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概要·第五章 佛灭后印度佛教和东传中国▪P6

  ..续本文上一页是非常奇异,当下就对他的母亲说:这个小孩你要好好保护他。将来到三十岁时候,如果还是坚持戒法,就会得到大众的信仰。所度的众生一定会超过优婆毱多尊者。优婆毱多度了一个人,就用一根毛竹筹子记数。他的记数筹子,居然把一间房间都装得满满的。后来他圆寂时,就用这些筹子为他举火化身。这说明他所度的众生很多。如果罗什法师破了佛制的戒法,那只能做一个才智聪慧的法师了。可是罗什法师,他能通达印度的智书,四围陀典,五明诸论,阴阳星算,具有渊博的知识,后来又回到龟兹国,拜须利耶苏摩为师,进修大乘教法。就大力弘扬大乘教法,过了一个时候,他的母亲证了三果阿那含以后,有了神通。在他到天竺国去以前,一再叮嘱罗什说:佛的方等大法,今后要阐扬到秦都。但是对你的自身不利,这怎么办?罗什说:菩萨修行,一切为了利益众生,只要佛教能够流行世间,对我个人来说,纵然受到镬汤鈩炭的痛苦,我也甘心接受。就依旧在龟兹国新王寺弘扬圣教,后来又到罽宾国为他的小乘师父槃头达多,宣说最上一乘甚深妙义。槃头达多闻法以后,就大开悟解,觉今是昨非,就拜罗什为大乘师父。所以罗什的名气,远播四方,汉地也非常景仰罗什法师。前秦符坚就派吕光将军,带了十万雄兵到龟兹国去请罗什法师、龟兹王就劝法师到中国去弘法,后来符坚被他侄子姚苌杀害,吕光割据凉州自立为王,将罗什扣留十七年。到姚兴继承王位弘始三年(公元401年)攻凉州,吕光投降,就请了罗什法师到长安,待以国师的礼节。姚秦弘始四年(公元402年)应姚兴之请,住逍遥园,大开译场,翻译了许多大乘经典,以旧译经本多处乖失原旨,所以选义学沙门五百人聚集一起,重新翻译了经论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据《开元释教录》)

  道宣律师说:鸠摩罗什法师,夙根深厚,乘愿再来,他过去七世以来,都是做一个精通佛学的译经法师,他在临终时候对大众发了一个誓言,如果我一生所翻译的经论,能够深合佛的本意,火化后舌根不烂。后来火化果然舌根不烂,红彤彤的鲜艳如生。这就证实鸠摩罗什法师所翻译的许多经典的确契合佛心。

  二、法显法师:我国早在公元四世纪,到中印度去求法取经的有一位高僧,名叫法显法师(公元340--423年)。他是山西平阳人,俗姓龚。三岁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后因慨叹僧团与经律之残阙,乃于晋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与同学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四人,从长安出发,经过流沙河等许多艰难险恶的路途,饱受了风霜雨雪种种痛苦,于晋兴元年(公元402年)才到达天竺。在印度各地,住了六年之久。又到斯里兰卡住了二年,精研戒律和梵文,共经历了三十几个国家,得《大般泥洹经》、《摩诃僧祇律》,《长阿含经》《杂阿毗昙心》,到了义熙九年(公元413年)回国,先到建康道场寺,同觉贤法师合译《大般泥洹经》六卷和其它的经律圣典。在中国翻译方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最后当法师八十六岁这一年,在荆州辛寺圆寂。著有《历游天竺记传》,详细叙述了自己西行的经历与印度、中亚各地的佛教情况,记录了许多有关印度古代历史地理的资料,到现在仍然为世界东方学者所重视。法显法师可算是中国僧人到印度参礼佛教圣地,求取经典,并得到伟大成就的第一个人。

