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心恭敬的称念“心经”,在往来路上,一定会得到感应可保平安,没有一切苦难。希奇的是,到了第二天早上,法师再去寻找这位和尚,已不见了。后来法师离开国境,在旅途之中,凡遇有困苦厄难环境,或碰到粮食发生缺乏时候,在生死存亡的紧急关键时刻,法师都随时随地至诚称念《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四十九遍。由于至诚感通,当下就得到灵应,转危为安,离苦得乐。在西行印度取经的前进道路上,经过千山万水,悬崖峭壁,终于到达了中印度,在佛成道处摩竭陀国,那里有一座那烂陀寺,当法师正在绕坛礼拜的时刻,突然间又看到上次在空慧寺碰到的那位和尚。玄奘法师说:“蒙你口授三世诸佛心要法门的《心经》,我在一路上,每当遭遇一切艰苦厄难时刻,总是一心诵念,仰仗《心经》的护佑,处处都得到顺利,使我安全到达西天,满我心愿,表示诚恳的感谢。”这卷《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不但是三世诸佛心要法门而且是观世音菩萨的慈悲灵感,有求必应,所以玄奘法师普劝人们要受持这卷《心经》。
这卷《心经》,在《大般若心经》第四百零一卷到第四百零五卷中间的四个品里,就是佛与舍利弗二人的问答,关于般若行的功德中间,摄要提出来的一段,作为单行本来流通,即是玄奘法师所译《大般若经》的第二分初,《缘起品》、《欢喜品》、《观照品》、《无等等品》经文的心要法门,最最简单,只有二百六十字,这卷《心经》真是《大般若经》六百卷的核心。故所以叫做《心经》。这卷《心经》是法师在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翻译的。玄奘法师在那烂陀寺戒贤法师处学了五年,对于瑜伽学说有了进一步的悟解。最后又在枝林山胜军居士处学了两年,把瑜伽学说方面的一些疑难问题彻底弄懂,玄奘法师又在各地参学,对于大小乘各种学说,都有深刻理解,融会贯通,造诣甚深。在印度声誉极高,有“大乘天”的尊称。玄奘法师后来在印度周游各地,到处都开辟论坛。由于他知识渊博,辩才无碍,战胜了许多婆罗门教徒,成为声名显赫的论师。玄奘法师在印度走遍了一百二十八个大大小小的国家,度过了十七年的漫长岁月,精通梵文和佛陀要义。到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正月二十四日回到长安,带来了梵文本子三藏圣教,一共有五百二十个夹子,总计六百五十七部,就用二十四匹驼马,负载回来。
到了二月间,玄奘法师就进谒唐太宗于洛阳行宫,太宗以极其隆重的仪式,来迎接他,奉诏就在西京弘福寺开设译场。同时召集许多大德沙门与他共同从事翻译工作。经过十九年时间孜孜不倦的努力,共翻译了佛经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余卷。玄奘法师、鸠摩罗什、真谛、不空被称为中国译经的四大译师。特别是《大般若经》于显庆五年(公元660年)正月初一日在西京玉华宫译场里面,首先开始翻译的,梵本里面共有二十万颂。佛在四个地方说此经,第一是王舍城的鹫峰山。第二是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第三是他化自在天。第四是王舍城的竹林园。共有四处十六会。到了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冬天才把《大般若经》六百卷全部翻译完毕。法师才合掌欢喜的说,这部《大般若经》,乃是镇国之基,人天大宝。到了六十九岁时,由于二十多年来的翻译工作,功德圆满,就安然圆寂。玄奘法师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文学家、旅游家、翻译家、思想家。大家都非常熟悉他,称他为“唐僧”“唐三藏”。师著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内载西域、印度、锡兰、一三八国家的历史、地理、宗教、神话传说、风土人情等。亲践者一一○国家,传闻者二十八国家。该书在佛教史学及古代西域、印度、中亚、南亚之历史、地理、文化上,乃至中西交通史料上,均富有极高之价值,至堪珍视,故亦甚为欧美、日本学者所重视。
上面所介绍的关于安世高、鸠摩罗什、法显、道安、玄奘的简要事迹。这五位翻译家、旅游家、文学家。对于沟通中印文化,特别是佛教经典著作等方面,都立下了伟大的功勋业绩,是值得我们中国佛教徒永远尊敬和崇拜。
我回忆起唐朝义净法师写有一首西天取经的诗。“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去者成百归无十,后者不知前者难。远路碧天唯冷结,砂河遮日力疲殚,后者如未谙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这首诗使我看到古德为法捐躯的献身精神。我们饮水思源应学习这些大德高僧“翻经留作将来眼”的弘法利生胸怀。唐代翻译家除玄奘外还有菩提流志、实叉难陀、义净、金刚智、不空等人。义净法师(公元635--713年)所译的经有六十一部,共二百六十卷。不空三藏法师(公元705---774年)所翻译的经有一百零四部,共一百三十四卷。玄奘是着重于瑜伽、般若、大小乘毗昙。义净是重视于律宗经典。不空是着重于密宗。至于其他的许多译经大德所翻译的经典也是各有所长。在这个时期中总共译出三藏三百七十二部,二千一百五十九卷之多。可见对唐代佛教翻译经典作了很大的贡献。
