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概要·第六章 禅宗史话▪P3

  ..续本文上一页真想不到自性是本来清净无染,真想不到自性本来就是不生不灭的,真想不到真如自性是人人本具的,真想不到自性本来不动不摇,真想不到自性能够生出一切万法。”他深明我佛心宗,顿时感到身心安乐,禅悦为食,法喜充满,就对这位念经客人说:“刚才你所念的经是什么经?是从那里来的?”客人说:“这部《金刚经》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五祖弘忍大师那里得来的”。惠能听了非常高兴,就把柴卖了,准备了安家养母的粮食,匆匆忙忙来到黄梅弘忍大师的东禅寺。很巧五祖正在法堂里升座说法,惠能上前参礼。五祖看到这个樵夫来得奇怪,就问道:“那里来?”答曰:“岭南来。”五祖更厉声的说:“南蛮獦獠也来闻佛法。”惠能说:“和尚,人有南北,难道佛性还有南北么?”五祖吃了一惊,知道这个佛门法器,乘愿再来,就不与多讲,以免被别人妒忌,反而不妙。当时就叫他去米房里做舂米工作,惠能在米房舂米,因他身材生得瘦小,当他舂米踏石时候,重量不够,所以腰间挂了一块石头,大家都叫他为卢行者。他虽天天舂米,可是时时刻刻在回光返照,静虑修禅,内绝妄念,外息诸缘,用功修行。

  卢行者经过一段很长时间,功夫就一天天的深造进步。有一天,突然有一个小沙弥走到了米房来,口里念着一首偈子:“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意思是说我们的身体就象一棵菩提道树一样,可以作为修行的基础。我们这一念心,就象光明灿烂的明镜台一样,圆光普照一切万法。我们要想复本心源,得到究竟的清净,使这个菩提道树,日趋庄严高大,那就要勤勤恳恳,时时刻刻的修行用功,把这个明镜台拂拭得干干净净,清清楚楚,不要使许多无明烦恼的粗尘细垢把菩提树和明镜台染得污浊。卢行者一听,知道这是佛法的道理,他认为这四句话,道理虽然说得很好,只是渐次法门,还是着于有修有证的执相染修,不合“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清净妙修,修即无修的道理;而神秀首座是根据达摩的《楞伽》心要,所谓自性本净和渐悟渐修的原则。惠能当时就问小沙弥说:“刚才你所念的四句偈子是什么人作的?”小沙弥说:“哈哈:卢行者,你一天到晚在舂米,外面的大事情什么都不知道?我们的弘忍和尚要传付法印,退居让位,要全寺大众每人都做一首偈子,谁作得好、作得对,这个正法眼藏和衣钵就付给谁。我们寺里有一个学问渊博,佛法精通的神秀首座和尚,他一定作得好,所以我们大家都不敢作,就是作也比不上神秀首座,我现在念的这四句偈,就是他所作的。全寺大众异口同声,都说这四句作得实在太好了,大家都把它背熟,记在心中,作为我们修行的指导思想。”惠能听了以后,就叹了一声气说:“小师傅我也有四句话,就是我不识字,不会写,怎么办呢?”小沙弥说:“哈哈!你在米房舂米,也想作一首偈子么?好么!你如果真的会做,我可以代笔书写。”惠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大意是佛果菩提无形无相,本来没有一法可得,那有什么菩提树。智光明彻,空无所有,本来就是非色非声,那有什么明镜台。法身清净,犹若虚空,本来无有一物。既是不生不灭,无修无证,那里还有什么烦恼可断,尘埃可惹!这真是“踏破虚空无一事,涅槃生死绝安排。”圆桃桃,赤洒洒,寸丝不挂,一尘不染。到这里翻过身来,真所谓三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十方刹土,自他不隔于毫端。卢行者,深明般若真空,悟彻一心本源,所以写出这样一首远尘离垢,绝相超宗的偈子。与神秀首座那首偈子来一对比,自然不可同日而语。但神秀大师的偈子,是有修有证,依次深入,而惠能大师的偈子,是无修无证,各有不同的侧重,都是对机施教,应病开方。古人说:理虽顿悟,事须渐修,千万不可偏执一边,或泥于事相,或落于虚无。神秀的见解,就象古人说的“百尺竿头坐的人,虽然得法未为真”。而惠能大师的观点,也正是“百尺竿头重进步,十方刹土现全身”。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要谨记莲池大师所开示的:执事而迷理,不虚入品之功;执理而废事,反受落空之祸。当然像六祖大师是一个顿悟顿证之人,才可行过量之事。像我们凡夫初发心的人,一定要事理双融,解行并进,这就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老老实实参修,自然会有寒灰爆豆时,正如圆瑛大师说的那样“狂心歇处幻身融,内外根尘色即空,洞彻灵明无挂碍,千差万别一时通。”小沙弥把惠能大师这四句偈子与神秀大师的四句倡子,统统都写在墙壁之上。这个消息传遍全寺,引起震动,传到五祖那里,弘忍大师听了以后,对于惠能所做的偈子非常赞赏,他就亲身拿一根手杖,跑到米房去看。惠能此时正在米房舂米,五祖就借事显理,暗通消息,问曰:“米熟否?”惠能说:“米熟久矣,欠筛在”。大意是说我禅定功夫早已成熟,透彻玄关,只是没有得到你五祖老人的证明。五祖听了以后,就将手杖向米袋上敲了三记。转过身来又把墙上惠能写的四句偈子,用鞋底把它擦去,以免发生对惠能不利的事。惠能机缘成熟,特别对五祖三敲米袋用意所在,心领神会,就是要他今夜三更前来相见。惠能得到弘忍大师的暗示,心里非常欢喜。到了半夜三更,惠能就恭敬虔诚地走到五祖的卧室来,只见房门半掩,就推门进去,一见五祖就跪了下来,弘忍大师就为惠能开示说法,机教相当,心心相印,又将正法眼藏和祖传的衣钵传给惠能,称为东土第六代祖师;并指示惠能立即离寺,以免发生不测。五祖就连夜亲送六祖到九江,在六祖和五祖告别时说“迷时靠师度,悟时要自度”。二句话说得多么正确呀!我们应该要铭刻在心,大有受用。

