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能治犯罪的人,但无法治人不犯罪,唯有佛陀的五戒十善的道理,因果轮回的法则,大家信受奉行,就可以不去犯罪。对农民说法时说:你们种农田生产粮食,可以资养色身,也要种福田,资养慧命。信奉佛教、奉事三宝,恭敬沙门,看护病人,孝敬双亲,不杀生灵,热心公益,是耕种福田。频婆娑罗王被儿子囚禁后,富楼那探视时对他说法:在牢狱里被监禁失去了自由,其实没进监狱的人,同样被金钱、名位、美色所囚。娑婆世界,一个大监狱,不论坐牢的与不坐牢的,都不免一死。唯有称念弥陀圣号,早生安养,才是真正的解脱。
他布教最大的特点,不作空洞的说教,而是从改善人的生活做起。如输庐那国文化落后,人民生活贫困,富楼那到那里以一个医师的身分,每天忙着探视病人,看护病人。患者见到他,如同看到救星,再重的病症,都能霍然痊愈。他又是一位教师,白天教群众识字、耕种等生产知识,晚上讲说五戒十善,因果报应的道理。使输庐那国的人民很快都皈依了佛教。他在那里收了五百弟子,建立了五百僧伽蓝。
(四)具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富楼那布教另一个特点,总是到艰苦的地方,难以教化的地方去。听说输庐那国非常偏僻,经济文化落后,民性暴戾,打架骂人成风,就请求佛陀允许到那里去布教。佛陀听到富楼那的请求,十分高兴地说:假如那里的人,不肯接受你的说教,反而破口大骂怎么办?富楼那答:他们只是骂我,还不曾用棍棒打我,说明还不十分野蛮。佛又问:假如他们用拳头,瓦石,棍棒打你呢?富楼那答:他们只是用拳头、瓦石、棍棒打我,还没有用刀杖刺伤我,我觉得他们还是很好。佛问:假如用刀杖刺伤你呢?富楼那答:说明他们还有人性并没有残酷地把我打死。佛紧逼着问:假如他们把你打死呢?富楼那答:那我太感谢他们了,他们杀害我的色身,帮助我进入涅槃,帮助我以自己的身体和生命报答佛恩。佛听后称赞说:富楼那!你真是我的好弟子,布教、修道、忍辱都很好,有这样的思想准备,你可以动身到输庐那国去了。
富楼那在布教时,把佛陀对布教者应具十德,牢牢记在心头、布教十德:(一)善知法义,(二)能为宣说,(三)处众无畏,(四)辩才无碍,(五)方便巧说,(六)随法行法,(七)具足威仪,(八)勇猛精进,(九)身心无倦,(十)成就威力。佛经常在大众中称赞他说法布教第一,要求大家向他学习。
(五)对第一次结集表示异议
于公元前486年,富楼那在外区教化,听到佛陀涅槃的消息,就率领弟子赶到拘尸那。才知道佛的遗体早已火化了。又听说大迦叶领导上座比丘,在耆闍窟山主持第一次圣典结集。富楼那很关心佛的教法,星夜赶去参加,到时结集已近尾声。大迦叶将结集的情况,向富楼那通报,希望他能同意。富楼那答:你们结集的内容,我基本上同意。只是对于律中有关食法八事,都在禁止之列,我认为不符合佛陀的本意,难以苟同。食法八事:(一)内宿,(二)内煮,(三)自煮,(四)自取食,(五)早起受食,(六)从彼持食来,(七)杂果,(八)池水所出可食物。对米价昂贵,荒年饥馑,食物难获的时候,佛是允许这八事的。如果禁止这八事,会对僧团很不利。迦叶听了富楼那的话,不以为然地说:不错,佛虽允许过这八事,但那是在特殊情况之下。富楼那看迦叶不肯让步,坚持原则地说:我是亲自从佛那里听来的,根据自己所领悟的道理,严加遵守,是不会动摇的。这是佛教史上第一个对迦叶主持的圣典结集持不同意见的人。富楼那与大迦叶的分歧,史家认为是对以后佛教大分化,开始埋下种子。
第九节 优波离尊者
(一)众僧上首
优波离,汉译上首,以其持律,为众僧之首,故名。又译近执,以佛为太子时,曾为亲近执事之臣,故名。优波离出身于首陀罗族,是释种的理发奴隶,为跋提、阿那律等王子理发。佛回迦毗罗省亲时,他向舍利弗提出出家的要求。佛陀很欢喜地为他剃度,并说优波离很有善根,将来一定能宣扬我的正法。优波离出家后,很快证得圣果。他在生活上很重视行住坐卧四威仪。对佛制定的戒条,都能一一严加遵守,从不毁犯,被大众推为持戒第一。
僧团中一些不持戒的人,对他不大欢迎,看到优波离来了把门关起来,不予理睬,偷兰难陀比丘尼竟当面骂优波离说:你在僧团里兴风作浪,提倡什么戒律,给我生活上增加了不少困难和苦恼。佛陀了知这一情况,把那些对优波离无礼的比丘、比丘尼叫来,严肃的诃责说:你们对持戒的比丘不尊敬?还有谁值得尊敬?戒是汝等大师,戒住则法住。你们不尊敬戒,就说明有非法的企图。
