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心恭敬的稱念“心經”,在往來路上,一定會得到感應可保平安,沒有一切苦難。希奇的是,到了第二天早上,法師再去尋找這位和尚,已不見了。後來法師離開國境,在旅途之中,凡遇有困苦厄難環境,或碰到糧食發生缺乏時候,在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鍵時刻,法師都隨時隨地至誠稱念《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四十九遍。由于至誠感通,當下就得到靈應,轉危爲安,離苦得樂。在西行印度取經的前進道路上,經過千山萬水,懸崖峭壁,終于到達了中印度,在佛成道處摩竭陀國,那裏有一座那爛陀寺,當法師正在繞壇禮拜的時刻,突然間又看到上次在空慧寺碰到的那位和尚。玄奘法師說:“蒙你口授叁世諸佛心要法門的《心經》,我在一路上,每當遭遇一切艱苦厄難時刻,總是一心誦念,仰仗《心經》的護佑,處處都得到順利,使我安全到達西天,滿我心願,表示誠懇的感謝。”這卷《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不但是叁世諸佛心要法門而且是觀世音菩薩的慈悲靈感,有求必應,所以玄奘法師普勸人們要受持這卷《心經》。
這卷《心經》,在《大般若心經》第四百零一卷到第四百零五卷中間的四個品裏,就是佛與舍利弗二人的問答,關于般若行的功德中間,攝要提出來的一段,作爲單行本來流通,即是玄奘法師所譯《大般若經》的第二分初,《緣起品》、《歡喜品》、《觀照品》、《無等等品》經文的心要法門,最最簡單,只有二百六十字,這卷《心經》真是《大般若經》六百卷的核心。故所以叫做《心經》。這卷《心經》是法師在貞觀二十叁年(公元649年)翻譯的。玄奘法師在那爛陀寺戒賢法師處學了五年,對于瑜伽學說有了進一步的悟解。最後又在枝林山勝軍居士處學了兩年,把瑜伽學說方面的一些疑難問題徹底弄懂,玄奘法師又在各地參學,對于大小乘各種學說,都有深刻理解,融會貫通,造詣甚深。在印度聲譽極高,有“大乘天”的尊稱。玄奘法師後來在印度周遊各地,到處都開辟論壇。由于他知識淵博,辯才無礙,戰勝了許多婆羅門教徒,成爲聲名顯赫的論師。玄奘法師在印度走遍了一百二十八個大大小小的國家,度過了十七年的漫長歲月,精通梵文和佛陀要義。到唐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正月二十四日回到長安,帶來了梵文本子叁藏聖教,一共有五百二十個夾子,總計六百五十七部,就用二十四匹駝馬,負載回來。
到了二月間,玄奘法師就進谒唐太宗于洛陽行宮,太宗以極其隆重的儀式,來迎接他,奉诏就在西京弘福寺開設譯場。同時召集許多大德沙門與他共同從事翻譯工作。經過十九年時間孜孜不倦的努力,共翻譯了佛經七十五部,一千叁百叁十余卷。玄奘法師、鸠摩羅什、真谛、不空被稱爲中國譯經的四大譯師。特別是《大般若經》于顯慶五年(公元660年)正月初一日在西京玉華宮譯場裏面,首先開始翻譯的,梵本裏面共有二十萬頌。佛在四個地方說此經,第一是王舍城的鹫峰山。第二是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第叁是他化自在天。第四是王舍城的竹林園。共有四處十六會。