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自我教言▪P10

  ..續本文上一頁不應該隨意誹謗別人買賣的物品。

  經商的人,尤其要注意,因爲經商和對手競爭,爲了擊挎對方,往往會誹謗對手的商品,這樣會造下很多罪業,最後以等流果反過來會毀壞自己的名利。我們談論商品時,不能沒有根據隨意誹謗商家的商品,這樣也是以惡心壞人名利,心地不厚道,會折自己的福報。

  ③不謗慈己善知識

  善知識爲我們傳授能獲得暫時和究竟安樂的正法,這是大慈悲的地方,對我們有大恩德。對于慈悲自己的善知識,何時都不能誹謗,否則將會斬斷解脫命根,墮入極苦地獄之中。《金剛手灌頂續》中說:“薄伽梵!若有毀謗阿阇黎者,彼等當感何等異熟?世尊告曰:金剛手!莫作是語,天人世間悉皆恐怖。秘密主!然當略說,勇士當谛聽:我說無間等,諸極苦地獄,即是彼生處,住彼無邊劫,是故一切種,終不應毀師。”(金剛手菩薩問佛:如果有人誹謗阿阇黎,他們會感受何種異熟果?世尊告訴他:金剛手,你不要這樣問,天人世間都會恐怖,秘密主我還是對你簡略說一下,勇士應當谛聽,我說無間地獄等的極爲痛苦之處,就是他的生處,而且在地獄中要安住無量劫,所以任何情況下都不應誹謗自己的阿阇黎。)

  下面講公案:

  明朝汪會道,天性穎悟,書過目就能背誦,八歲能寫文章,但是對老師非常傲慢,稍不如意就背師怒罵。一天他獨坐時,忽然打呵欠,口中躍出一鬼說:“你本當大魁于天下,因爲嗔怒老師,上天削去祿籍,我也從此離去。”說完不見。汪會道再翻以前的書,茫然不識一字。所以如《水木格言》所說:“不敬上師之人,縱通百論無義,水中枯樹百年,不會生出綠葉。”比如善星比丘做佛侍者二十四年,十二部經都能講,但心不清淨對佛輕毀,在他離佛七天之後,就墮爲餓鬼。

  《二規教言論》當中說:“何人若不報恩德,則彼無智無穩重,有愧謹慎正直等,其余諸德亦無有。”(如果一個人不知恩報恩,那他不會有智慧也不會有穩重,其余有愧、謹慎、正直等方面的功德也不會具有。)

  以上講了不能誹謗之處,就是大德、商品、自己的善知識不能誹謗,在這叁個方面禁止任何誹謗,如果作誹謗,就會毀壞自己的相續。

  下面是講不能贊歎的地方:

  

不能贊歎有叁種:不贊衆夫所指者,

  

不贊自大愚昧者,不贊幼稚之孩童。

  

  不能贊歎的有叁種人:就是不能贊歎衆夫所指之人;不能贊歎自大愚昧之人;不能贊歎幼稚的兒童。

  ①不贊衆夫所指者

  衆夫所指者,就是觸犯衆怒之人。

  爲什麼不能贊歎衆夫所指者呢?《薩迦格言》上說:“若人過越贊劣者,次後自己受毀謗,如向空中擲糞便,其落擲者之頂上。”如果過分贊歎下劣者,次後自己會受到誹謗,就像往虛空抛擲糞便,最後糞便會落在自己頭頂上。因爲大衆公認這是惡人,你反而贊歎,完全和大衆心意相違,在人們的感覺當中,你也是惡人的同類,故會失壞自己的名譽。

  ②不贊自大愚昧者

  《薩迦格言》說:“恭敬之境即聖者,恭敬劣者即禍根,乳汁對人是甘露,若畏毒蛇則增毒。”恭敬的對境本來是聖者,如果恭敬下劣者,將成禍害的根源,比如乳汁雖然對人來說是甘露,但如果以它喂毒蛇,只會增加毒素。所以,我們說話也要爲對方負責,如果對于自大愚昧的人作贊歎,實際上就是害他,因爲他本來自大、愚昧,以你的贊歎只會增上他的煩惱、愚癡,讓他中毒。一般來說,贊歎他人應當是善法,但不應機的贊歎也是一種甜蜜毒藥,會讓對方中毒。

  ③不贊幼稚之孩童

  人的性情在青少年時期尚未決定,這時通過教育對于他日後的成長有很大作用。成人之後,性格已趨穩定,要想改正不良習性,就有很大難度。所以在性情未定的青少年時期,須要做良好的教育。孩子小的時候,心理的放縱和收斂完全是隨父母的喜怒而轉,所以對于聰明有才智的孩子,尤其要抑製他的驕慢自負,嚴加教育,把他安置在良好規矩當中,打好賢善人格的基礎。如果不懂教育方法,父母溺愛子女,天天贊歎,則只會助長他的驕慢放縱,一旦堅固成性,再想收斂就來不及了。全知麥彭仁波切在《君主法規論》當中這樣說:“五歲之前愛諸子,十歲之間如敵打,年至十六歲之後,愛護諸子如親友。”(在五歲以前要以慈愛的態度養育幼小的孩子;在五歲到十六歲之間,要像怨敵一樣折伏孩子的惡習,讓他進入善規當中;十六歲以後已經成人,愛護自子應當像對親友一樣。)

  下面講一個故事:

  現代國學大師錢穆,八歲時就能背《叁國演義》。一天晚上,有客人讓他表演,他背得很出色,客人都贊歎,只有父親不說話。第二天,在路過一座橋時,父親問:“你認得“橋”字嗎?”錢穆說:“認得。”父親又問:“木字旁換成馬字旁,認得嗎?”錢穆說:“認得,是“驕”字。”父親又問:““驕”字何義,你知道嗎?”他又點頭說:“知道。”父親順勢挽著他的手臂輕聲問:“你昨晚背《叁國演義》時,有沒有和這個“驕”字接近?”錢穆如聞雷震,低頭默默不語。

