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
此先答事须渐除也。一、庵摩罗是难分别之果,此果由生渐熟。二、陶工造器手续,有调土、入模、成形、锻炼、加釉、上彩诸步。三、大地草木,亦有播种、抽芽、发叶、开花、结果之程序,或春种、夏生,或隔年成熟。四、工巧伎术亦非一学能成,必须唯日孜孜,时习不厌,始有造就。此明世间事务皆由渐来,以合佛法净除现妄流注生灭,亦由渐渐治伏,以无始虚妄习亦渐渐集成故。犹之操练世务,必具一番坚忍之心。断除一分习气,即是增长一分法身功德,故但从净除习气上用功,迨于先粗后细,次第除尽。
辛二 理则顿悟
“譬如明镜,顿现一切无相色像,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顿现无相、无有所有清净境界。如日月轮,顿照显示一切色像,如来为离自心现习气过患众生,亦复如是顿为显示不思议智最胜境界。譬如藏识,顿分别知自心现及身、安立、受用境界,彼诸依佛亦复如是,顿熟众生所处境界,以修行者安处于彼色究竟天。譬如法佛所作依佛光明照耀,自觉圣趣亦复如是,彼于法相有性、无性恶见妄想,照令除灭”。
此次答理则顿悟也。一、明镜顿, 现一切色像而无分别,喻佛法由加行位入通达位时,顿悟人法我执自心现流,顿证二无我所显之一真法界,顿断无始分别所起二, , 执,顿遍照了一切法真如性而无能所分别之相。二、日月光明普遍无碍,喻佛为登地──已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之菩萨,尚须澈底离自心现无始有漏习气过患,顿为显示圆融果海之不思议无碍智境,以思议皆名相假法,不能于实际相应故。此智非凡小所能阶,如华严等所明。三、藏识于一刹那顿现根、身、器界无有前后,喻报身佛能于一时成熟一切众生,而现他受用身安住色究竟天,遍入诸国土而成佛,随众生所处境而令策修诸行皆各成就。四、由法性身现报身、化身佛,光明照耀遍于法界,喻自觉圣智所证如法性之普周世出世间也。有无双照,真俗平证,有性无性、计有计无,所有一切恶见妄想,依自证智照令皆灭。由前来二净顿渐之法喻,依之真修实行,渐能通达诸法相性,则顿照一切虚妄,如黑暗现光,昏梦忽醒,立时断除。所谓从顿悟之理行渐除之事,行渐除之事证顿悟之理,即渐而顿,即顿而渐。总之、不闻圣教、从闻思修,不能净自心现流耳。
庚二 三身说殊
辛一 报佛
“大慧!法依佛说一切法,入自相、共相自心现习气因,相续妄想自性计著因,种种不实如幻,种种计著不可得。复次、大慧!计著缘起自性,生妄想自性相。大慧!如工幻师,依草木瓦石作种种幻,起一切众生若干形色,起种种妄想,彼诸妄想亦无真实。如是大慧!依缘起自性,起妄想自性,种种妄想心,种种相行事妄想相,计著习气妄想,是为妄想自性相生。大慧!是名依佛说法”。
法性能依之报佛,说一切法自相共相,由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习气及妄想相续执著为因,不知有皆如幻,实不可得,乃于依他缘起生计著之妄想。如幻师以种种幻具、幻术而作幻像,对此幻像起分别想妄执为实;不了依他,而由种种虚妄计著习气起种种妄想相,亦复如是。所以报身佛皆说唯心、唯识,去一切虚妄分别也。
“大慧!法佛者,离心自性相,自觉圣所缘境界,建立施作。
此继明法身佛也。谓法性佛依自觉圣智所缘清净无漏境界,建立施设。离一切心意识所分别自性相,唯是真如,即前所说之自觉圣趣也。
辛三 化身佛
“大慧!化佛者,说施、戒、忍、精进、禅定、及心智慧,离阴、界、入,解脱识相分别,观察建立,超外道见,无色见”。
此继明化身佛也。谓化佛说六度法门,或为声闻而说四谛,为缘觉而说十二因缘法门。了达诸法皆诸识变现相,及诸解脱破我法执,是由妙观察智建立,超外道见及无色界诸定。六凡之无色界,为外道耽为最高涅槃,出世三乘皆超过之。
辛四 重明法身佛
“大慧!又法佛者,离攀缘,攀缘离,一切所作根量相灭,非诸凡夫、声闻、缘觉、外道、计著我相所著境界,自觉圣究竟差别相建立。是故大慧!自觉圣究竟差别相,当勤修学;自心现见,应当除灭”。
此重明法身佛也。谓法佛即法性,攀缘不及而无所缘,本来如是,非假造作。凡夫六根各有限量,如眼只缘色尘,耳只缘声尘等。法佛离于根量相,一根能作一切根,一切互摄于一根,所谓“眼内闻声始得知 ”。此非凡夫、二乘及诸外道执著我法者所了知之境界,是依究竟自觉最胜相而建立。而此建立之相,菩萨当勤修学,以净除自心现流矣。
庚三 三乘证别
辛一 总标
“复次、大慧!有二种声闻乘通分别相:谓得自觉圣差别相,及性妄想自性计著相”。
声闻乘有二种差别相,一与菩萨相通而一不同。同者、所谓自觉圣智差别相,不同者、所谓妄想自性计著相。后者所谓计著相即法,妄想自性即执,合之即法执;菩萨已离,二乘仍未能离也。
