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自我教言▪P7

  ..续本文上一页像孔雀,外表非常美丽,声音很悦耳动听,但是它所吃的都是毒物。所以外表上好看,话说得好听,并不代表内心的贤善。作为一个修行人,对于好坏、是否有意义等都应该观察、辨别而作取舍,对于狡诈者不能起信心,因为这对自己不仅毫无利益,反而是祸害无穷。

  有时候观察人是很困难的事。藏族有句俗话说,孔雀老虎等动物的斑纹现在外面,有形相,容易看清楚,而人的内心没有形相,不容易了知。人的狡诈往往深藏在心里,不是现在外境的形相上,所以,不观察容易上当。随狡诈者造作恶业,自己的所作所为很可能对自他没有实义,甚至有很大危害。所以要特别注意,如果不是按照因果来作取舍,不是按照传承上师、诸佛菩萨的教言来行持,一般人往往会安住在狡诈的心态中,不会做到诚敬、正直。有些人的话虽然动听,但实际行为一点也不相符;有些人没有口才,拙于言辞,实际上心特别好,而且事情也做得好。所以不能单从外相上判断一个人的好坏,一定要仔细观察他的内在有没有清净的善心,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善人。如果不具有清净的善心,所作所为都会成为狡诈的行为。但是,只要仔细观察,再狡诈的人也会露出马脚的。

  经上也这样说:“恶知识者有四辈,一内有怨心,外强为知识(里面有怨心,但是外表冒充是善知识);二于人前好言语,背后说人恶(在别人面前说好听的话,背后却说人隐恶);三有急时人前愁苦,背后欢喜(在有急事的时候,在他人面前愁苦,背后却是心生欢喜);四外如亲厚,内兴怨谋(外表看起来非常亲热、厚道,里面却有各种害人的阴谋)。”以上讲了四种恶知识的差别,都是讲狡诈者的相,认识之后,我们不能对这些人产生信心。

  为什么不能对狡诈者起信心呢?

  《二规教言论》当中说:“宁与直士结怨仇,彼于己事尚有利,不与狡者交亲友,饶益彼等反遭害。直士正行护他人,情谊绵长如江河,狡者交友为私欲,虽予慈爱终成怨。”宁可和正直之士结怨仇,直士对于自己的事还是会有利益,但不能与狡诈者交友,因为饶益他们只会遭到损害。正直之士心地正直,他的行为必定会护持他人,不可能损害人,和正直之士相交,情谊绵长,会如江河一般绵延不断。而狡者交友的初衷只是为了获取私利,所以与他交往,即使以慈爱相待,最终仍会成为怨敌。

  由以上论文可知,狡诈者本无利他的善心,只是以自私自利之心,想骗取名闻利养,如果对他起信心,绝无真实利益。

  但是末世众生,喜欢外相,不重内在品德,狡诈者往往受人恭敬、崇拜,这是时代颠倒的恶相。大恩上师在《厌离今生之歌》中说:“自境所住智者看亦不欲看,他处而来精通欺骗手段者,老奸巨猾敬如天尊思此景,佛教真实接近隐没之征兆。”本地安住的智者、真正有道德有修行的人,人们都不喜欢他,认为他很一般;如果从外地来了一位狡诈者,人们都会对他敬若天尊,大话说得越多、越玄妙,越会相信,这是佛教消亡的征兆。

  ③于谁亦莫说密语

  《君主法规论》上说:“应当极其保密语,切莫泄露任何人,密友复传其密友,最终传遍全世界。无论关系再密切,无有必要莫泄露。”我们知道,修密法很多地方需要保密。金刚密法、金刚上师的加持不可思议,密法是非常了义、能即生成就佛果的法门,如果能够在无必要的情况下不乱说,对金刚上师、金刚道友交付的誓言都能很好保密,各方面也比较如法,这样按金刚乘来修持本尊法,或者修持一些秘密的解脱道,都会出现殊胜证相。但是现在一般人,没有按教理辨析,也不按佛法来实行,心与法背道而驰,这就是五浊黑暗时期的一种恶相。

  吕新吾曾经说:“我年青时,曾经泄露应密之语,父亲批评我,我对父亲说:“我已对听者警戒,叫他不要泄密。”父亲说:“自己的口都管不住,能管住别人的口吗?而且戒人和戒己,哪个更难呢?你要小心!””

  《二规教言论》说:“泄露极为隐密语,令诸信赖者灰心,虽成应供亦不思,此等亦是无愧者。”泄露极为隐密之语,让信任你的人失望,这也是无愧之人。所以,师长、道友委托保密之事一定不能泄露,如果轻易泄露,可能会把事情搞坏,带来众多不必要的违缘,而且重要之事也不敢再委托你去做,这样自己也成为没有信誉之人,不能成为信赖之处。

  

不应观察有三种:不应观察美女身,

  

不应观察友之事,不应观察己功德。

  

  不应观察的有三种:就是不应观察美女的身体;不应观察朋友之事;不应观察自己的功德。世界上的事,有些必须观察,有些不能观察,不应观察的你去观察,容易引起邪分别,破坏自己的清净心。

  ①不应观察美女身

  在欲界当中,男女都喜爱欣赏异性,这是俱生的深重习气,所以必须小心谨慎,异性不能多接触。如果接触频繁,凡夫人必定会生起爱染,断灭自己的修行。

  《长阿含经》中,阿难问佛:“佛灭度后,若有女人前来受教,应当怎么办?”