  後來錢穆成爲謙謙君子、國學大師,和幼時的家教大有關系。

  以上講了不能贊歎的叁種人。衆夫所指者不能贊歎,這樣的贊歎只是讓自己出醜而已。自大、愚昧的人不能贊歎,贊歎只是用花箭刺傷他而已。小孩不能贊歎,贊歎只是讓他驕傲發狂而已。

  下面講不作贊歎也不作誹謗的對境。

  

不贊不謗有叁種:不贊不謗自親屬,

  

不贊不謗陌生師,不贊不謗一切人。

  

  不贊不謗的方面有叁種:就是對于自己的親屬不贊也不謗;對于陌生善知識不贊也不謗;對于一切人不贊也不謗。

  ①不贊不謗自親屬

  爲什麼不能誹謗自己的親屬呢?《格言聯璧》上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世間最難得者兄弟。”在世間,能夠在這一生當中,成爲一家人很不容易,彼此作爲父子兄弟等都有很深的因緣。母子血氣相關,兄弟情同手足,這是人間極爲難得、極應珍視的情義,所以對待親屬,應當有親愛忠誠的善心,有安樂共同分享,有苦難共同承擔,即使有家醜也不應外揚,這樣才會有一個和睦的家庭。如果對于自己的親屬攻擊誹謗,這是破家之相。家庭好比是一棵大樹,裏面不和,互相攻擊誹謗,小的方面會折斷枝葉,大的方面會斷根而破亡。所以對于自己本應慈愛的親屬不能作任何誹謗。

  爲什麼贊歎也不合適呢?因爲外人聽你贊歎,覺得只是“黃婆賣瓜,自賣自誇”,而且,我們一般對自己的親屬有很強的愛執,贊歎親屬容易在某種功德方面過分誇大,這樣反而成爲引生誹謗和譏笑的因。所以,一般也不能當衆贊歎親屬。

  ②不贊不謗陌生師,不贊不謗一切人

  陌生的善知識自己沒有接觸過,一般在不了解的情況下隨口贊歎,容易産生功德方面增減的過失,誹謗更不應當。所以還是不作評論、安住在舍心當中比較合適。對于任何陌生人也是這樣,不能贊歎也不能誹謗。

  宋代真淨禅師一次推舉希廣禅師住持五峰,當時下面的人議論紛紛,很多人都認爲廣禅師粗疏、笨拙,沒有應世之才。等到廣禅師住持時,律己精嚴,臨衆寬裕,不久,寺中各種弛廢之事全都立起來了。僧人們爭相宣傳。真淨禅師聽了之後說:“學者怎麼能輕易誹謗或者贊歎人呢?”

  通過這個公案,我們也能明白,補特伽羅的相續很難以了知,對人不能輕易就下定論。究竟了知補特伽羅的相續,只有佛才有這種智慧力。比如,佛世時,舍利弗以智慧觀察一個老人,認爲他沒有種過出家的善根,這個判斷就是有錯誤的,後來佛眼照見他八萬劫前種過善根,可以出家。所以連大智慧的舍利弗都不能徹底了知補特伽羅的相續,何況一般凡夫呢?一般人作評論,只是根據眼見和耳聞,但是這樣的根據有多大可信度?單憑這一點,就對人下定論很不合理。比如一個人本來沒有某種過失或者功德,但經過某人的渲染,加上下面一幫人的附和,妄語也會成爲人們心中的“定論”。所以,對于陌生人,不能以傳言爲根據隨意誹謗或贊歎,實際上,別人與你有何關系?爲什麼那麼喜歡說長說短?喜歡講是非的人,就是喜歡多事、喜歡造業、喜歡破壞自他相續的人。我們要記住華智仁波切的教言,對待陌生人,以不贊不謗爲穩重。

  以上叁頌總的來說,就是教人要言語謹慎,不該誹謗的絕不能誹謗,不該贊歎的不能盲目贊歎,不該評論的也不能隨意評論。《盤山語錄》上說:“修行人大忌說人長短是非,乃至一切世事非幹己者,口不可說,心不可思,但口說心思便是昧了自己。若專練心,常搜己過,那得閑工夫管他家屋裏事?”陳眉公說:“言語之道,似小實大,有一言而傷天地之和,一語而折終身之福者,切須點檢。”

  下面是總結:

  

如此竅訣尚衆多,總之時時刻刻中,

  

自觀自己極爲要,世出世法亦歸此。

  

  這樣的修行竅訣,除了上述五十七種之外,還有很多,這裏不一一宣說。

  總之,時時刻刻反觀自己是極爲重要的,一切世間法和出世間法都要以這個根本才能成就,因爲一切法都是從自己的心地出生,只有自觀自省,從根本的心地上改過自新,才可能現前世間和出世間的利樂。《維摩诘經》上說“真心是道場”、“清淨心是道場”、“慈悲心是道場”,心是道場,一切教言所指向的唯一是要修好自己的心。

  

如是略說之教言,無垢智慧瑜伽士,

  

爲調自心而宣說,極爲甚深當修持。

  

  如是略說的教言是具有無垢智慧的瑜伽士華智仁波切爲了調伏自心而宣說的,教言內涵甚深,有緣者應當在日用中真實修持,不能僅僅停留在文字的記聞上。

  二○○五年藏曆十月初十,建院二十五周年紀念日整理完畢。願吉祥!

  (本教言講解,參考《薩迦格言》、《君主法規論》、《二規教言論》、《禅林寶訓》、《安士全書》、《竹窗隨筆》等,在此一並說明。)

  

《自我教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