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概要·第五章 佛滅後印度佛教和東傳中國▪P2

  ..續本文上一頁是《大毗婆沙論》。這是論藏中間一個非常重要的論。這是第四次結集。

  乃至在九十多年前。緬甸的明頓王邀集了許多比丘,校勘了一部巴利文的叁藏,今人稱之爲第六次結集。

  第二節 部派佛教的分裂

  (一)窟內、窟外結集和上座部、大衆部

  一、窟內、窟外結集:在佛滅度後一百年裏,把佛所說教義和弟子們所傳承的教義,作爲遺教,依教修行。主要有二個方面。一是根據佛所製定戒律,一絲不苟地如律行持,嚴禁勿犯。一是有一小部份弟子,對于戒條細則方面,産生了不同看法,例如富樓那尊者和迦葉尊者,他們在討論戒律時,對于僧人住宿地方、留藏食物的問題等戒條,産生了不同見解。一方面認爲要堅定如法行持,絲毫不能變改。一方面認爲因時、因事、因地可以融通隨緣。同時在結集背誦叁藏教法方面,迦葉尊者與五比丘之一的跋波尊者,也存在著不同意見。特別在戒律問題上面,意見分岐,無法統一。所以在這一時期中,就發生了窟內、窟外兩處分別結集,會誦叁藏聖教的大會。當時在印度的摩竭陀國、阿輸迦王遵奉小乘佛教。因此全國教徒都要信崇小乘教法,這種情況持續了相當長久時間。印度佛教在這一階段表面上可以說是和合一味,基本一致的大好時代。也正是小乘教義十分興盛時代,實際上這就是含蓄了彼此見解不同的分裂因素。

  二、上座部與大衆部:到了佛圓寂一百年以後至第一個四百年中間,從原始佛教逐漸就形成了部派分裂時代。由根本分裂又發展到枝末分裂,所以才有上座部與大衆部兩大部派。引起分裂的主要原因,是在戒條方面發生了嚴重爭執。印度西方的波利族比丘耶舍尊者等和印度東方毗舍離城的跋祇族比丘等爲了有關戒律十事,發生意見分岐。耶舍斥責跋祇比丘十事非法,遭到跋祇僧團許多比丘的反對。因此波利族耶舍尊者就到各地去邀請了七百位大德長老,在毗舍離城舉行了第二次結集傳頌大會,對這十件事,宣布爲非法。所以波利族長老就叫做上座部;而上座部遵循的戒律是依據《十誦律》《四分律》它的內容就是細節繁多,保守不變。但是在當時卻贊成這十事戒條是合法的,正確的規律。跋祇族大德比丘,他們也在大規模地召集了一萬比丘,在另外一個地方,進行集結傳誦大會,就叫做大衆部。而大衆部所依據的戒律是《摩诃僧祇律》《梵網經》,它的內容就是精要簡略,融通隨緣。另一方面,根據北傳佛教的《大毗婆沙論》和《異部宗輪論》等的記載。在佛滅度以後一百年左右,有一位大天比丘,非常聰明智慧,深得阿育王的崇敬。他創立了五條新的教義,叫做五事。在當地也受到佛教僧團許多長老比丘們的反對。這時凡是支持和同意大天比丘所創立五事的就是大衆部。反對這五事的長老比丘們就是上座部。不僅如此,當時對于教義方面,也只是四阿含經,四谛、叁法印、五蘊、十二入、十八界等理論。從此以後,佛教分裂爲上座部與大衆部二派。就叫做根本的分裂。

  經過一個時期,大約在釋迦牟尼佛涅槃以後第一個四百年中。在各個僧團裏面,由于他們所承受和傳統的見解不同,所以又進一步加深了上座部與大衆部二大派的分裂。

  (二)十八部派與二十部派

  又經過一段時間以後,就是從佛滅度以後一百年到二百年之間。印度佛教由二大部派逐漸地形成了十八部派。又從佛滅之後二百年到叁百年之間又擴大到二十部派之多。部派的源流,簡介如下。

  大衆部分出之部派:

  一、一說部:《文殊問經》譯爲“執一語言部”,《舍利弗問經》音譯爲“鞞婆诃部”。依真谛的《部執異論疏》和慈恩的述記,此部是主張世出世法都無實體,唯有假名(說)的學派,故名爲一說部。然則《文殊問經》的譯者僧伽婆羅,注釋執一語言部爲“所執僧祇(大衆部)同故名一”。這種作爲一般名詞的看法,似與他那難陀的解釋同。據西藏佛哈威耶所傳,一說部得名的由來是:此派學僧視佛陀的教法必以“一”之無上靈智方能了解的緣故。不管如何,此部確是主張諸法但有假名而無實體的學派,所以較之大衆部的過未無體論,更接近了大乘法空的思想。

  二、說出世部:《文殊問經》譯爲“出世間語言部”,《舍利弗問經》音譯爲“廬迦尉多羅部”;秦譯爲“出世間說部”;陳譯爲“出世說部”。依真谛疏,此部是主張世間法唯假名無實體,而出世間法則是實有非假名的,故得名爲說出世部。近世的學者有的主張此部原爲雞胤部的異名。

  叁、是雞胤部:其原名至今仍不大明確,也許是《文殊問經》音譯的“高拘梨柯部”,或《舍利弗問經》音譯的“拘拘羅部”秦譯的“窟居部”。至于陳譯“灰山住部”的原名,至今無法得知,僅能從真谛附錄的音表:高俱梨柯部(亦作高俱胝柯部)中推測而已。此部唐譯爲“雞胤部”,述記稱其“憍矩尼(編者按:此尼字有待求證)部”。依南傳和西藏傳,此部的原名爲“高苦利伽”,關于得名的由來,據《文殊問經》夾注,高拘梨柯爲律主的姓氏;述記亦以憍矩尼爲婆羅門姓。真谛疏解釋灰山住部爲“此部從處作名,山堪作灰故,此部住灰山故”。這即是從所在地得來的名稱。現在印度的地名確有多處與此同名的地方,例如yamuna河畔,就是最著名的一個。據南傳學派中有一熱灰論的學派,主張一切無不是熱灰。這在覺音注中,認爲其代表者就是雞胤部。果如此,此派即以宗義得名的了。總之,對于此部得名的由來共有叁說:一從地名,二從宗義,叁從主名。