辛二 别明
壬一 自觉境
“云何得自觉圣差别相声闻?谓无常、苦、空、无我境界真谛,离欲寂灭,息阴、界、入自共相,外不坏相如实知,心得寂止。心寂止已,禅定、解脱、三昧、道果,正受解脱。不离习气、不思议变易死,得自觉圣乐住声闻,是名得自觉圣差别相声闻。大慧!得自觉圣差别乐住菩萨摩诃萨,非灭门乐、正受乐,顾悯众生及本愿,不作证。大慧!是名声闻得自觉圣差别相乐。菩萨摩诃萨于彼得自觉圣差别相乐,不应修学”。
声闻乘圣智所觉到者,离凡夫四颠倒见,证四谛理,离欲寂灭也。于根身尘界自相共相等外缘不坏相,如实了知,心得寂止,得心解脱及慧解脱,脱离三界烦恼生死苦,然犹未离无明习气及变易生死,以犹不了诸法自共相皆自心现,是名声闻所得自觉圣智差别相。菩萨虽亦同得此智证境,但以悲愍众生故,不取寂灭乐及正受乐。声闻于此证耽乐境,菩萨不应修学也。
壬二 妄执境
“大慧!云何性妄想自性计著相声闻?所谓大种,青、黄、赤、白、坚、湿、暖、动,非作生自相、共相,先胜善说。见已,于彼起自性妄想。菩萨摩诃萨于彼应知应舍,随入法无我相,灭人无我相见,渐次诸地相续建立,是名诸声闻性妄想自性计著相”。
声闻于地、水、火、风四大及显色等坏不坏相,虽知非外道所计之作者生,但尚执有实法,以依先来胜智慧者之教理,说自共相实有自性也。菩萨知此妄执应舍,以知舍故,不但灭声闻所灭人我执,且悟入无我法相,渐入诸地安立,不同声闻有此妄想自性计著相。
戊三 【常不思议门】
己一 辨外小无常不思议
庚一 问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世尊所说常不思议自觉圣趣境界,及第一义境界。世尊!非诸外道所说常不思议因缘耶”?
此大慧初问佛所说自觉第一义境界是常住者,不思议者,而外道计种种异因缘造作者是常,如今之计有上帝者,谓天地万物未生前即有,既坏后仍常住;是不思议,得无与佛所说者相同耶?盖此种混淆,未得差别智菩萨,亦易起计执落外道见。此非大慧之计,正求佛智简别外道作者不能得常不思议耳。
庚二 答
辛一 辨外无
佛告大慧:“非诸外道因缘得常不思议,所以者何?诸外道常不思议,不因自相成。若常不思议不因自相成者,何因显现常不思议?复次、大慧!不思议若因自相成者,彼则应常。由作者因相故,常不思议不成”。
诸外道说作者为常不思议,然其立作者之因与所立作者之自相,皆不成立,故不能依之说常不思议。譬云:上帝是常,是不思议。设有人问:何物上帝?上帝何在?汝何知有上帝且是常是不思议耶?彼不能答,故上帝自相及建立上帝因相皆不成立。必二相成,可应许常,而彼外道所计作者,因、自相先不成,故不得常不思议也。
辛二 显内有
“大慧!我第一义常不思议,第一义因相成,离性非性得自觉相故有相,第一义智因故有因,离性非性故。譬如无作、虚空、涅槃灭尽,故常。如是大慧!不同外道常不思议论。如是大慧!此常不思议,诸如来自觉圣智,所得如是,故常不思议自觉圣智所得,应当修学”。
佛所说之第一义常不思议,有自觉圣智所证之第一义境界,故自相成;有远离有无之自觉圣智,故因相成;以实证第一义之无分别智即是了因,所证第一义是自相。譬如三乘共知之虚空、择灭、非择灭无为是常,此佛智第一义常不思议,亦复如是。不同外道诤论,以如来自觉圣智所得故,故菩萨当修学。
辛三 再辨外
“复次、大慧!外道常不思议,无常性、异相因故,非自作因相力故常。复次、大慧!诸外道常不思议,于所作性非性无常,见已思量计常。大慧!我亦以如是因缘,所作者性非性无常;见已,自觉圣境界,说彼常无因。大慧!若复诸外道因相成常不思议,因自相性非性同于兔角,此常不思议,但言说妄想。诸外道辈,有如是过。所以者何?谓但言说妄想,同于兔角,自因相非分”。
外道所见常,从无常反面计,以异于常之无常相为因,见所造作有为之法悉是无常,对无常之反面计常,非自智慧力证于常。如来圣智亦见到世间有为是无常,
但非对此因说是常,由智证第一义说是常。复次、外道依彼所作、计作者相为常不思议,然无自相同于兔角,无从实证,不可说有,不可说无。譬如说自在天是作者、是常不思议,而彼不能证明自在天自身之存在,则我亦可讲兔角是作者、是常不思议,彼亦不能否认,以与彼所计作者皆无自相及因故。
辛四 再显内
“大慧!我常不思议,因自觉得相故,离所作性非性,故常;非外性非性无常,思量计常。大慧!若复外性非性无常思量计常,不思议常、而彼不知常不思议自因之相,去得自觉圣智境界相远,彼不应说”。
佛法以第一义离言说、离能作所作为自相,…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记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