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些部派都是逐渐形成起来,这叫做枝末分裂。这就是部派分裂时期。到了佛灭度之后四百多年,健陀罗国有一位国王名叫迦腻色迦王在位时期,他对于小乘教法,更加信奉尊崇。因而使大乘佛教又受到严重的影响。到了道德高超的一位协尊者出现于世以后,为了大宏正法,纠正异说,他就召集了五百个罗汉,再一次来结集三藏教法。又编著一部《大毗婆沙论》,进一步来解释佛典。从这个时候开始,由小乘佛教就发展到大乘佛教的兴旺时代。
第三节 龙树学派的兴盛
(一)龙树的师承和著作
在佛灭度之后的第二个四百年时代:也正是佛灭六百年中,有一位大乘菩萨出现于世,他的名字叫做马鸣。因为这位菩萨降生时刻,听到许多马在那里叫鸣,所以称为马鸣。他是协尊者衣钵真传的入室弟子。一生力弘大乘佛教,著有《大乘起信论》等许多论著。教化众生,到了佛灭度后七百年时期,又有一位龙树论师出世。
龙树。约在公元一五○--二五○年代的人。他出生于南印度毗达婆国。先学外道,通达医方,隐身之术。后入佛教,学习小乘,再转大乘,精通当时一切经典,统一诸经思想,而确立了大乘佛教义学。龙树活动的地方,以大憍萨罗国为主,得沙达婆诃那王朝之皈依,晚年住于黑蜂山。他大成大乘佛学,故被尊仰为第二释迦。又他对于后来各宗派。给予很大影响,故被列为八宗之祖。
龙树的著作很多,收藏于汉译及西藏译经而其真伪未定者亦有。现被认为龙树真撰之作,约有如下各种论颂:
(1)《中论颂》:
(2)《十二门论》(一卷)罗什译(无梵、藏本);
(3)《七十空性论》(唯有西藏译);
(4)《回诤论》(一卷)毗目智仙、瞿昙流支共译。(有梵、藏二译);
(5)《六十颂如理论》(一卷)施护译(有西藏译);
(6)《广破经、广破论》(唯有西藏译);
(7)《大智度论》(百卷)罗什译(大品般若之释论)(无梵、藏译);
(8)《十住毗婆沙论》(十七卷)罗什译(十地经第一、第二地之释论)(无梵、藏本);
(9)《大乘二十颂论》施护译(亦有西藏译);
(10)《因缘心论颂》、因缘心论释(一卷)失译。(无梵文本、而有西藏译);
(11)《菩提资粮论颂》(六卷)“自在作”之译、达磨笈多译;
(12)《宝行王正论》(一卷)真谛译(有梵文“尘论”的一部分及西藏译的全部);
(13)《龙树菩萨劝诫王颂》(一卷)义净译。其他有异译二种,无梵文本而有西藏译。
上列之中,(1)--(3)是一面破小乘而另一方面乃阐明龙树自己的根本立场的作品,(4)--(6)是破正理派为主的作品,(7)--(8)是大品、十地二经的释论,(9)是阐明三界唯心的短论,(10)是敦煌发现的小论(西藏译以此为龙树作),(11)--(13)是谈实际问题或佛教政治思想之作品。
(二)龙树的思想提要
(一)八不中道:龙树的八不中道,是以破八为破一切,而由破一切以显第一义。八不:是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和不去。证此八不,即能明一切不,明一切不,即能达到毕竟空,达毕竟空就能知宛然有之中道,这是八不中道的功用。
(二)事理二证:论证中道,有“事”“理”二证。事证是从现象实事来看,《中论》乃举出谷喻,以示八不中道的境界。本来,所谓“生”,是曾“无”而今“新生”的意思,可是,离前谷种,即无今“新生”之谷,故此谷种,从前已有,非今新生,是故不生。虽云不生,谷之存在,古往今来,永存不灭,是故不灭。又以前的谷,并不是现在的谷,后后非前前,故曰不常。虽说不常,谷之相续,年年不断,连绵相续,故云不断。又谷芽非谷花,谷花非谷芽,果实花芽各不相同,故云不一。虽说不一,离开谷种,即无芽茎花实,其中应有不异的性质。又谷之芽茎花果,系由谷自己所变现,非从外而来,故云不来。如从谷中,欲觅出芽茎花果,终于不可得,不出即不去。以上是八不的事证。
再由“理证”方面看,《中论》说有四不生偈,即:“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是也。万法非自生,亦非“他生”。“自有”不得谓“生”,“生”者不得谓“自有”,万法无自性故无自他之对立,无“自”“他”故,无“自生”亦无“他生”。“自有”如不成立,“他有”亦不成立,无自即无他故。既无自他之因素,怎能有“共生”?万法虽是“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同时又非“无因生”,因为“无因生”是不符合因果律的。由此四个不生的道理。即知万法本来是“不生”。既然不生,何灭之有?不生不灭,故云“中”,或云“空”。《中论、观业品》云:“诸业本不生,以无定性故,诸业本不灭,以其不生故”。诸法无自性故,缘生不可得。《十二门论》云:“先有则不生,先无亦不生,有无亦不生,谁当有生者”。万象的究极,终觅不出其生相,既无生相即无灭相。不生不灭是中道缘起的公案,懂得此理,其他六不即明。即世相流转故不断,诸行无常故不常。万象是诸法,故非一,诸相不可得,故非异。三世不可得,前后不可得,所以说不来不去。《中论、去来品》云:“已去无有去,未去亦无去,离已去未去,去时亦无去。”去来是事物的动相,动相的成立,须以时间、空间的二大形式为条件。但在另一方面看,有物质方有空间,有物质之变化始有时间,这是近代物理学的时空观。可是,物质的“本质”究竟不可得,所以时间空间亦可说是幻有(偏计)而已。《中论、观时品》云:“因物故有时,离物何有时,物尚无所有,何况当有时”,物之本体不可得故空间即幻有,时间亦然。
