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概要·第五章 佛灭后印度佛教和东传中国▪P2

  ..续本文上一页是《大毗婆沙论》。这是论藏中间一个非常重要的论。这是第四次结集。

  乃至在九十多年前。缅甸的明顿王邀集了许多比丘,校勘了一部巴利文的三藏,今人称之为第六次结集。

  第二节 部派佛教的分裂

  (一)窟内、窟外结集和上座部、大众部

  一、窟内、窟外结集:在佛灭度后一百年里,把佛所说教义和弟子们所传承的教义,作为遗教,依教修行。主要有二个方面。一是根据佛所制定戒律,一丝不苟地如律行持,严禁勿犯。一是有一小部份弟子,对于戒条细则方面,产生了不同看法,例如富楼那尊者和迦叶尊者,他们在讨论戒律时,对于僧人住宿地方、留藏食物的问题等戒条,产生了不同见解。一方面认为要坚定如法行持,丝毫不能变改。一方面认为因时、因事、因地可以融通随缘。同时在结集背诵三藏教法方面,迦叶尊者与五比丘之一的跋波尊者,也存在着不同意见。特别在戒律问题上面,意见分岐,无法统一。所以在这一时期中,就发生了窟内、窟外两处分别结集,会诵三藏圣教的大会。当时在印度的摩竭陀国、阿输迦王遵奉小乘佛教。因此全国教徒都要信崇小乘教法,这种情况持续了相当长久时间。印度佛教在这一阶段表面上可以说是和合一味,基本一致的大好时代。也正是小乘教义十分兴盛时代,实际上这就是含蓄了彼此见解不同的分裂因素。

  二、上座部与大众部:到了佛圆寂一百年以后至第一个四百年中间,从原始佛教逐渐就形成了部派分裂时代。由根本分裂又发展到枝末分裂,所以才有上座部与大众部两大部派。引起分裂的主要原因,是在戒条方面发生了严重争执。印度西方的波利族比丘耶舍尊者等和印度东方毗舍离城的跋祇族比丘等为了有关戒律十事,发生意见分岐。耶舍斥责跋祇比丘十事非法,遭到跋祇僧团许多比丘的反对。因此波利族耶舍尊者就到各地去邀请了七百位大德长老,在毗舍离城举行了第二次结集传颂大会,对这十件事,宣布为非法。所以波利族长老就叫做上座部;而上座部遵循的戒律是依据《十诵律》《四分律》它的内容就是细节繁多,保守不变。但是在当时却赞成这十事戒条是合法的,正确的规律。跋祇族大德比丘,他们也在大规模地召集了一万比丘,在另外一个地方,进行集结传诵大会,就叫做大众部。而大众部所依据的戒律是《摩诃僧祇律》《梵网经》,它的内容就是精要简略,融通随缘。另一方面,根据北传佛教的《大毗婆沙论》和《异部宗轮论》等的记载。在佛灭度以后一百年左右,有一位大天比丘,非常聪明智慧,深得阿育王的崇敬。他创立了五条新的教义,叫做五事。在当地也受到佛教僧团许多长老比丘们的反对。这时凡是支持和同意大天比丘所创立五事的就是大众部。反对这五事的长老比丘们就是上座部。不仅如此,当时对于教义方面,也只是四阿含经,四谛、三法印、五蕴、十二入、十八界等理论。从此以后,佛教分裂为上座部与大众部二派。就叫做根本的分裂。

  经过一个时期,大约在释迦牟尼佛涅槃以后第一个四百年中。在各个僧团里面,由于他们所承受和传统的见解不同,所以又进一步加深了上座部与大众部二大派的分裂。

  (二)十八部派与二十部派

  又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就是从佛灭度以后一百年到二百年之间。印度佛教由二大部派逐渐地形成了十八部派。又从佛灭之后二百年到三百年之间又扩大到二十部派之多。部派的源流,简介如下。

  大众部分出之部派:

  一、一说部:《文殊问经》译为“执一语言部”,《舍利弗问经》音译为“鞞婆诃部”。依真谛的《部执异论疏》和慈恩的述记,此部是主张世出世法都无实体,唯有假名(说)的学派,故名为一说部。然则《文殊问经》的译者僧伽婆罗,注释执一语言部为“所执僧祇(大众部)同故名一”。这种作为一般名词的看法,似与他那难陀的解释同。据西藏佛哈威耶所传,一说部得名的由来是:此派学僧视佛陀的教法必以“一”之无上灵智方能了解的缘故。不管如何,此部确是主张诸法但有假名而无实体的学派,所以较之大众部的过未无体论,更接近了大乘法空的思想。

  二、说出世部:《文殊问经》译为“出世间语言部”,《舍利弗问经》音译为“庐迦尉多罗部”;秦译为“出世间说部”;陈译为“出世说部”。依真谛疏,此部是主张世间法唯假名无实体,而出世间法则是实有非假名的,故得名为说出世部。近世的学者有的主张此部原为鸡胤部的异名。

