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野獸也都受苦,得不到安樂。《薩迦格言》上說:“交結劣友聞劣論,持執邪見作劣事,此等智者不應行,若行即是愚者也。”(交結下劣的朋友,聽聞下劣的言論,最後就會執著邪見,做下劣的惡事,智者不應當聽從愚者的教誨,如果這樣做,那就是愚者。)
不能希求有叁種:不求富人之財物,
不求高貴之地位,不求華麗之衣飾。
不能希求的方面有叁種:就是不能希求富人的財物;不能希求高貴的地位;不能希求華麗的衣飾。這一頌主要是教人要少欲知足,不能希求世間名利。
古人說:“人到無求品自高。”如果不能破除對財物、地位、服飾等的貪執,一切修行都將淪爲世間法。如蕅益大師所說:“倘名關未破,利鎖未開,信言弘法利生,止是眼前活計,一點偷心,萬劫纏繞。縱透盡千七百則公案,講盡叁藏十二分教,崇梵刹如給孤獨園,廣收徒衆如無相好佛,無明業識不斷,俱爲自诳自欺。”
以下引古德懿行,做學人模範。
①不求富人之財物
隋朝富上法師,住在益州淨德寺時,他把大鬥笠挂在路邊,自己坐在鬥笠下讀經。行人往來,他也不開口化緣,有人布施,他也不口裏咒願。因爲路很僻靜,多年無所獲。別人對他說:“城西北,人多布施也多,爲什麼坐在此處?”他回答:“一錢兩錢就能維持身命,多有何用?”
當時有個趙刺史,對佛法無信心,聽到此事,就想試探一番。他騎馬經過時,假裝掉了一貫錢。但是富上只是讀經,眼睛看也不看。刺史走遠,又令人去取錢,富上也不看。刺史問他:“你一天所得不過一錢,現在一貫錢掉在地上,你見別人拿去,爲何不阻止?”富上說:“不是我的,爲何要妄認?”刺史這才下馬禮謝,心裏歎服而去。
②不求高貴之地位
唐代無業禅師,唐穆宗派人請他入京,禅師笑言:“我有何德行累煩皇上,你先走,我隨後即來。”禅師便沐浴敷座,告訴門人說:“汝等見聞覺知之性,與太虛空同壽。一切境界本自空寂,迷者不了,即爲境惑,流轉無窮。常了一切空,無一法當情,是諸佛用心處。”說完端坐,中夜就走了。使臣回奏皇帝,穆宗大欽歎,追封爲大達國師。
宋代雪窦禅師,要去浙江時,學士曾公對他說:“靈隱是天下勝地,住持珊禅師是我舊友。”這樣就寫了一封推薦信給他。
禅師到了靈隱,在大衆當中默默無聞叁年。曾公奉命出使浙西,就來靈隱寺拜訪,但是向人打聽,無人知。當時寺僧有千余人,曾公叫人去查名單,才找到雪窦禅師。曾公問起以前的信,禅師從袖子中取出,還是封得好好的。禅師說:“曾公心意殷勤,但是行腳僧于世無求,豈敢由你的推薦而希求顯貴?”
唐代禅宗四祖道信大師,住在黃梅叁十余年。唐太宗叁次下诏,令他入京,道信大師都是托病推辭不去。皇帝命使者,再不入京就砍頭。但是四祖伸出脖子,等使者來砍,毫無畏懼。使者回告皇上,太宗非常驚歎,並賜珍帛,滿足他隱居山林的志趣。
③不求華麗之衣飾
宋代張九成,號無垢居士,在大慧禅師座下得法。他從做秀才開始,到考中狀元、做大官,始終粗衣菲食,連筆都是用殘禿的。胡克仁做官時,終身茹素,睡眠用一紙帳。這些都是現宰官身、行比丘行的大德。
宋代真淨禅師住建康保甯寺時,王安石供養禅師素絹。禅師問侍者:“這是什麼?”侍者答:“紡絲羅。”禅師又問:“做什麼用的?”侍者說:“可做袈裟。”禅師指著所穿的布伽黎說:“平常披這個,別人也不會很厭惡。”當時就讓侍者送庫房,估價賣掉供衆。
佛鑒禅師講其師(東山法演和尚)德行:“先師做人節儉,一個缽囊,一個鞋袋,百補千補,還不忍心棄舍。先師曾經說:“這兩件東西隨我出關,已五十年,我豈肯中途抛棄?”曾經有上座,送一件好衣來,他自己說是從海外得來,冬穿溫暖,夏穿涼快。先師說:“老僧寒有柴炭、紙被,熱有松風、水石,留這個東西有什麼用?”最後謝絕不收。”
唐代天臺宗第八祖左溪大師,住在小屋中,自認爲如法界之寬廣,四十余年,就穿一件七條僧衣,一輩子用一個坐臥具,沒有換過。不是查經典,不隨便點一根蠟燭;不是觀聖容,不隨便走一步。洗缽時,山中群猿都爭著來拿,念經時,衆鳥都飛來。刺史王正容數次迎請大師入城,大師不想去,以自己有病而推辭。
所以古大德都是樸素不貪、知足自安,真正做到了不求名聞利養,始終以道爲重。
下面叁頌是語言方面取舍的教言。先講一個故事:
《雜譬喻經》上記載,以前有只甲魚遭遇枯旱,湖水幹涸,不能到達有食物的水池。這時有只大鶴來到旁邊,甲魚求它幫助,大鶴就把它銜住飛過都邑。甲魚一直不肯沈默,不斷地問:“這是什麼?”這樣大鶴就開口回答,剛一開口,甲魚就墜落地上,被人們屠食。我們不注意自己的口舌,就和這個比喻一樣,隨意開口誹謗或贊歎,容易成爲墮落之因。
