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自我教言▪P6

  ..续本文上一页时傲时卑柔暴等,行为日日多变化。”“最初之时易相处,久而久之不可靠,令人生起厌烦者,称为不稳重恶友。首先难得融洽处,诚心交往将成为,莫逆之交情稳固,称为稳重之善友。”(最开始时容易相处,但是时间久了不可靠,让人生起厌烦,这种人称为不稳重的恶友。首先很难融洽相处,以诚心交往将会成为莫逆之交,情意稳固,这样的朋友称为稳重的善友。)

  《君主法规论》这一段告诉我们,朋友有两种,就是不稳重恶友与稳重善友。不稳重的恶友,心态变化很快,开始时亲密异常,后来变得如怨家一般。这不是以道义相交。稳重的善友,情意坚固,几十年不会变心,甚至生命都可以托付。

  ②承诺不该有变动

  先讲一个公案:

  东汉范巨卿,年青时读太学,与张元伯是好友(古代太学相当于现在的大学),在两人返乡时,范巨卿对元伯说:“过两年,我再上门拜见尊父母。”这样就一起约定日期。两年已过,元伯对母亲说起此事,让母亲备饭菜等候巨卿。母亲说:“阔别已经两年,何况是千里结言,不要太相信。”元伯说:“巨卿是信士,绝不会违约。”到了约定之日,巨卿果然来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此后一晚,巨卿梦见元伯说:“巨卿,我在某日死,当在某时安葬,你虽未忘记我,但怎能赶上呢?”巨卿醒来,悲叹落泪,快马赶赴元伯家。人还未到,丧事已发引,至坟边时,棺材不肯进。母亲抚棺说:“元伯还有盼望吗?”就停下棺材。稍后,见有人号哭赶白车骑白马而来,母亲说:“一定是范巨卿。”巨卿到后,叩丧而言:“元伯,你走了,死生路不同,你我从此永别了。”这样执绋引棺,棺材才向前。(绋是下葬时引棺入墓穴的绳子,古时送葬之人都要执绋。)巨卿留在墓边,修好坟树后,才离去。

  《历史感应统记》评论说:“吾读此传,辄流泪不能止,叹古人朋友之交,相信以心,生死不渝如此。《书经》称:“朋友之交止于信。”范张二君,其信之极致者耶?孔子云:“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信之一字,重于生命,范张二君,诚后人之模范。”

  《君主法规论》说:“一切实语高尚士,承诺之事纵微小,亦不反悔况大事,及已盟誓之诸事。倘若誓言稳如山,成办自己诸所需,成为众生依赖处,发威天人亦生畏。”

  印光大师说:“守信之人,言不妄发,说到做到,不矜不伐;无信之人,事事皆假,人所厌弃,不如牛马。”(守信的人,说话不会随意妄发,而是说到做到,不骄慢也不自我夸耀。没有信用的人,事事都是虚假,为人所厌弃,不如牛马。)

  ③行事不该有表里

  《二规教言论》说:“何人表里为一致,所发誓愿极坚固,众人于彼亦欢喜,诸天喜之何须说。”

  灵源惟清一天和两个僧人入城,晚上才回来。晦堂和尚问:“今天你哪里去了?”灵源说:“刚从大宁回来。”当时死心禅师在旁边,大声呵斥说:“参禅欲超脱生死,发言先要诚实,清兄怎能妄语?”灵源脸热,不敢应对。从此之后,再不入城,不随意发言。(灵源所行与所言不一,即是行事有表里。后诚心悔过,言行不二。)

  下面讲一个阿寄的故事。阿寄是一个下层贫民,但有一颗像金子一般的善心。

  明朝时,徐氏兄弟分家产,老大分到一匹马,老二分到一头牛,三寡妇分到一个老仆人,就是阿寄,已经五十多岁。寡妇哭着说:“马可骑,牛可耕地,老仆人只能白吃饭。”阿寄对她说:“主人认为我阿寄连牛马都不如吗?”

  从此以后,阿寄尽心尽力为主人出谋划策,发家致富。寡妇的金银首饰,共有十二金,拿到山中卖漆,每年得到三倍利润,十二年后,家产达几万金。阿寄帮助主人嫁出三个女儿,又请来老师教育她的两个儿子。二子成人后,都娶了妻子,聘金达千金。阿寄又送他们入太学读书。阿寄见徐家人,即使小孩也必定礼拜,从未轻视过主人,主人女儿虽小,也不与她平坐。后来,阿寄得病,在他临死时,取出全家粗细帐目交给主人说:“两位小主人可以接管了,老奴已尽牛马之报!”阿寄自己的家,没有一寸丝一粒米,一妻一子,衣服仅能遮体。

  阿寄是忠诚守信之人,没有很多花言巧语,不会表面一套,里面一套。几十年当中,尽心尽力辅助主人,一直不变心,今天听到他的事迹都会被他的人格所感动。如果能具足阿寄这样的品行,不论修行,或者做事,都会坚固圆满,足以自立立人。太虚大师曾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所以,人格是最关键的基础,人格若能圆满就可以成佛。

  

莫作之事有三种:切莫自大与傲慢,

  

切莫暗中说他过,于谁亦莫作轻毁。

  

