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概要·第五章 佛滅後印度佛教和東傳中國▪P4

  ..續本文上一頁這些部派都是逐漸形成起來,這叫做枝末分裂。這就是部派分裂時期。到了佛滅度之後四百多年,健陀羅國有一位國王名叫迦膩色迦王在位時期,他對于小乘教法,更加信奉尊崇。因而使大乘佛教又受到嚴重的影響。到了道德高超的一位協尊者出現于世以後,爲了大宏正法,糾正異說,他就召集了五百個羅漢,再一次來結集叁藏教法。又編著一部《大毗婆沙論》,進一步來解釋佛典。從這個時候開始,由小乘佛教就發展到大乘佛教的興旺時代。

  第叁節 龍樹學派的興盛

  (一)龍樹的師承和著作

  在佛滅度之後的第二個四百年時代:也正是佛滅六百年中,有一位大乘菩薩出現于世,他的名字叫做馬鳴。因爲這位菩薩降生時刻,聽到許多馬在那裏叫鳴,所以稱爲馬鳴。他是協尊者衣缽真傳的入室弟子。一生力弘大乘佛教,著有《大乘起信論》等許多論著。教化衆生,到了佛滅度後七百年時期,又有一位龍樹論師出世。

  龍樹。約在公元一五○--二五○年代的人。他出生于南印度毗達婆國。先學外道,通達醫方,隱身之術。後入佛教,學習小乘,再轉大乘,精通當時一切經典,統一諸經思想,而確立了大乘佛教義學。龍樹活動的地方,以大憍薩羅國爲主,得沙達婆诃那王朝之皈依,晚年住于黑蜂山。他大成大乘佛學,故被尊仰爲第二釋迦。又他對于後來各宗派。給予很大影響,故被列爲八宗之祖。

  龍樹的著作很多,收藏于漢譯及西藏譯經而其真僞未定者亦有。現被認爲龍樹真撰之作,約有如下各種論頌:

  (1)《中論頌》:

  (2)《十二門論》(一卷)羅什譯(無梵、藏本);

  (3)《七十空性論》(唯有西藏譯);

  (4)《回诤論》(一卷)毗目智仙、瞿昙流支共譯。(有梵、藏二譯);

  (5)《六十頌如理論》(一卷)施護譯(有西藏譯);

  (6)《廣破經、廣破論》(唯有西藏譯);

  (7)《大智度論》(百卷)羅什譯(大品般若之釋論)(無梵、藏譯);

  (8)《十住毗婆沙論》(十七卷)羅什譯(十地經第一、第二地之釋論)(無梵、藏本);

  (9)《大乘二十頌論》施護譯(亦有西藏譯);

  (10)《因緣心論頌》、因緣心論釋(一卷)失譯。(無梵文本、而有西藏譯);

  (11)《菩提資糧論頌》(六卷)“自在作”之譯、達磨笈多譯;

  (12)《寶行王正論》(一卷)真谛譯(有梵文“塵論”的一部分及西藏譯的全部);

  (13)《龍樹菩薩勸誡王頌》(一卷)義淨譯。其他有異譯二種,無梵文本而有西藏譯。

  上列之中,(1)--(3)是一面破小乘而另一方面乃闡明龍樹自己的根本立場的作品,(4)--(6)是破正理派爲主的作品,(7)--(8)是大品、十地二經的釋論,(9)是闡明叁界唯心的短論,(10)是敦煌發現的小論(西藏譯以此爲龍樹作),(11)--(13)是談實際問題或佛教政治思想之作品。

  (二)龍樹的思想提要

  (一)八不中道:龍樹的八不中道,是以破八爲破一切,而由破一切以顯第一義。八不:是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和不去。證此八不,即能明一切不,明一切不,即能達到畢竟空,達畢竟空就能知宛然有之中道,這是八不中道的功用。

  (二)事理二證:論證中道,有“事”“理”二證。事證是從現象實事來看,《中論》乃舉出谷喻,以示八不中道的境界。本來,所謂“生”,是曾“無”而今“新生”的意思,可是,離前谷種,即無今“新生”之谷,故此谷種,從前已有,非今新生,是故不生。雖雲不生,谷之存在,古往今來,永存不滅,是故不滅。又以前的谷,並不是現在的谷,後後非前前,故曰不常。雖說不常,谷之相續,年年不斷,連綿相續,故雲不斷。又谷芽非谷花,谷花非谷芽,果實花芽各不相同,故雲不一。雖說不一,離開谷種,即無芽莖花實,其中應有不異的性質。又谷之芽莖花果,系由谷自己所變現,非從外而來,故雲不來。如從谷中,欲覓出芽莖花果,終于不可得,不出即不去。以上是八不的事證。

  再由“理證”方面看,《中論》說有四不生偈,即:“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是也。萬法非自生,亦非“他生”。“自有”不得謂“生”,“生”者不得謂“自有”,萬法無自性故無自他之對立,無“自”“他”故,無“自生”亦無“他生”。“自有”如不成立,“他有”亦不成立,無自即無他故。既無自他之因素,怎能有“共生”?萬法雖是“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同時又非“無因生”,因爲“無因生”是不符合因果律的。由此四個不生的道理。即知萬法本來是“不生”。既然不生,何滅之有?不生不滅,故雲“中”,或雲“空”。《中論、觀業品》雲:“諸業本不生,以無定性故,諸業本不滅,以其不生故”。諸法無自性故,緣生不可得。《十二門論》雲:“先有則不生,先無亦不生,有無亦不生,誰當有生者”。萬象的究極,終覓不出其生相,既無生相即無滅相。不生不滅是中道緣起的公案,懂得此理,其他六不即明。即世相流轉故不斷,諸行無常故不常。萬象是諸法,故非一,諸相不可得,故非異。叁世不可得,前後不可得,所以說不來不去。《中論、去來品》雲:“已去無有去,未去亦無去,離已去未去,去時亦無去。”去來是事物的動相,動相的成立,須以時間、空間的二大形式爲條件。但在另一方面看,有物質方有空間,有物質之變化始有時間,這是近代物理學的時空觀。可是,物質的“本質”究竟不可得,所以時間空間亦可說是幻有(偏計)而已。《中論、觀時品》雲:“因物故有時,離物何有時,物尚無所有,何況當有時”,物之本體不可得故空間即幻有,時間亦然。

