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自我教言▪P6

  ..續本文上一頁時傲時卑柔暴等,行爲日日多變化。”“最初之時易相處,久而久之不可靠,令人生起厭煩者,稱爲不穩重惡友。首先難得融洽處,誠心交往將成爲,莫逆之交情穩固,稱爲穩重之善友。”(最開始時容易相處,但是時間久了不可靠,讓人生起厭煩,這種人稱爲不穩重的惡友。首先很難融洽相處,以誠心交往將會成爲莫逆之交,情意穩固,這樣的朋友稱爲穩重的善友。)

  《君主法規論》這一段告訴我們,朋友有兩種,就是不穩重惡友與穩重善友。不穩重的惡友,心態變化很快,開始時親密異常,後來變得如怨家一般。這不是以道義相交。穩重的善友,情意堅固,幾十年不會變心,甚至生命都可以托付。

  ②承諾不該有變動

  先講一個公案:

  東漢範巨卿,年青時讀太學,與張元伯是好友(古代太學相當于現在的大學),在兩人返鄉時,範巨卿對元伯說:“過兩年,我再上門拜見尊父母。”這樣就一起約定日期。兩年已過,元伯對母親說起此事,讓母親備飯菜等候巨卿。母親說:“闊別已經兩年,何況是千裏結言,不要太相信。”元伯說:“巨卿是信士,絕不會違約。”到了約定之日,巨卿果然來到,升堂拜飲,盡歡而別。

  此後一晚,巨卿夢見元伯說:“巨卿,我在某日死,當在某時安葬,你雖未忘記我,但怎能趕上呢?”巨卿醒來,悲歎落淚,快馬趕赴元伯家。人還未到,喪事已發引,至墳邊時,棺材不肯進。母親撫棺說:“元伯還有盼望嗎?”就停下棺材。稍後,見有人號哭趕白車騎白馬而來,母親說:“一定是範巨卿。”巨卿到後,叩喪而言:“元伯,你走了,死生路不同,你我從此永別了。”這樣執绋引棺,棺材才向前。(绋是下葬時引棺入墓穴的繩子,古時送葬之人都要執绋。)巨卿留在墓邊,修好墳樹後,才離去。

  《曆史感應統記》評論說:“吾讀此傳,辄流淚不能止,歎古人朋友之交,相信以心,生死不渝如此。《書經》稱:“朋友之交止于信。”範張二君,其信之極致者耶?孔子雲:“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信之一字,重于生命,範張二君,誠後人之模範。”

  《君主法規論》說:“一切實語高尚士,承諾之事縱微小,亦不反悔況大事,及已盟誓之諸事。倘若誓言穩如山,成辦自己諸所需,成爲衆生依賴處,發威天人亦生畏。”

  印光大師說:“守信之人,言不妄發,說到做到,不矜不伐;無信之人,事事皆假,人所厭棄,不如牛馬。”(守信的人,說話不會隨意妄發,而是說到做到,不驕慢也不自我誇耀。沒有信用的人,事事都是虛假,爲人所厭棄,不如牛馬。)

  ③行事不該有表裏

  《二規教言論》說:“何人表裏爲一致,所發誓願極堅固,衆人于彼亦歡喜,諸天喜之何須說。”

  靈源惟清一天和兩個僧人入城,晚上才回來。晦堂和尚問:“今天你哪裏去了?”靈源說:“剛從大甯回來。”當時死心禅師在旁邊,大聲呵斥說:“參禅欲超脫生死,發言先要誠實,清兄怎能妄語?”靈源臉熱,不敢應對。從此之後,再不入城,不隨意發言。(靈源所行與所言不一,即是行事有表裏。後誠心悔過,言行不二。)

  下面講一個阿寄的故事。阿寄是一個下層貧民,但有一顆像金子一般的善心。

  明朝時,徐氏兄弟分家産,老大分到一匹馬,老二分到一頭牛,叁寡婦分到一個老仆人,就是阿寄,已經五十多歲。寡婦哭著說:“馬可騎,牛可耕地,老仆人只能白吃飯。”阿寄對她說:“主人認爲我阿寄連牛馬都不如嗎?”

  從此以後,阿寄盡心盡力爲主人出謀劃策,發家致富。寡婦的金銀首飾,共有十二金,拿到山中賣漆,每年得到叁倍利潤,十二年後,家産達幾萬金。阿寄幫助主人嫁出叁個女兒,又請來老師教育她的兩個兒子。二子成人後,都娶了妻子,聘金達千金。阿寄又送他們入太學讀書。阿寄見徐家人,即使小孩也必定禮拜,從未輕視過主人,主人女兒雖小,也不與她平坐。後來,阿寄得病,在他臨死時,取出全家粗細帳目交給主人說:“兩位小主人可以接管了,老奴已盡牛馬之報!”阿寄自己的家,沒有一寸絲一粒米,一妻一子,衣服僅能遮體。

  阿寄是忠誠守信之人,沒有很多花言巧語,不會表面一套,裏面一套。幾十年當中,盡心盡力輔助主人,一直不變心,今天聽到他的事迹都會被他的人格所感動。如果能具足阿寄這樣的品行,不論修行,或者做事,都會堅固圓滿,足以自立立人。太虛大師曾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所以,人格是最關鍵的基礎,人格若能圓滿就可以成佛。

  

莫作之事有叁種:切莫自大與傲慢,

  

切莫暗中說他過,于誰亦莫作輕毀。

  