吾人如无一异倒见,即无物体空间之有。万象无自性而不可得故空,空故万象无自性而因缘有。毕竟空而宛然有的真空妙有的境界,是绝对中道的境界,而中道的境界,须先破“有”“无”之执,然后方能证入。
中道的境界,其实是无法形容的,因为吾人的语言是不完全的,所以用语言表达的中道,是“言诠中道”,并不是“离言中道”本身的境界。中道境界,虽是难喻,但却遍满于整个现实世界,即在现象因果中,却有其寂灭之理。《中论》云:“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无生亦无灭,寂灭如涅槃”,宇宙实相,正是这个境界,这叫做“中”。柳绿花红,宇宙万象,实无本体之有,唯有如是之中道境界,龙树由否定的论理以表示此境,而天台智者大师乃更进一步,由肯定的十如是三转读法,以表示三谛圆融的实相,而此实相,亦即是龙树八不中道的境界。
(三)空有二门:中道的妙用,可分二门,一为空门,二为有门。说“诸法空”是“真谛”,说“诸法有”是“俗谛”,真俗二谛,均是实相,只是说法不同,所以龙树二谛说,并不是理境差别的二谛说,只是中道的二面观罢了。但所谓“中”,当然并不是“中间折衷”的“中”,而是非有非无,即有即无的“中”,因此《中论》三谛乃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前二句由空(非有)以破外教及小乘之实在观,第三句乃表示执破空之作用为假名,而第四句则表示妙有中道的境界。所以说:非有非空的境界即是中道,亦即是实相。
第四节 龙树以后兴起的学派
(一)无著、世亲学派的兴起
到了释迦牟尼佛灭度以后九百年的时候,北天竺富娄沙富国的婆罗门族,姓憍尸迦的兄弟共有三人。大哥叫无著,二弟叫世亲,三弟是狮子觉。他们兄弟三人,都是跟从萨婆多部出家的。大哥无著长老,学的是小乘教法。他非常用功,不久就证到小乘空观了。可是他的心里总觉得小乘教法的道理,不够彻底,因此无著长老,又进一步来转学大乘教义,对于大乘菩萨道,有了精深的研究。从此以后,他就一心一意,积极弘扬大乘教法,化度众生。二弟世亲长老,开始时候,就信仰小乘教义。他对文学和小乘理论,非常精通,但是他心存偏见,利用文学的特长,编造了五百部论文,来毁谤大乘佛教。他还主张大乘教义,不是佛说等等论点。三弟狮子觉,也是信奉小乘的教法,他抱明哲保身的宗旨。虽然自己相信小乘,但是他没有造论反对大乘。
无著长老,信奉大乘瑜伽教义后,想到二弟世亲,自己不相信大乘,而且更造了五百部论,来大力反对大乘,毁谤大乘。根据佛教因果规律来看,世亲这样毁谤大乘,将来一定要感招三途苦报。心里深深感到不安,为他担忧。这怎么办呢?无著长老,就想了一个方便权巧的办法,假装生了重病。派人到阿踰国去告诉世亲说:大哥生了重病,非常危险,请你念兄弟手足之情,赶快来探望他,世亲得到大哥病重的消息,马上就来到丈夫国看大哥。兄弟见面,格外亲切,一见大哥身体很健康,没有什么毛病,世亲心里想着,这是什么缘故呢?正在怀疑之际,无著就对世亲开门见山的说:我的重病,是因你而发生的。你这样顽固的反对大乘,毁谤大乘教法。将来的结果,一定逃不出三途恶道。世亲听了无著一番恳切的劝导,激发了夙根,顿然惊觉过来,对于大哥说大乘教法,有了悟解,认识到自己过去执迷不悟偏于小乘,懊悔以前毁谤大乘的过错。认识到今后赶快悬崖勒马,傍岸收帆了。心里再三踌躇不安,这怎么办呢?无著觉察到二弟,现在已有返迷归悟,改弦易辙的打算,就对他说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了,不要过于悲伤。你从前反对大乘,这好象一个人在地上跌了一跤,现在也要从地上再爬起来,重新起步,努力前进!这不是更好吗?从此以后,世亲就积极宣扬大乘佛教。后来又编造五百部论来弘扬大乘,赞叹大乘教义。著有《唯识二十颂》《唯识三十颂》等。世亲寿命很长,活得八十岁才圆寂。中国唐代玄奘法师,到印度取经,曾经亲近过瑜伽宗大德戒贤论师。从他那里学了瑜伽教义。也就是法相宗。…
《佛法概要·第五章 佛灭后印度佛教和东传中国》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