到了龍朔叁年(公元663年)冬天才把《大般若經》六百卷全部翻譯完畢。法師才合掌歡喜的說,這部《大般若經》,乃是鎮國之基,人天大寶。到了六十九歲時,由于二十多年來的翻譯工作,功德圓滿,就安然圓寂。玄奘法師是中國曆史上最傑出的文學家、旅遊家、翻譯家、思想家。大家都非常熟悉他,稱他爲“唐僧”“唐叁藏”。師著有《大唐西域記》十二卷,內載西域、印度、錫蘭、一叁八國家的曆史、地理、宗教、神話傳說、風土人情等。親踐者一一○國家,傳聞者二十八國家。該書在佛教史學及古代西域、印度、中亞、南亞之曆史、地理、文化上,乃至中西交通史料上,均富有極高之價值,至堪珍視,故亦甚爲歐美、日本學者所重視。
上面所介紹的關于安世高、鸠摩羅什、法顯、道安、玄奘的簡要事迹。這五位翻譯家、旅遊家、文學家。對于溝通中印文化,特別是佛教經典著作等方面,都立下了偉大的功勳業績,是值得我們中國佛教徒永遠尊敬和崇拜。
我回憶起唐朝義淨法師寫有一首西天取經的詩。“晉宋齊梁唐代間,高僧求法離長安,去者成百歸無十,後者不知前者難。遠路碧天唯冷結,砂河遮日力疲殚,後者如未谙斯旨,往往將經容易看。”這首詩使我看到古德爲法捐軀的獻身精神。我們飲水思源應學習這些大德高僧“翻經留作將來眼”的弘法利生胸懷。唐代翻譯家除玄奘外還有菩提流志、實叉難陀、義淨、金剛智、不空等人。義淨法師(公元635--713年)所譯的經有六十一部,共二百六十卷。不空叁藏法師(公元705---774年)所翻譯的經有一百零四部,共一百叁十四卷。玄奘是著重于瑜伽、般若、大小乘毗昙。義淨是重視于律宗經典。不空是著重于密宗。至于其他的許多譯經大德所翻譯的經典也是各有所長。在這個時期中總共譯出叁藏叁百七十二部,二千一百五十九卷之多。可見對唐代佛教翻譯經典作了很大的貢獻。
(四)大藏經的刻印
對于編輯大藏經的風氣非常盛行,在北方根據《貞觀釋教錄》入藏經。南方根據《開元釋教錄》寫經。在閱覽藏經方面,也很流行,當時的許多講經法師,遍覽全部藏經,如後唐的貞海法師。爲了精通《法華》,他在叁十幾年中,就講了叁十七座經,並且閱覽藏經二遍。從隱法師精通《彌陀經》、《中觀經》等,每天爲大衆講經,就閱覽藏經一遍。智佺法師專于《百法論》,講過百余遍,他曾閱覽藏經叁遍。義楚法師精通《俱舍論》,講圓晖疏十余遍,也曾閱讀藏經叁遍。文輩法師,專于修習禅定,也曾看過叁遍藏經。這是唐代高僧閱覽大藏經的一些情況。
中國佛教在曆史上,早已刻印有翻譯中文和藏文的大藏經許多版本。我國第一次刻雕木版的漢文大藏經是公元971年,宋朝開寶四年的刻本,後來又經過了金、元、明、清幾個朝代,一千多年的時期中,先後共有二十幾個刻本的大藏經。佛教在宋代得到統治階級的保護,除了興寺度僧之外,又有很多高僧到印度去求法。同時又命使內官張從信到成都去雕刻大藏經。這是佛教大藏經刻印開始,後來從中印度來中國的法天、法賢、施護叁位法師,受到朝庭的崇敬,設立譯經院。太宗皇帝還親自作了《新譯叁藏聖教序》,爲了培養翻譯人才,把譯經院又改爲傳法院,又設立印經院,來管理和流通大藏經的出版工作。在宋代叁百多年裏,對于大藏經的刻版有官刻和私刻二種,共有六個刻本。第一官刻版從開寶四年(公元971年)至太平興國八年,(公元983年)費了十二年功夫,在成都刻成,叫做蜀版,共收有佛經六百五十叁部,計六千六百二十余卷。第二、私刻經版,在福州東禅寺覺院刻版。從元豐叁年至崇甯二年(公元1078--1103年)。共五百六十函,計五千八百余卷。