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概要·第六章 禅宗史话▪P4

  ..续本文上一页的禅宗就分为五家宗派,闻名天下。一是临济宗,二是曹洞宗,三是沩仰宗,四是云门宗,五是法眼宗。这就是初祖菩提达摩大师所预先嘱付的“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偈语的道理。现在把禅宗五家宗派的形成和发展情况分述如下:

  第一是马祖传百丈,百丈传黄蘖,黄蘖传临济义玄禅师,师住镇州沱河侧,这是临济宗。

  第二是石头传蔼山,蔼山传云岩,云岩传良介禅师,师传瑞州洞山,洞山传本寂禅师,住抚州曹山,这是曹洞宗。

  第三是百丈传灵佑禅师,师传潭州伪山,沩山传慧寂禅师,师住袁州仰山,这是沩仰宗。

  第四石头传天皇,天皇传龙潭,龙潭传德山,德山传雪峰,雪峰传文偃禅师,师住韶州云门,这是云门宗。

  第五是雪峰传玄沙,玄沙传罗汉,罗汉传文益禅师,师住金陵(南京)清凉院,南唐中主李璟谥师为法眼火禅师,这是法眼宗。

  五家宗派的主要特点,天隐修祖概括为下面五句话:临济是“怒雷掩耳”。沩仰是“光含秋月。”曹洞是“万派朝宗。”云门是“乾坤坐断。”法眼是“千山独露。”这样看来五家在度生方便,随机接物的风格上,略有不同,而归根到底,同出一源,本无差别,这真是“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圆瑛大师有一首诗。揭示了曹溪门下的禅风。“轰轰烈烈似雷霆,捧喝交驰不暂停,迫得顶门开正眼,相逢原是本来人。”此外临济宗的行棒喝。沩仰宗的示圆相。曹洞宗的传宝镜。云门宗的一字关。法眼宗的明六相等玄妙机锋,这里不再一一枚举,只要我们老老实实蓦直参去,自然会有破颜含笑的一天。

  伪仰宗自从仰山禅师开始,只传到第四代。到了宋朝初期这个宗派,就已经不大闻名了。法眼宗,自从永明延寿大师以后,也只再传了二代,无人问津了。最兴盛的可算临济宗。自从临济义玄禅师的最初法脉长沙楚圆大师以后,又分传出二个法系,一是传与南昌黄龙山的慧南大师。一是传与宜春杨岐山的方会大师。这二位大师都是禅门的宗匠,大弘法化,力阐宗风,盛极一时。因此黄龙和杨岐二家又成为二个小宗派。这样连原来的五家宗派,曾有五家七派的说法。特别是临济宗法系的杨岐一派,最为兴盛。所以库房里有“杨岐灯盏明千古”的佳话,流传至今;而临济一宗,真是灯灯续焰,源远流长。到现在中国有许多名山古刹,多属于这个法派。再说云门宗。在宋代初期净慈寺出了一个宗本禅师,此派也是非常旺盛。这个法统高僧大德人才很多,特别在中国北方更加得势。就是传承方面也比较长。到了南宋时期,这个宗才开始逐步地趋于衰微。最后就烟消云散了。曹洞宗这个法系本来是由洞山良介禅师与曹山本寂禅师,他们师徒两位联合创立,所以叫做曹洞宗。可是在南宋时代。才开始兴旺起来,道风远播,盛极一时。它对于法脉传承,是仅次于临济宗。

  第五节 学禅举要

  禅有如来禅与祖师禅二种不同的阶段。如来禅就是根据佛经所说的禅学道理,即佛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之后,对金色头陀摩诃迦叶尊者,传授正法眼藏和衣钵时候,所说的法语。祖师禅是达摩初祖,航海东来,到嵩山少林寺九年面壁,不立语言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道理。不论是如来禅,或者祖师禅,都是为了开示悟入众生本具佛之知见,这就是明白宗时是无字教,明白教时是有字宗。怎样学禅?现举要如下:

  (一)调五事

  调五事,至于修学禅定最初下手用功的方法,根据圆瑛大师所开导的法语,特为介绍一下。参禅用功要以修习止观为起点,到了止观功夫用到深时,就会得到定、慧。止观,必须要并重,不可偏重一边。用功时候,如果止过于观,就会落于昏沉睡觉;若使观过于止,就会偏于掉举散乱。昏沉与掉举二种情境,都是参禅用功人的毛病,一定要特别注意。在正当参禅的时候,要调和均等,如果坐禅的时候,发现昏沉,就要用观照来对治。如果发现掉举,就要用止静来制止。修行止观,第一要寻找一个寂静地方,这样就容易把心收摄起来。第二要调剂身体,一定要端身正坐,要结跏趺坐,单盘坐或双盘坐都可以。坐的时候,要不俯、不仰,不偏于东边,不偏于西边。要把身体挺直起来,头要靠于衣领,眼睛打开三分,以看到自己的鼻尖为限。就像佛像的眼睛一样,慈悲垂视,这样就不容易发生睡眠和散乱。第三就是要把气息调好。将身中的浊气徐徐地呼出来,把外面新鲜空气渐渐吸进去。第四就是要把鼻息调好。将自己鼻中的出入气息调得纯净,调得不太急,也不太慢。把我们的身体和气息呼吸统统都调剂得如如法法。这些都是要修学禅定功夫的助道因缘。助道因缘的条件具备,可以使我们更好来参禅看话头。第五就是要开始调心用功。究竟要怎样调心呢?就是把我们一天到晚,想来想去的第六意识,不令它生起思想分别。不去思想善的境界,也不使它生起恶的境界,也不起攀缘外面色声香味触五尘境界,也不使它去攀缘内心法尘的境界。到这里只是万缘统统放下,一个妄念都不生起,这种境界就叫做止的功夫。

