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呢?《四十二章经》佛诫:“切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我们不应随意而妄说修行境界。
②不宣自己狡诈行
这是教人要有羞耻。无有羞耻之人,喜欢宣扬自己狡诈的行为,喜欢讲自己如何搞杀盗淫妄,如何精通世间法,讲起来也很自豪。如果有羞耻的话,不会觉得这些是光彩之事。所以,做人应有羞耻心,狡诈行为没有任何功德,如毒品一般,只会毁坏自己,不应宣扬。如果以欢喜心宣扬,自己以此将坚固邪恶习气,也令听者中毒,增上三毒的染污。所以,邪恶不能宣扬,不能传播,这是精神病毒,应当以善的言教和行为来对治。《孟子》说:“耻之于人大矣,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耳,此改过之要机也。”耻对于人关系极大,人有羞耻,就可以成圣贤,失去羞耻就会变为禽兽。发起耻心是改过的关键。印光大师也说:“耻之一字,其利无穷,有与圣近,无与兽同,惭耻之服,无得暂卸,我佛训诲,庄严第一。”
③不宣自己之善行
首先讲阳善和阴德的差别,行善为人知,就是阳善;行善不为人知,就是阴德。后者果报更大。古人有格言说:“积德于人所不知,是谓阴德;阴德之报较阳德倍多。”以阳善得到世间的名声,名声也是福,享受大名,福报自然会随之而消失,所以阳善不如阴德果报大。假如名声与实际不符,名声很大,内在并没有实际的道德,那就更危险,往往会招来大祸。
《了凡四训》上说:“为善而心着善,则随所成就皆得圆满;心着于善,虽终身勤励,止于半善而已。譬如以财济人,内不见己,外不见人,中不见所施之物,是谓三轮体空,是谓一心清净,则斗粟可以种无涯之福也,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倘此心未忘,虽黄金万镒,福不满也。”所以行善着相和不着相,在获得福德上相差极大;同样,行善宣传和不宣传,结果也有很大差别。我们提倡,行善不求名利,不图回报,不自己宣扬,甚至来世三界的异熟果也不希求,这样才会与本性相应。
唐代善静禅师,曾经沐浴时,舍利降落,他秘密收藏,不许弟子示人。一次禅定时,忽有白鹤立在庭院中,温驯如听法者,善静让人赶出,凡是此等殊胜征相,都密而不宣。
《西方确指》上说:“深潜不露,是名持戒;若浮于外,未久必败。”
下面再讲一则故事:
一次,华智仁波切准备到噶托寺去传法,离传法还有很长时间,他就去转绕寺庙边的舍利塔,当时没有人认出他。有个加绒喇嘛过来与他交谈说:“你对佛法很有兴趣,不知你懂得多少?”仁波切谦虚地回答:“佛法广博,我只略知一点。”加绒喇嘛说:“我正在学《大圆满前行引导文》,这部论圆满宣说了佛法的一切道理,是大成就者华智仁波切的著作,如果想听,我可以传给你。”仁波切很高兴地答应了。以后,他每天在加绒喇嘛前认真听受,从人生难得一直听到因果不虚。
有一天,加绒到城里办事,回来告诉“弟子”说:“今天听到好消息,华智仁波切已到噶托,两三天之后就要传法,你还是很有福报的。”华智仁波切说:“他有什么了不起?佛陀不是告诉我们依法不依人吗?”这一下,加绒喇嘛很不高兴,呵斥他说:“你真是胆大包天,对华智仁波切也这样不恭敬,应该把你摈出僧团。”
两天以后,尊者坐在法座上对信众传法,加绒喇嘛也在场,他见到新收的“弟子”变成了华智仁波切,很不好意思,就想离开。华智仁波切知道后,对众人说:“加绒喇嘛是为我传授《大圆满前行》的上师,对我恩德很大,我很希望他能留下来,和我共同发愿度化众生。”
圣者们是这样无我相、无人相、无功德相,不会以我执心推动而天天宣传自己的功德。华智仁波切那么大的成就,可是丝毫不外露,没有一点架子,还在小喇嘛前虚心听法,这就是圣者的行为。
不可去处有三种:怨仇争处不可去,
众人聚处不可去,玩乐之处不可去。
不可去的地方有三种:就是怨仇争斗的地方不可去;众人聚集的地方不可去;娱乐场所不可去。
为什么这些地方不能去呢?因为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经常处在不清净的环境中,很快就会熏染不良习气,容易起烦恼造恶业。下面以孟母三迁的故事来说明:
孟子幼时丧父,母亲带他一起生活。最初他家住在屠宰场旁边,孟子天天学杀猪,母亲见后心想:“不能让孩子这样下去,不能让他学杀生的恶业。”这样,母亲就赶紧搬家,搬到一个坟场旁边。但这次母亲又发现孟子开始在学挖地、造坟这类事,这样发展下去,也没有多大意义。母亲又一次搬家,搬到一所学校旁边。这所学校教学生对圣人敬礼,放学回家对父母敬礼,还要学生好好学习圣贤书。当时孟子家没有钱,无法上学,但是孟子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他见别人怎么做,自己就会模仿,慢慢就能读书识字,而且进退有礼,母亲见孩子在这里能够学好,就在这里安住下来。
