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岁、乃至一世界之成住坏空,均得名为一劫。此小劫者,当指合阎浮提人寿之一增劫、一灭劫为一小劫而言。华光如来佛寿十二小劫,自作佛时算起,其为王子及未作佛时之年岁,不在此数也。坚满者、精进成就意。华足安行者,由闻法华佛果圆足,并行法华之安乐行也,此皆菩萨因名显德之别号。正法住世,谓值佛正法时,有教、有行、有证。像法住世,谓正法已衰,惟有教、有行,无证果者。至佛末法时,则唯有教在,行证皆无矣。
庚二 重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舍利弗来世,成佛普智尊,号名曰华光,当度无量众。供养无数佛,具足菩萨行,十力等功德,证于无上道。过无量劫已,劫名大宝严,世界名离垢,清净无瑕秽。以琉璃为地,金绳界其道,七宝杂色树,常有华果实。彼国诸菩萨,志念常坚固,神通、波罗密,皆已悉具足。于无数佛所,善学菩萨道,如是等大士,华光佛所化。佛为王子时,弃国舍世荣,于最末后身,出家成佛道。华光佛住世,寿十二小劫;其国人民众,寿命八小劫。佛灭度之后,正法住于世,三十二小劫,广度诸众生;正法灭尽已,像法三十二,舍利广流布,天人普供养。华光佛所为,其事皆如是。
此十颂半,重颂授因记果记。
“其两足圣尊,最胜无伦匹,彼即是汝身,宜应自欣庆”。
此颂结会令欣,言舍利弗汝既受佛记,汝即是佛,应自欣庆,述此以为此法会之归结也。
己二 四众回向
庚一 长行
尔时、四部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等大众,见舍利弗于佛前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心大欢喜,踊跃无量,各各脱身所著上衣以供养佛。释提桓因、梵天王等与无数天子,亦以天妙衣、天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等供养于佛,所散天衣住虚空中而自回转。诸天伎乐百千万种,于虚空中一时俱作,雨众天华而作是言:“佛昔于波罗奈初转*轮,今乃复转无上最大*轮”。
此释人天供养、赞叹回向。舍利弗本为声闻众之上首,众所知识,故天人等众闻佛为之授记作佛,均起自庆庆人之意。欢喜、喜发于内。踊跃、喜形于外。脱衣供养于佛,表示庄严佛身之诚意。天衣住空回转,显当时之灵瑞,并喻闻法华经者超出四生,心凝妙理,兼有循回三界俯悲群物之意。百千伎乐同时俱作,有二义:一、因天人共同业所感之果报,空中自然有音乐应时显现。一、即非天众中紧那罗王等之各种天乐,应时齐奏也。波罗奈、即鹿野。天人等众谓佛昔于波罗奈度五比丘,说苦、集、灭、道四谛小乘法,为初转*轮,今于此会乃说此一乘妙法,是为转最大之*轮也。
庚二 重颂
尔时、诸天子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昔于波罗奈,转四谛*轮,分别说诸法,五众之生灭。今复转最妙,无上大*轮,是法甚深奥,少有能信者。
此颂昔说小乘,今说大法。五众:指天、人、畜、鬼、地狱之五趣众生。生灭、谓五众均在生灭之中也。又、五众亦释为五蕴法,即五阴法。众之义为聚,故五众生灭,即五蕴之生灭法也。言佛初说四谛小法,及分别说五蕴等之生灭法,今乃于此转大*轮也。
“我等从昔来,数闻世尊说,未曾闻如是、深妙之上法;世尊说是法,我等皆随喜。
此颂叹法胜妙。随喜、随顺佛法而喜悦也。
“大智舍利弗,今得受尊记,我等亦如是,必当得作佛。于一切世间,最尊无有上,佛道叵思议,方便随宜说。我所有福业,今世、若过世,及见佛功德,尽回向佛道”。
此颂众欣作佛,发心回向。言佛既授舍利弗记当作佛,则知我等亦当作佛,故欣佛道为不可思议。愿以今昔一切福业功德,尽回向于佛乘也。
丁二 二周说法
二周说法,专利中根,以中根众生非直说所能领悟,故须以譬喻得解。
戊一 如来喻化
己一 鹙子请
尔时、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无复疑悔,亲于佛前得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是诸千二百心自在者,昔住学地,佛常教化言:我法能离生老病死究竟涅槃。是学无学人,亦各自以离我见及有无见等,谓得涅槃。而今于世尊前闻所未闻,皆堕疑惑。善哉世尊!愿为四众说其因缘,令离疑悔”。
鹙子首言己亲受记,不复再有疑悔,此可明如来为弟子授记之深意。心自在、指阿罗汉,于性障、禅定障俱得解脱,故得自在。以有我见故生有无等边邪见,此有无见等总摄有无、断常六十二外道邪见而言。舍利弗言:佛昔自说:我法能离现前所见生老病死之苦,究竟涅槃。诸人由是如法修行,定知已灭苦因,决证涅槃。今复闻佛舍权就实之说,则彼各不知自当作佛,复不知先所证得者果为何法,故堕疑惑,愿世尊为之说明也。
己二 释尊说
庚一 总略指答
