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歲、乃至一世界之成住壞空,均得名爲一劫。此小劫者,當指合閻浮提人壽之一增劫、一滅劫爲一小劫而言。華光如來佛壽十二小劫,自作佛時算起,其爲王子及未作佛時之年歲,不在此數也。堅滿者、精進成就意。華足安行者,由聞法華佛果圓足,並行法華之安樂行也,此皆菩薩因名顯德之別號。正法住世,謂值佛正法時,有教、有行、有證。像法住世,謂正法已衰,惟有教、有行,無證果者。至佛末法時,則唯有教在,行證皆無矣。
庚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舍利弗來世,成佛普智尊,號名曰華光,當度無量衆。供養無數佛,具足菩薩行,十力等功德,證于無上道。過無量劫已,劫名大寶嚴,世界名離垢,清淨無瑕穢。以琉璃爲地,金繩界其道,七寶雜色樹,常有華果實。彼國諸菩薩,志念常堅固,神通、波羅密,皆已悉具足。于無數佛所,善學菩薩道,如是等大士,華光佛所化。佛爲王子時,棄國舍世榮,于最末後身,出家成佛道。華光佛住世,壽十二小劫;其國人民衆,壽命八小劫。佛滅度之後,正法住于世,叁十二小劫,廣度諸衆生;正法滅盡已,像法叁十二,舍利廣流布,天人普供養。華光佛所爲,其事皆如是。
此十頌半,重頌授因記果記。
“其兩足聖尊,最勝無倫匹,彼即是汝身,宜應自欣慶”。
此頌結會令欣,言舍利弗汝既受佛記,汝即是佛,應自欣慶,述此以爲此法會之歸結也。
己二 四衆回向
庚一 長行
爾時、四部衆──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大衆,見舍利弗于佛前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記,心大歡喜,踴躍無量,各各脫身所著上衣以供養佛。釋提桓因、梵天王等與無數天子,亦以天妙衣、天曼陀羅華、摩诃曼陀羅華等供養于佛,所散天衣住虛空中而自回轉。諸天伎樂百千萬種,于虛空中一時俱作,雨衆天華而作是言:“佛昔于波羅奈初轉*輪,今乃複轉無上最大*輪”。
此釋人天供養、贊歎回向。舍利弗本爲聲聞衆之上首,衆所知識,故天人等衆聞佛爲之授記作佛,均起自慶慶人之意。歡喜、喜發于內。踴躍、喜形于外。脫衣供養于佛,表示莊嚴佛身之誠意。天衣住空回轉,顯當時之靈瑞,並喻聞法華經者超出四生,心凝妙理,兼有循回叁界俯悲群物之意。百千伎樂同時俱作,有二義:一、因天人共同業所感之果報,空中自然有音樂應時顯現。一、即非天衆中緊那羅王等之各種天樂,應時齊奏也。波羅奈、即鹿野。天人等衆謂佛昔于波羅奈度五比丘,說苦、集、滅、道四谛小乘法,爲初轉*輪,今于此會乃說此一乘妙法,是爲轉最大之*輪也。
庚二 重頌
爾時、諸天子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昔于波羅奈,轉四谛*輪,分別說諸法,五衆之生滅。今複轉最妙,無上大*輪,是法甚深奧,少有能信者。
此頌昔說小乘,今說大法。五衆:指天、人、畜、鬼、地獄之五趣衆生。生滅、謂五衆均在生滅之中也。又、五衆亦釋爲五蘊法,即五陰法。衆之義爲聚,故五衆生滅,即五蘊之生滅法也。言佛初說四谛小法,及分別說五蘊等之生滅法,今乃于此轉大*輪也。
“我等從昔來,數聞世尊說,未曾聞如是、深妙之上法;世尊說是法,我等皆隨喜。
此頌歎法勝妙。隨喜、隨順佛法而喜悅也。
“大智舍利弗,今得受尊記,我等亦如是,必當得作佛。于一切世間,最尊無有上,佛道叵思議,方便隨宜說。我所有福業,今世、若過世,及見佛功德,盡回向佛道”。
此頌衆欣作佛,發心回向。言佛既授舍利弗記當作佛,則知我等亦當作佛,故欣佛道爲不可思議。願以今昔一切福業功德,盡回向于佛乘也。
丁二 二周說法
二周說法,專利中根,以中根衆生非直說所能領悟,故須以譬喻得解。
戊一 如來喻化
己一 鹙子請
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無複疑悔,親于佛前得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記。是諸千二百心自在者,昔住學地,佛常教化言:我法能離生老病死究竟涅槃。是學無學人,亦各自以離我見及有無見等,謂得涅槃。而今于世尊前聞所未聞,皆墮疑惑。善哉世尊!願爲四衆說其因緣,令離疑悔”。
鹙子首言己親受記,不複再有疑悔,此可明如來爲弟子授記之深意。心自在、指阿羅漢,于性障、禅定障俱得解脫,故得自在。以有我見故生有無等邊邪見,此有無見等總攝有無、斷常六十二外道邪見而言。舍利弗言:佛昔自說:我法能離現前所見生老病死之苦,究竟涅槃。諸人由是如法修行,定知已滅苦因,決證涅槃。今複聞佛舍權就實之說,則彼各不知自當作佛,複不知先所證得者果爲何法,故墮疑惑,願世尊爲之說明也。
己二 釋尊說
庚一 總略指答
