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此部與大衆部同樣,贊許大天五事故,而有此看法。《文殊問經》和秦譯總計部派時,仍將上座和雪山分開爲二部。
叁、犢子部:陳譯爲“可住子弟子部”。依真谛疏,可住是仙人名,因部主的母親,屬此仙人的種族,故名爲可住子。就是說,此部爲仙人族的弟子所創立故,得名爲可住子弟子部。對此,慈恩雖然認爲“此理難解”,但其看法仍不出此,還是把犢子(可住)視爲婆羅門的通名。《文殊問經》的夾注亦同此。依真谛傳,部主不知何許人,但《述記》以爲是佛在世時的人,而且引證了《涅槃經》。《雜阿含經》卷二九(大二、二一二)中,有跋耆子尊者問佛陀述及不堪持二百五十戒,請准許唯依戒定慧叁學記載。跋耆子尊者的這種精神,當然足夠代表大衆部于根本分裂時的跋耆族精神。雖然跋耆子尊者並非十事非法的倡導者,但他的這種勇氣,確系繼承族性的傳統而來的。經十事非法的糾紛後,分出犢子部,而以此部主爲佛在世時的跋耆子尊者(犢子尊者),我想乃無不當吧!清辯第一說,對部名的起因,似有牽強附會之嫌,至其分派的因緣則無明文記載了。依宗輪論所言,此部系說一切有部的分流。綜觀諸傳,對此部的分派共有叁種看法:一、從正量部出,二、從上座部出。叁、早于根本分裂時出。
四、法上部:《文殊問經》譯爲“法勝部”《舍利弗問經》音譯爲“昙摩尉多利迦部”,秦譯爲“達摩郁多梨部”,《叁論玄義》作“法尚部”。此部得名的由來,《文殊問經》的夾注、《述記》以及清辯第一說均同,統爲由部主名而來。至于法上,究竟是何等人物,那就不得而知了。依秦譯,經量部祖爲郁多羅,依藏譯即爲法上。此部分出的因緣,真谛疏認爲:在釋《舍利弗阿毗昙論》時,由于見解不同而分出。當時分派的共有四部,即:本部和賢胄部、正量部、密林山部。不過,《宗輪論》和《部執異論》,並不認爲如此,而說是由于解釋《已解脫頌》的見解不同而分裂的。《宗輪論》所說的《已解脫頌》,在現今的《舍利弗毗昙》中無該文,或許這是另一異本。關于此部的源流,諸傳均認爲是犢子的分派。但也有認爲系上座部的直接分派;如清辯第叁說,即認此部出自大山部。嘉祥在《叁論玄義》認法尚部系“舊之昙無德部”,這大概是一種誤傳,蓋昙無德部乃爲法藏部的異譯名故。
五、賢胄部:《文殊問經》譯爲賢部,《舍利弗問經》和秦譯爲“跋陀羅耶尼部”,陳譯爲“賢乘部”。依《述記》,此部主是名叫賢之阿羅漢的後裔,故得名爲賢部,此部的原名,若如陳譯所傳爲“跋陀羅耶與尼與”,即應譯爲“賢胄部”,若系跋陀羅耶尼即應譯爲“賢乘部”清辯第一說,認爲跋陀羅耶尼的弟子叫做跋陀羅與尼與,若依此,部主應爲跋陀羅耶尼無疑,則該譯爲“賢”了。關于此部的分派因緣,已如上述。