尔时、佛告舍利弗:“我先不言诸佛世尊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说法,皆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是诸所说,皆为化菩萨故。然舍利弗!今当复以譬喻更明此义,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
佛于二乘众生说方便法,即是说大乘法,已无日不为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故先总略指诸佛世尊之往事为答,次复许用譬喻以再明此义。
庚二 正说法喻
辛一 长行
壬一 喻说
癸一 喻昔权说
子一 三界佛有喻
“舍利弗!若国邑聚落有大长者,其年衰迈,财富无量,多有田宅及诸僮仆,其家广大唯有一门。
国邑聚落,泛指一处所而言。聚落、犹云村落,谓聚居之处及其院落也。国大於邑,邑大于聚落,聚落最小喻小千世界,邑喻中千世界,国喻大千世界。又若国、若邑、若聚落,亦标举一处为喻佛土之义。佛土有法性土、受用土、应化土之别:法性土、即常寂光土,所谓如来之常住真心寂灭清净者是也。受用土、即实报庄严土,如来之依报庄严是也。应化土、即如来以本愿力示现应身教化之国土是也。如释迦牟尼示现应化身于娑婆大千世界,此世界即为释尊之应化土。故以国、邑、聚落喻世尊之应化土。长者、家主之称,喻佛也。佛有法性佛、受用佛、应化佛之别,即佛之法身、报身、应身是也,义如前释。此长者喻应身佛。大者、非可等同之义。年高则衰迈,又六根成熟谓之衰迈,喻佛经过长劫修行,始得功德成熟以至成佛也。财富、言多财而富,喻佛法财无量,所有智慧功德等同真如,六波罗蜜究竟成就,万德庄严能与众生以乐,随顺说法能拔众生于苦。地能生物者为田,田能生财、喻能生一切功德,以佛先有导引万行之智德,断除烦恼之断德,故能生长成熟一切功德。此田即喻智断二种之生德处。宅、家宅也,喻根本识,即庵摩罗识──即清净无垢识──故本识亦名为宅识。此识佛与众生根本相同,第此识在佛则为无垢识,在众生则因为无明覆障、惑业熏积遂成为阿赖耶识耳。佛与众生既同此根本识,即同以此识为宅。众生因有无明覆障此识,如朽秽毁坏之宅,复不自知其有而惟佛能有之,故曰:佛以诸众生而为其家;又曰:诸有情土是为菩萨严净佛土。复以众生无量,佛土亦无量,此宅识在依报即器界体,在正报即根身体,故曰多有。僮仆、指在此宅中之奴仆,既喻众生心内之一切无明烦恼,亦喻佛果上戒、定、慧所成之功德。盖惟佛智能转一切烦恼为功德,如家主清明,奸狡之奴亦听调御,所有僮仆悉属有用之人。而众生为无明所驱使,本心丧失,如仆强主弱,田宅悉被侵占,所有僮仆皆贼人耳。家与宅同义。十法界皆在此根本心中,故曰广大。此广大之家,即喻大乘之自体相。能出入者为门,此家惟有一门,喻即唯一大乘之门。以语文显示大乘法性者,为一乘之教门。以功行证入大乘法性者,为一乘之行门。此为唯一佛乘之门;其余修习人天福报,贪著有漏禅定,及执著有无、断常等外道邪见者,皆非此门。
子二 五趣危亡喻
“多诸人众,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堂阁朽故,墙壁隤落,柱根腐败,梁栋倾危。周匝俱时欻然火起,焚烧舍宅。长者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在此宅中。
依上文所述,根本识既为家宅之体,佛与众生同具此识,是佛与众生原在一家。若众生不为无明烦恼所覆障,则同一清净真性,同一为佛,何有众生之相可得?更何有五趣众生之相可得?故佛与众生非可言异。然因无明妄动,各末那识执持阿赖耶识以为自己,遂安立此有情世间,遂有三界,而五趣众生之差别相亦由是显现;故佛与众生,即非可言一。以非一故,故曰多诸人众。又家宅之实体为虚空,虚空无相,非一非多,非大非小,非方非圆,悉随宅之一多、大小、方圆以为一多、大小、方圆。此宅亦复如是,故真空为第一义之宅,以无明烦恼故名曰火宅。百人、举多数而言,五百、指五趣。先有天为一百,次有天、人为二百,次有天、人、畜、鬼、狱为五百。此五趣众生流浪生死,轮回不息,皆不出于三界,故曰止住其中。又五百人止住其中,别义亦释为趣业识止住于根本识之中。
堂、喻身根,即眼、耳、鼻、舌之总相;阁、为堂之附部,喻附身之眼、耳、鼻、舌诸根,此喻色阴。五根为地、水、火、风之四大所成,四大之性互相为碍,如水、火相克,风、地相碍等是。以碍故变,由是刹那迁流,念念生灭。始以业力大之故,能互揽相碍之四大和合以为身根,其和合继续之时间即为身根之寿命。以变碍已极,相续之相将尽,遂有老病之相。堂阁朽故之义,亦复如是。宅之外御为墙,内捍为壁;又墙壁均有边际之义,此喻想阴。想为心相,心所缘境,等同虚空,本无边际。以想取相,遂有分限。譬之于色本无限量,以虚空莫非色故。今见为青相或白相,则所缘之境遂有白、青等相之限量,有相斯有名矣。宅内之有墙壁亦复如是,故墙壁为宅之分际,喻想阴为心境之分际。以想阴刹那生灭,故以墙壁隤落为喻。柱、为宅舍存在之根,犹人生之有命根,此喻行阴。一切心所,…
《法华讲演录 释经文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显一乘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