  三、是鸡胤部:其原名至今仍不大明确,也许是《文殊问经》音译的“高拘梨柯部”,或《舍利弗问经》音译的“拘拘罗部”秦译的“窟居部”。至于陈译“灰山住部”的原名,至今无法得知,仅能从真谛附录的音表:高俱梨柯部(亦作高俱胝柯部)中推测而已。此部唐译为“鸡胤部”,述记称其“憍矩尼(编者按:此尼字有待求证)部”。依南传和西藏传,此部的原名为“高苦利伽”,关于得名的由来,据《文殊问经》夹注,高拘梨柯为律主的姓氏;述记亦以憍矩尼为婆罗门姓。真谛疏解释灰山住部为“此部从处作名,山堪作灰故,此部住灰山故”。这即是从所在地得来的名称。现在印度的地名确有多处与此同名的地方,例如yamuna河畔,就是最著名的一个。据南传学派中有一热灰论的学派,主张一切无不是热灰。这在觉音注中,认为其代表者就是鸡胤部。果如此,此派即以宗义得名的了。总之,对于此部得名的由来共有三说:一从地名,二从宗义,三从主名。

  四、多闻部:《舍利弗问经》音译为“婆收娄多柯部”,陈译“得多闻部”。秦译在叙分裂的一段,虽然缺漏,但于最后段名此部为“多闻部”。关于此部的分出,共有三说:一从大众部,二从鸡胤部,三从有部,依述记此部得名,是约部主博学多闻而来。此部与根本分裂时的多闻部(四众随一)是否有关?那就不大明确了。据真谛疏,佛在世时有一名叫祠皮衣的阿罗汉,他坐禅于雪山,直到佛灭后二百年间始出世到了央崛多罗国。当时他看到大众部所弘传的三藏唯有浅义而无深义,因此诵出深义以利弘传。其时信其说的部众,另成一派,名为多闻部。传说,该词皮衣罗汉,就是奥义书最著名的哲人夜柔那落迦仙。这若是事实,那么多闻部就为夜柔那落迦仙的门徒结成的一派,而不仅弘传佛教,同时也弘传奥书了。总之,此部确由广学多闻得名,这与当时誉广学的部主为多闻圣者的习惯,并无不合。

  五、说假部:《舍利弗问经》音译为“钵蜡若帝婆耶那”,秦译为“施设论”,陈译为“分别说部”。关于此部的源流,有二说:一从大众部,二从鸡胤部。据清辩说,此部是主张苦从诸法假合而得名。依真谛疏,佛在世时著论分别解说的大迦旃延尊者,曾于佛灭后二百年间,到了摩诃陀国的大众部中,指出何为假名,何为真实,而分别批判法义。当时从他的一派叫做分别说部。真谛所说的大迦旃延论,也许是指现今的《施设足论》,但此论是有部七论中最著名的一部,因此可能这是真谛误把说假部和分别说部混同为一,钵蜡若帝为假说、施设的意思,故译为分别是极不当的。真谛的这一误译,致使后世的慈恩亦在《成唯识论述记》中误判分别论者为说假部了。按此二部,根本是毫不关联的学派。

  六、制多山部:《文殊问经》音译为“只底柯部”。秦译为“支提加部”,陈译为“支底与世罗部”。《舍利弗问经》译为“摩诃提婆部”的理由,也许是由部主取名而来。盖当时大天曾居于制多山(现今之基斯丹)河南岸,阿马拉瓦底东南地方,故称为制多山部。此部的源流,除清辩认为由鸡胤部分出之外,其余的传说,均认为是大众部的直接的分派。其分派的起因,就是那有名的大天五事的论诤。

  七、西山住部:秦译为“佛婆罗部”,这恐怕是阿婆罗部之误。陈译对此部缺传,《述记》认为此部的居住地在制多山西故得此名。对此,玄奘在《西域记》卷十中说:“城西据山有阿伐罗势罗,唐云西山僧伽罗。”若据此,西山确为西边的山之意。关于此部分派的因缘,《述记》指为:“计五事虽同大众,因议此五,别诤余事故分部”;“既与大天不和,因此别住”按此部和北山住部分裂的情形,诸传缺漏的多,这也许是起因于居住地偏僻,或分裂的时间较迟的缘故,不然就是把它概括于案达罗派所致。

  八、北山住部:秦译为郁多罗施罗部。《述记》认为此部居住于制多山北而得名。此部除《文殊问经》和《宗轮论》有记载之外,其余均失传。若把《舍利弗问经》所说的质多罗,视为郁多罗的误写,那么,就是指此部无疑了。

  上述的八部派是见于《宗轮论》中的大众部的末派,除此之外,大众部的末流,似另有东山住部、王山部、西王山部、义成部、质多罗部、末多利部等。

  上座部分出之部派:

  一、说一切有部:《文殊问经》译为“一切语言部”,《舍利弗问经》和《十八部论》,音译为“萨婆多部”。依真谛疏及清辩第一说,此部是主张一切法(三有为、三世与三无为)皆是实有故,名说一切有部。《文殊问经》的译者,对一切语言部的译名特夹注为:“律主执三世有故,一切可借语言也。”此部一名“说因部”,《十八部论》之“因论”和《部执异论》所说的“说因”,都是此部的译名。也许此部有较偏重论部的倾向,故每于论法时,必先究明因由,因此得名为说因部。有人认为此部与有部是毫无关系的。在诸传中,虽然也有认为此部早于根本分裂时存在,但这与史实并不相符,故不赘言。

  二、雪山部:陈译为“雪山住部”,或“上座弟子部”。依真谛疏说一切有部自上座部别立后,曾有多人不欲与上座部共处,因此逃到了雪山地方另成雪山部。据《述记》的记载,此部因圣贤少,宗义微弱宛若风雪的惨澹,故得此名。这当然是一种牵强附会的解释,是毫不足取的。关于此部的源流,有人认为就是原先的上座部本身,但亦有人认为系大众部中的一派。也许…

《佛法概要·第五章 佛灭后印度佛教和东传中国》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