(四)大藏经的刻印
对于编辑大藏经的风气非常盛行,在北方根据《贞观释教录》入藏经。南方根据《开元释教录》写经。在阅览藏经方面,也很流行,当时的许多讲经法师,遍览全部藏经,如后唐的贞海法师。为了精通《法华》,他在三十几年中,就讲了三十七座经,并且阅览藏经二遍。从隐法师精通《弥陀经》、《中观经》等,每天为大众讲经,就阅览藏经一遍。智佺法师专于《百法论》,讲过百余遍,他曾阅览藏经三遍。义楚法师精通《俱舍论》,讲圆晖疏十余遍,也曾阅读藏经三遍。文辈法师,专于修习禅定,也曾看过三遍藏经。这是唐代高僧阅览大藏经的一些情况。
中国佛教在历史上,早已刻印有翻译中文和藏文的大藏经许多版本。我国第一次刻雕木版的汉文大藏经是公元971年,宋朝开宝四年的刻本,后来又经过了金、元、明、清几个朝代,一千多年的时期中,先后共有二十几个刻本的大藏经。佛教在宋代得到统治阶级的保护,除了兴寺度僧之外,又有很多高僧到印度去求法。同时又命使内官张从信到成都去雕刻大藏经。这是佛教大藏经刻印开始,后来从中印度来中国的法天、法贤、施护三位法师,受到朝庭的崇敬,设立译经院。太宗皇帝还亲自作了《新译三藏圣教序》,为了培养翻译人才,把译经院又改为传法院,又设立印经院,来管理和流通大藏经的出版工作。在宋代三百多年里,对于大藏经的刻版有官刻和私刻二种,共有六个刻本。第一官刻版从开宝四年(公元971年)至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费了十二年功夫,在成都刻成,叫做蜀版,共收有佛经六百五十三部,计六千六百二十余卷。第二、私刻经版,在福州东禅寺觉院刻版。从元丰三年至崇宁二年(公元1078--1103年)。共五百六十函,计五千八百余卷。第三、是福州私刻的开元寺版,从北宋政和二年到南宋绍兴二十四年(公元1112--1156年)花了四十年时间,根据东禅寺版刻成。第四、是湖州思溪圆觉禅院私刻版。是依据福州版,共五百四十八函,计五千六百八十七卷。第五、湖州思溪资福寺版,南宋嘉熙到崇祐(公元1237--1252年)雕印,收佛典一千四百五十九部。第六、是在北宋时代就在平江碛砂(今江苏吴兴)延圣院,编写了碛砂藏,后来又和元朝在杭州余杭南山普宁寺所编刻的藏经合在一起,共有五百九十一函,计六千三百九十二卷,这叫碛砂藏。辽代的佛教也是非常兴旺,在圣宗太平元年,由于宋刻蜀本大藏经的影响,就在燕京刻印藏经共五百七十九帙。开始于兴宗重熙二十三年,完成于道宗清宁八年(公元1054--1062年)此时,辽代恢复了契丹国号,所以这部藏经就叫做契丹藏。这个刻本没有传到南方,只传到高丽国,所以现在契丹藏几乎全部丧失无存。
到了金代有一位崔法珍比丘尼,她在山西省南部地方,断臂发愿募资翻刻北宋的大藏经,并加以补充,从熙宗皇统八年,到世宗大定十三年(公元1148--1173年),经过二十多年时间,才刻印成功。
到了1934年,在山西赵城广胜寺发现了这个藏经的刻本,现在保存下来,只有四千九百五十七卷,所以叫做赵城藏。保存于今之北京图书馆。
在元朝除了余杭南山大普宁寺刻印的碛砂藏以外,还有西夏文的大藏经,福建建阳刻雕的毗卢大藏经,现在还有一部分经典存在鼓山涌泉寺。
明代对于刻印大藏经事,也非常重视,前后共有五种刻本,三种官刻、二种私刻。早在洪武年代(公元1368--1398年)在南京刻印的,叫做《南藏》。在永乐年间,再在北京刻印的叫做《北藏》。后来又在杭州刻印的方册大藏经,叫做《武林藏》。这三种藏经是官刻流通的。后者二种是私刻的。万历时期开始雕刻,到了清朝初期完成的方册大藏经,叫做《嘉兴藏》(公元1473--1619年)它是在嘉兴楞严寺发行的。但是这部藏经刻印地方是在浙江径山,所以又称为《径山藏》,在永乐和万历年代,先后曾经两次翻刻过藏文叫做《甘珠藏》,后来又经过数次把部分要典翻刻为“番本”大藏经。
清代官版藏经,从世宗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成立藏经馆,就请了许多大德高僧,在北京贤良寺编稿,正式开始于雍正十三年,至乾隆三年(公元1735--1738年)前后共四年,完成了这部众所敬仰的梵本《龙藏》,共七百二十四函,计一千六百七十部,七千二百四十卷。后来又在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刊印了丹珠尔《西藏大藏经》。乾隆时期又刊印了《蒙文大藏经》,和继续印行《满文大藏经》。这是清代编印大藏经的情况。近代在上海频伽精舍刻印的,就叫《频伽藏》,共有八千四百十六卷。在中国台湾翻印的叫做《中华大藏经》。此外还有在日本刻印的《大正藏经》、《续藏》,巴利文南传的大藏经。以上所介绍的就是从唐代以来到清末为止,关于佛教大藏经、编辑、阅览、翻译和雕刻流通的一些主要概况,以便对于历代佛教大藏经的文化事业略知由来。我们佛教的大藏经在哲学、天文、医学、雕刻、艺术、翻译、旅游等方面,保存有丰富的资料,是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佛法概要·第五章 佛灭后印度佛教和东传中国》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