  三、道安法师(公元312--385年),常州扶柳(河北正宣)人,世家业儒,十二岁出家,天资聪敏,但以相貌黑丑被人们看不起,所以经常要他做些苦力劳动,可是他却十分卖力。后来要求师父把经书给他看,师父就拿了一部长达一万言的佛经,要他念诵。想不到这位相貌不扬的道安法师,记忆力很强,就在一天的时间里,居然把长达一万言的一部佛经,背得熟透,而且一字不错,师父大吃一惊,真是难得难得。通过这样的考验以后,终于改变了人们对他很轻慢的看法,认为是佛门的法器,为其传授比丘大戒。后来遇见佛图澄法师,对他很欣赏。常代澄讲说,时人称赞“印道人,惊四邻”。东晋孝武太元四年(公元379年)秦王符坚以七万雄兵,攻克襄阳之后,高兴地说:我取得襄阳,最大的收获,就是得到道安法师一个人。还有习凿齿半个人,一共是一个半人。可见道安法师的道德学问,甚为符坚所敬仰。后来弘扬圣教,普利众生,跟他参学的门人,就有数千人之多,安师精通佛典,科判佛经为三分。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当时就有许多人对道安法师把佛经分为三分的见解,表示怀疑,诽谤为自作聪明,自持己见。后来印度有一部亲光菩萨论,翻译到中国来,打开一看,这部论里,居然也有三分的分法,因此才相信安师智慧超胜,深契佛心。实在是有先知之明,所以佛经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分的科判,是起始于道安法师,证实于亲光菩萨。大家都知道,我们出家人为什么都称释子呢?这就是道安法师肯定下来的。他根据印度佛教规定刹帝利(贵族)、婆罗门(祭祀)、毗舍(工艺)、首陀罗四姓出家,统统都称为释子一说,判定中国的出家和尚一律姓释。到了晋太元十年(公元385年),时年七十四岁圆寂。道安法师出世的时候,有一件稀奇的事,左边手臂有一块肉,高了起来,就象印子图章一样,所以大家都叫他为印手菩萨,有一次道安法师访问习凿齿,一见面法师就问:请教尊姓大名,可是那骄傲自大的文学家,就毫不客气的回答说:“四海习凿齿”,这就是说在四海之内只有我习凿齿一人而已。安师一听,心里就想,这个人确实傲气凌人。当习说请教法师法号,安法师有意识的回答一句,“弥天释道安”,就是说普天之下,只有一个专通三藏的道安。你大我比你更大。由此法师与习机教相当,棋逢敌手,机辩纵横,争论不休。但习凿齿只不过是一个世智辩聪,当然是比不上道安法师的妙观察智。古人说不打不相识,习凿齿就提出“芥子可纳须弥之山,毫端能现宝王之刹”,实在令人难以理解。就是说微小的芥子为什么能纳须弥山呢?纤细的毫端为什么能现宝王之刹呢?道安法师深入经藏,智慧如海。随口就回答说:“听说你曾读过十三幢楼房的藏书。请问你的十三幢楼的藏书究竟放在什么地方?”习凿齿一触便悟,得大利益。这就是佛教里《华严》事事无碍境界,是不可思议的法门,就譬喻我们拿一尺大的镜子,登上高山,向四方上下一照,所有的山河大地,草木丛林,统统都现在一尺的镜子之中!习凿齿所开悟的就是重重无尽,法法圆融的道理。因此对道安法师心悦神服,甘拜下风。经过一场辩论,二人就互相尊敬,彼此结为方外之交,一僧一俗都为符坚与人民所敬仰的。

  (三)伟大的翻译家

  佛经翻译方面的大德高僧,最杰出的可算唐三藏玄奘法师。(公元602年)。河南洛州缑氏县(河南偃师)人,俗姓陈,名袆,是陈惠的第四个儿子,幼习儒学,读到曾子避席的一段,玄奘深深体会到,要仿效曾子避席的美德,马上站起来,立在书房中,父亲当时看到这种情景,认为这个儿子是非常有礼貌,有孝心,心中十分欢喜。十三岁时,玄奘善根成熟了,他心里想,为了要远绍我佛如来的法身慧命,近光我佛遗留的宏伟教法,就跟随二哥长捷去发心出家做一个沙弥。到了二十岁,就在四川成都受具足戒。得戒之后,就到各处名山古刹,参访大善知识。同时就努力弘扬佛教,特别对于《大般若经》,更加积极弘扬,对于《涅槃经》、《摄大乘论》、《昙毗杂心》等有所心得,悟解很深。但当时玄奘法师多年来去各地闻法,异说纷纷,查检圣典也各有所宗,莫衷一是。很想得到总赅三乘学说的《瑜伽师地论》,以求会通一切。于是就立志去西方取经,同时又想到法显法师与智俨法师,他们为了弘法利生,探求真理,先后到印度求法取经。我也应该继承先哲之后,就立下了去印度取经的志愿,正巧这个时刻逢到从印度来中国的一位佛教大德波颇密多尊者(公元626年)向玄奘介绍了当时印度那兰陀寺戒贤法师在那里大弘法化,传授《瑜伽师地论》。肯定了这部论是佛教三乘学说大乘的体系道理。因此就在唐朝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修本请奏,决志自行,但没有得到批准,为了求法心切,只好从长安潜行出关,白昼隐伏,夜间赶路。当时正是八月秋高气爽的大好时光,开始走上了万里征途,历尽了艰难险阻,饱尝了风刀冰剑。以惊人的毅力,百折不回的壮志,在这冰天雪地和荒漠之中度过了漫长岁月。根据《慈恩传》记载,玄奘法师在四川时,曾于路上看到一个病人,满身生疮,真是臭污难闻,衣服也穿得非常破烂,玄奘法师心生怜悯,就把他带到寺里,给他请医生治病,又给衣服和饮食,对病人多方照顾。这个病人深感法师的慈悲心情,就传授他一卷《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玄奘法师得到心经后,心里感到十分欢喜,就发心修持这卷《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而且自利利他,到处宣说《心经》妙义。玄奘法师在前往印度取经,出关以后经过莫贺延迹地方,凡在有困难危厄的情况下,都经常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以及《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虔诚恭敬,专心诵念,所以感应道交不可思议,所有灾难,当下都得消除,转危为安。使《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风行于世,深得广大教徒的受持读诵,信受奉行,消灾免难,得大利益。所以说《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的功德,真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我们佛教信徒,应当终身持诵《心经》,一定深得广大灵感。又传玄奘法师在益州空慧寺里忽然遇到一个生病的和尚,这位和尚知道法师就要继续上路去印度求法,就非常欢喜赞叹,同时又说:去中印度要经过很远很远的路,中间有不少的流沙和弱水,这一路上真是十分艰苦,而且也会碰到许多危险和惊恐。这位生病和尚,发慈悲心就口授了三世诸佛的心要法门,《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一卷。一再叮嘱玄奘法师,如遭到种种苦难危险时刻,要…

《佛法概要·第五章 佛灭后印度佛教和东传中国》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