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概要·第叁章 常隨佛學十大弟子▪P5

  ..續本文上一頁能治犯罪的人,但無法治人不犯罪,唯有佛陀的五戒十善的道理,因果輪回的法則,大家信受奉行,就可以不去犯罪。對農民說法時說:你們種農田生産糧食,可以資養色身,也要種福田,資養慧命。信奉佛教、奉事叁寶,恭敬沙門,看護病人,孝敬雙親,不殺生靈,熱心公益,是耕種福田。頻婆娑羅王被兒子囚禁後,富樓那探視時對他說法:在牢獄裏被監禁失去了自由,其實沒進監獄的人,同樣被金錢、名位、美色所囚。娑婆世界,一個大監獄,不論坐牢的與不坐牢的,都不免一死。唯有稱念彌陀聖號,早生安養,才是真正的解脫。

  他布教最大的特點,不作空洞的說教,而是從改善人的生活做起。如輸廬那國文化落後,人民生活貧困,富樓那到那裏以一個醫師的身分,每天忙著探視病人,看護病人。患者見到他,如同看到救星,再重的病症,都能霍然痊愈。他又是一位教師,白天教群衆識字、耕種等生産知識,晚上講說五戒十善,因果報應的道理。使輸廬那國的人民很快都皈依了佛教。他在那裏收了五百弟子,建立了五百僧伽藍。

  (四)具有不怕犧牲的精神

  富樓那布教另一個特點,總是到艱苦的地方,難以教化的地方去。聽說輸廬那國非常偏僻,經濟文化落後,民性暴戾,打架罵人成風,就請求佛陀允許到那裏去布教。佛陀聽到富樓那的請求,十分高興地說:假如那裏的人,不肯接受你的說教,反而破口大罵怎麼辦?富樓那答:他們只是罵我,還不曾用棍棒打我,說明還不十分野蠻。佛又問:假如他們用拳頭,瓦石,棍棒打你呢?富樓那答:他們只是用拳頭、瓦石、棍棒打我,還沒有用刀杖刺傷我,我覺得他們還是很好。佛問:假如用刀杖刺傷你呢?富樓那答:說明他們還有人性並沒有殘酷地把我打死。佛緊逼著問:假如他們把你打死呢?富樓那答:那我太感謝他們了,他們殺害我的色身,幫助我進入涅槃,幫助我以自己的身體和生命報答佛恩。佛聽後稱贊說:富樓那!你真是我的好弟子,布教、修道、忍辱都很好,有這樣的思想准備,你可以動身到輸廬那國去了。

  富樓那在布教時,把佛陀對布教者應具十德,牢牢記在心頭、布教十德:(一)善知法義,(二)能爲宣說,(叁)處衆無畏,(四)辯才無礙,(五)方便巧說,(六)隨法行法,(七)具足威儀,(八)勇猛精進,(九)身心無倦,(十)成就威力。佛經常在大衆中稱贊他說法布教第一,要求大家向他學習。

  (五)對第一次結集表示異議

  于公元前486年,富樓那在外區教化,聽到佛陀涅槃的消息,就率領弟子趕到拘屍那。才知道佛的遺體早已火化了。又聽說大迦葉領導上座比丘,在耆闍窟山主持第一次聖典結集。富樓那很關心佛的教法,星夜趕去參加,到時結集已近尾聲。大迦葉將結集的情況,向富樓那通報,希望他能同意。富樓那答:你們結集的內容,我基本上同意。只是對于律中有關食法八事,都在禁止之列,我認爲不符合佛陀的本意,難以苟同。食法八事:(一)內宿,(二)內煮,(叁)自煮,(四)自取食,(五)早起受食,(六)從彼持食來,(七)雜果,(八)池水所出可食物。對米價昂貴,荒年饑馑,食物難獲的時候,佛是允許這八事的。如果禁止這八事,會對僧團很不利。迦葉聽了富樓那的話,不以爲然地說:不錯,佛雖允許過這八事,但那是在特殊情況之下。富樓那看迦葉不肯讓步,堅持原則地說:我是親自從佛那裏聽來的,根據自己所領悟的道理,嚴加遵守,是不會動搖的。這是佛教史上第一個對迦葉主持的聖典結集持不同意見的人。富樓那與大迦葉的分歧,史家認爲是對以後佛教大分化,開始埋下種子。