下面正式講教言的內容。
我們首先要明白什麼對境絕不能誹謗,什麼對境絕不能贊歎,什麼對境應當不贊不謗,不加任何評論,然後按教言謹慎取舍。這些是因果上很重要的學處,如果取舍不對,單單以自己的語言就會造下毀壞自他的惡業。語言上的取舍是一個大問題,這些方面一定要學好,日常生活當中處處要謹慎。如果沒有正知正念,一天以自己的口舌就可能造下彌天罪業。
首先講不能誹謗的地方:
不能誹謗有叁種:不謗衆望所歸者,
不謗他人買賣物,不謗慈己善知識。
不能誹謗的方面有叁種:就是不能誹謗衆望所歸的有德之士;不能誹謗他人買賣的物品;不能誹謗慈悲自己的善知識。
①不謗衆望所歸者
衆望所歸者,就是得到大衆信賴的人,包括古代聖賢,現代的高僧大德、世間賢善君主、有德之士等等。因爲這些都是殊勝的功德田,如果自己誹謗,就會造下很嚴重的墮落惡趣的黑業,而且以誹謗的影響,會讓衆多本來有敬信的隨學者失去信心,斷掉善根,對他們的修行造成嚴重障礙。
下面講一則《百業經》中的公案:
佛世之時,一天目犍連以神通至地獄,見一衆生,身體長達幾由旬,正在無間地獄中受苦。很多獄卒拖出它的舌頭鋪在燒紅的鐵地上釘住。有時候,整個舌頭和身體都被火燒盡,一會兒又複活過來。很多農夫在舌頭上耕地,耕牛和農夫的腳踏下去又擡起來,每一步有一個兵器出來,把舌頭割成塊塊碎肉,這個衆生受苦難忍,輾轉翻滾,大聲號叫。目犍連入定觀察它前世的惡業因緣,但是神通力不夠,他就回來問佛。
佛說:“這個衆生曾經造過極大惡業。往昔無失心如來出世時,王宮裏有一位叁藏法師,受到王宮上下及內外城民的恭敬供養,衣食藥物都非常富足。後來有位羅漢法師帶著五百眷屬在宮中小住之後,住到王宮外面。這位羅漢法師,相貌很好,而且具有聖者德行,所以很多人對他有極大信心,對他作很恭敬的供養承事。這樣就引起宮中叁藏法師的嫉妒。他在衆人面前誹謗說:“那位法師已破根本戒,他行持的不是佛法,是外道之法,都是邪知邪見,你們千萬不要依止,對他恭敬供養沒有利益。”聽到這話的人都信以爲真,以後很多人不再恭敬供養羅漢法師。當然羅漢法師心裏也明白原因所在,他決定離開此地,以免叁藏法師造下更多的謗業。王宮當中的叁藏法師很高興,他的名聞利養也恢複如初。但是,他死後就墮入無間地獄,就是現在地獄中受苦的衆生。以他無因誹謗羅漢比丘,從無失心如來一直到現在我的教法之下,都沒有得到解脫。”
目犍連又問:“世尊,他何時才能得到解脫?”
佛說:“將來正覺師如來出世時,他才得人身,在佛的教法下出家證羅漢果,在他證果時,也是受到衆人的誹謗。以他無因誹謗叁藏法師的緣故,生生世世中都會受到很多人的誹謗。”
凡夫如果貪著利養恭敬,見到其他大德受到衆生恭敬供養,很容易以嫉妒而誹謗。這樣誹謗衆望所歸的大德,罪過遠遠超過誹謗一般人的罪業。以這個誹謗會破壞很多人的善根,會中斷弘法利生的事業等,罪過極其嚴重。
《大方廣總持經》說:“以惡眼視發菩提心人故,得無眼報;以惡口誹謗發菩提心人故,得無舌報。阿逸多!我更不見有一惡法能過毀破發菩提心罪之重也。以此罪故,墮于惡道,況複毀余菩薩等。”(所以,以惡口誹謗發菩提心的菩薩,會得到無舌的惡報。佛說,沒有一種惡法能超過毀破發菩提心者的罪業。以這種重罪會墮落惡道。)這部經上又說:“爾時達摩以其惡心謗持法者,身壞命終,墮于地獄,經七十劫,具受衆苦。滿七十劫已,墮畜牲中,過六十劫後,值遇香寶光佛,于彼法中發菩提心。于九萬世猶生畜牲中,過九萬世已,得生人中,于六萬世貧窮下賤,恒無舌根。”
《大方便佛報恩經》上說:“假使熱鐵輪,于我頂上旋,終不爲此苦,毀聖及善人。”對于天下的聖賢,對于各宗派的持教大德,對于人們敬仰的善人,不作隨喜都不如法,何況以惡語誹謗?所以應如經典上這樣發願,任何情況下都不誹謗聖人和善人。
②不謗他人買賣物
《安士全書》中說:“名者,立身之具。利者,衣食之源。求之甚難,壞之甚易,于欲壞之時,想到求者之辛苦,忍乎不忍?……是故壞人之名聲,隱然損自己之品望,壞人之利者,隱然消自己之福緣。”(名是立身的工具,利是衣食的來源。求得名利很困難,但要破壞卻很容易。在要破人名利的時候,想想求者所付出的辛苦,還忍不忍心呢?所以破壞別人的名聲,暗中實際上是損壞自己的名聲,損害別人的利益,暗中實際是消毀自己的福因。)所以,于人于己,都…
《自我教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