六、正量部:《文殊問經》譯爲“一切所貴族”,《舍利弗問經》音譯爲“沙摩帝部”。秦譯的“叁彌底”,陳譯的“正量弟子部”,唐譯的“正量部”,大概都是根據同一原音--叁彌底耶而來。至于秦譯的異名--“彌離”的原音則不明。據《文殊問經》譯音的夾注:“律主爲通人所重故”,則此部名應是“叁摩帝”,而該義譯爲“所貴部”。依清辯第一說,此部的部主叫做沙摩他。嘉祥的《叁論玄義》對部名的由來,雖然和諸傳的看法相同,亦以爲得自部主的名字由來,但他卻稱此部爲“正量弟子部”,而稱部主爲“大正量羅漢”。嘉祥的這種看法,也許依據真谛疏而來。真谛所譯的“正量”,爲陳譯所說的“叁眉底耶部”。慈恩的述記仍把部名叫做“正量部”,但至其起因,看法就不同了。他認爲“正量”是譽此部知見正確,沒有邪謬,因爲此部所立的法義皆爲正量。此部的源流,依清辯第一說,爲上座部的分派。依他拉難陀有部傳和比丘宇爾沙俱羅問論,即爲根本分裂的四部之一--爲正量部的分出,其他諸傳均爲犢子部分出。
七、密林山部:《文殊問經》譯爲“住山部”,《舍利弗問經》音譯爲“沙那利迦部”,秦譯爲“六城部”,陳譯爲“密林住部”。《述記》解說得名的由來:“近山林木,蓊郁繁密”,故以爲部名。《文殊問經》的譯者,夾注該山爲“律主所居處”,《叁論玄義》亦同此看法。有關此部的源流,諸傳均視爲“犢子部”所分出,唯有清辯第叁說,認系大山部的支流,或正量部的一派。其分出因緣已如上述。
八、化地部:《舍利弗問經》音譯爲“彌沙塞部”,秦譯爲“彌沙部”,陳譯爲“正地部”。依真谛疏說,有一名叫“正地”的婆羅門,出家後得了羅漢果,他曾以韋陀論和毗伽羅論,補充到佛法中。“正地”,是因爲部主居俗時,爲國師匡正了國境,故被譽爲正地。彼于佛法中,仍以韋陀論匡正佛法的不足,故亦稱正地。依慈恩的述記,部主居俗時,曾爲國王化益庶民,出家後,從他的一派,便叫做化地部。慈恩雖責《文殊問經》把此部視爲“不可棄部”,但這怕是他的誤會,因爲《文殊問經》所指的並非化地部,而是Avantaka部。此部的源流。《宗輪論》以爲出自有部,南傳則認系上座部直接的分派,清辯第二說,即以爲“分別說部”所分出。
九、法藏部:《文殊問經》及陳譯,均稱爲“法護部”,《舍利弗問經》音譯爲“昙無屈多迦部”,秦譯爲“昙無德部”。在諸傳中所說的“法密部”、“達摩毱多部”,即指此部。關于部名的起因,《文殊問經》的譯者,夾注爲:“律主名也”。依真谛疏,部主法護(法藏)是目連的弟子,而于目連滅後主張五藏說(經、律、論、咒、菩薩),故別成一派。慈恩的述記和清辯第一說,均視部名系由部主得來,關于部主法藏的身世,學者間均推定爲:“阿育王時派至孟買傳教的昙無德。這種推定與《文殊問經》所說的:目犍羅優婆提舍、昙無屈多迦(法藏)部,起蘇婆利師(善歲)”相符故,諒足可采信吧!至于源流,有認爲出自“化地部”,有以爲上座部直接的分派,更有認爲出自分別說部或有部的。
十、飲光部:《文殊問經》音譯爲“迦葉比部”,《舍利弗問經》和秦譯均爲“迦葉維部”,陳譯爲“飲光弟子部”,尚有一名“善歲部”。《舍利弗問經》的“蘇婆利師部”,秦譯爲“優梨沙部”,即指此部。不過,《舍利弗問經》以爲“蘇婆利師部”,與“迦葉維部”不同。關于部名的由來,真谛疏解釋爲“飲光爲婆羅門姓,上古有仙,身金色,飲蔽余光,故呼彼飲光。”就是說,部主爲彼之後裔,故名爲飲光;部主少歲因其性賢有德,所以叫做“善歲”。依慈恩的《述記》,飲光是佛弟子迦留陀夷的氏姓,彼幼年時皈佛出家受道故,名爲善歲。