,心亦不惊;又复于法无所行而观诸法如实相,亦不行不分别,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处。

  行、即观行。自住忍辱地句至心亦不惊,为有观安乐行,盖以如实观智为先导而起于行也。凡小乘法以离欲为本,而菩萨法则以无嗔为本,若不能无嗔即不能利人,处此浊恶世中,将无往而不为烦恼之所动摇矣。菩萨以忍辱为住,住于忍辱,如住于地,喻如大地能容摄一切山海、草木、众生,而一切有情、无情亦不能离地而别有所住,尽当安住于是也。住忍辱地一句为下三句之总纲。菩萨入世度生,所作之事非能顺于世间之心欲,所有贪著五欲生死之法,菩萨悉愿使之舍离,故往往为恶众生之所怨害。菩萨以忍辱故,所有对此怨害之语言、行动,尽离粗犷之习。又以忍辱故,不但于众生之怨害不加违拒,且能顺于二空之智以为修习,使不见有我法,不见有众生法,不见有损害之法,不见有嗔恨之法,故曰柔和善顺,此名怨害忍。怨害之相不一,或为饥寒逼迫,乃至打击苦痛等事,受之者恒易轻卒暴动。菩萨以忍辱故,内无所动而无有卒暴,是名苦逼忍。菩萨观于无生法性,心常与实相之真理相应,对于一切外境外缘之动扰,恒觉其心清净有如虚空,故能不惊,此名谛察法忍。以上、均名有观安乐行。

  菩萨复以如实之智,观于众生及法,究竟都非真实。故虽行于一切法,而不分别执著于所行之相,因能照了于一切法之真实自体性相。譬如菩萨行忍辱法,以照见我、及众生、及辱者、忍者皆假相故,虽行忍辱,自不执著于我忍及我所忍之辱之相,是谓于法无所行及能观法之实相也。此为空观安乐行。

  然但观空而不修有行,将滞著于小乘而无所利,故菩萨不专以空为观行。又但观有而不修空行,将滞著于生死而无所证,故菩萨不专于有起分别。故曰:亦不行不分别。菩萨于空有两俱无住,若心有住即为非住也,此名中道观安乐行。以上总名菩萨摩诃萨行处,为身、语、意、心四行之通因。

  癸二 明亲近处

  子一 初亲近处

  “云何名菩萨摩诃萨亲近处?菩萨摩诃萨不亲近国王、王子、大臣、官长;不亲近诸外道、梵志、尼犍子等,及造世俗文笔、赞咏外书、及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亦不亲近诸有凶戏、相叉相扑,及那罗等种种变现之戏;又不亲近旃陀罗、及畜猪羊鸡狗、畋猎渔捕诸恶律仪。如是人等或时来者,则为说法,无所希望。先应离四恶缘。国王、王子、大臣、官长,为一时有权力之人,以世缘深重,故其行动未必尽合佛道。若与亲近,不随顺则受种种烦恼纠缠之逆境损害,若随顺之则受非分名利供养之顺境损害,均为害道之增上缘,此应离损害缘者一也。外道、梵志,已见前释。尼犍子、亦名离系子,谓离于人世羁缚,即现由印度流入英美之瑜伽外道。其生活务简单,亦修禅定,求神通,自谓永得解脱,与婆罗门教已稍有异。世俗文笔赞咏,指诗文词言。外书,指教外文字。攻世俗文字者,易令道心散乱。路伽耶陀、即顺世外道:其说谓万有悉由四大而成,四大不外质力二者,物质不灭即四大不灭,无轮回之法,无出世之法,悉顺世人之心欲而行。反其说者,即为逆路伽耶陀,以其学说务与相反,故名为逆,亦称左顺世外道,言与顺世外道之见相左也。以上诸外道,皆为互相诤论斗议之法。由其具有种种恶知见,自执以为是,故于平等真如常住普遍之真理永不相应,亲近则有妨于正见,此应离恶见缘者又一也。凶戏及相叉相扑为戏,皆凶恶游戏之事。那罗能涂面扮演,变现幻状,盖优伶之类。言此种种游戏,能败坏善业,扰乱心性,故菩萨不应亲近,此应离坏乱缘者又一也。旃陀罗、为婆罗门四巨姓外之一,号称劣种人,执诸贱业。畜猪羊等及畋猎渔捕者,为造恶业以资生活之人。近之则增长恶缘,故不当亲近,此应离恶业缘者又一也。以上四种,菩萨但不应与之亲近而已,并非拒不与言。若有来者,亦应随宜说法,而不希望其有所利养与受其赞叹也。

  “又不亲近求声闻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亦不问讯。若于房中,若经行处,若在讲堂中,不共住止。或时来者,随宜说法,无所希求。

  此应离劣友缘。求声闻果者志在小乘,若菩萨具有佛智,遇此小乘人,亦可随缘摄受。但此系初发心菩萨,始获闻一乘境之行者。一与亲近,则彼声闻人亦自各有其修证独得之处,菩萨或为所移以致退堕,或因所见互异致起争论,反碍进修,故不与亲近为最合宜。若来问法,则亦当随宜为说。然亦即说──此大乘之妙法──之即已,并不希求其必能领受也。

  “文殊师利!又菩萨摩诃萨,不应于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为说法,亦不乐见;若入他家,不与小女、处女、寡女等共语,亦复不近五种不男之人以为亲厚。此应离长染缘。能生欲想,谓能令彼起爱欲之想。言菩萨不应存此心而为女人说法,非谓不应为女人说法也。小女、即幼女,处女、守贞不字者,寡女、已无夫者。五种不男之人,谓生来便不具男根者,以刀除去者──如阉宦是,遇男…

《法华讲演录 释经文 甲二 正宗分 乙二 明一乘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