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自我教言▪P7

  ..續本文上一頁像孔雀,外表非常美麗,聲音很悅耳動聽,但是它所吃的都是毒物。所以外表上好看,話說得好聽,並不代表內心的賢善。作爲一個修行人,對于好壞、是否有意義等都應該觀察、辨別而作取舍,對于狡詐者不能起信心,因爲這對自己不僅毫無利益,反而是禍害無窮。

  有時候觀察人是很困難的事。藏族有句俗話說,孔雀老虎等動物的斑紋現在外面,有形相,容易看清楚,而人的內心沒有形相,不容易了知。人的狡詐往往深藏在心裏,不是現在外境的形相上,所以,不觀察容易上當。隨狡詐者造作惡業,自己的所作所爲很可能對自他沒有實義,甚至有很大危害。所以要特別注意,如果不是按照因果來作取舍,不是按照傳承上師、諸佛菩薩的教言來行持,一般人往往會安住在狡詐的心態中,不會做到誠敬、正直。有些人的話雖然動聽,但實際行爲一點也不相符;有些人沒有口才,拙于言辭,實際上心特別好,而且事情也做得好。所以不能單從外相上判斷一個人的好壞,一定要仔細觀察他的內在有沒有清淨的善心,如果有的話,那就是善人。如果不具有清淨的善心,所作所爲都會成爲狡詐的行爲。但是,只要仔細觀察,再狡詐的人也會露出馬腳的。

  經上也這樣說:“惡知識者有四輩,一內有怨心,外強爲知識(裏面有怨心,但是外表冒充是善知識);二于人前好言語,背後說人惡(在別人面前說好聽的話,背後卻說人隱惡);叁有急時人前愁苦,背後歡喜(在有急事的時候,在他人面前愁苦,背後卻是心生歡喜);四外如親厚,內興怨謀(外表看起來非常親熱、厚道,裏面卻有各種害人的陰謀)。”以上講了四種惡知識的差別,都是講狡詐者的相,認識之後,我們不能對這些人産生信心。

  爲什麼不能對狡詐者起信心呢?

  《二規教言論》當中說:“甯與直士結怨仇,彼于己事尚有利,不與狡者交親友,饒益彼等反遭害。直士正行護他人,情誼綿長如江河,狡者交友爲私欲,雖予慈愛終成怨。”甯可和正直之士結怨仇,直士對于自己的事還是會有利益,但不能與狡詐者交友,因爲饒益他們只會遭到損害。正直之士心地正直,他的行爲必定會護持他人,不可能損害人,和正直之士相交,情誼綿長,會如江河一般綿延不斷。而狡者交友的初衷只是爲了獲取私利,所以與他交往,即使以慈愛相待,最終仍會成爲怨敵。

  由以上論文可知,狡詐者本無利他的善心,只是以自私自利之心,想騙取名聞利養,如果對他起信心,絕無真實利益。

  但是末世衆生,喜歡外相,不重內在品德,狡詐者往往受人恭敬、崇拜,這是時代顛倒的惡相。大恩上師在《厭離今生之歌》中說:“自境所住智者看亦不欲看,他處而來精通欺騙手段者,老奸巨猾敬如天尊思此景,佛教真實接近隱沒之征兆。”本地安住的智者、真正有道德有修行的人,人們都不喜歡他,認爲他很一般;如果從外地來了一位狡詐者,人們都會對他敬若天尊,大話說得越多、越玄妙,越會相信,這是佛教消亡的征兆。

  ③于誰亦莫說密語

  《君主法規論》上說:“應當極其保密語,切莫泄露任何人,密友複傳其密友,最終傳遍全世界。無論關系再密切,無有必要莫泄露。”我們知道,修密法很多地方需要保密。金剛密法、金剛上師的加持不可思議,密法是非常了義、能即生成就佛果的法門,如果能夠在無必要的情況下不亂說,對金剛上師、金剛道友交付的誓言都能很好保密,各方面也比較如法,這樣按金剛乘來修持本尊法,或者修持一些秘密的解脫道,都會出現殊勝證相。但是現在一般人,沒有按教理辨析,也不按佛法來實行,心與法背道而馳,這就是五濁黑暗時期的一種惡相。

  呂新吾曾經說:“我年青時,曾經泄露應密之語,父親批評我,我對父親說:“我已對聽者警戒,叫他不要泄密。”父親說:“自己的口都管不住,能管住別人的口嗎?而且戒人和戒己,哪個更難呢?你要小心!””

  《二規教言論》說:“泄露極爲隱密語,令諸信賴者灰心,雖成應供亦不思,此等亦是無愧者。”泄露極爲隱密之語,讓信任你的人失望,這也是無愧之人。所以,師長、道友委托保密之事一定不能泄露,如果輕易泄露,可能會把事情搞壞,帶來衆多不必要的違緣,而且重要之事也不敢再委托你去做,這樣自己也成爲沒有信譽之人,不能成爲信賴之處。

  

不應觀察有叁種:不應觀察美女身,

  

不應觀察友之事,不應觀察己功德。

  

  不應觀察的有叁種:就是不應觀察美女的身體;不應觀察朋友之事;不應觀察自己的功德。世界上的事,有些必須觀察,有些不能觀察,不應觀察的你去觀察,容易引起邪分別,破壞自己的清淨心。

  ①不應觀察美女身

  在欲界當中,男女都喜愛欣賞異性,這是俱生的深重習氣,所以必須小心謹慎,異性不能多接觸。如果接觸頻繁,凡夫人必定會生起愛染,斷滅自己的修行。

  《長阿含經》中,阿難問佛:“佛滅度後,若有女人前來受教,應當怎麼辦?”

