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概要·第五章 佛滅後印度佛教和東傳中國▪P6

  ..續本文上一頁是非常奇異,當下就對他的母親說:這個小孩你要好好保護他。將來到叁十歲時候,如果還是堅持戒法,就會得到大衆的信仰。所度的衆生一定會超過優婆毱多尊者。優婆毱多度了一個人,就用一根毛竹籌子記數。他的記數籌子,居然把一間房間都裝得滿滿的。後來他圓寂時,就用這些籌子爲他舉火化身。這說明他所度的衆生很多。如果羅什法師破了佛製的戒法,那只能做一個才智聰慧的法師了。可是羅什法師,他能通達印度的智書,四圍陀典,五明諸論,陰陽星算,具有淵博的知識,後來又回到龜茲國,拜須利耶蘇摩爲師,進修大乘教法。就大力弘揚大乘教法,過了一個時候,他的母親證了叁果阿那含以後,有了神通。在他到天竺國去以前,一再叮囑羅什說:佛的方等大法,今後要闡揚到秦都。但是對你的自身不利,這怎麼辦?羅什說:菩薩修行,一切爲了利益衆生,只要佛教能夠流行世間,對我個人來說,縱然受到镬湯鈩炭的痛苦,我也甘心接受。就依舊在龜茲國新王寺弘揚聖教,後來又到罽賓國爲他的小乘師父槃頭達多,宣說最上一乘甚深妙義。槃頭達多聞法以後,就大開悟解,覺今是昨非,就拜羅什爲大乘師父。所以羅什的名氣,遠播四方,漢地也非常景仰羅什法師。前秦符堅就派呂光將軍,帶了十萬雄兵到龜茲國去請羅什法師、龜茲王就勸法師到中國去弘法,後來符堅被他侄子姚苌殺害,呂光割據涼州自立爲王,將羅什扣留十七年。到姚興繼承王位弘始叁年(公元401年)攻涼州,呂光投降,就請了羅什法師到長安,待以國師的禮節。姚秦弘始四年(公元402年)應姚興之請,住逍遙園,大開譯場,翻譯了許多大乘經典,以舊譯經本多處乖失原旨,所以選義學沙門五百人聚集一起,重新翻譯了經論七十四部,叁百八十四卷。(據《開元釋教錄》)

  道宣律師說:鸠摩羅什法師,夙根深厚,乘願再來,他過去七世以來,都是做一個精通佛學的譯經法師,他在臨終時候對大衆發了一個誓言,如果我一生所翻譯的經論,能夠深合佛的本意,火化後舌根不爛。後來火化果然舌根不爛,紅彤彤的鮮豔如生。這就證實鸠摩羅什法師所翻譯的許多經典的確契合佛心。

  二、法顯法師:我國早在公元四世紀,到中印度去求法取經的有一位高僧,名叫法顯法師(公元340--423年)。他是山西平陽人,俗姓龔。叁歲出家,二十歲受具足戒。後因慨歎僧團與經律之殘阙,乃于晉安帝隆安叁年(公元399年)與同學慧景、道整、慧應、慧嵬等四人,從長安出發,經過流沙河等許多艱難險惡的路途,飽受了風霜雨雪種種痛苦,于晉興元年(公元402年)才到達天竺。在印度各地,住了六年之久。又到斯裏蘭卡住了二年,精研戒律和梵文,共經曆了叁十幾個國家,得《大般泥洹經》、《摩诃僧祇律》,《長阿含經》《雜阿毗昙心》,到了義熙九年(公元413年)回國,先到建康道場寺,同覺賢法師合譯《大般泥洹經》六卷和其它的經律聖典。在中國翻譯方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最後當法師八十六歲這一年,在荊州辛寺圓寂。著有《曆遊天竺記傳》,詳細敘述了自己西行的經曆與印度、中亞各地的佛教情況,記錄了許多有關印度古代曆史地理的資料,到現在仍然爲世界東方學者所重視。法顯法師可算是中國僧人到印度參禮佛教聖地,求取經典,並得到偉大成就的第一個人。