  第九節 優波離尊者

  (一)衆僧上首

  優波離,漢譯上首,以其持律,爲衆僧之首,故名。又譯近執,以佛爲太子時,曾爲親近執事之臣,故名。優波離出身于首陀羅族,是釋種的理發奴隸,爲跋提、阿那律等王子理發。佛回迦毗羅省親時,他向舍利弗提出出家的要求。佛陀很歡喜地爲他剃度,並說優波離很有善根,將來一定能宣揚我的正法。優波離出家後,很快證得聖果。他在生活上很重視行住坐臥四威儀。對佛製定的戒條,都能一一嚴加遵守,從不毀犯,被大衆推爲持戒第一。

  僧團中一些不持戒的人,對他不大歡迎,看到優波離來了把門關起來,不予理睬,偷蘭難陀比丘尼竟當面罵優波離說:你在僧團裏興風作浪,提倡什麼戒律,給我生活上增加了不少困難和苦惱。佛陀了知這一情況,把那些對優波離無禮的比丘、比丘尼叫來,嚴肅的诃責說:你們對持戒的比丘不尊敬?還有誰值得尊敬?戒是汝等大師,戒住則法住。你們不尊敬戒,就說明有非法的企圖。

  (二)持戒第一

  優波離在僧團中被公認爲持戒第一,他常向佛問戒。如迦毗羅的釋迦族,法律規定:凡釋迦族女子,不得嫁給別族的男人,犯者治以重罪。當時釋迦族黑離車女,青年喪夫,有許多異族青年向她求婚。可是丈夫的弟弟想將她占爲己有,不允許她外嫁,並把她打傷。此人即逃到祇園隨比丘尼出家。迦羅國政府到處通緝此女。優波離將此事報告了佛陀,並請示說:犯了國法的人,是否可以收留她出家?佛答說:假若有人犯了國法,在未宣判無罪之前,僧團不可收他出家。並把收留黑離車女出家的比丘尼叫來诃責一頓。清淨僧團內,對犯了戒律的人,還要擯棄出去。犯了國法,自應受國法製裁,僧團不能包庇犯罪分子,不能抵觸國法。有一天優波離問佛:比丘、比丘尼是否可爲社會上男女做媒?佛答說:若比丘、比丘尼持男意至女邊,持女意至男邊,乃至介紹一交會,就犯僧伽婆屍沙罪,須要悔過。戒是規範身心,防非止惡,而男女問題最易給人帶來煩惱和不安,所以在戒律中對此限製特多。

  僧團擴大後,依法修行證果的人很多,犯戒的人也不少。象比丘中的迦留陀夷,提婆等,比丘尼中的修摩,婆頗,偷蘭難陀等。這些人常在僧團裏挑起爭端,製造矛盾。佛就派德高望重,能辨別是非,主持公道的優波離,到各處調解糾紛。如佛派他到拘單彌國,沙祗國去息诤。優波離息诤的原則:“彼處诤事彼處斷”。意即那裏的是非那裏了,不把爭端的事擴大,不將爭端的話傳播。優波離調解糾紛的方法,重調查研究、重證據,從不偏聽偏信。他接受一個事件的處理,先召開不同對象的會議,曉喻大衆說:我奉佛慈命,爲你們好爭者作種種羯摩、擯治汝等。有的比丘自知理虧,看到執法如山的優波離,就叁十六計走爲上計,不敢相爭,這就使一場爭事,化爲烏有。