  佛说:“不要见面。”

  阿难又问:“假如相见怎么办?”

  佛说:“不要交谈。”

  阿难问:“假如已交谈怎么办?”

  佛说:“应当自检心念。”

  《增一阿含经》说:莫与女人交往,莫与女人交谈。能远离女人,则远离八难。

  《涅槃经》说:“菩萨虽不与女人和合,若见男女互相追随,便生贪爱羡慕之心,亦名毁破净戒。”

  在城市当中这一点尤其要注意,现代的青年男女很开放,不守规矩,如果修行者见到男欢女爱生起羡慕之心,很快就会破坏自己的梵行。

  下面讲一个公案:

  唐代道琳法师,行为严正,以女人是爱染之本,一生不与女人见面,不为女人说法,不受女人食物,不令女人入房。在他临终时,有女弟子来问候病情,道琳法师知道后,遮止不让进入房屋见面。

  莲池大师赞叹说:律中也开许为女人说法,只是不得见齿、不得多语,此老绝不为女人说法,似乎矫枉过正。但是末法时代人心轻薄,不忧出家人不为女人说法,只忧说法会变成爱染。如此老,足以为后学榜样。

  《大智度论》当中说:“宁以热铁宛转眼中,不以散心邪视女色。”宁可以热铁丸宛转在自己的眼中受苦,也不以散乱心邪视女色,因为以此会破坏自己的清净戒体,染污自相续,故比热铁丸宛转眼中还厉害。

  ②不应观察友之事

  为什么不能观察朋友的事呢?因为如果经常观察朋友的短处,就会破坏自己的清净心,以观想不清净友情将会渐渐破裂。古人说:“与人交游,若常见其短而不见其长,则时日不可同处;若常念其长而不顾其短,虽终身与之交游可也。”和人交往,如果常常只见他的短处,不能见他的长处,那就不能长期相处;如果心里常念他的长处,不看他的短处,即使终身与他交游,也不会破裂。孔子也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所以,我们交友应当有宽厚之心,如果能在心里作意朋友的功德,赞叹朋友,认为无友不如自己,以这样的方式交友,友情一定会坚固、纯真。

  ③不应观察己功德

  为什么不应当观察自己的功德呢?因为凡夫人观察自己的功德容易自满,人一自满,就不会有进步。相反,如果能常见自己的过失,就有改正之处。《了凡四训》上讲:“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意思是,一日不能反省过失,一日就会安于现状,自以为是;一日没有过失可改,一日就不会有任何进步。所以,观察自己的功德,只会滋生自满情绪,不会有改过的动力。对于凡夫来说,反省过失和观察自己功德有不同的效果,前者可以使人上进,后者容易让人下堕。

  宋代,谢上蔡拜见程伊川,先生问他:“你做什么工夫?”

  他回答:“只求去个“矜”字。”

  先生又问:“为何在此处用功?”

  他说:“细细检点,自己的病痛都在此处,如能去掉此病,其他善行才有进步的机会。”

  伊川先生很高兴,对在坐的人说:“谢子修学可谓是切实用功。”

  蕅益大师说:“内不见有我,则我无能;外不见有人,则人无过。一味痴呆,深自惭愧。劣智慢心,痛自改革。”又说:“古人自牧愈卑,品愈高;今人自视愈高,品愈卑;古人自处愈小,道愈大;今人自视愈大,道愈小。”

  

随顺之事有三种:语言随顺于亲友,

  

衣饰随顺于当地,自心相应于佛法。

  

  随顺的事情有三种:就是语言应当随顺于亲友;服饰应当随顺于当地;自己的心应当与佛法相应,也就是心要随顺于佛法。

  ①语言随顺于亲友,衣饰随顺于当地

  这个“亲友”,从狭义来说,特指这一生的亲友;从广义来说,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亲友。“语言随顺于亲友”,是教人说话要随顺别人的心。“服饰随顺于当地”,是教人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要随顺当地的风俗习惯。总之,这个随顺就是《普贤行愿品》当中所说的“恒顺众生”。不论在语言,在服饰,在饮食,在作息时间,在各种生活方式上,都要随顺众生,随顺当地的情况,这是大乘菩萨随顺众生的行为。如果在各方面都能随顺众生,众生与你接触,就会很融洽,很容易沟通,人情一通,万事都会通顺。相反,如果不随顺众生,在语言、服饰等生活方式上,与环境格格不入,那就不能和大众相融,别人和你接触,也会觉得很不融洽、很麻烦,即使做一件小事也不愿意与你合作。所以,随顺众生是菩萨摄受众生、接引众生不可缺少的修行,而且能很好地随顺众生,正是消除执著的善巧方便。

  随顺众生,处处替别人着想,处处护持别人的心,这样就能善巧地摄引人心。成办一切世间和出世间的事业,人心是最关键的因…

《自我教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