  四、多聞部:《舍利弗問經》音譯爲“婆收婁多柯部”,陳譯“得多聞部”。秦譯在敘分裂的一段,雖然缺漏,但于最後段名此部爲“多聞部”。關于此部的分出,共有叁說:一從大衆部,二從雞胤部,叁從有部,依述記此部得名,是約部主博學多聞而來。此部與根本分裂時的多聞部(四衆隨一)是否有關?那就不大明確了。據真谛疏,佛在世時有一名叫祠皮衣的阿羅漢,他坐禅于雪山,直到佛滅後二百年間始出世到了央崛多羅國。當時他看到大衆部所弘傳的叁藏唯有淺義而無深義,因此誦出深義以利弘傳。其時信其說的部衆,另成一派,名爲多聞部。傳說,該詞皮衣羅漢,就是奧義書最著名的哲人夜柔那落迦仙。這若是事實,那麼多聞部就爲夜柔那落迦仙的門徒結成的一派,而不僅弘傳佛教,同時也弘傳奧書了。總之,此部確由廣學多聞得名,這與當時譽廣學的部主爲多聞聖者的習慣,並無不合。

  五、說假部:《舍利弗問經》音譯爲“缽蠟若帝婆耶那”,秦譯爲“施設論”,陳譯爲“分別說部”。關于此部的源流,有二說:一從大衆部,二從雞胤部。據清辯說,此部是主張苦從諸法假合而得名。依真谛疏,佛在世時著論分別解說的大迦旃延尊者,曾于佛滅後二百年間,到了摩诃陀國的大衆部中,指出何爲假名,何爲真實,而分別批判法義。當時從他的一派叫做分別說部。真谛所說的大迦旃延論,也許是指現今的《施設足論》,但此論是有部七論中最著名的一部,因此可能這是真谛誤把說假部和分別說部混同爲一,缽蠟若帝爲假說、施設的意思,故譯爲分別是極不當的。真谛的這一誤譯,致使後世的慈恩亦在《成唯識論述記》中誤判分別論者爲說假部了。按此二部,根本是毫不關聯的學派。

  六、製多山部:《文殊問經》音譯爲“只底柯部”。秦譯爲“支提加部”,陳譯爲“支底與世羅部”。《舍利弗問經》譯爲“摩诃提婆部”的理由,也許是由部主取名而來。蓋當時大天曾居于製多山(現今之基斯丹)河南岸,阿馬拉瓦底東南地方,故稱爲製多山部。此部的源流,除清辯認爲由雞胤部分出之外,其余的傳說,均認爲是大衆部的直接的分派。其分派的起因,就是那有名的大天五事的論诤。

  七、西山住部:秦譯爲“佛婆羅部”,這恐怕是阿婆羅部之誤。陳譯對此部缺傳,《述記》認爲此部的居住地在製多山西故得此名。對此,玄奘在《西域記》卷十中說:“城西據山有阿伐羅勢羅,唐雲西山僧伽羅。”若據此,西山確爲西邊的山之意。關于此部分派的因緣,《述記》指爲:“計五事雖同大衆,因議此五,別诤余事故分部”;“既與大天不和,因此別住”按此部和北山住部分裂的情形,諸傳缺漏的多,這也許是起因于居住地偏僻,或分裂的時間較遲的緣故,不然就是把它概括于案達羅派所致。

  八、北山住部:秦譯爲郁多羅施羅部。《述記》認爲此部居住于製多山北而得名。此部除《文殊問經》和《宗輪論》有記載之外,其余均失傳。若把《舍利弗問經》所說的質多羅,視爲郁多羅的誤寫,那麼,就是指此部無疑了。

  上述的八部派是見于《宗輪論》中的大衆部的末派,除此之外,大衆部的末流,似另有東山住部、王山部、西王山部、義成部、質多羅部、末多利部等。

  上座部分出之部派:

  一、說一切有部:《文殊問經》譯爲“一切語言部”,《舍利弗問經》和《十八部論》,音譯爲“薩婆多部”。依真谛疏及清辯第一說,此部是主張一切法(叁有爲、叁世與叁無爲)皆是實有故,名說一切有部。《文殊問經》的譯者,對一切語言部的譯名特夾注爲:“律主執叁世有故,一切可借語言也。”此部一名“說因部”,《十八部論》之“因論”和《部執異論》所說的“說因”,都是此部的譯名。也許此部有較偏重論部的傾向,故每于論法時,必先究明因由,因此得名爲說因部。有人認爲此部與有部是毫無關系的。在諸傳中,雖然也有認爲此部早于根本分裂時存在,但這與史實並不相符,故不贅言。

  二、雪山部:陳譯爲“雪山住部”,或“上座弟子部”。依真谛疏說一切有部自上座部別立後,曾有多人不欲與上座部共處,因此逃到了雪山地方另成雪山部。據《述記》的記載,此部因聖賢少,宗義微弱宛若風雪的慘澹,故得此名。這當然是一種牽強附會的解釋,是毫不足取的。關于此部的源流,有人認爲就是原先的上座部本身,但亦有人認爲系大衆部中的一派。也許…

《佛法概要·第五章 佛滅後印度佛教和東傳中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