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概要·第四章 五大菩薩

  第四章 五大菩薩

  第一節 彌勒菩薩

  (一)彌勒的事迹

  彌勒,全譯梅達麗(maitreya),又譯爲慈。彌勒是姓,名阿逸多,義譯無能勝。公元前六世紀人,與釋迦牟尼同時。生于印度波羅奈國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羅門家。他生而相好莊嚴,聰慧異常。按印度的習俗,生了孩子要請相師看相。相師驚異地說:“此兒具足輪王相,長大必然要當轉輪聖王”。這話很快傳到國王耳裏,滿朝文武惶恐異常,怕國內要發生政變。急欲覓得此子,加以殺害。其父預感大禍臨頭,即將其匿藏于母舅家中。及長,舅氏慮其禍終不能免,即令其見佛聞法,從佛出家。彌勒由于從小生活在經濟富裕的族氏家中,出家後,依然交遊族姓,喜愛穿著。如國王將一件金縷袈裟供佛,佛將它賜給諸比丘,大家看到這般華麗的袈裟,誰都不敢要。唯彌勒受之,並天天穿在身上,到處乞食。引起一些比丘議論,他聽了根本不放在心上。彌勒在《楞嚴經》裏說:“憶我往昔,有佛出世,名日月燈明,我從彼佛而得出家,心重名利,好遊族姓”《法華經序品》文殊也說他“心常懷懈怠,貪著于名利,求名利無厭,多遊族姓家”說明他這一習性的養成,並非始于今日,而是有其深刻的曆史根源,由來已久。

  彌勒學佛的曆史,比釋迦牟尼資格要老得多。但他因喜好交遊,愛吃穿,而重視慧學。勇猛精進,不如釋迦,結果是後來居上了。在《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裏,釋迦回憶說:“彌勒發意先我之前四十二劫,我于其後乃發道意。于此賢劫,以大精進,超越九劫,得無上真正之道,成最正覺”。“我以十事致最正覺:一者所有無所愛惜,二者妻婦,叁者兒子,四者頭目,五者手足,六者國土,七者珍寶財物,八者髓腦,九者血肉,十者不惜身命。我以此十疾得佛道”。

  彌勒出家後,不與小乘比丘爲伍,生活或修學。而與文殊、普賢、觀音、大勢至等大菩薩同事,所以在大乘法會上,彌勒都占有重要的席位。如《華嚴經》彌勒故現樓閣,而令善財入于法界。《般若護國》爲波斯匿王酬量希相,法華會上,而與文殊共任流通。《解深密經》釋迦以瑜伽了義之教,傳與彌勒,九百年後,暢弘于世。

  釋迦牟尼在他的衆多弟子中,對彌勒總是另眼看待的。他選擇彌勒作接班人,予以授記,次當作佛。這件事引起一些比丘的非議。如在《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經》,優波離問佛:“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斷諸漏,此人命終當生何處?其人今者雖複出家,不修禅定,不斷煩惱,佛說此人成佛無疑,此人命終生何國土?”釋迦牟尼回答優波離說:“十二年後,彌勒于波羅奈國,劫波利村,大婆羅門家,本所生處,結跏趺坐,如入滅定。身紫金色,光明顯赫,如百千日,上至兜率天,其身舍利,如鑄金像,不動不搖。身圓光中,有首楞嚴叁昧般若波羅密,字義炳然。時諸天人,尋即爲起衆寶妙塔,供養舍利。時兜率天,七寶臺內,摩尼殿上,獅子床坐,忽然化生,于蓮花上,結跏趺坐,身如閻浮檀金色,長十六由旬,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悉皆具足,與諸天子各坐華座,晝夜六時,不停地轉大*輪,度諸天子”。

  在優波離等人的眼中,彌勒是一個“不修禅定,不斷煩惱”,“未盡諸漏”的一介凡夫。釋迦選這樣的一個人接班,記作佛,是難以想得通的。說明二乘人的偏見,對一乘佛道是不能望其項背。彌勒精神體現菩薩在艱苦條件下,行菩薩道,著重利他。于利他中實現自利,完成佛國依正莊嚴。