由上面的故事,我们就知道人受环境的影响很大。接触好的环境,可以引发贤善的心念和行为,将来会成好的人才。相反,接触不好的环境,就是有善根也会渐渐变坏,不知不觉中,自己的性情就会转变。对于初学者来说,首先不接触染污的环境,至关重要。所以华智仁波切也是很肯定的讲到“不可去”,意思就是禁止初学者前往。
初学者和瑜伽士的行为有很大差别,狮子的行为,兔子不能简单模仿,比如济公活佛是得到自在的成就者,可以入酒店、妓院游戏,但初学者不能这样做。孔雀喝毒,羽毛反而更美丽,其他鸟喝毒,只会断送自己的性命。人应有自知之明,如果只是一个凡夫初学者,一定要行为严谨。
怨仇争斗的场所不能去,更不能加入斗争。比如出家人,在家人与仇敌斗争时,如果自己加入,同样会生起粗猛的嗔心。嗔心起来,人是冲动的,什么都不会顾及,容易造下杀生的恶业。《弟子规》上说:“斗闹场,绝勿近。”凡是斗争场所,绝对不能接近。有一类人,特别爱看打斗的场面,对于斗争喜欢发随喜心,这样只会增上暴力的恶习,会造下很重的恶业。和这一条相关的,就是不能看宣传暴力的影视和书籍。我们得一个人身很不容易,应该守持好自己的相续,如果接触这些恶浊的境界,在相续中播下暴力种子,迟早会以种子的力量起现行,最后只是毁坏自己而已。智者应当首先在因上防护,这样才是最安全的。
人多热闹的地方也不要去。虚云老和尚说:“宁可在山林中睡觉,不去城市中办道。”在闹市中,环境极乱,逛一次街,浪费很多时间,只是消耗精力、增上散乱,对于初学者来说,不可能增上清净的智慧。古人也说:“热闹处中,人向前我落后,是非窝里,人用口我用耳。”意思就是:在热闹场所,别人都向前,我偏偏落后;在是非之地,别人都用口,我偏偏只用耳根。
娱乐场所,包括歌舞厅、电影院、网吧、录像厅、酒吧、游戏机房、各种球场、体育馆等等,这些地方都不应去。大恩上师这样教诫我们:“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外面花花绿绿的世界,有许多外境极具诱惑力,极易诳惑、煽动人的贪嗔烦恼。修行人必须十分注意,不让自己接触这些环境。一旦接近,凡夫确实难以对治烦恼,尤其是电视、电影,绝大多数都是引发众生自心烦恼的因缘。当然,要求你们根本上断除这些,有些人可能有困难,但是希望每一个想调伏自心的修行人,应该把握自己,不要去看……”
《亲友书》中如是宣说毁坏名誉的六法:“赌博以及看聚会,懒惰依附恶劣友,饮酒夜晚入村落,断毁名誉之六法。”所以,去麻将馆玩麻将,看聚会,夜晚入城市,或者参与恶友团体,都会毁坏修行人的名誉。作为出家人,这些方面尤其要遮止,否则不但会毁坏自己的名誉,也有损佛教的清净形相。
不宜言说有三种:无信者前不说法,
未问不说自经历,不说不符实际语。
不适合讲的有三种:就是在无信者面前不宜说法;别人未问不宜宣讲自己的经历;不宜宣说不符合实际的话。
①无信者前不说法
《涅槃经》说:“有信之人则名可治,定得涅槃,疮疣无故。无信之人,名一阐提,名不可治。”又说:“非时非国不请而说,轻心轻他自叹随处而说,反灭佛法,乃至令无量人死堕地狱,则是众生恶知识也。”在《广论》当中,我们也讲过,作为法师应当观察对方的根器再说法,如果没有信心,不能随便说法。因为对方没有信心,对他传法,也不能接受,反而会生起邪见、舍弃正法等严重的过失,所以说法也不能盲目。
②未问不说自经历
对于修学密法的人来说,很多方面都需要保密。自己受过的灌顶,自己正在修什么法,自己的本尊等等,很多方面都不能随便对别人说。
③不说不符实际语
明朝有个地方军事长官姓汤,才智文章颇佳,但是性格傲慢,常自夸文武全才,可以独当一面,所以大家叫他“汤一面”。后来调往陕西当参将,与寇匪交战,被一箭射喉而死,大家又叫他“汤一箭”。原来的“汤一面”竟然成“汤一箭”,所以大话不能乱说,否则大话会变成笑话。《论语》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永觉和尚广录》上说:“大言必自招尤,小心终是寡过。”
不该之事有三种:友前不该有喜怒,
承诺不该有变动,行事不该有表里。
不应该的事情有三种:就是朋友面前不应该喜怒无常;承诺不应该有变动;做事不应该表里不一致。
①友前不该有喜怒
《君主法规论》说:“浊世恶劣之众人,动辄欢喜动辄忧,…
《自我教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