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概要·第五章 佛滅後印度佛教和東傳中國▪P5

  ..續本文上一頁在《瑜伽師地論》裏,曾經談到世間出世間修證因果等種種差別之相。所以瑜伽宗,又稱爲法相宗。瑜伽一派的學說,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得到信崇和傳承,人才輩出,大振宗風。這是瑜伽學派興盛時期。

  (二)密教的流行

  佛滅度後經過一千六百年的最後叁百年中間,密宗的産生,最初,就是龍樹菩薩在印度南方開了鐵塔,由金剛薩埵傳授與他的密訣,也就是金剛界、胎藏界西部的密法。密宗又叫做瑜伽。瑜伽二個字,就是相應和軌則的意思,如火車軌道,我們修行密法,一定要按照瑜伽所說的軌則去做,才能夠得相應的效果。中國的玄奘法師,到印度之後,曾參拜過龍樹論師的弟子龍智上師。中國的義淨法師,到了印度,正當密宗興旺時代,他爲了仰慕瑜伽密法,曾經參加入壇。秉受灌頂密法。唐代開元四年由善無畏尊者來到長安把印度密法傳入我國。密宗的修持方法,也是從淺到深,分爲四個部分。

  第一作部:著重于結立壇場,修設各種供養等等事宜,這是刹帝利才容易做到的。

  第二行部:是以念誦咒語爲主的修法,對于結壇修供比較簡單樸素。這是適合婆羅門知識分子一類人的修法。

  第叁是瑜伽部:就是以手結印、心觀想、口誦咒爲主要修法。對于結壇供養等事,只要一般就可以,不舉辦也可以,這是吠舍商人和工農人的修法。

  第四無上瑜伽部:這個部又分做叁個方面,一、瑪哈(大),二、阿努(隨),叁、阿底(拯),也稱父部、母部、無二部。這叁種瑜伽,是旃陀羅殺豬屠夫等人的修法。我們認爲這四種瑜伽的修持意義,都有它的內在互相聯系的道理,前叁者。作部、行部、瑜伽部,都具有無上瑜伽部的精神,互相融合而進入無差別境界。這樣看來瑜伽密教是當時印度四個種族的信仰教徒都能修持的。瑜伽密宗在印度興盛時期有叁百年之久,後來由于其它國家各種教派的侵襲,和印度婆羅門教的複興,所以使佛教的密宗和其它教派,就逐漸走上衰微的道路。密宗也先後傳到西藏等地。印度的佛教在佛滅度一千六百年之後,就日趨于消亡而無聞于天竺了。到了十叁世紀以後,幾乎完全消滅。到了十九世紀以後,佛教又從斯裏蘭卡傳入印度,才逐漸的複興起來。最近尼泊爾王國也正在從事用印地安文的字母,記錄和印行了巴利文經律論叁藏的工作。近幾年以來,佛教在歐美各國,也成立了許多佛教團體,從事于研究和宣傳的活動。

  (叁)巴利語系和梵語系佛教

  巴利語是佛在摩竭陀國一帶地方使用的大衆語,是一種通俗的語言。佛在各地講經說法時,就是用這種語言。可是這種通俗的巴利語,在印度早已不通用了。現在靠佛教的經典才把它保存下來,巴利意譯爲經典。古代印度的風俗習慣,把各種經典或書籍,用口傳的方式,背頌下來,而不重視用書寫的方式把它記錄下來的。直到公元五世紀摩竭陀國一位大德高僧,覺音法師到錫蘭去,重新用錫蘭的僧伽羅文才把巴利文的佛教經律論叁藏經典,全部記錄下來。而原來的巴利文字母,是已經不存在了。梵語就是古印度的一種文雅的語言。印度人自稱是梵天的後裔,所以他們的語言,叫做梵語,也就是梵天之語。他們的文字稱爲梵文。佛教所講在欲界以上有色界十八梵天,有一個大梵天王。梵者淨也,意爲潔淨。而北傳佛教的經典,就是從梵文翻譯過來的。可是也有一小部分從巴利文翻譯過來。