  (叁)關心病比丘

  有幾次優波離乞食途中,見一病比丘臥在糞穢中,不能自起。又看到有一比丘見一病比丘臥于路旁,裝著不見,繞道而行,不願照顧病比丘。還有的病比丘,認爲患了病,即可不須持戒,隨意行事。優波離將這些問題向佛提出來,請求開示。佛陀答說:生病比丘應住于空氣流通,陽光充足的室中。弟子應常侍左右,灑掃房中,插花燒香,聽候呼喚。應以飲食湯藥,供養病比丘。如果病人無飲食湯藥,大衆應供給。大衆若無,應取病比丘值錢的衣缽等物易取飲食醫藥。若病比丘愛惜不舍,應由大德軟語說法,使其開解,然後貿易。若無貿易,大衆應乞化供給。如乞化不得,在僧食中取最好的給予。如僧食中沒有好食,看侍人應持缽到聚落中乞食,將好食供養病人。優波離對病比丘的關心,說明持戒的出發點,是在于慈悲爲人,使人們感到僧團的溫暖與幸福。

  (四)關心僧團和結集毗尼

  優波離認爲每個比丘、比丘尼都要關心的是僧團的團結。對僧團有利的話和事,要多說多做。例如禮拜、恭敬、隨順,如法如律的比丘,以及發心助僧、贊僧、和僧等,名爲和合僧。和合僧的人,能在一劫之中升入天界享樂。說和做對僧團不利的話和事,名破和合僧。破和合僧的行爲有叁:(一)對比丘或僧團輕視、嘲笑、譏諷、毀謗者。(二)在家信徒對出家僧團,妄分人我。或挑撥離間,或製造糾紛者。(叁)軍政人員,以專政權力,幹涉寺院,驅汙僧尼者。破和合僧者,一劫之中墮在地獄受苦。

  優波離的一生,是在處理僧團的糾紛,爲犯戒比丘忏摩,向佛陀請問戒律中度過的,堪稱爲戒律權威。佛入滅時,他已是七十多歲的老人了。王舍城結集,公推他結集律藏。當他誦律時,每一條目,都說明佛于何時、何地、對何人、以何因緣而製。犯了此戒,得罪的輕重程度等項目,都說得清清楚楚。參加結集的長老,對他記憶力的驚人,佩服得五體投地。

  第十節 須菩提尊者

  (一)須菩提一名的由來

  須菩提漢譯善吉,其生之日,家室皆空,父母驚異,請問相師。相師占雲,此是吉相,故名。又譯善業,禀性慈善,不與物爭,及其出家,見空得道。兼修慈心,得無诤叁昧,善護叁業,故名。又譯空生,以其生時,家宅皆空,故名。須菩提出生婆羅門教家庭。佛陀到他的家鄉布教,他的父母改信佛教。須菩提受父母的影響,出家做佛的弟子。

  (二)解空第一

  佛在祇園精舍,准備說金剛般若時,須菩提在大衆中站起問佛:善男子和善女人發菩提心,應如何安住?如何降伏其心?佛答說:安住菩提心,即是布施時,要行無相布施。度生的時候,要行無我度生。如此安住,才能降伏心中妄念。我法二執,不能纏繞;我、人、衆生、壽者四相,不能束縛。離一切執,才能見到空理,離一切相,才能見到人生。須菩提聞佛說法,證悟空理,在佛弟子中被稱爲解空第一。

  什麼是空?空是指宇宙間一切事物,因緣所生,因緣所滅。因緣,就是空的同義詞。佛教說空,不是虛無的空,不是空洞的空,不是無因果的空,不是破壞因緣生法的空。而是充滿了利人濟世,廣修六度萬行的菩薩精神。菩薩于一切諸法不起執著,應住于空,住于無分別,才能完成六波羅密的修學,才能住于不退的地位。具足神通,暢遊佛國,化益衆生,莊嚴佛士,安住自在解脫的境界。