  五祖回寺后,过了三日,才普告全寺大众说,我的正法已经南传了。在座大众都莫名其妙,可是寺内有位上座和尚名叫慧明,对五祖的正法眼藏,特别是佛的衣钵,非常宝贵,被卢行者得去,心里感到恼怒,马上飞奔追赶。六祖惠能大师在路上回头一看后面有人追赶,就将衣钵放在路旁草堆里面,坐在路口不走。慧明首座来到六祖面前,眼睛看到草中衣钵,就用全身之力双手去拿衣钵,可是衣钵动也不动。慧明心里就害怕起来,大声疾叫,卢行者,卢行者,六祖就问:“慧明首座,你是为衣钵来?还是为法来?”慧明想了一想不好意思只好说:“我是为法来。”六祖说:“你既是为法而来,坐下,坐下。”六祖就开示说“不思善,不思恶,这时,如何是你慧上座的本来面目?快说,快说”。正在这个时候,慧明上座回光返照,忽然省悟过来,体会到自己一念未动以前的本来面目,就回答说:“大师,除此密言密意之外,还有密否?”六祖说:“与你说者就不是密,密就在你边。”慧明言下大悟,当下礼拜惠能为师。六祖说:“我与你二人,同拜黄梅五祖弘忍大师为师吧!后来惠能大师与慧明上座,大家各自教化一方,接引后学。从此以后禅宗大振。

  唐仪凤元年惠能大师就到了南海法性寺去参拜印宗法师。当天夜里在大殿里听到二个和尚因为看到佛前所挂的长幡,被风吹动了,就争论起来,一个和尚说是风动,一个和尚说不是风动是幡动,彼此争吵不休。惠能大师就说,你们不要争吵,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你们二人的心在那里动。我们大家回光返照看,到底是什么在那里动。当时印宗法师在旁边听到六祖的话,感到惊奇,认为一定是位大德高贤,就请惠能大师为大家开示佛法要义。六祖就把五祖传给他的衣钵拿出来,给大家看看礼拜,令众生广种福田。不久印宗法师又为惠能大师正式举行剃度仪式。又请智光律师,在法性寺临坛传授比丘满分戒法,授以具足大戒。这个戒坛本来是刘宋时一位拔摩尊者所造的。在戒台那里写有一篇记文说:“后来当有肉身菩萨来此受戒。”另外,又有梁朝时代的真谛法师曾在这个戒坛旁边,亲手种植了一棵菩提树。在树旁立了一个碑记说:“一百二十年以后,有一位大士菩萨,坐在此树之下,说无上道法。”今天惠能大师来到这里,就是验证其事。第二年,六祖又到曹溪宝林寺,弘扬圣教,大阐宗风,并宣布从此以后传法,只传法印,不传衣钵,以免为了争夺佛的衣钵,发生不必要的纠葛。在惠能门下的得法弟子有四十三人,其中最出名的有南岳怀让禅师与青原行思禅师两位大德高贤。

  第四节 五家七派

  南岳怀让禅师(公元677--744年),金州安康(今属陕西)人,俗姓杜。从嵩山来曹溪宝林寺参拜惠能禅师。六祖问曰:“那里来”。答曰:“嵩山来”。祖再曰:“凭么物凭么来”?就是说这个东西那里来?答曰:“唤作一物即不中”。祖师进一步问:“还有修证也无?”答曰:“修证即不无,可是染污即不得。”六祖当下就应许说:“只此不染污是十方诸佛之所护念,汝即如是,我也如是”。六祖大师就把正法眼藏付与南岳怀让大师。怀师开悟以后,又到湖南衡阳南岳居住,在那里大阐宗风。又青原行思禅师(公元?--740年)来参礼六祖,恭敬虔诚的问曰:“当何所务不落阶级。”祖开示说:“汝曾作什么来”。就是说汝来这里做什么呢?答曰:“圣谛亦不为。”祖曰:“落何阶级?”就是说,圣谛第一义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汝看究竟落什么阶级呢!答曰:“圣谛尚不为,还有什么阶级”。六祖知道他是佛门法器,又传法印与青原行思。他从六祖会下得法之后,就到吉州青原山般若寺安住精修,弘扬禅宗。这是六祖惠能大师把如来正法眼藏微妙法门付给与南岳怀让、青原行思二位最显著大德高僧的历史。

  在六祖惠能禅师把正法眼藏的如来慧命,传付给怀让和青原以后,禅宗的法派就从这二支发展起来,一是从南岳怀让禅师再传与马祖道一禅师(公元709--788年)二是从青原行思禅师再传与石头希迁禅师(公元700--790年)。又从马祖和石头二位大师以后,法水长流,智灯永耀。我们中国佛教…

《佛法概要·第六章 禅宗史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