  印度佛教的流傳,形成南傳佛教與北傳佛教二個語系。在公元前叁百年的時候,由于阿育王信仰佛教,他派遣傳教師把釋迦牟尼佛的教法就從印度向各個地區廣泛地傳播。後來在公元二百年的時候,在迦膩色迦王的大力支持下,佛教更加向外發展。南傳佛教就是從印度傳到緬甸、柬埔寨、斯裏蘭卡、老撾、泰國和我們中國的雲南省傣族、崩龍族、布朗族等許多民族地區。這都是屬于巴利文系統的上座部的佛教,又稱南傳佛教。北傳佛教就是從古印度傳到中國、朝鮮、日本、越南、以及我國的西藏、蒙族、土族、羌族、固裕族、蒙古和蘇聯等地區,都屬于梵文系統的大乘佛教。但是也有一小部分小乘巴利文佛教早期傳入漢地,又稱北傳佛教。

  第五節 佛法東傳中國

  (一)佛法在華的初傳

  佛教究竟什麼時候傳到中國?曆來各種典籍記載不同,大約有十種之多。大多數人公認是東漢孝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傳到中國的。據說漢明帝有一天,做了一個夢,夢中看到一位相好莊嚴、金光燦爛的金人,一手拿著一把弓,一手拿著二支箭,就在金銮殿上空飛來飛去。到了夢醒以後,就把夢中所見的事情,問了大臣傅毅。傅說,我聽說西方有聖人,名字叫做佛,而陛下所夢金人,手拿一弓二箭,這就是佛字。漢明帝便派遣中郎將蔡愔、秦景、博士、王遵等十八人到印度去請求佛法。路上經過大月氏國,正巧遇到了攝摩騰、竺法蘭二位法師,騎著二匹白馬,帶來了佛像和佛的舍利以及梵文貝葉經六十萬言,從印度來到中國弘傳佛法。因此漢明帝就以最隆重的儀式,把二位尊者迎接到洛陽,先住鴻胪寺,不久又在洛陽雍門外修建了一座規模宏大的白馬寺,爲供養這二位法師安居之處。後來就在白馬寺翻譯了《四十二章經》。佛教傳到中國以後,首先就從國王宮廷裏面開始信奉起來,後來就逐漸地推廣到民間。漢人最初發心出家做和尚的是朱士行法師,也是中國第一個和尚。後又有陽城侯劉峻等人也出家做和尚,洛陽又有婦女阿潘出家做尼姑,是中國尼僧的開始。當時出家的僧尼只是剃除須發,都沒有受叁壇大戒。到了叁國曹魏嘉平二年(公元250年)才由中天竺國沙門昙柯迦羅法師來到洛陽,翻譯出《僧祇戒心》,並創立起戒壇給和尚、尼姑傳授叁壇戒法。所以中國佛教徒推昙柯迦羅律師,爲律宗初祖。從這個時候開始,中國佛教才有真正的比丘、比丘尼。

  經律論叁藏教法,在古印度用巴利文和梵文結集的。自漢明帝時傳到中國,先由攝摩騰、竺法蘭譯出《四十二章經》,以後漢末葉安息國安世高、月支國支婁迦纖、姚秦的龜茲國鸠摩羅什、東晉法顯、道安、唐代玄奘等高僧大德共同努力下,把梵文和巴利文的叁藏教法翻譯成爲中文。這些高僧對中國佛教的弘傳和翻譯,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是值得佛教徒永遠紀念的。漢語系和藏文系經律論叁藏是中國現在所流傳的大藏經。