第叁、是福州私刻的開元寺版,從北宋政和二年到南宋紹興二十四年(公元1112--1156年)花了四十年時間,根據東禅寺版刻成。第四、是湖州思溪圓覺禅院私刻版。是依據福州版,共五百四十八函,計五千六百八十七卷。第五、湖州思溪資福寺版,南宋嘉熙到崇祐(公元1237--1252年)雕印,收佛典一千四百五十九部。第六、是在北宋時代就在平江碛砂(今江蘇吳興)延聖院,編寫了碛砂藏,後來又和元朝在杭州余杭南山普甯寺所編刻的藏經合在一起,共有五百九十一函,計六千叁百九十二卷,這叫碛砂藏。遼代的佛教也是非常興旺,在聖宗太平元年,由于宋刻蜀本大藏經的影響,就在燕京刻印藏經共五百七十九帙。開始于興宗重熙二十叁年,完成于道宗清甯八年(公元1054--1062年)此時,遼代恢複了契丹國號,所以這部藏經就叫做契丹藏。這個刻本沒有傳到南方,只傳到高麗國,所以現在契丹藏幾乎全部喪失無存。
到了金代有一位崔法珍比丘尼,她在山西省南部地方,斷臂發願募資翻刻北宋的大藏經,並加以補充,從熙宗皇統八年,到世宗大定十叁年(公元1148--1173年),經過二十多年時間,才刻印成功。
到了1934年,在山西趙城廣勝寺發現了這個藏經的刻本,現在保存下來,只有四千九百五十七卷,所以叫做趙城藏。保存于今之北京圖書館。
在元朝除了余杭南山大普甯寺刻印的碛砂藏以外,還有西夏文的大藏經,福建建陽刻雕的毗盧大藏經,現在還有一部分經典存在鼓山湧泉寺。
明代對于刻印大藏經事,也非常重視,前後共有五種刻本,叁種官刻、二種私刻。早在洪武年代(公元1368--1398年)在南京刻印的,叫做《南藏》。在永樂年間,再在北京刻印的叫做《北藏》。後來又在杭州刻印的方冊大藏經,叫做《武林藏》。這叁種藏經是官刻流通的。後者二種是私刻的。萬曆時期開始雕刻,到了清朝初期完成的方冊大藏經,叫做《嘉興藏》(公元1473--1619年)它是在嘉興楞嚴寺發行的。但是這部藏經刻印地方是在浙江徑山,所以又稱爲《徑山藏》,在永樂和萬曆年代,先後曾經兩次翻刻過藏文叫做《甘珠藏》,後來又經過數次把部分要典翻刻爲“番本”大藏經。
清代官版藏經,從世宗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成立藏經館,就請了許多大德高僧,在北京賢良寺編稿,正式開始于雍正十叁年,至乾隆叁年(公元1735--1738年)前後共四年,完成了這部衆所敬仰的梵本《龍藏》,共七百二十四函,計一千六百七十部,七千二百四十卷。後來又在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刊印了丹珠爾《西藏大藏經》。乾隆時期又刊印了《蒙文大藏經》,和繼續印行《滿文大藏經》。這是清代編印大藏經的情況。近代在上海頻伽精舍刻印的,就叫《頻伽藏》,共有八千四百十六卷。在中國臺灣翻印的叫做《中華大藏經》。此外還有在日本刻印的《大正藏經》、《續藏》,巴利文南傳的大藏經。以上所介紹的就是從唐代以來到清末爲止,關于佛教大藏經、編輯、閱覽、翻譯和雕刻流通的一些主要概況,以便對于曆代佛教大藏經的文化事業略知由來。我們佛教的大藏經在哲學、天文、醫學、雕刻、藝術、翻譯、旅遊等方面,保存有豐富的資料,是祖國寶貴的文化遺産。
《佛法概要·第五章 佛滅後印度佛教和東傳中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