  不可作的事有叁種:就是切莫傲慢自大;切莫暗中宣講他人的過失;對誰也不要輕毀。

  ①切莫自大與傲慢

  《君主法規論》說:“大士傲慢何必要,若無我慢更莊嚴,劣者傲慢有何用,若有我慢更受辱。”(如果是大士,傲慢有什麼必要,沒有我慢反而更莊嚴;如果是劣者,傲慢有何作用,有我慢更會受人輕辱。)

  《薩迦格言》說:“淺學之人極驕傲,學者謙遜又溫和,溪水經常嘩嘩響,大海從來不喧囂。”(往往學問淺薄之人極爲驕傲,真正的學者一定是謙遜溫和的,溪水很淺,所以經常嘩嘩地響個不停,但是深廣的大海從來也不喧囂。)

  ②切莫暗中說他過,于誰亦莫作輕毀

  宋代名臣韓琦,每見文字中有攻人隱惡之處,就親手封記,不讓人見。明代文征明,天性不喜歡聽他人過失,見到有人想說過失,往往以其他方式善巧掉轉話頭。以上諸公都是忠厚自持,所以能夠享大祿而貴爲名臣。

  下面再講反面公案:

  有個田霁的人,人很刻薄,對于古代聖賢和當代名士,喜歡評駁其短處。死後,地府以此業因,每天讓叁條蛇兩只蜈蚣出入他的七竅,一年滿後,受生爲女人。

  《發覺淨心經》中記載:一天佛在祇洹精舍說法,有六十人見佛,五體投地,悲淚如雨,他們請問自己前世之事。

  佛說:“以前在拘留孫佛時,你們出家學道,道心漸漸退失。當時有位虔誠施主,供養兩位法師,非常恭敬。你們這時生起了嫉妒心,在施主前說法師壞話,讓施主漸漸輕視、怠慢法師,斷送他的善根。由此你們死後墮在四種地獄當中。很多萬年以後,才又做人,五百世都是瞎子,愚癡無智,常常被人輕辱。將來五百年正法滅時,你們還會轉生在惡國惡人之地,成爲賤人,被人誹謗,迷失本心。又過五百年之後,才滅盡一切業障,往生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這時,阿彌陀佛才給你們授記成佛。”

  宋代高庵禅師住在雲居山時,見出家人攻讦他人隱惡,就會告誡說:“做人行事不應如此,林下人以學道爲急要,和合是修身之本,怎能放縱貪嗔,壞人行止?”

  

不應之事有叁種:不于富人施財物,

  

不于狡者起信心,于誰亦莫說密語。

  

  不應作的事情有叁種:就是不應對富人布施財物;不應對狡詐者生起信心;對任何人不應宣說應密之語。

  ①不于富人施財物

  這是教誡我們,對人不必錦上添花,應當雪中送炭。富人錢財多,對他布施財物,不會有很大意義。比如,天天吃山珍海味的人,你送給他一碗小白菜,他心裏會想:我家肉多得天天喂狗,送我白菜幹什麼?但是,如果是一個叁日沒有進食的乞丐,你施給他一碗飯,他終生難忘這一飯之恩,因爲你是在生命攸關時救了他的命。再比如,一個文盲,對他講解一些書本上的簡單道理,就很相應,他會很感恩,但是如果對大學者這樣講,他根本無興趣,徒增啰嗦而已。所以,任何事情都不能不觀察,幫助人應在別人所需之處幫助,如果能做到急他人所急,供他人所需,那就很恰當,不但能對別人提供實際幫助,自己也成就了清淨的功德。

  在《左傳》上記載一個故事:

  晉國趙宣子,在首陽山打獵,見桑樹蔭下,有一個餓漢,知道這人已經叁天沒有進食,宣子就下馬取出食物給他吃。餓漢吃到一半,停下不吃,宣子問他原因,他說:“我想拿回去給老母親吃。”宣子叫他吃完,另外給他一些肉食,讓他帶回去。

  後來,晉靈公想要殺害宣子,在門內埋伏士兵,對宣子突然襲擊,萬分危急之時,忽然有一位勇士把宣子救了。

  宣子脫險之後,就問勇士:“你爲什麼要救我?”

  勇士說:“我就是桑樹下的餓漢。”宣子再問他的姓名和住址,他不告而別。

  急難之時,能夠救濟別人,受恩之人心裏記得特別深,都會感恩圖報,所以以布施解人危難一定會得到善報。布施時對境要觀察好,對不愁吃穿的富人不必作財布施,如果有智慧、有能力,可爲他們傳講佛法,作法布施,因爲法布施對于凡夫來說,都極有必要,但財布施並不是對每個人都相應。

  以前有位馮善人,一生愛做善事。某年隆冬早起,路遇一人,倒臥在雪地中,半身已經凍僵。善人就解下自己的皮襖給他穿,還給他飲食,照顧得很周到。不久,夢見東嶽聖帝對他說:“你命中本來無子,因你救人一命,出于至誠,上天特遣韓琦做你兒子。”後來果生一子,取名爲“琦”。孩子從小聰明,叁十六歲就做宰相。

  上面公案中被救的人,都是處在生死攸關的時刻,急需幫助,這時若能伸出援助之手,自己所費雖然不多,但對他人的利益很深,所以得福無量。《菜根潭》上說:“費千金而結納賢豪,孰若傾半瓢之粟,以濟饑餓之人。”

  ②不于狡者起信心

  什麼是狡者呢?表裏不一的人,就是狡者。《薩迦格言》說:“狡者僞裝語甜蜜,未經觀察勿輕信,孔雀身美聲悅耳,然彼所食皆爲毒。”狡詐者外表裝得很好,語言特別甜蜜,未經觀察,不能輕易相信他。就…

《自我教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