  不可作的事有三种:就是切莫傲慢自大;切莫暗中宣讲他人的过失;对谁也不要轻毁。

  ①切莫自大与傲慢

  《君主法规论》说:“大士傲慢何必要,若无我慢更庄严,劣者傲慢有何用,若有我慢更受辱。”(如果是大士,傲慢有什么必要,没有我慢反而更庄严;如果是劣者,傲慢有何作用,有我慢更会受人轻辱。)

  《萨迦格言》说:“浅学之人极骄傲,学者谦逊又温和,溪水经常哗哗响,大海从来不喧嚣。”(往往学问浅薄之人极为骄傲,真正的学者一定是谦逊温和的,溪水很浅,所以经常哗哗地响个不停,但是深广的大海从来也不喧嚣。)

  ②切莫暗中说他过,于谁亦莫作轻毁

  宋代名臣韩琦,每见文字中有攻人隐恶之处,就亲手封记,不让人见。明代文征明,天性不喜欢听他人过失,见到有人想说过失,往往以其他方式善巧掉转话头。以上诸公都是忠厚自持,所以能够享大禄而贵为名臣。

  下面再讲反面公案:

  有个田霁的人,人很刻薄,对于古代圣贤和当代名士,喜欢评驳其短处。死后,地府以此业因,每天让三条蛇两只蜈蚣出入他的七窍,一年满后,受生为女人。

  《发觉净心经》中记载:一天佛在祇洹精舍说法,有六十人见佛,五体投地,悲泪如雨,他们请问自己前世之事。

  佛说:“以前在拘留孙佛时,你们出家学道,道心渐渐退失。当时有位虔诚施主,供养两位法师,非常恭敬。你们这时生起了嫉妒心,在施主前说法师坏话,让施主渐渐轻视、怠慢法师,断送他的善根。由此你们死后堕在四种地狱当中。很多万年以后,才又做人,五百世都是瞎子,愚痴无智,常常被人轻辱。将来五百年正法灭时,你们还会转生在恶国恶人之地,成为贱人,被人诽谤,迷失本心。又过五百年之后,才灭尽一切业障,往生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这时,阿弥陀佛才给你们授记成佛。”

  宋代高庵禅师住在云居山时,见出家人攻讦他人隐恶,就会告诫说:“做人行事不应如此,林下人以学道为急要,和合是修身之本,怎能放纵贪嗔,坏人行止?”

  

不应之事有三种:不于富人施财物,

  

不于狡者起信心,于谁亦莫说密语。

  

  不应作的事情有三种:就是不应对富人布施财物;不应对狡诈者生起信心;对任何人不应宣说应密之语。

  ①不于富人施财物

  这是教诫我们,对人不必锦上添花,应当雪中送炭。富人钱财多,对他布施财物,不会有很大意义。比如,天天吃山珍海味的人,你送给他一碗小白菜,他心里会想:我家肉多得天天喂狗,送我白菜干什么?但是,如果是一个三日没有进食的乞丐,你施给他一碗饭,他终生难忘这一饭之恩,因为你是在生命攸关时救了他的命。再比如,一个文盲,对他讲解一些书本上的简单道理,就很相应,他会很感恩,但是如果对大学者这样讲,他根本无兴趣,徒增啰嗦而已。所以,任何事情都不能不观察,帮助人应在别人所需之处帮助,如果能做到急他人所急,供他人所需,那就很恰当,不但能对别人提供实际帮助,自己也成就了清净的功德。

  在《左传》上记载一个故事:

  晋国赵宣子,在首阳山打猎,见桑树荫下,有一个饿汉,知道这人已经三天没有进食,宣子就下马取出食物给他吃。饿汉吃到一半,停下不吃,宣子问他原因,他说:“我想拿回去给老母亲吃。”宣子叫他吃完,另外给他一些肉食,让他带回去。

  后来,晋灵公想要杀害宣子,在门内埋伏士兵,对宣子突然袭击,万分危急之时,忽然有一位勇士把宣子救了。

  宣子脱险之后,就问勇士:“你为什么要救我?”

  勇士说:“我就是桑树下的饿汉。”宣子再问他的姓名和住址,他不告而别。

  急难之时,能够救济别人,受恩之人心里记得特别深,都会感恩图报,所以以布施解人危难一定会得到善报。布施时对境要观察好,对不愁吃穿的富人不必作财布施,如果有智慧、有能力,可为他们传讲佛法,作法布施,因为法布施对于凡夫来说,都极有必要,但财布施并不是对每个人都相应。

  以前有位冯善人,一生爱做善事。某年隆冬早起,路遇一人,倒卧在雪地中,半身已经冻僵。善人就解下自己的皮袄给他穿,还给他饮食,照顾得很周到。不久,梦见东岳圣帝对他说:“你命中本来无子,因你救人一命,出于至诚,上天特遣韩琦做你儿子。”后来果生一子,取名为“琦”。孩子从小聪明,三十六岁就做宰相。

  上面公案中被救的人,都是处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急需帮助,这时若能伸出援助之手,自己所费虽然不多,但对他人的利益很深,所以得福无量。《菜根潭》上说:“费千金而结纳贤豪,孰若倾半瓢之粟,以济饥饿之人。”

  ②不于狡者起信心

  什么是狡者呢?表里不一的人,就是狡者。《萨迦格言》说:“狡者伪装语甜蜜,未经观察勿轻信,孔雀身美声悦耳,然彼所食皆为毒。”狡诈者外表装得很好,语言特别甜蜜,未经观察,不能轻易相信他。就…

《自我教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