  吾人如無一異倒見,即無物體空間之有。萬象無自性而不可得故空,空故萬象無自性而因緣有。畢竟空而宛然有的真空妙有的境界,是絕對中道的境界,而中道的境界,須先破“有”“無”之執,然後方能證入。

  中道的境界,其實是無法形容的,因爲吾人的語言是不完全的,所以用語言表達的中道,是“言诠中道”,並不是“離言中道”本身的境界。中道境界,雖是難喻,但卻遍滿于整個現實世界,即在現象因果中,卻有其寂滅之理。《中論》雲:“諸法實相者,心行言語斷,無生亦無滅,寂滅如涅槃”,宇宙實相,正是這個境界,這叫做“中”。柳綠花紅,宇宙萬象,實無本體之有,唯有如是之中道境界,龍樹由否定的論理以表示此境,而天臺智者大師乃更進一步,由肯定的十如是叁轉讀法,以表示叁谛圓融的實相,而此實相,亦即是龍樹八不中道的境界。

  (叁)空有二門:中道的妙用,可分二門,一爲空門,二爲有門。說“諸法空”是“真谛”,說“諸法有”是“俗谛”,真俗二谛,均是實相,只是說法不同,所以龍樹二谛說,並不是理境差別的二谛說,只是中道的二面觀罷了。但所謂“中”,當然並不是“中間折衷”的“中”,而是非有非無,即有即無的“中”,因此《中論》叁谛乃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爲假名,亦名中道義”,前二句由空(非有)以破外教及小乘之實在觀,第叁句乃表示執破空之作用爲假名,而第四句則表示妙有中道的境界。所以說:非有非空的境界即是中道,亦即是實相。

  第四節 龍樹以後興起的學派

  (一)無著、世親學派的興起

  到了釋迦牟尼佛滅度以後九百年的時候,北天竺富婁沙富國的婆羅門族,姓憍屍迦的兄弟共有叁人。大哥叫無著,二弟叫世親,叁弟是獅子覺。他們兄弟叁人,都是跟從薩婆多部出家的。大哥無著長老,學的是小乘教法。他非常用功,不久就證到小乘空觀了。可是他的心裏總覺得小乘教法的道理,不夠徹底,因此無著長老,又進一步來轉學大乘教義,對于大乘菩薩道,有了精深的研究。從此以後,他就一心一意,積極弘揚大乘教法,化度衆生。二弟世親長老,開始時候,就信仰小乘教義。他對文學和小乘理論,非常精通,但是他心存偏見,利用文學的特長,編造了五百部論文,來毀謗大乘佛教。他還主張大乘教義,不是佛說等等論點。叁弟獅子覺,也是信奉小乘的教法,他抱明哲保身的宗旨。雖然自己相信小乘,但是他沒有造論反對大乘。

  無著長老,信奉大乘瑜伽教義後,想到二弟世親,自己不相信大乘,而且更造了五百部論,來大力反對大乘,毀謗大乘。根據佛教因果規律來看,世親這樣毀謗大乘,將來一定要感招叁途苦報。心裏深深感到不安,爲他擔憂。這怎麼辦呢?無著長老,就想了一個方便權巧的辦法,假裝生了重病。派人到阿踰國去告訴世親說:大哥生了重病,非常危險,請你念兄弟手足之情,趕快來探望他,世親得到大哥病重的消息,馬上就來到丈夫國看大哥。兄弟見面,格外親切,一見大哥身體很健康,沒有什麼毛病,世親心裏想著,這是什麼緣故呢?正在懷疑之際,無著就對世親開門見山的說:我的重病,是因你而發生的。你這樣頑固的反對大乘,毀謗大乘教法。將來的結果,一定逃不出叁途惡道。世親聽了無著一番懇切的勸導,激發了夙根,頓然驚覺過來,對于大哥說大乘教法,有了悟解,認識到自己過去執迷不悟偏于小乘,懊悔以前毀謗大乘的過錯。認識到今後趕快懸崖勒馬,傍岸收帆了。心裏再叁躊躇不安,這怎麼辦呢?無著覺察到二弟,現在已有返迷歸悟,改弦易轍的打算,就對他說過去的事情已經過去了,不要過于悲傷。你從前反對大乘,這好象一個人在地上跌了一跤,現在也要從地上再爬起來,重新起步,努力前進!這不是更好嗎?從此以後,世親就積極宣揚大乘佛教。後來又編造五百部論來弘揚大乘,贊歎大乘教義。著有《唯識二十頌》《唯識叁十頌》等。世親壽命很長,活得八十歲才圓寂。中國唐代玄奘法師,到印度取經,曾經親近過瑜伽宗大德戒賢論師。從他那裏學了瑜伽教義。也就是法相宗。…

《佛法概要·第五章 佛滅後印度佛教和東傳中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