爾時、佛告舍利弗:“我先不言諸佛世尊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說法,皆爲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耶?是諸所說,皆爲化菩薩故。然舍利弗!今當複以譬喻更明此義,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
佛于二乘衆生說方便法,即是說大乘法,已無日不爲說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故先總略指諸佛世尊之往事爲答,次複許用譬喻以再明此義。
庚二 正說法喻
辛一 長行
壬一 喻說
癸一 喻昔權說
子一 叁界佛有喻
“舍利弗!若國邑聚落有大長者,其年衰邁,財富無量,多有田宅及諸僮仆,其家廣大唯有一門。
國邑聚落,泛指一處所而言。聚落、猶雲村落,謂聚居之處及其院落也。國大於邑,邑大于聚落,聚落最小喻小千世界,邑喻中千世界,國喻大千世界。又若國、若邑、若聚落,亦標舉一處爲喻佛土之義。佛土有法性土、受用土、應化土之別:法性土、即常寂光土,所謂如來之常住真心寂滅清淨者是也。受用土、即實報莊嚴土,如來之依報莊嚴是也。應化土、即如來以本願力示現應身教化之國土是也。如釋迦牟尼示現應化身于娑婆大千世界,此世界即爲釋尊之應化土。故以國、邑、聚落喻世尊之應化土。長者、家主之稱,喻佛也。佛有法性佛、受用佛、應化佛之別,即佛之法身、報身、應身是也,義如前釋。此長者喻應身佛。大者、非可等同之義。年高則衰邁,又六根成熟謂之衰邁,喻佛經過長劫修行,始得功德成熟以至成佛也。財富、言多財而富,喻佛法財無量,所有智慧功德等同真如,六波羅蜜究竟成就,萬德莊嚴能與衆生以樂,隨順說法能拔衆生于苦。地能生物者爲田,田能生財、喻能生一切功德,以佛先有導引萬行之智德,斷除煩惱之斷德,故能生長成熟一切功德。此田即喻智斷二種之生德處。宅、家宅也,喻根本識,即庵摩羅識──即清淨無垢識──故本識亦名爲宅識。此識佛與衆生根本相同,第此識在佛則爲無垢識,在衆生則因爲無明覆障、惑業熏積遂成爲阿賴耶識耳。佛與衆生既同此根本識,即同以此識爲宅。衆生因有無明覆障此識,如朽穢毀壞之宅,複不自知其有而惟佛能有之,故曰:佛以諸衆生而爲其家;又曰:諸有情土是爲菩薩嚴淨佛土。複以衆生無量,佛土亦無量,此宅識在依報即器界體,在正報即根身體,故曰多有。僮仆、指在此宅中之奴仆,既喻衆生心內之一切無明煩惱,亦喻佛果上戒、定、慧所成之功德。蓋惟佛智能轉一切煩惱爲功德,如家主清明,奸狡之奴亦聽調禦,所有僮仆悉屬有用之人。而衆生爲無明所驅使,本心喪失,如仆強主弱,田宅悉被侵占,所有僮仆皆賊人耳。家與宅同義。十法界皆在此根本心中,故曰廣大。此廣大之家,即喻大乘之自體相。能出入者爲門,此家惟有一門,喻即唯一大乘之門。以語文顯示大乘法性者,爲一乘之教門。以功行證入大乘法性者,爲一乘之行門。此爲唯一佛乘之門;其余修習人天福報,貪著有漏禅定,及執著有無、斷常等外道邪見者,皆非此門。
子二 五趣危亡喻
“多諸人衆,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堂閣朽故,牆壁隤落,柱根腐敗,梁棟傾危。周匝俱時欻然火起,焚燒舍宅。長者諸子,若十、二十、或至叁十,在此宅中。
依上文所述,根本識既爲家宅之體,佛與衆生同具此識,是佛與衆生原在一家。若衆生不爲無明煩惱所覆障,則同一清淨真性,同一爲佛,何有衆生之相可得?更何有五趣衆生之相可得?故佛與衆生非可言異。然因無明妄動,各末那識執持阿賴耶識以爲自己,遂安立此有情世間,遂有叁界,而五趣衆生之差別相亦由是顯現;故佛與衆生,即非可言一。以非一故,故曰多諸人衆。又家宅之實體爲虛空,虛空無相,非一非多,非大非小,非方非圓,悉隨宅之一多、大小、方圓以爲一多、大小、方圓。此宅亦複如是,故真空爲第一義之宅,以無明煩惱故名曰火宅。百人、舉多數而言,五百、指五趣。先有天爲一百,次有天、人爲二百,次有天、人、畜、鬼、獄爲五百。此五趣衆生流浪生死,輪回不息,皆不出于叁界,故曰止住其中。又五百人止住其中,別義亦釋爲趣業識止住于根本識之中。
堂、喻身根,即眼、耳、鼻、舌之總相;閣、爲堂之附部,喻附身之眼、耳、鼻、舌諸根,此喻色陰。五根爲地、水、火、風之四大所成,四大之性互相爲礙,如水、火相克,風、地相礙等是。以礙故變,由是刹那遷流,念念生滅。始以業力大之故,能互攬相礙之四大和合以爲身根,其和合繼續之時間即爲身根之壽命。以變礙已極,相續之相將盡,遂有老病之相。堂閣朽故之義,亦複如是。宅之外禦爲牆,內捍爲壁;又牆壁均有邊際之義,此喻想陰。想爲心相,心所緣境,等同虛空,本無邊際。以想取相,遂有分限。譬之于色本無限量,以虛空莫非色故。今見爲青相或白相,則所緣之境遂有白、青等相之限量,有相斯有名矣。宅內之有牆壁亦複如是,故牆壁爲宅之分際,喻想陰爲心境之分際。以想陰刹那生滅,故以牆壁隤落爲喻。柱、爲宅舍存在之根,猶人生之有命根,此喻行陰。一切心所,…
《法華講演錄 釋經文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顯一乘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