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概要·第六章 禅宗史話▪P4

  ..續本文上一頁的禅宗就分爲五家宗派,聞名天下。一是臨濟宗,二是曹洞宗,叁是沩仰宗,四是雲門宗,五是法眼宗。這就是初祖菩提達摩大師所預先囑付的“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偈語的道理。現在把禅宗五家宗派的形成和發展情況分述如下:

  第一是馬祖傳百丈,百丈傳黃蘖,黃蘖傳臨濟義玄禅師,師住鎮州沱河側,這是臨濟宗。

  第二是石頭傳藹山,藹山傳雲岩,雲岩傳良介禅師,師傳瑞州洞山,洞山傳本寂禅師,住撫州曹山,這是曹洞宗。

  第叁是百丈傳靈佑禅師,師傳潭州僞山,沩山傳慧寂禅師,師住袁州仰山,這是沩仰宗。

  第四石頭傳天皇,天皇傳龍潭,龍潭傳德山,德山傳雪峰,雪峰傳文偃禅師,師住韶州雲門,這是雲門宗。

  第五是雪峰傳玄沙,玄沙傳羅漢,羅漢傳文益禅師,師住金陵(南京)清涼院,南唐中主李璟谥師爲法眼火禅師,這是法眼宗。

  五家宗派的主要特點,天隱修祖概括爲下面五句話:臨濟是“怒雷掩耳”。沩仰是“光含秋月。”曹洞是“萬派朝宗。”雲門是“乾坤坐斷。”法眼是“千山獨露。”這樣看來五家在度生方便,隨機接物的風格上,略有不同,而歸根到底,同出一源,本無差別,這真是“等閑識得春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圓瑛大師有一首詩。揭示了曹溪門下的禅風。“轟轟烈烈似雷霆,捧喝交馳不暫停,迫得頂門開正眼,相逢原是本來人。”此外臨濟宗的行棒喝。沩仰宗的示圓相。曹洞宗的傳寶鏡。雲門宗的一字關。法眼宗的明六相等玄妙機鋒,這裏不再一一枚舉,只要我們老老實實蓦直參去,自然會有破顔含笑的一天。

  僞仰宗自從仰山禅師開始,只傳到第四代。到了宋朝初期這個宗派,就已經不大聞名了。法眼宗,自從永明延壽大師以後,也只再傳了二代,無人問津了。最興盛的可算臨濟宗。自從臨濟義玄禅師的最初法脈長沙楚圓大師以後,又分傳出二個法系,一是傳與南昌黃龍山的慧南大師。一是傳與宜春楊岐山的方會大師。這二位大師都是禅門的宗匠,大弘法化,力闡宗風,盛極一時。因此黃龍和楊岐二家又成爲二個小宗派。這樣連原來的五家宗派,曾有五家七派的說法。特別是臨濟宗法系的楊岐一派,最爲興盛。所以庫房裏有“楊岐燈盞明千古”的佳話,流傳至今;而臨濟一宗,真是燈燈續焰,源遠流長。到現在中國有許多名山古刹,多屬于這個法派。再說雲門宗。在宋代初期淨慈寺出了一個宗本禅師,此派也是非常旺盛。這個法統高僧大德人才很多,特別在中國北方更加得勢。就是傳承方面也比較長。到了南宋時期,這個宗才開始逐步地趨于衰微。最後就煙消雲散了。曹洞宗這個法系本來是由洞山良介禅師與曹山本寂禅師,他們師徒兩位聯合創立,所以叫做曹洞宗。可是在南宋時代。才開始興旺起來,道風遠播,盛極一時。它對于法脈傳承,是僅次于臨濟宗。

  第五節 學禅舉要

  禅有如來禅與祖師禅二種不同的階段。如來禅就是根據佛經所說的禅學道理,即佛在靈山會上,拈花示衆之後,對金色頭陀摩诃迦葉尊者,傳授正法眼藏和衣缽時候,所說的法語。祖師禅是達摩初祖,航海東來,到嵩山少林寺九年面壁,不立語言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道理。不論是如來禅,或者祖師禅,都是爲了開示悟入衆生本具佛之知見,這就是明白宗時是無字教,明白教時是有字宗。怎樣學禅?現舉要如下:

  (一)調五事

  調五事,至于修學禅定最初下手用功的方法,根據圓瑛大師所開導的法語,特爲介紹一下。參禅用功要以修習止觀爲起點,到了止觀功夫用到深時,就會得到定、慧。止觀,必須要並重,不可偏重一邊。用功時候,如果止過于觀,就會落于昏沈睡覺;若使觀過于止,就會偏于掉舉散亂。昏沈與掉舉二種情境,都是參禅用功人的毛病,一定要特別注意。在正當參禅的時候,要調和均等,如果坐禅的時候,發現昏沈,就要用觀照來對治。如果發現掉舉,就要用止靜來製止。修行止觀,第一要尋找一個寂靜地方,這樣就容易把心收攝起來。第二要調劑身體,一定要端身正坐,要結跏趺坐,單盤坐或雙盤坐都可以。坐的時候,要不俯、不仰,不偏于東邊,不偏于西邊。要把身體挺直起來,頭要靠于衣領,眼睛打開叁分,以看到自己的鼻尖爲限。就像佛像的眼睛一樣,慈悲垂視,這樣就不容易發生睡眠和散亂。第叁就是要把氣息調好。將身中的濁氣徐徐地呼出來,把外面新鮮空氣漸漸吸進去。第四就是要把鼻息調好。將自己鼻中的出入氣息調得純淨,調得不太急,也不太慢。把我們的身體和氣息呼吸統統都調劑得如如法法。這些都是要修學禅定功夫的助道因緣。助道因緣的條件具備,可以使我們更好來參禅看話頭。第五就是要開始調心用功。究竟要怎樣調心呢?就是把我們一天到晚,想來想去的第六意識,不令它生起思想分別。不去思想善的境界,也不使它生起惡的境界,也不起攀緣外面色聲香味觸五塵境界,也不使它去攀緣內心法塵的境界。到這裏只是萬緣統統放下,一個妄念都不生起,這種境界就叫做止的功夫。