(二)持戒第一
优波离在僧团中被公认为持戒第一,他常向佛问戒。如迦毗罗的释迦族,法律规定:凡释迦族女子,不得嫁给别族的男人,犯者治以重罪。当时释迦族黑离车女,青年丧夫,有许多异族青年向她求婚。可是丈夫的弟弟想将她占为己有,不允许她外嫁,并把她打伤。此人即逃到祇园随比丘尼出家。迦罗国政府到处通缉此女。优波离将此事报告了佛陀,并请示说:犯了国法的人,是否可以收留她出家?佛答说:假若有人犯了国法,在未宣判无罪之前,僧团不可收他出家。并把收留黑离车女出家的比丘尼叫来诃责一顿。清净僧团内,对犯了戒律的人,还要摈弃出去。犯了国法,自应受国法制裁,僧团不能包庇犯罪分子,不能抵触国法。有一天优波离问佛:比丘、比丘尼是否可为社会上男女做媒?佛答说:若比丘、比丘尼持男意至女边,持女意至男边,乃至介绍一交会,就犯僧伽婆尸沙罪,须要悔过。戒是规范身心,防非止恶,而男女问题最易给人带来烦恼和不安,所以在戒律中对此限制特多。
僧团扩大后,依法修行证果的人很多,犯戒的人也不少。象比丘中的迦留陀夷,提婆等,比丘尼中的修摩,婆颇,偷兰难陀等。这些人常在僧团里挑起争端,制造矛盾。佛就派德高望重,能辨别是非,主持公道的优波离,到各处调解纠纷。如佛派他到拘单弥国,沙祗国去息诤。优波离息诤的原则:“彼处诤事彼处断”。意即那里的是非那里了,不把争端的事扩大,不将争端的话传播。优波离调解纠纷的方法,重调查研究、重证据,从不偏听偏信。他接受一个事件的处理,先召开不同对象的会议,晓喻大众说:我奉佛慈命,为你们好争者作种种羯摩、摈治汝等。有的比丘自知理亏,看到执法如山的优波离,就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不敢相争,这就使一场争事,化为乌有。
(三)关心病比丘
有几次优波离乞食途中,见一病比丘卧在粪秽中,不能自起。又看到有一比丘见一病比丘卧于路旁,装着不见,绕道而行,不愿照顾病比丘。还有的病比丘,认为患了病,即可不须持戒,随意行事。优波离将这些问题向佛提出来,请求开示。佛陀答说:生病比丘应住于空气流通,阳光充足的室中。弟子应常侍左右,洒扫房中,插花烧香,听候呼唤。应以饮食汤药,供养病比丘。如果病人无饮食汤药,大众应供给。大众若无,应取病比丘值钱的衣钵等物易取饮食医药。若病比丘爱惜不舍,应由大德软语说法,使其开解,然后贸易。若无贸易,大众应乞化供给。如乞化不得,在僧食中取最好的给予。如僧食中没有好食,看侍人应持钵到聚落中乞食,将好食供养病人。优波离对病比丘的关心,说明持戒的出发点,是在于慈悲为人,使人们感到僧团的温暖与幸福。
(四)关心僧团和结集毗尼
优波离认为每个比丘、比丘尼都要关心的是僧团的团结。对僧团有利的话和事,要多说多做。例如礼拜、恭敬、随顺,如法如律的比丘,以及发心助僧、赞僧、和僧等,名为和合僧。和合僧的人,能在一劫之中升入天界享乐。说和做对僧团不利的话和事,名破和合僧。破和合僧的行为有三:(一)对比丘或僧团轻视、嘲笑、讥讽、毁谤者。(二)在家信徒对出家僧团,妄分人我。或挑拨离间,或制造纠纷者。(三)军政人员,以专政权力,干涉寺院,驱污僧尼者。破和合僧者,一劫之中堕在地狱受苦。
优波离的一生,是在处理僧团的纠纷,为犯戒比丘忏摩,向佛陀请问戒律中度过的,堪称为戒律权威。佛入灭时,他已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王舍城结集,公推他结集律藏。当他诵律时,每一条目,都说明佛于何时、何地、对何人、以何因缘而制。犯了此戒,得罪的轻重程度等项目,都说得清清楚楚。参加结集的长老,对他记忆力的惊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第十节 须菩提尊者
(一)须菩提一名的由来
须菩提汉译善吉,其生之日,家室皆空,父母惊异,请问相师。相师占云,此是吉相,故名。又译善业,禀性慈善,不与物争,及其出家,见空得道。兼修慈心,得无诤三昧,善护三业,故名。又译空生,以其生时,家宅皆空,故名。须菩提出生婆罗门教家庭。佛陀到他的家乡布教,他的父母改信佛教。须菩提受父母的影响,出家做佛的弟子。
(二)解空第一
佛在祇园精舍,准备说金刚般若时,须菩提在大众中站起问佛:善男子和善女人发菩提心,应如何安住?如何降伏其心?佛答说:安住菩提心,即是布施时,要行无相布施。度生的时候,要行无我度生。如此安住,才能降伏心中妄念。我法二执,不能缠绕;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不能束缚。离一切执,才能见到空理,离一切相,才能见到人生。须菩提闻佛说法,证悟空理,在佛弟子中被称为解空第一。