  傳說佛曾到忉利天爲摩耶夫人說法。叁個月過去,佛回到人間,大家都爭先恐後地前去迎接。當時須菩提在靈鹫山的石窟中縫衣,聽到佛回來的消息,即放下手中的衣服,前去迎接。忽然一想,佛的真身不是六根可以看見。我現在去迎接佛陀,是把佛的法身當成地水火風四大種和合的肉身,是不識空性的表現。不識諸法空性,就看不到佛陀的法身。佛的法身是無我、無人、無作、無所不作的諸法空性。空性是無處不遍,佛的法身也無處不在。于是他安然坐下,依舊縫衣。

  在迎接的人群中,比丘尼中神通第一的蓮花色,第一個看到佛。她一邊頂禮一邊說:弟子蓮花色第一個迎接佛陀,請接受頂禮。佛陀對她說:迎接我第一個人不是你,是須菩提。此時須菩提在靈鹫山石窟中觀察諸法空性,見空即見如來,所以他是第一個見到佛陀,第一個迎接佛陀的人。

  (叁)乞富不乞貧

  根據佛製比丘乞食是次第行乞,可是須菩提離開精舍後,總是到富有的人家去行乞。不管路程多遠,他都要趕到富貴人家去,否則甯願餓著肚皮也不行乞。日子久了,一些比丘批評他看不起窮人,貪嘴好吃。須菩提向這些人解釋說:我向富人行乞,決不是爲了貪圖美味珍肴。如果好吃,我就不會出家學道。爲什麼我不到窮人的門上行乞?因爲窮苦人家,自己生活都難以維持,那裏還有多余的飲食供養我們?我們沒有糧食救濟他們,已經十分內疚,怎能再去增加他們的負擔。富人施舍區區一餐之食,不啻九牛之一毛。這即是我乞富不乞貧的原因所在。

  一次摩诃迦葉對須菩提說:我向貧窮者乞食,給他們種福田,免除他們將來的窮困。富人福多,何必錦上添花?迦葉的話,無疑是對須菩提的批評。須菩提聽後,很謙遜地說:乞富乞貧,都是爲了利益衆生。佛法裏方便有多門,我們可以各行其道,不必強人同己。須菩提的乞富不乞貧,大迦葉的乞貧不乞富,成爲尖銳的對比。佛陀對他兩個人都不贊成,曾诃斥他們心不均平,都不合乞食法。真正的乞食法,是不擇貧富,不分穢淨,嚴肅威儀,次第行乞。對佛陀的教育,須菩提虛懷若谷,很快地糾正了乞富不乞貧的做法。迦葉著重苦行,依然我行我素,佛陀也不勉強他。

  (四)無诤叁昧

  須菩提的心境和胸襟,闊達自在,爲諸比丘敬佩。但也有人對他冷諷熱嘲,說他整天癡癡呆呆,一點也不活動,沒有什麼了不起。一些比丘聽了這話,爲須菩提鳴不平,要和那些人辯論。須菩提勸這些好心的人說:修道的人要將譏嘲毀謗逆境,看成是助道增上緣,可以依此消除業障,加強信心。再說諸法空性的真理,是無我無人,無彼無此,無高無下,無凡無聖,平等一相。辯白和诤論,是有勝負心,與真理相違。須菩提由于通達空性,所以能隨順世間,行大忍辱,對任何人,都能做到無惱無爭。佛陀對他的修證,十分欣賞。在金剛般若法會上,稱贊他已證得無诤叁昧,是人中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須菩提回答說:您老人家對我的稱贊,真不敢當。我決不承認是人中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若我有這樣的想法,說明我執還未斷除,終日還沈溺在有證有得的法執之中。其實舍利弗、目犍連才是真正的離欲阿羅漢。

  須菩提在靈鹫山石窟裏坐禅,一天忽感四大不調,身心非常疲勞。在病重的時候,他結跏趺坐,端身正念著。引發身體病苦的原因,有的是過去的業報現前,有的是現生違緣的關系,用醫藥不能徹底根除,唯有深信因果,忏悔罪業,修習禅觀,從心不苦到身不苦。經過正念和禅觀之後,他頓時感到身心輕松自在,疾病也霍然痊愈了。

  

《佛法概要·第叁章 常隨佛學十大弟子》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