  功夫用到身心寂靜一念不生,這是很好,可是萬萬不可徒然空坐,如果只是靜坐,而不去用智慧來觀照,這正象夜裏一片寂靜世界,而沒有月亮光明的普照,所以一定要從止起觀。觀字要讀去聲。決不是用眼睛觀看東西的觀,這乃用智慧觀照的觀。要離開心意識提起一句話頭,要蓦直地參下去。

  (二)參話頭與起疑情

  在參究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用自己本覺理體,生起一種始覺智慧光明,正所謂靈靈不昧,了了常知,要照著這個話頭。什麼叫做話頭呢?如參“父母未生以前如何是我本來面目?”“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念佛是誰?”等等。隨你自己歡喜那一個話頭都可以。要提起這一句話頭,反複來參究。把心光一直照了這個話頭。起疑情“如何是我本來面目”“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念佛是誰呢?”參禅人千萬要注意,對話頭只許起疑情,不許用分別心來解釋,所謂“擬議與思量,白雲千萬裏”。“搖唇與鼓舌,開口落二叁。”

  參禅的人,更要注意到參禅是用一段心光智慧來參,不是用意識來分別。智慧是沒有分別的,意識是有分別的,這是分別與無分別二個根本不同的原則。如果一起了分別心,妄想紛紛,擾亂自心,就不能止了,故參禅一定要用智慧來觀照,要看一句話頭。看話頭,就是用一種方便法門來止息妄心,照明真性。我們能夠把這一句話頭看得好,就要疑情提得起。疑情提得起,那麼妄想心就能夠斬得斷。用疑情來製伏妄想,就是堵截第六意識,不許它妄動。正如《金剛經》講的要降伏其心。這個疑情與妄想二者之間,絕對是不能並立,有了疑情,就沒有妄想,自然有了妄想,也沒有疑情。就好象光明與黑暗不能同時存在的道理一樣。

  參禅最最重要就是起疑情,在我們用功沒有親見本來面目以前,總是要一直疑下去,“如何是我本來面目?”能夠一直疑,當然大疑則大悟,小疑則小悟,不疑則不悟。這個規律,是有一定道理。對一句話頭,一段疑情,要抓得綿綿密密,一點都不能放松,要把平時所用的第六意識妄想心,所謂“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參禅用功的人,要做一個無心道人,行也不知行,坐也不知坐,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一天到晚,二六時中,無不如是。到這裏才是功夫相應了,一直參到山窮水盡處,自然會有轉過身來的時候。待到疑團打破,見性明心,即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到這裏才是知道“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所以十方諸佛,曆代祖師,無不從此一門入,超出妙莊嚴路。《楞嚴經》說: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皆如來藏妙真如心。總之處處總成華藏界,無一不是毗盧海。參禅之人,還要發大菩提心,要有耐心,萬萬不能急于求成越快越好,或求什麼神通。當心走錯路,時時務要突出金剛眼,親見本來人。

  (叁)止觀雙修

  止觀雙修,止觀,止字就是寂的道理,觀字就是照的道理。我們參禅定要止觀雙行,寂照並進,這就像飛鳥兩個翅膀一樣,車的兩個輪盤一樣。一定要平均齊等,不可偏重一邊。參禅絕對不能夠用第六意識。因爲意識是修禅人的冤家對頭,我們要謹記《楞嚴經》裏面幾句話。阿難尊者請問佛所修之定,釋迦牟尼佛在沒有對阿難尊者開示定功以前,就先來一個破除第六意識,不但破除意識惡念的一面,而且連意識性善功德的一面,也要破除。把第六意識妄想心破到片甲不留。這充分證明了第六意識對參禅人來說,是絕對不可用的。因爲它是衆生的生死根本。更要注意的是第六意識,也有惺惺寂寂的功能,這種惺惺寂寂與寂照工夫相仿佛,即是:“寂寂惺惺是,無記寂寂非,惺惺寂寂是,妄想惺惺非。”參禅用功要回光返照,照徹一心本源。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定慧自然具足。永嘉禅師說:這裏悟證與修證的不同,悟證只是明心見性,更需依悟進修;修證就能從體起用,妙用繁興,不可思議。有的先悟後修,有的先修後悟,有的悟修同時,邊修邊悟,邊悟邊修。所以說,“佛本是而須修,惑原空而須斷。”現舉馬祖和懷讓禅師的一段故事,來說明此中道理。

  (四)磨磚不能成鏡

  馬祖名叫道一(公元709--788年)是四川廣漢縣人,他的容貌生得非常稀奇古怪。曾在唐和尚處寂大師那裏學過禅理,後來到各地參方訪道。弘法利生,大多是在江西,所以人稱爲江西馬祖大師。他幼年到羅漢寺出家,後來在渝州圓公律師那裏受具足戒。開元時又到湖南南嶽山,在一個草庵裏安居用功,修習禅定。當時南嶽山般若寺的懷讓禅師,看到馬祖總是關起門來坐禅,閉門不出,不知道他的功夫是否正確。有一天他去敲馬祖的門,敲得使人振耳欲聾,于是馬祖就出來開門。懷讓一見馬祖就問:“大師爲何天天坐禅?一味枯坐,如果不修止觀功夫,那是不能成功的。”修禅決不是一味枯坐。馬祖沒有體會大師的開示,又關起門來坐禅。懷…

《佛法概要·第六章 禅宗史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