  佛說:“不要見面。”

  阿難又問:“假如相見怎麼辦?”

  佛說:“不要交談。”

  阿難問:“假如已交談怎麼辦?”

  佛說:“應當自檢心念。”

  《增一阿含經》說:莫與女人交往,莫與女人交談。能遠離女人,則遠離八難。

  《涅槃經》說:“菩薩雖不與女人和合,若見男女互相追隨,便生貪愛羨慕之心,亦名毀破淨戒。”

  在城市當中這一點尤其要注意,現代的青年男女很開放,不守規矩,如果修行者見到男歡女愛生起羨慕之心,很快就會破壞自己的梵行。

  下面講一個公案:

  唐代道琳法師,行爲嚴正,以女人是愛染之本,一生不與女人見面,不爲女人說法,不受女人食物,不令女人入房。在他臨終時,有女弟子來問候病情,道琳法師知道後,遮止不讓進入房屋見面。

  蓮池大師贊歎說:律中也開許爲女人說法,只是不得見齒、不得多語,此老絕不爲女人說法,似乎矯枉過正。但是末法時代人心輕薄,不憂出家人不爲女人說法,只憂說法會變成愛染。如此老,足以爲後學榜樣。

  《大智度論》當中說:“甯以熱鐵宛轉眼中,不以散心邪視女色。”甯可以熱鐵丸宛轉在自己的眼中受苦,也不以散亂心邪視女色,因爲以此會破壞自己的清淨戒體,染汙自相續,故比熱鐵丸宛轉眼中還厲害。

  ②不應觀察友之事

  爲什麼不能觀察朋友的事呢?因爲如果經常觀察朋友的短處,就會破壞自己的清淨心,以觀想不清淨友情將會漸漸破裂。古人說:“與人交遊,若常見其短而不見其長,則時日不可同處;若常念其長而不顧其短,雖終身與之交遊可也。”和人交往,如果常常只見他的短處,不能見他的長處,那就不能長期相處;如果心裏常念他的長處,不看他的短處,即使終身與他交遊,也不會破裂。孔子也說:“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所以,我們交友應當有寬厚之心,如果能在心裏作意朋友的功德,贊歎朋友,認爲無友不如自己,以這樣的方式交友,友情一定會堅固、純真。

  ③不應觀察己功德

  爲什麼不應當觀察自己的功德呢?因爲凡夫人觀察自己的功德容易自滿,人一自滿,就不會有進步。相反,如果能常見自己的過失,就有改正之處。《了凡四訓》上講:“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意思是,一日不能反省過失,一日就會安于現狀,自以爲是;一日沒有過失可改,一日就不會有任何進步。所以,觀察自己的功德,只會滋生自滿情緒,不會有改過的動力。對于凡夫來說,反省過失和觀察自己功德有不同的效果,前者可以使人上進,後者容易讓人下墮。

  宋代,謝上蔡拜見程伊川,先生問他:“你做什麼工夫?”

  他回答:“只求去個“矜”字。”

  先生又問:“爲何在此處用功?”

  他說:“細細檢點,自己的病痛都在此處,如能去掉此病,其他善行才有進步的機會。”

  伊川先生很高興,對在坐的人說:“謝子修學可謂是切實用功。”

  蕅益大師說:“內不見有我,則我無能;外不見有人,則人無過。一味癡呆,深自慚愧。劣智慢心,痛自改革。”又說:“古人自牧愈卑,品愈高;今人自視愈高,品愈卑;古人自處愈小,道愈大;今人自視愈大,道愈小。”

  

隨順之事有叁種:語言隨順于親友,

  

衣飾隨順于當地,自心相應于佛法。

  

  隨順的事情有叁種:就是語言應當隨順于親友;服飾應當隨順于當地;自己的心應當與佛法相應,也就是心要隨順于佛法。

  ①語言隨順于親友,衣飾隨順于當地

  這個“親友”,從狹義來說,特指這一生的親友;從廣義來說,一切衆生都是我們的親友。“語言隨順于親友”,是教人說話要隨順別人的心。“服飾隨順于當地”,是教人在生活的各個方面要隨順當地的風俗習慣。總之,這個隨順就是《普賢行願品》當中所說的“恒順衆生”。不論在語言,在服飾,在飲食,在作息時間,在各種生活方式上,都要隨順衆生,隨順當地的情況,這是大乘菩薩隨順衆生的行爲。如果在各方面都能隨順衆生,衆生與你接觸,就會很融洽,很容易溝通,人情一通,萬事都會通順。相反,如果不隨順衆生,在語言、服飾等生活方式上,與環境格格不入,那就不能和大衆相融,別人和你接觸,也會覺得很不融洽、很麻煩,即使做一件小事也不願意與你合作。所以,隨順衆生是菩薩攝受衆生、接引衆生不可缺少的修行,而且能很好地隨順衆生,正是消除執著的善巧方便。

  隨順衆生,處處替別人著想,處處護持別人的心,這樣就能善巧地攝引人心。成辦一切世間和出世間的事業,人心是最關鍵的因…

《自我教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