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野兽也都受苦,得不到安乐。《萨迦格言》上说:“交结劣友闻劣论,持执邪见作劣事,此等智者不应行,若行即是愚者也。”(交结下劣的朋友,听闻下劣的言论,最后就会执著邪见,做下劣的恶事,智者不应当听从愚者的教诲,如果这样做,那就是愚者。)
不能希求有三种:不求富人之财物,
不求高贵之地位,不求华丽之衣饰。
不能希求的方面有三种:就是不能希求富人的财物;不能希求高贵的地位;不能希求华丽的衣饰。这一颂主要是教人要少欲知足,不能希求世间名利。
古人说:“人到无求品自高。”如果不能破除对财物、地位、服饰等的贪执,一切修行都将沦为世间法。如蕅益大师所说:“倘名关未破,利锁未开,信言弘法利生,止是眼前活计,一点偷心,万劫缠绕。纵透尽千七百则公案,讲尽三藏十二分教,崇梵刹如给孤独园,广收徒众如无相好佛,无明业识不断,俱为自诳自欺。”
以下引古德懿行,做学人模范。
①不求富人之财物
隋朝富上法师,住在益州净德寺时,他把大斗笠挂在路边,自己坐在斗笠下读经。行人往来,他也不开口化缘,有人布施,他也不口里咒愿。因为路很僻静,多年无所获。别人对他说:“城西北,人多布施也多,为什么坐在此处?”他回答:“一钱两钱就能维持身命,多有何用?”
当时有个赵刺史,对佛法无信心,听到此事,就想试探一番。他骑马经过时,假装掉了一贯钱。但是富上只是读经,眼睛看也不看。刺史走远,又令人去取钱,富上也不看。刺史问他:“你一天所得不过一钱,现在一贯钱掉在地上,你见别人拿去,为何不阻止?”富上说:“不是我的,为何要妄认?”刺史这才下马礼谢,心里叹服而去。
②不求高贵之地位
唐代无业禅师,唐穆宗派人请他入京,禅师笑言:“我有何德行累烦皇上,你先走,我随后即来。”禅师便沐浴敷座,告诉门人说:“汝等见闻觉知之性,与太虚空同寿。一切境界本自空寂,迷者不了,即为境惑,流转无穷。常了一切空,无一法当情,是诸佛用心处。”说完端坐,中夜就走了。使臣回奏皇帝,穆宗大钦叹,追封为大达国师。
宋代雪窦禅师,要去浙江时,学士曾公对他说:“灵隐是天下胜地,住持珊禅师是我旧友。”这样就写了一封推荐信给他。
禅师到了灵隐,在大众当中默默无闻三年。曾公奉命出使浙西,就来灵隐寺拜访,但是向人打听,无人知。当时寺僧有千余人,曾公叫人去查名单,才找到雪窦禅师。曾公问起以前的信,禅师从袖子中取出,还是封得好好的。禅师说:“曾公心意殷勤,但是行脚僧于世无求,岂敢由你的推荐而希求显贵?”
唐代禅宗四祖道信大师,住在黄梅三十余年。唐太宗三次下诏,令他入京,道信大师都是托病推辞不去。皇帝命使者,再不入京就砍头。但是四祖伸出脖子,等使者来砍,毫无畏惧。使者回告皇上,太宗非常惊叹,并赐珍帛,满足他隐居山林的志趣。
③不求华丽之衣饰
宋代张九成,号无垢居士,在大慧禅师座下得法。他从做秀才开始,到考中状元、做大官,始终粗衣菲食,连笔都是用残秃的。胡克仁做官时,终身茹素,睡眠用一纸帐。这些都是现宰官身、行比丘行的大德。
宋代真净禅师住建康保宁寺时,王安石供养禅师素绢。禅师问侍者:“这是什么?”侍者答:“纺丝罗。”禅师又问:“做什么用的?”侍者说:“可做袈裟。”禅师指着所穿的布伽黎说:“平常披这个,别人也不会很厌恶。”当时就让侍者送库房,估价卖掉供众。
佛鉴禅师讲其师(东山法演和尚)德行:“先师做人节俭,一个钵囊,一个鞋袋,百补千补,还不忍心弃舍。先师曾经说:“这两件东西随我出关,已五十年,我岂肯中途抛弃?”曾经有上座,送一件好衣来,他自己说是从海外得来,冬穿温暖,夏穿凉快。先师说:“老僧寒有柴炭、纸被,热有松风、水石,留这个东西有什么用?”最后谢绝不收。”
唐代天台宗第八祖左溪大师,住在小屋中,自认为如法界之宽广,四十余年,就穿一件七条僧衣,一辈子用一个坐卧具,没有换过。不是查经典,不随便点一根蜡烛;不是观圣容,不随便走一步。洗钵时,山中群猿都争着来拿,念经时,众鸟都飞来。刺史王正容数次迎请大师入城,大师不想去,以自己有病而推辞。
所以古大德都是朴素不贪、知足自安,真正做到了不求名闻利养,始终以道为重。
下面三颂是语言方面取舍的教言。先讲一个故事:
《杂譬喻经》上记载,以前有只甲鱼遭遇枯旱,湖水干涸,不能到达有食物的水池。这时有只大鹤来到旁边,甲鱼求它帮助,大鹤就把它衔住飞过都邑。甲鱼一直不肯沉默,不断地问:“这是什么?”这样大鹤就开口回答,刚一开口,甲鱼就坠落地上,被人们屠食。我们不注意自己的口舌,就和这个比喻一样,随意开口诽谤或赞叹,容易成为堕落之因。