  過五十六億萬年,彌勒當下生于閻浮提,證得佛果。那時閻浮提的情況大致如下:

  (一)自然條件:國土長十千由旬,廣八千由旬。土地平坦如鏡,名華軟草,遍覆其地。種種樹木,華果茂盛,其樹悉皆高叁十裏。

  (二)居民:人壽八萬四千歲,智慧威德,色力具足,安慰快樂。唯有叁病:一者便利,二者飲食,叁者衰老。女人年五百歲,爾乃行嫁。

  (叁)城市:城市次比,雞飛相及。有一大城,名翅頭木,街巷道陌,廣十二裏,掃灑清淨。有明珠柱,皆高十裏,其光照耀,晝夜無異,燈燭之明,不複爲用。時世安樂,無有怨賊劫竊之患。城邑聚落,無閉門者,亦無哀惱,水火刀兵及諸饑馑毒害之難。人常慈心,恭敬和順,調伏諸根,語言謙遜。

  (四)政治:時有轉輪王名叫儴佉,有四種兵,以威武統治四天下,王有七寶,又有四大藏,各有四億小藏圍繞。珍寶湧出,無守護者,衆人見之,心無貪著。

  彌勒下生後,也如釋迦有托生、出家、成道、說法種種示相。

  (一)托生:有大婆羅門名曰妙梵,女曰梵摩波提、彌勒托生以爲父母。彌勒生後,膚紫金色,身高千尺,胸廣叁十丈,面長二十丈四尺,具足叁十二相,相好端正無比。

  (二)出家:彌勒觀世五欲,致若甚多衆生沈沒在生死海,甚可憐愍。如是正念,不樂在家。感王施物,終歸毀壞,知一切法,亦皆幻滅,修無常想,出家學道。

  (叁)成道:彌勒成道,坐于龍華菩提樹下,即日成就無上道果,應時叁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地神乃至諸天,各相告曰“當今彌勒已成佛道”。

  (四)說法:時有魔王,名曰大將,率欲界無數諸天至彌勒佛所,請說施論、戒論及生滅之論,乃至諸佛所說,苦集滅道。時座上有八萬四千天子,得法眼淨。彌勒有叁會說法:初會有九十六億人,得阿羅漢。二會有九十四億人,得阿羅漢。叁會有九十二億人,得阿羅漢。彌勒說法常贊釋迦功德。彌勒壽命八萬四千歲,般涅槃後遺教存世一萬四千歲。

  (五)弟子:儴佉王將八萬四千衆,往至佛所,求作沙門。大臣長者,亦複如是,各自念言:雖複千億歲,受五欲樂,不能得免叁惡道苦,妻子財産,所不能救,世間無常,命難久保。我等今者,宜于佛法而修梵行,念已出家。

  (六)涅槃:彌勒壽命八萬四千歲,入涅槃後,遺法留存一萬四千歲。

  (二)彌勒的思想和慈氏由來

  漢譯大乘佛經,關于彌勒的記載,是不勝枚舉,現僅從他的姓名窺知其思想具有兩大特色。

  彌勒以修慈心觀而聞名的。在《華嚴經·修慈分》裏佛告彌勒,應修慈心,以自調伏。于念念中常修六波羅蜜,修慈心時,未離分別,未能不起我我所見。當得六種梵天之福。若離分別,離我我所,此則名爲廣大之慈。所有先世以來的罪障,皆得除滅,不久當證無上菩提。修慈心觀而上求佛道,是彌勒思想一大特色。還表現在彌勒于一切時一切處,不起殺想,不啖衆生肉。如《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說:在過去無數劫時,有一世界,名勝華敷,佛號彌勒。有大婆羅門名一切智光明,聞佛說《慈叁昧大悲海雲經》即便信服,爲佛弟子,尋發菩提心,誓願未來成佛,亦號彌勒。于是舍家入山,勤修梵行,八千歲中,少欲無事,乞食自活,誦持《慈叁昧經》,一心不亂。時洪水暴發,不得乞食,一切智光明仙人,已七日不進粒米,生命垂危。時有兔王,母子二獸,爲護法久住,投入火中,令己肉熟,供養仙人。兔王母子舍身護法的精神,對仙人教育很大。他看著燒熟的兔肉,即說偈曰:

