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諸菩薩等,志固無怯弱,從無量劫來,而行菩薩道,巧于難問答,其心無所畏,忍辱心決定,端正有威德,十方佛所贊,善能分別說,不樂在人衆,常好在禅定,爲求佛道故,于下空中住。我等從佛聞,于此事無疑。願佛爲未來,演說令開解!若有于此經生疑不信者,即當墮惡道,願今爲解說!是無量菩薩,雲何于少時,教化令發心,而住不退地”?
此七頌、頌時期難信。言我等因從佛聞,以信佛故信佛所言,並不疑于此事。惟此少時教化無量菩薩令住不退之道,實不易信,願佛爲未來者解說,免致疑謗招罪也。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安樂行品及從地湧出品,一明所行之行,一明能行之人,均爲總明一乘之行,今已釋竟。而能行之人,即此無量諸菩薩衆,茲欲明如來對此能行之人,于何而起教化,必須明不可思議之佛果功德。爲明一乘之果,故先有此如來壽量品。小乘以涅槃爲究竟,不取一乘,法華論說爲第一增上慢。如來說醫師喻以爲對治,亦即示現如來涅槃,爲顯涅槃無上,故有此品。
佛之法身、報身、化身──叁身菩提,體深用宏,爲顯示成菩提無上,故有此品。
如來之名,通于法、報、化叁身。金剛經雲:“如來者,即諸法如義”。又雲:“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又雲:“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此明法身佛。始覺與等覺不二,究竟圓滿常住,此明報身佛,亦即自受用身佛。本自願力,隨衆機緣示生示滅,願緣無盡即示現無盡,此明化身佛。從叁身如來,顯佛壽量無有齊限,即以顯佛究竟功德之果相也。
此編明一乘果,共分二章:一、明已滿果,即本品與分別功德品是。二、明未滿果,即隨喜功德品、與法師功德品、常不輕品是。而如來壽量品,在全經品第中,則爲第十六也。
丙一 所行之行
唐窺基法師玄贊科判中,計分叁編:上編自方便品至持品,共十叁品,明一乘之境;前已釋竟。以下爲中編,專明一乘之行。在此編中、共有二品:首爲安樂行品,釋所行之行;次爲從地湧出品,專釋能行之人。欲明能行之人,必先明所行之行,故明一乘行編中先有安樂行品。
法華論謂求叁乘果者,說于大乘而取非大乘,爲第六增上慢人。其所已集之功德尚非無上,不堪聞受此經。如建功者未至殊勳,豈足當髻內明珠之上賞!此品正明已堪得此會歸一乘之無上功德者,獲佛說是經之賜,正與有大功者被賜明珠無異。爲對治此增上慢,故有此品。
十無上中有力無上,而力無上之叁力中有持力,其通釋所持之法與能持之人者,爲法師品。但釋能持之人者爲持品。至專釋所持之行者,則爲此安樂行品。前在法師品中,如講末世法師說法儀軌等,亦明一乘之行。然此但于一乘境中帶明之行,未爲正明持是經者所行之行,爲欲正明行者之行相,故有此品。
離危險怖畏曰安,適身悅心爲樂,威儀可軌、語言有則曰行。凡能安住于法,則在濁惡末世中,即可遠離怖畏,身心安樂。以行爲因,以安樂爲果,此爲安樂行之依主釋。若安住于遠離險怖之法,即行即安樂,安樂即爲行之自身,並以表示行之性質,此爲安樂行之持業釋。又因能安住于法,而身口意叁業以住于法故悉皆悅樂,由是能自行法並能教人行法,使此妙法得流通于世,此爲有觀安樂行。若知一切法相當體空寂,畢竟無所安、無所樂、無所住、無可行,是爲真安樂,是爲真安住于安樂法而行,是爲真能于末法宣揚是經,此爲空觀安樂行。若知一切法雖體性空寂,而業用之相不壞不雜,業用雖不壞不雜而亦無定相可取,此爲中道安樂行。
丁一 啓請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诃薩白佛言:“世尊!是諸菩薩甚爲難有!敬順佛故,發大誓願,于後惡世護持讀說是法華經。世尊!菩薩摩诃薩于後惡世,雲何能說是經”?