下面正式讲教言的内容。
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对境绝不能诽谤,什么对境绝不能赞叹,什么对境应当不赞不谤,不加任何评论,然后按教言谨慎取舍。这些是因果上很重要的学处,如果取舍不对,单单以自己的语言就会造下毁坏自他的恶业。语言上的取舍是一个大问题,这些方面一定要学好,日常生活当中处处要谨慎。如果没有正知正念,一天以自己的口舌就可能造下弥天罪业。
首先讲不能诽谤的地方:
不能诽谤有三种:不谤众望所归者,
不谤他人买卖物,不谤慈己善知识。
不能诽谤的方面有三种:就是不能诽谤众望所归的有德之士;不能诽谤他人买卖的物品;不能诽谤慈悲自己的善知识。
①不谤众望所归者
众望所归者,就是得到大众信赖的人,包括古代圣贤,现代的高僧大德、世间贤善君主、有德之士等等。因为这些都是殊胜的功德田,如果自己诽谤,就会造下很严重的堕落恶趣的黑业,而且以诽谤的影响,会让众多本来有敬信的随学者失去信心,断掉善根,对他们的修行造成严重障碍。
下面讲一则《百业经》中的公案:
佛世之时,一天目犍连以神通至地狱,见一众生,身体长达几由旬,正在无间地狱中受苦。很多狱卒拖出它的舌头铺在烧红的铁地上钉住。有时候,整个舌头和身体都被火烧尽,一会儿又复活过来。很多农夫在舌头上耕地,耕牛和农夫的脚踏下去又抬起来,每一步有一个兵器出来,把舌头割成块块碎肉,这个众生受苦难忍,辗转翻滚,大声号叫。目犍连入定观察它前世的恶业因缘,但是神通力不够,他就回来问佛。
佛说:“这个众生曾经造过极大恶业。往昔无失心如来出世时,王宫里有一位三藏法师,受到王宫上下及内外城民的恭敬供养,衣食药物都非常富足。后来有位罗汉法师带着五百眷属在宫中小住之后,住到王宫外面。这位罗汉法师,相貌很好,而且具有圣者德行,所以很多人对他有极大信心,对他作很恭敬的供养承事。这样就引起宫中三藏法师的嫉妒。他在众人面前诽谤说:“那位法师已破根本戒,他行持的不是佛法,是外道之法,都是邪知邪见,你们千万不要依止,对他恭敬供养没有利益。”听到这话的人都信以为真,以后很多人不再恭敬供养罗汉法师。当然罗汉法师心里也明白原因所在,他决定离开此地,以免三藏法师造下更多的谤业。王宫当中的三藏法师很高兴,他的名闻利养也恢复如初。但是,他死后就堕入无间地狱,就是现在地狱中受苦的众生。以他无因诽谤罗汉比丘,从无失心如来一直到现在我的教法之下,都没有得到解脱。”
目犍连又问:“世尊,他何时才能得到解脱?”
佛说:“将来正觉师如来出世时,他才得人身,在佛的教法下出家证罗汉果,在他证果时,也是受到众人的诽谤。以他无因诽谤三藏法师的缘故,生生世世中都会受到很多人的诽谤。”
凡夫如果贪著利养恭敬,见到其他大德受到众生恭敬供养,很容易以嫉妒而诽谤。这样诽谤众望所归的大德,罪过远远超过诽谤一般人的罪业。以这个诽谤会破坏很多人的善根,会中断弘法利生的事业等,罪过极其严重。
《大方广总持经》说:“以恶眼视发菩提心人故,得无眼报;以恶口诽谤发菩提心人故,得无舌报。阿逸多!我更不见有一恶法能过毁破发菩提心罪之重也。以此罪故,堕于恶道,况复毁余菩萨等。”(所以,以恶口诽谤发菩提心的菩萨,会得到无舌的恶报。佛说,没有一种恶法能超过毁破发菩提心者的罪业。以这种重罪会堕落恶道。)这部经上又说:“尔时达摩以其恶心谤持法者,身坏命终,堕于地狱,经七十劫,具受众苦。满七十劫已,堕畜牲中,过六十劫后,值遇香宝光佛,于彼法中发菩提心。于九万世犹生畜牲中,过九万世已,得生人中,于六万世贫穷下贱,恒无舌根。”
《大方便佛报恩经》上说:“假使热铁轮,于我顶上旋,终不为此苦,毁圣及善人。”对于天下的圣贤,对于各宗派的持教大德,对于人们敬仰的善人,不作随喜都不如法,何况以恶语诽谤?所以应如经典上这样发愿,任何情况下都不诽谤圣人和善人。
②不谤他人买卖物
《安士全书》中说:“名者,立身之具。利者,衣食之源。求之甚难,坏之甚易,于欲坏之时,想到求者之辛苦,忍乎不忍?……是故坏人之名声,隐然损自己之品望,坏人之利者,隐然消自己之福缘。”(名是立身的工具,利是衣食的来源。求得名利很困难,但要破坏却很容易。在要破人名利的时候,想想求者所付出的辛苦,还忍不忍心呢?所以破坏别人的名声,暗中实际上是损坏自己的名声,损害别人的利益,暗中实际是消毁自己的福因。)所以,于人于己,都…
《自我教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