  甯當燃身破眼目,不忍行殺食衆生。

  諸佛所說慈悲經,彼經中說行慈者。

  甯破骨髓出頭腦,不忍啖肉食衆生。

  如佛所說行慈者,此人行慈不滿足,

  常受短命多病身,迷沒生死不成佛。

  更發誓言,願我世世不起殺想,恒不啖肉,乃至成佛,製斷肉戒。語已,即投火中,與兔王母子並命,這是慈氏一姓的由來。

  這個故事生動地說明,彌勒對一切衆生不起殺想的廣大慈心觀,即不論在什麼情況下,“甯破骨髓出頭腦,絕不啖肉食衆生”的堅定立場是不可動搖的。他還製“斷肉戒”,規定其弟子不得食肉。這裏清楚昭示人們彌勒是一位素食主義的實踐者和倡導者。從印度佛教史上考察,釋迦牟尼在世時,還沒有做到這點。可見在素食的問題上,彌勒比釋迦是略勝一籌。

  (叁)無能勝一名的含義

  彌勒名無能勝,是因其修唯識觀而著稱于世。他修此觀,非始于現在,而是源遠流長。如《楞嚴經》說:“我憶往昔,經微塵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燈明,我從佛出家。時佛教我修習唯心識定。入叁摩地。曆劫以來,以此叁昧,事恒沙佛。至燃燈佛出現于世,我乃得成無上妙圓識心叁昧。乃至盡虛空,如來國土,淨穢無有。皆是我心變化所現,今得世尊授記,次補佛處。”彌勒的唯識觀,不僅否定了娑婆世界外境實有,更徹底把盡虛空世界所有佛土,一筆勾銷。一切染淨因緣沒有了,顯現諸法的“我心”,又將安立何處!這種不定一法的精神,唯佛與佛乃能證知,非凡夫、二乘、權位菩薩,所能勝過,故名曰無能勝。

  (四)創瑜伽學派

  佛滅九百年頃,中印度阿輸遮國,有無著菩薩入日光定夜升兜率天。參預內院法堂聞法,于彌勒處,受《瑜伽師地論》。晝爲大衆宣講,弟子中有不信是彌勒說者,無著爲釋衆疑,乃請彌勒降到人間,爲衆說法。即于輸遮那講堂,普施法雨。凡所說法,皆約爲頌,無著依頌解釋,乃成彌勒五論。一、《瑜伽師地論》理無不窮,事無不盡。文無不釋,義無不诠。疑無不遣,執無不破。行無不修,果無不證,一百卷,玄奘譯。二、《分別瑜伽論》,顯觀行說,未傳我國。叁、《大乘莊嚴論》,莊嚴大乘,十卷,波羅頗密多羅譯。四、《辯中邊論》,顯主法相,叁卷,玄奘譯。五、《金剛般若經論》,顯實相說,一卷,達摩笈多譯。五論立義,罄無不盡。

  傳承彌勒學說,有無著、世親兄弟。無著造有《顯揚聖教論》,《大乘阿毗達摩集論》《攝大乘論》等。世親造有《攝大乘論釋》,《十地經論》,《唯識叁十頌》,《唯識二十頌》等。世親之後,又有護法,安慧等十大論師,廣造諸論,使彌勒之學,極盛一時,唐玄奘法師從戒賢學,回國後與弟子窺基專弘唯識。彌勒之學,興旺于初唐,流傳于日本、朝鮮等國。

  (五)彌勒在我國的傳說

  彌勒在兜率天內,不動本際,應現十方,若凡若聖…

《佛法概要·第四章 五大菩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