  叁、道安法師(公元312--385年),常州扶柳(河北正宣)人,世家業儒,十二歲出家,天資聰敏,但以相貌黑醜被人們看不起,所以經常要他做些苦力勞動,可是他卻十分賣力。後來要求師父把經書給他看,師父就拿了一部長達一萬言的佛經,要他念誦。想不到這位相貌不揚的道安法師,記憶力很強,就在一天的時間裏,居然把長達一萬言的一部佛經,背得熟透,而且一字不錯,師父大吃一驚,真是難得難得。通過這樣的考驗以後,終于改變了人們對他很輕慢的看法,認爲是佛門的法器,爲其傳授比丘大戒。後來遇見佛圖澄法師,對他很欣賞。常代澄講說,時人稱贊“印道人,驚四鄰”。東晉孝武太元四年(公元379年)秦王符堅以七萬雄兵,攻克襄陽之後,高興地說:我取得襄陽,最大的收獲,就是得到道安法師一個人。還有習鑿齒半個人,一共是一個半人。可見道安法師的道德學問,甚爲符堅所敬仰。後來弘揚聖教,普利衆生,跟他參學的門人,就有數千人之多,安師精通佛典,科判佛經爲叁分。一、序分,二、正宗分,叁、流通分。當時就有許多人對道安法師把佛經分爲叁分的見解,表示懷疑,誹謗爲自作聰明,自持己見。後來印度有一部親光菩薩論,翻譯到中國來,打開一看,這部論裏,居然也有叁分的分法,因此才相信安師智慧超勝,深契佛心。實在是有先知之明,所以佛經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叁分的科判,是起始于道安法師,證實于親光菩薩。大家都知道,我們出家人爲什麼都稱釋子呢?這就是道安法師肯定下來的。他根據印度佛教規定刹帝利(貴族)、婆羅門(祭祀)、毗舍(工藝)、首陀羅四姓出家,統統都稱爲釋子一說,判定中國的出家和尚一律姓釋。到了晉太元十年(公元385年),時年七十四歲圓寂。道安法師出世的時候,有一件稀奇的事,左邊手臂有一塊肉,高了起來,就象印子圖章一樣,所以大家都叫他爲印手菩薩,有一次道安法師訪問習鑿齒,一見面法師就問:請教尊姓大名,可是那驕傲自大的文學家,就毫不客氣的回答說:“四海習鑿齒”,這就是說在四海之內只有我習鑿齒一人而已。安師一聽,心裏就想,這個人確實傲氣淩人。當習說請教法師法號,安法師有意識的回答一句,“彌天釋道安”,就是說普天之下,只有一個專通叁藏的道安。你大我比你更大。由此法師與習機教相當,棋逢敵手,機辯縱橫,爭論不休。但習鑿齒只不過是一個世智辯聰,當然是比不上道安法師的妙觀察智。古人說不打不相識,習鑿齒就提出“芥子可納須彌之山,毫端能現寶王之刹”,實在令人難以理解。就是說微小的芥子爲什麼能納須彌山呢?纖細的毫端爲什麼能現寶王之刹呢?道安法師深入經藏,智慧如海。隨口就回答說:“聽說你曾讀過十叁幢樓房的藏書。請問你的十叁幢樓的藏書究竟放在什麼地方?”習鑿齒一觸便悟,得大利益。這就是佛教裏《華嚴》事事無礙境界,是不可思議的法門,就譬喻我們拿一尺大的鏡子,登上高山,向四方上下一照,所有的山河大地,草木叢林,統統都現在一尺的鏡子之中!習鑿齒所開悟的就是重重無盡,法法圓融的道理。因此對道安法師心悅神服,甘拜下風。經過一場辯論,二人就互相尊敬,彼此結爲方外之交,一僧一俗都爲符堅與人民所敬仰的。

  (叁)偉大的翻譯家

  佛經翻譯方面的大德高僧,最傑出的可算唐叁藏玄奘法師。(公元602年)。河南洛州缑氏縣(河南偃師)人,俗姓陳,名袆,是陳惠的第四個兒子,幼習儒學,讀到曾子避席的一段,玄奘深深體會到,要仿效曾子避席的美德,馬上站起來,立在書房中,父親當時看到這種情景,認爲這個兒子是非常有禮貌,有孝心,心中十分歡喜。十叁歲時,玄奘善根成熟了,他心裏想,爲了要遠紹我佛如來的法身慧命,近光我佛遺留的宏偉教法,就跟隨二哥長捷去發心出家做一個沙彌。到了二十歲,就在四川成都受具足戒。得戒之後,就到各處名山古刹,參訪大善知識。同時就努力弘揚佛教,特別對于《大般若經》,更加積極弘揚,對于《涅槃經》、《攝大乘論》、《昙毗雜心》等有所心得,悟解很深。但當時玄奘法師多年來去各地聞法,異說紛紛,查檢聖典也各有所宗,莫衷一是。很想得到總赅叁乘學說的《瑜伽師地論》,以求會通一切。于是就立志去西方取經,同時又想到法顯法師與智俨法師,他們爲了弘法利生,探求真理,先後到印度求法取經。我也應該繼承先哲之後,就立下了去印度取經的志願,正巧這個時刻逢到從印度來中國的一位佛教大德波頗密多尊者(公元626年)向玄奘介紹了當時印度那蘭陀寺戒賢法師在那裏大弘法化,傳授《瑜伽師地論》。肯定了這部論是佛教叁乘學說大乘的體系道理。因此就在唐朝貞觀叁年(公元629年)修本請奏,決志自行,但沒有得到批准,爲了求法心切,只好從長安潛行出關,白晝隱伏,夜間趕路。當時正是八月秋高氣爽的大好時光,開始走上了萬裏征途,曆盡了艱難險阻,飽嘗了風刀冰劍。以驚人的毅力,百折不回的壯志,在這冰天雪地和荒漠之中度過了漫長歲月。根據《慈恩傳》記載,玄奘法師在四川時,曾于路上看到一個病人,滿身生瘡,真是臭汙難聞,衣服也穿得非常破爛,玄奘法師心生憐憫,就把他帶到寺裏,給他請醫生治病,又給衣服和飲食,對病人多方照顧。這個病人深感法師的慈悲心情,就傳授他一卷《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玄奘法師得到心經後,心裏感到十分歡喜,就發心修持這卷《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而且自利利他,到處宣說《心經》妙義。玄奘法師在前往印度取經,出關以後經過莫賀延迹地方,凡在有困難危厄的情況下,都經常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以及《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虔誠恭敬,專心誦念,所以感應道交不可思議,所有災難,當下都得消除,轉危爲安。使《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風行于世,深得廣大教徒的受持讀誦,信受奉行,消災免難,得大利益。所以說《摩诃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的功德,真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我們佛教信徒,應當終身持誦《心經》,一定深得廣大靈感。又傳玄奘法師在益州空慧寺裏忽然遇到一個生病的和尚,這位和尚知道法師就要繼續上路去印度求法,就非常歡喜贊歎,同時又說:去中印度要經過很遠很遠的路,中間有不少的流沙和弱水,這一路上真是十分艱苦,而且也會碰到許多危險和驚恐。這位生病和尚,發慈悲心就口授了叁世諸佛的心要法門,《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一卷。一再叮囑玄奘法師,如遭到種種苦難危險時刻,要…

《佛法概要·第五章 佛滅後印度佛教和東傳中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