什么是空?空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因缘所生,因缘所灭。因缘,就是空的同义词。佛教说空,不是虚无的空,不是空洞的空,不是无因果的空,不是破坏因缘生法的空。而是充满了利人济世,广修六度万行的菩萨精神。菩萨于一切诸法不起执着,应住于空,住于无分别,才能完成六波罗密的修学,才能住于不退的地位。具足神通,畅游佛国,化益众生,庄严佛士,安住自在解脱的境界。
传说佛曾到忉利天为摩耶夫人说法。三个月过去,佛回到人间,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前去迎接。当时须菩提在灵鹫山的石窟中缝衣,听到佛回来的消息,即放下手中的衣服,前去迎接。忽然一想,佛的真身不是六根可以看见。我现在去迎接佛陀,是把佛的法身当成地水火风四大种和合的肉身,是不识空性的表现。不识诸法空性,就看不到佛陀的法身。佛的法身是无我、无人、无作、无所不作的诸法空性。空性是无处不遍,佛的法身也无处不在。于是他安然坐下,依旧缝衣。
在迎接的人群中,比丘尼中神通第一的莲花色,第一个看到佛。她一边顶礼一边说:弟子莲花色第一个迎接佛陀,请接受顶礼。佛陀对她说:迎接我第一个人不是你,是须菩提。此时须菩提在灵鹫山石窟中观察诸法空性,见空即见如来,所以他是第一个见到佛陀,第一个迎接佛陀的人。
(三)乞富不乞贫
根据佛制比丘乞食是次第行乞,可是须菩提离开精舍后,总是到富有的人家去行乞。不管路程多远,他都要赶到富贵人家去,否则宁愿饿着肚皮也不行乞。日子久了,一些比丘批评他看不起穷人,贪嘴好吃。须菩提向这些人解释说:我向富人行乞,决不是为了贪图美味珍肴。如果好吃,我就不会出家学道。为什么我不到穷人的门上行乞?因为穷苦人家,自己生活都难以维持,那里还有多余的饮食供养我们?我们没有粮食救济他们,已经十分内疚,怎能再去增加他们的负担。富人施舍区区一餐之食,不啻九牛之一毛。这即是我乞富不乞贫的原因所在。
一次摩诃迦叶对须菩提说:我向贫穷者乞食,给他们种福田,免除他们将来的穷困。富人福多,何必锦上添花?迦叶的话,无疑是对须菩提的批评。须菩提听后,很谦逊地说:乞富乞贫,都是为了利益众生。佛法里方便有多门,我们可以各行其道,不必强人同己。须菩提的乞富不乞贫,大迦叶的乞贫不乞富,成为尖锐的对比。佛陀对他两个人都不赞成,曾诃斥他们心不均平,都不合乞食法。真正的乞食法,是不择贫富,不分秽净,严肃威仪,次第行乞。对佛陀的教育,须菩提虚怀若谷,很快地纠正了乞富不乞贫的做法。迦叶着重苦行,依然我行我素,佛陀也不勉强他。
(四)无诤三昧
须菩提的心境和胸襟,阔达自在,为诸比丘敬佩。但也有人对他冷讽热嘲,说他整天痴痴呆呆,一点也不活动,没有什么了不起。一些比丘听了这话,为须菩提鸣不平,要和那些人辩论。须菩提劝这些好心的人说:修道的人要将讥嘲毁谤逆境,看成是助道增上缘,可以依此消除业障,加强信心。再说诸法空性的真理,是无我无人,无彼无此,无高无下,无凡无圣,平等一相。辩白和诤论,是有胜负心,与真理相违。须菩提由于通达空性,所以能随顺世间,行大忍辱,对任何人,都能做到无恼无争。佛陀对他的修证,十分欣赏。在金刚般若法会上,称赞他已证得无诤三昧,是人中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须菩提回答说:您老人家对我的称赞,真不敢当。我决不承认是人中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若我有这样的想法,说明我执还未断除,终日还沉溺在有证有得的法执之中。其实舍利弗、目犍连才是真正的离欲阿罗汉。
须菩提在灵鹫山石窟里坐禅,一天忽感四大不调,身心非常疲劳。在病重的时候,他结跏趺坐,端身正念着。引发身体病苦的原因,有的是过去的业报现前,有的是现生违缘的关系,用医药不能彻底根除,唯有深信因果,忏悔罪业,修习禅观,从心不苦到身不苦。经过正念和禅观之后,他顿时感到身心轻松自在,疾病也霍然痊愈了。
《佛法概要·第三章 常随佛学十大弟子》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