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素。得人心,一切事業都會興盛,不得人心,就會敗亡。得人心,只要說一句,下面都會配合。不得人心,人情上不通,事事都不會通順,事事都會有阻礙。我們要在衆生界真正引導衆生、攝受衆生,一定要注意“隨順人心”這個關鍵。佛陀也說“人情是世間的福田”,人情上做得好,緣起會很好、很順。因爲一切事說到根本上,都是一個人心的問題,心和心能夠相通,幾個人的力量合起來就會很巨大。
下面以公案來說明:
高庵禅師住在雲居山時,每次聽到僧人有病送延壽堂,禅師總是歎息,就像病人是自己的孩子一樣。早晚他都親來問候,以至于親自煎藥煮飯,每次給病人吃之前,自己都要先嘗一下。遇到天冷,就撫摸病人的背說:“衣服夠不夠?”遇到天熱,就看病人的臉色說:“是不是太熱?”後來高庵禅師從雲居山退任,過天臺時,隨他同去的僧人近五十余人。不能去的,都是流淚送別。禅師盛德感人如此。
人都同樣有心,心同樣只求安樂、不想求痛苦。我們的言行從哪個方面隨順人心呢?就是從這個與樂拔苦的根本上隨順。在衆生希求安樂時,我們把安樂給他,在衆生想脫離痛苦時,我們爲他分擔、解決痛苦,這樣就是隨順,這樣就可以得人心。對待父母兄弟、對待朋友、對待一切衆生,按這個原則來做,就是言行隨順于衆生。大恩上師在《勝利道歌》當中也教誡我們應當“言行恒時隨順友,秉性正直心善良。”
下面再講一個公案:
有一次,華智仁波切徒步回石渠去舉辦法會,路遇一個寡婦帶著叁個小孩,准備去參加法會,同時想乞討一些財物和食品。見她們孤兒寡母很可憐,華智仁波切就背起她的第二個孩子一路同行。有時候他背著孩子去化緣,化來分給大家,有時候女人抱著幼子去乞討,有時候是長子去討飯,回來後共同享用,別人都以爲他們是一家人。這樣朝夕相處,寡婦覺得“老乞丐”心很好,就對他說:“我們孤兒寡母一路虧你照顧,你也是一個人,不如我們一起生活!”
華智仁波切說:“這件事以後再說!”
在法會前一天,他對婦人說:“今天你們在這裏休息,我先行一步,明天法會中再見。”
第二天,華智仁波切登上法座,在傳法之前,對下面的人說:“本來我不受供養,但今天我有一位特殊客人,你們要供養財物盡量供養吧。”與會的信衆都紛紛供養。
再說寡婦母子在人群中一直沒有找到同路來的乞丐。到法會最後一天,寡婦心想:“這個老頭也不管我們了,現在我應當把所得財物供養華智仁波切,一則超度亡夫,二則也可以種善根。”這樣,她就到法座前敬畏地把財物舉過頭頂,當她擡頭時,看到爲自己帶孩子的老頭竟然成了華智仁波切,她感到非常羞愧。華智仁波切笑著對她說:“我說過一定會讓你們母子過得好,這些財物你全部拿去吧!”
華智仁波切爲了饒益有情,恒順衆生,完全顯現和他們同樣的外在行爲。寡婦家乞討,他也去乞討。寡婦家如何生活,他也一起和他們生活,這樣以無我利他的善心和衆生完全融合在一起,像一家人一樣,真正做到了恒順衆生。能這樣隨順衆生,就是隨順供養諸佛;能這樣尊重、承事衆生,就是尊重、承事如來;能這樣讓衆生生起歡喜心,就是讓一切如來歡喜。所以,隨順衆生是極爲重要的修行,真正是隨緣自在的大乘修行。作爲菩薩,應當在在處處令衆生生歡喜心,使衆生見聞憶觸都種下很好的善根。修到極廣大處,就是如《普賢行願品》所說:“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刹海所有衆生,種種差別,所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或有依于地水火風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諸卉木而生住者,種種生類、種種色身、種種形狀、種種相貌、種種壽量、種種族類、種種名號、種種心性、種種知見、種種欲樂、種種意行、種種威儀、種種衣服、種種飲食,處于種種村營、聚落、城邑、宮殿,乃至一切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如是等類,我皆于彼隨順而轉,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敬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于諸病苦爲作良醫,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爲作光明,于貧窮者令得伏藏,菩薩如是饒益一切衆生。”
②自心相應于佛法