文殊師利爲菩薩之上首,前品諸菩薩既已發誓持經,故問如來行何方法,始能于濁惡末世中流傳解說此經。蓋已將前所信受領解者,力爲荷擔,而期與諸菩薩衆實力奉行矣。能說是經者,必先能行、能證而後始可爲人解說,故以能說赅括一切觀行等。
丁二 開示
戊一 詳答因安樂行行
己一 標答
佛告文殊師利:“若菩薩摩诃薩,于後末世欲說是經,當安住四法。
四法者、即下文之四行是:一、正身行,二、正語行,叁、意離諸惡自利行,四、心修諸善利他行。
己二 顯答
庚一 正身行
辛一 長行
壬一 標處
“一者、安住菩薩行處、親近處,能爲衆生演說是經。
安住著,心契是理,身習是事,行之純熟了無不適之謂。行處、謂心所遊息依止之處。親近處、謂親習接近之處。凡心之所緣,身之所接,茍非契于正法理性者,皆非菩薩之行處、親近處也。
壬二 別釋
癸一 明行處
“文殊師利!雲何名菩薩摩诃薩行處?若菩薩摩诃薩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心亦不驚;又複于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別,是名菩薩摩诃薩行處。
行、即觀行。自住忍辱地句至心亦不驚,爲有觀安樂行,蓋以如實觀智爲先導而起于行也。凡小乘法以離欲爲本,而菩薩法則以無嗔爲本,若不能無嗔即不能利人,處此濁惡世中,將無往而不爲煩惱之所動搖矣。菩薩以忍辱爲住,住于忍辱,如住于地,喻如大地能容攝一切山海、草木、衆生,而一切有情、無情亦不能離地而別有所住,盡當安住于是也。住忍辱地一句爲下叁句之總綱。菩薩入世度生,所作之事非能順于世間之心欲,所有貪著五欲生死之法,菩薩悉願使之舍離,故往往爲惡衆生之所怨害。菩薩以忍辱故,所有對此怨害之語言、行動,盡離粗犷之習。又以忍辱故,不但于衆生之怨害不加違拒,且能順于二空之智以爲修習,使不見有我法,不見有衆生法,不見有損害之法,不見有嗔恨之法,故曰柔和善順,此名怨害忍。怨害之相不一,或爲饑寒逼迫,乃至打擊苦痛等事,受之者恒易輕卒暴動。菩薩以忍辱故,內無所動而無有卒暴,是名苦逼忍。菩薩觀于無生法性,心常與實相之真理相應,對于一切外境外緣之動擾,恒覺其心清淨有如虛空,故能不驚,此名谛察法忍。以上、均名有觀安樂行。
菩薩複以如實之智,觀于衆生及法,究竟都非真實。故雖行于一切法,而不分別執著于所行之相,因能照了于一切法之真實自體性相。譬如菩薩行忍辱法,以照見我、及衆生、及辱者、忍者皆假相故,雖行忍辱,自不執著于我忍及我所忍之辱之相,是謂于法無所行及能觀法之實相也。此爲空觀安樂行。
然但觀空而不修有行,將滯著于小乘而無所利,故菩薩不專以空爲觀行。又但觀有而不修空行,將滯著于生死而無所證,故菩薩不專于有起分別。故曰:亦不行不分別。菩薩于空有兩俱無住,若心有住即爲非住也,此名中道觀安樂行。以上總名菩薩摩诃薩行處,爲身、語、意、心四行之通因。
癸二 明親近處
子一 初親近處
“雲何名菩薩摩诃薩親近處?菩薩摩诃薩不親近國王、王子、大臣、官長;不親近諸外道、梵志、尼犍子等,及造世俗文筆、贊詠外書、及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亦不親近諸有凶戲、相叉相撲,及那羅等種種變現之戲;又不親近旃陀羅、及畜豬羊雞狗、畋獵漁捕諸惡律儀。如是人等或時來者,則爲說法,無所希望。先應離四惡緣。國王、王子、大臣、官長,爲一時有權力之人,以世緣深重,故其行動未必盡合佛道。若與親近,不隨順則受種種煩惱糾纏之逆境損害,若隨順之則受非分名利供養之順境損害,均爲害道之增上緣,此應離損害緣者一也。外道、梵志,已見前釋。尼犍子、亦名離系子,謂離于人世羁縛,即現由印度流入英美之瑜伽外道。其生活務簡單,亦修禅定,求神通,自謂永得解脫,與婆羅門教已稍有異。世俗文筆贊詠,指詩文詞言。外書,指教外文字。攻世俗文字者,易令道心散亂。路伽耶陀、即順世外道:其說謂萬有悉由四大而成,四大不外質力二者,物質不滅即四大不滅,無輪回之法,無出世之法,悉順世人之心欲而行。反其說者,即爲逆路伽耶陀,以其學說務與相反,故名爲逆,亦稱左順世外道,言與順世外道之見相左也。以上諸外道,皆爲互相诤論鬥議之法。由其具有種種惡知見,自執以爲是,故于平等真如常住普遍之真理永不相應,親近則有妨于正見,此應離惡見緣者又一也。凶戲及相叉相撲爲戲,皆凶惡遊戲之事。那羅能塗面扮演,變現幻狀,蓋優伶之類。言此種種遊戲,能敗壞善業,擾亂心性,故菩薩不應親近,此應離壞亂緣者又一也。旃陀羅、爲婆羅門四巨姓外之一,號稱劣種人,執諸賤業。畜豬羊等及畋獵漁捕者,爲造惡業以資生活之人。近之則增長惡緣,故不當親近,此應離惡業緣者又一也。以上四種,菩薩但不應與之親近而已,並非拒不與言。若有來者,亦應隨宜說法,而不希望其有所利養與受其贊歎也。
“又不親近求聲聞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亦不問訊。若于房中,若經行處,若在講堂中,不共住止。或時來者,隨宜說法,無所希求。
此應離劣友緣。求聲聞果者志在小乘,若菩薩具有佛智,遇此小乘人,亦可隨緣攝受。但此系初發心菩薩,始獲聞一乘境之行者。一與親近,則彼聲聞人亦自各有其修證獨得之處,菩薩或爲所移以致退墮,或因所見互異致起爭論,反礙進修,故不與親近爲最合宜。若來問法,則亦當隨宜爲說。然亦即說──此大乘之妙法──之即已,並不希求其必能領受也。
“文殊師利!又菩薩摩诃薩,不應于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爲說法,亦不樂見;若入他家,不與小女、處女、寡女等共語,亦複不近五種不男之人以爲親厚。此應離長染緣。能生欲想,謂能令彼起愛欲之想。言菩薩不應存此心而爲女人說法,非謂不應爲女人說法也。小女、即幼女,處女、守貞不字者,寡女、已無夫者。五種不男之人,謂生來便不具男根者,以刀除去者──如閹宦是,遇男…
《法華講演錄 釋經文 甲二 正宗分 乙二 明一乘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