  功夫用到身心寂静一念不生,这是很好,可是万万不可徒然空坐,如果只是静坐,而不去用智慧来观照,这正象夜里一片寂静世界,而没有月亮光明的普照,所以一定要从止起观。观字要读去声。决不是用眼睛观看东西的观,这乃用智慧观照的观。要离开心意识提起一句话头,要蓦直地参下去。

  (二)参话头与起疑情

  在参究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用自己本觉理体,生起一种始觉智慧光明,正所谓灵灵不昧,了了常知,要照着这个话头。什么叫做话头呢?如参“父母未生以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念佛是谁?”等等。随你自己欢喜那一个话头都可以。要提起这一句话头,反复来参究。把心光一直照了这个话头。起疑情“如何是我本来面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念佛是谁呢?”参禅人千万要注意,对话头只许起疑情,不许用分别心来解释,所谓“拟议与思量,白云千万里”。“摇唇与鼓舌,开口落二三。”

  参禅的人,更要注意到参禅是用一段心光智慧来参,不是用意识来分别。智慧是没有分别的,意识是有分别的,这是分别与无分别二个根本不同的原则。如果一起了分别心,妄想纷纷,扰乱自心,就不能止了,故参禅一定要用智慧来观照,要看一句话头。看话头,就是用一种方便法门来止息妄心,照明真性。我们能够把这一句话头看得好,就要疑情提得起。疑情提得起,那么妄想心就能够斩得断。用疑情来制伏妄想,就是堵截第六意识,不许它妄动。正如《金刚经》讲的要降伏其心。这个疑情与妄想二者之间,绝对是不能并立,有了疑情,就没有妄想,自然有了妄想,也没有疑情。就好象光明与黑暗不能同时存在的道理一样。

  参禅最最重要就是起疑情,在我们用功没有亲见本来面目以前,总是要一直疑下去,“如何是我本来面目?”能够一直疑,当然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这个规律,是有一定道理。对一句话头,一段疑情,要抓得绵绵密密,一点都不能放松,要把平时所用的第六意识妄想心,所谓“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参禅用功的人,要做一个无心道人,行也不知行,坐也不知坐,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一天到晚,二六时中,无不如是。到这里才是功夫相应了,一直参到山穷水尽处,自然会有转过身来的时候。待到疑团打破,见性明心,即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到这里才是知道“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所以十方诸佛,历代祖师,无不从此一门入,超出妙庄严路。《楞严经》说: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皆如来藏妙真如心。总之处处总成华藏界,无一不是毗卢海。参禅之人,还要发大菩提心,要有耐心,万万不能急于求成越快越好,或求什么神通。当心走错路,时时务要突出金刚眼,亲见本来人。

  (三)止观双修

  止观双修,止观,止字就是寂的道理,观字就是照的道理。我们参禅定要止观双行,寂照并进,这就像飞鸟两个翅膀一样,车的两个轮盘一样。一定要平均齐等,不可偏重一边。参禅绝对不能够用第六意识。因为意识是修禅人的冤家对头,我们要谨记《楞严经》里面几句话。阿难尊者请问佛所修之定,释迦牟尼佛在没有对阿难尊者开示定功以前,就先来一个破除第六意识,不但破除意识恶念的一面,而且连意识性善功德的一面,也要破除。把第六意识妄想心破到片甲不留。这充分证明了第六意识对参禅人来说,是绝对不可用的。因为它是众生的生死根本。更要注意的是第六意识,也有惺惺寂寂的功能,这种惺惺寂寂与寂照工夫相仿佛,即是:“寂寂惺惺是,无记寂寂非,惺惺寂寂是,妄想惺惺非。”参禅用功要回光返照,照彻一心本源。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定慧自然具足。永嘉禅师说:这里悟证与修证的不同,悟证只是明心见性,更需依悟进修;修证就能从体起用,妙用繁兴,不可思议。有的先悟后修,有的先修后悟,有的悟修同时,边修边悟,边悟边修。所以说,“佛本是而须修,惑原空而须断。”现举马祖和怀让禅师的一段故事,来说明此中道理。

  (四)磨砖不能成镜

  马祖名叫道一(公元709--788年)是四川广汉县人,他的容貌生得非常稀奇古怪。曾在唐和尚处寂大师那里学过禅理,后来到各地参方访道。弘法利生,大多是在江西,所以人称为江西马祖大师。他幼年到罗汉寺出家,后来在渝州圆公律师那里受具足戒。开元时又到湖南南岳山,在一个草庵里安居用功,修习禅定。当时南岳山般若寺的怀让禅师,看到马祖总是关起门来坐禅,闭门不出,不知道他的功夫是否正确。有一天他去敲马祖的门,敲得使人振耳欲聋,于是马祖就出来开门。怀让一见马祖就问:“大师为何天天坐禅?一味枯坐,如果不修止观功夫,那是不能成功的。”修禅决不是一味枯坐。马祖没有体会大师的开示,又关起门来坐禅。怀…

《佛法概要·第六章 禅宗史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