這是要求我們何時何處,自己的心都要和佛法相應,也就是和出離心、菩提心以及無二慧隨順相應。自己的心不追求世間名利,不忘利他,不執著人我相和法我相,就是和佛法相應。雖然環境上會有很多變化,但是佛法的基本原則不能變動。如果以隨順衆生爲借口,自己執著在世間法上,執著在個人利益上,被境界所轉,那就不是與佛法相應。《華嚴經》雲:“忘失菩提心,行諸善法,是名魔業。”古人說:“心外求法,是名外道。”這都是教誡我們,心要與佛法相應,除此之外,並沒有一種心外的佛法。
不應聽聞有叁種,不聞他人贊己德,
不聞喜新者之語,不聞愚者之教誨。
不應當聽聞的有叁種:就是不應當聽聞他人贊歎自己的功德;不應當聽聞喜新者的語言;不應當聽聞愚者的教誨。
①不聞他人贊己德
一般人的通病,就是聽到贊歎容易得意忘形,聽到呵斥容易心裏不高興。對于初學者來說,不聽別人的贊歎是很重要的,因爲聽到贊歎,人心會驕慢,有了驕慢就會放縱自己,不會有進步。相反,如果常常聽到批評,人心就會憂慮而向內反思,這樣就有改過自新的機會。而且,常常聽慣贊語的人,心理承受能力很差,稍微受一點批評,就會難受,覺得失了臉面,即使有缺點,以我慢心作崇也不會虛心認錯。而且贊歎多了,心態會變得高傲,不容易培養謙虛的美德,不肯向人謙虛請教。聽多了贊歎的人也容易增上虛榮心,因爲人人都誇你很好,自己想維持一種很好的形相,一般都會掩飾自己的短處,不願意暴露,這樣就是自誤。所以,初學者沒有佛法的智慧,聽多了贊歎反而有很大的負作用。有時候不善巧的贊歎往往對人有害處。
《君主法規論》說:“倘若無慚彼功德,被人稱頌增毀謗,是故當以有慚愧,護持自己之功德。”(假如自己心裏沒有慚愧,在功德被人贊歎的時候,反而會增上毀謗,所以應當以有慚有愧來護持自己的功德。)
②不聞喜新者之語
喜新者,就是喜新厭舊的人,也就是情感不穩固容易見異思遷的人。一般情況下,不要與喜新者交友,也不能聽從喜新者的話。古德說:“與其結新交,不如敦舊好。”就是與其結交新友,不如重視舊的友情。
以前楚王下诏尋找遺失的鞋子說:“我悲夫與之俱出,而不與之俱入。”從此國人不敢棄舊。這也是啓發我們做人須要有情義。
東漢光武帝的姐姐湖陽公主,丈夫死後,她想再嫁給宋弘。光武帝親自出面對宋弘說:“富易交,貴易妻,人之常情也。”意思就是,人有了錢,交情就會變;人有了地位,便會換妻子,這是人之常情。但是宋弘回答說:“貧賤之交不可棄,糟糠之妻不下堂。”光武帝只好對姐姐說:“此事談不成。”從此以後,光武帝對宋弘更加尊重信任。
所以,我們做人要重情義,不能喜新厭舊、得新忘舊。小到衣服物品,大到親情友誼,都有新舊的差別,如果得了新的就忘記舊的,對新的喜愛、對舊的厭棄,那就是薄情之人,叫做喜新者。今天的時代,人情淡薄,換妻子,換丈夫,換老板,換傭人,換朋友,或者在修道方面,換上師,換道友,就像換衣服一樣隨意。古代賢人不是這樣行事,比如宋代的範仲淹,在他做大官時,有叁個女仆人,直到他去世的十年當中,始終沒有換過。像這樣就是重視情義。
爲什麼不能聽從喜新者的話呢?因爲喜新者的心不可靠,所以他的語言也不可靠,往往變化多端,得了東就說東好,得了西就說西好東不好。如果信任他的語言,自己會産生很多誤解,容易冤枉好人。
③不聞愚者之教誨
在《五分律》上佛對比丘講了一個公案:
往昔,有個摩納在山洞裏誦刹利書,當時一只野狐狸在旁邊專心聽他念誦,心裏有所解。狐狸想:“我理解此書之義,足以做獸中之王。”爾後野狐狸就開始行動。
首先它遇到很瘦弱的狐狸,就要殺它。瘦狐狸說:“爲什麼殺我?”它說:“我是獸王,你不服我,所以要殺你。”瘦狐狸說:“不要殺我,我聽從你。”這樣兩只狐狸就一起走,路上遇到第叁只狐狸,還是如法炮製,使它成爲隨從。這樣輾轉勝伏一切狐狸,又以群狐勝伏一切大象,以衆象勝伏一切老虎,最後以衆虎勝伏一切獅子。野狐狸從此暫做獸中之王。
做了獸王以後,野狐又打妄想:“現在我是獸王,不應以野獸爲妻。”因此,它就乘白象率無數群獸圍攻迦夷城。國王派使者來問:“你們這些野獸爲什麼這樣做?”野狐說:“我是獸王,應娶國王之女爲妻。如果答應,彼此都好,否則就滅掉你的國家。”使者回禀之後,國王召集群臣商議,除一大臣之外,其他人都認爲對方有獅子,戰必失敗,何必爲一個女兒犧牲整個國家,還是送出女兒爲好。但是那個大臣不贊同,他想出一個妙法。大臣說:“大王只要決定交戰日期,可以先對野狐狸祈求一個條件,求它讓獅子先戰鬥再吼叫,這樣它會認爲我們害怕獅子吼,必定讓獅子先吼再戰。到交戰時,國王應命令全城人塞住耳朵。”
國王就依計行事。果然交戰時,野狐讓獅子首先發吼,聽到獅吼聲,野狐心碎爲七分,恐懼得從象上掉落在地,如是群獸都一時逃散。
佛說:“當時的迦夷王,就是我的前身。聰明的大臣,就是舍利弗的前身。野狐狸就是提婆達多。提婆達多往昔以欺詐得到眷屬,今天也是這樣。”
所以,愚者畢竟是愚者,如果做愚者的弟子,聽從愚者的教誨,最後的結果一定是“一盲引衆盲,相將入火坑。”就像這個公案中,百獸以狐狸爲王,最後不僅狐狸死亡,一切聽從…
《自我教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