《文殊問經》的看法,乃以迦葉比丘爲律主名,唯有清辯第一說,認爲“善降法雨故,名爲正法雨部”。如上節所說,若把蘇婆利師(善歲)部主視同阿育王時的目犍連帝須,那麼,上述的推定就無立足之地了。就是說,目犍連帝須與飲光之間,假定有師弟,或因有什麼因緣,則其部名應爲飲光一名了。《舍利弗問經》視此部主爲目犍連帝須的理由即在此。不過,《舍利弗問經》到底是把蘇婆利師(善歲)部和迦葉維部分開的,所以可能是一派二名的誤傳,或的確有二派的存在。關于此部的分派因緣,嘉祥在《叁論玄義》中說,部主善歲爲迦留陀夷子而“撰集佛語,次第相對,破外道爲一類,對治衆生煩惱者複爲一類,時人有信其說者,故別爲一部也。”此部的源流,有人認爲出自有部,有人認爲是上座部直接的分派,更有人認系分別說部所分出。依《舍利弗問經》蘇婆利師部,爲薩婆多所分出,而迦葉維部,爲他卑羅(上座)部所分出。
十一、經量部:《文殊問經》音譯爲“修妒路句部”,《舍利弗問經》音譯爲“修多蘭提那部”。秦譯的“修多羅論”,及陳譯的“說經部”,即指此部。此部一名說轉部。依真谛疏,此部之得名,是“唯有一經藏的緣故”。依慈恩的《述記》,此部是以經爲正量。而不依律、論的一派,所以得名爲正量部,《文殊問經》的夾注,亦同此意。此部的源流,諸傳均爲出自有部,唯有《舍利弗問經》指由上座部所分出,南傳則認系說轉部所分出。後世雖有以鸠摩羅多(童受)爲部主之流,但這恐與事實不符;蓋鸠摩羅多是與龍樹、提婆同時代的人故。一般雖把經量部視同譬喻者,但據《婆沙論》卷叁八(六二七、一九八下)的記載,譬喻者與經量部截然不同。他拉難陀第四十二章說:“譬喻部爲紅衣部分裂的諸經部,十八部中不別列舉”。
十二、說轉部:《舍利弗問經》譯爲“僧伽蘭提迦部”,秦譯爲“僧伽蘭多部”(又爲相續部),陳譯爲“說度部”《宗輪論》的叁譯均爲“經量部”。關于部名的起因,《宗輪論》說:“諸蘊由前世轉至後世,立說轉名。依真谛疏:“此部明五陰,自此世度至後世,未得其道者,則五陰不滅,故名說度。”依慈恩的《述記》:“此師說有種子,唯有種子現在相續,轉至後世,故名說轉。”這些說法,若以《舍利弗問經》(僧迦蘭提迦--說轉部和修多蘭婆提那--經量部是別派)和南傳(說轉部與經部是別派)來說,就大有問題了,因爲南傳明指經量部出自說轉部,同時清辯、他拉難陀的上座部傳和大衆部傳,亦都只列一名(不是說轉部,就是經量部)。如上述此部是主張五陰(或種子)流傳相續的一派,當然要與有部別立了。依清辯第一說和他拉難陀第四十二章,說轉部一名無上部。依清辯的看法,部名是起因于部主郁多羅而來,秦譯亦有“大師郁多羅”的記載,故說轉部也許確由郁多羅論師分出。至于此部的源流,《舍利弗問經》和清辯第一說,認爲出自上座部,南傳認爲出自飲光部,清辯第叁說和他拉難陀正量部認爲出自有部。上述的十二部派,是見于《宗輪論》中的上座部的分派。”
如果依據十八個部派來說,大衆部中除了西山住部和北山住部之外,只有六部派。上座部就有十二個部派。以上…
《佛法概要·第五章 佛滅後印度佛教和東傳中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