  佛教初傳到中國,主要譯師是安世高。

  安世高,別號叫做安清,安息國的太子。他精通禅學,教人修學安般守意。調攝我們出入呼吸的氣息,收攝妄想心。專注一心,功夫成熟,就能得到叁昧禅定。這種修禅方法,等于六妙門的禅觀。毫無疑問這與達摩大師在嵩山少林寺所修的面壁觀是完全不一樣的。這位太子是夙植靈根,久培德本,而且得了宿命通的特殊功能。他叁世以來都是做安息國的太子,第一次做太子的時候,就發心出家做和尚。知道自己前生欠了人命債沒有還,據他的觀察,債主是在中國洛陽地方。于是來到洛陽,正巧,他剛到洛陽曠野途中,忽然對面來了一個少年人。由于前生冤業關系,看到他就心中怒火焚燒,生大嗔恨,馬上拔出利刀,迎面殺去,當下安世高法師就被殺死。但是他命終之後,中陰身又到安息國去,又投胎做了太子。年紀長大以後,發心出家修道。知道還有宿債未還清,債主依舊在中國洛陽,因此又航海來到中國洛陽,就到前生被殺死的少年家裏借宿。奇怪的是上次命債未還,一見忿怒,現在命債還了,見面之後,很歡喜地留他住宿,並招待筵席,在席間法師就問少年說:你知道我嗎?少年說:“不知道”。于是法師就告訴他,我是你某年、某月、某日在曠野途中,被你殺的和尚,這位少年聽到這幾句話,大吃一驚,因爲這件殺人的事,相隔好多年了,並沒有別人知道,所以心裏懷疑,一定是鬼來討命,非常恐怖。法師就對他說:你不必害怕,我不是鬼。因爲我當時被你殺死,是還你的命債。死後又到安息國投胎,出家修行,我現在再來洛陽,還是來償命債的。我明日又會被人打死,但是希望你受我的囑托,對官廳說,不要誤辦凶犯的罪。這樣一來我的命債就可以還清,可是這位少年聽了太子的話,感到十分驚奇,到了第二天,吃了早飯,就隨太子一同到街坊去。再巧沒有了,居然在太子前面走著一個挑柴的人,太子就跟在後面,走了不多久,這個挑柴人,前頭的柴松了下來。後面的柴落在地上,這根扁擔的彎頭當下就向後面敲去,正巧打中法師的腦部,當下斃命,官方就秉公法辦,判挑柴人以命償命,此時這位少年就出來對官廳作說明,于是官廳就不予處理了。但是安世高法師第叁世再到安息國去投胎做太子,後來又出家做和尚,精通叁藏教義,第叁次再來中國,這個時候正當後漢桓帝延和年間,住在中國弘法二十多年,安世高法師,他所翻譯的經典,據叁藏集記所說,一共有叁十五部,達四十一卷之多。而《佛說八大人覺經》,就是法師所翻譯的一部。

  (二)中國佛教的奠基人

  一、鸠摩羅什法師(公元344--413年,一說公元350--409年),是龜茲國人,就是現在新疆庫車縣。本來名叫鸠摩羅耆婆什,他的父親名叫鸠摩羅炎,母親名叫耆婆,連父母名,所以名爲鸠摩羅耆婆什,漢譯童壽,就是說他雖是童年,而有耆年的德氣。法師的母親早已出家、而且證到初果須陀洹的果位,羅什法師從小就非常聰明智慧。在七歲的時候,一天能夠背誦一千首的偈子,有一次,他跟隨母親,到了一個寺廟的大殿,看到一個銅的磬子,小孩好玩,用雙手一舉,就當著帽子一樣,戴在頭上,非常高興,後來又想到這只銅磬很重,我怎麼居然能夠把它拿了起來,戴在頭上?這樣一想,當下就覺得這只銅磬十分沈重,趕快就把磬子拿了下來,因此就悟到萬法唯心的道理。

  到了九歲,有一次隨他的母親從龜茲國到罽賓國去求學,拜槃頭達多做師父,修學小乘教義。二十一歲又到月氏國的北山求學,那個時候,有一個羅漢看到法師,感到這個人…

《佛法概要·第五章 佛滅後印度佛教和東傳中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