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概要·第四章 五大菩薩▪P5

  ..續本文上一頁幻心的“幻智”。離了幻心,若愛幻智,亦即心病,故複當遠離。

  佛答第四個問題:修大乘者,離了幻智,心中若有一個離字(即空)。也要遠離。最後得無所離,即除諸幻。

  佛一口氣說了四個離,離境、離心、離智、離空。層層剝盡,步步升高、由淺及深、行布分明、直到諸幻滅盡、寂滅現前。

  (六)靈山會上誓願守護《法華經》

  佛在靈山會上說《法華經》時,普賢于寶威上王佛國與無量無邊百千萬億菩薩共來聽受。普賢在會上提出:如來滅後,善男子、善女人雲何能得是《法華經》,若人能做到下列四點,必能得到是經。

  (一)爲諸佛護念;(二)植衆德本;(叁)入正定聚;(四)發救一切衆生之心。

  普賢又在會上表示:世尊滅後五百年際,有人受持是經者,我當守護,除其衰患,令得安穩。是人若行若立讀誦此經。我當乘六牙白象王,與大菩薩俱詣其所,供養守護、安慰其心。是人若坐思惟此經,我複乘象王至其人前。是人對《法華經》,有所忘失一句一偈,我當教之,與共讀誦,得見我身,甚大歡喜。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受持讀誦,書寫此經,一心精進,滿叁七日,我當乘白象,與無量菩薩而自圍繞。以一切衆生所喜見身,現其人前,而爲說法。若人受持,讀誦正憶念,解其義趣,如說修行是行普賢行,爲諸如來摩頂授記。若但書寫,是人命終,生忉利天。若人受持讀誦,解其義趣,是人命終,升兜率天彌勒菩薩所。

  釋尊對普賢護法精神,表示贊歎“汝已成就不可思議功德,深大慈悲。從久遠來,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而能作是神通之願,守護是經。”

  (七)普賢道場峨眉山

  《華嚴經》有善財童子伫立妙高峰上,觀此山如滿月,大放光明,因此峨嵋山又稱大光明山。峨嵋山在晉代創有六大佛寺。晉隆安叁年(公元399年)慧持和尚從廬山入蜀,在此修建普賢寺,供奉普賢菩薩。傳峨嵋山成爲普賢菩薩道場,即由此而來。宋太宗派大夫張仁贊,以黃金叁千兩,購買赤銅鑄造普賢騎象銅像一尊,高7.4米、長4.7米、淨重62噸。普賢像頭戴五佛金冠,身披袈裟、手執如意、神態莊重。趺坐象背上。大象造形逼真,四肢健壯,粗鼻下垂,目視前方,似欲啓步遠行。整個銅像,鑄造精良,實屬罕見。伏虎寺是峨嵋山最大的佛寺,建築面積一萬平方米,寺內“華嚴銅塔”鑄佛像四千七百余尊及《華嚴經》全文。

  峨嵋山的最高處是金頂,上建金頂寺,威鎮全山。金頂寺又稱光明寺,因山頂常有光明而得名。每當午夜,在金頂上看群峰中,有千百萬點晶瑩閃耀的光亮,從山溝裏慢慢地升起來,象一盞盞明燈,忽上忽下,燦若明星,人稱此奇景爲“萬盞明燈朝普賢。”近年以來,我曾兩次陪美國華僑和工作者朝禮峨嵋名山,親臨其境,心身泰然,得大饒益。

  爲了大家時常思念,時常誦習,時常發願,時常實行普賢十大行願,現抄錄十頌,以便修學。

  一、敬禮諸佛

  所有十方世界中,叁世一切人師子,

  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余。

  二、稱贊如來

  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

  盡于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

  叁、廣修供養

  以諸最勝妙華,伎樂塗香及傘蓋,

  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

  四、忏悔業障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我今一切皆忏悔。

  五、隨喜功德

  十方一切諸衆生,二乘有學及無學,

  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六、請轉*輪

  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勸請,轉于無上妙*輪。

  七、請佛住世

  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誠而勸請,

  唯願久住刹塵劫,利樂一切諸衆生。

  八、常隨佛學

  我隨一切如來學,修習普賢圓滿行,

  我願常隨叁世學,速得成就大菩提。

  九、恒順衆生

  悉除一切惡道苦,等與一切群生樂。

  我常隨順諸衆生,圓滿無上大菩提。

  十、普皆回向

  所有禮贊供養福,請佛住世轉*輪,

  隨喜忏悔諸善根,回向衆生及佛道。

  第四節 觀世音菩薩

  (一)菩薩因何名觀世音

  阿縛盧積多伊濕成羅,漢譯觀自在。指菩薩觀有不住有,觀空不住空;聞名不著于名,見相不惑于相,心不能動,境不能隨,動隨不亂其真,自在無礙之智慧。舊譯阿那婆婁吉低輸,漢譯觀世音。觀,能觀之智。能所圓融,有無兼暢,照窮正性,察其本末。世音,所觀之境。萬象流動,隔別不同,類音殊唱,俱蒙離苦。

  菩薩因何名觀世音?根據衆經,現取叁說:

  (一)《悲華經》:寶藏如來尋爲授記,“善男子!汝觀人天及叁惡道一切衆生,發大悲心。欲斷衆生諸煩惱故,欲令衆生住安樂故,善男子!我當字汝爲觀世音。”此說菩薩因地具大悲心,普令衆生離苦得樂,因此寶藏佛爲其命名觀世音。

  (二)《楞嚴經》:“恒沙劫前,有佛住世,名觀世音。由我所得,圓通根本,發妙耳門,然後身心,微妙含容,周遍法界。”當時觀世音如來,在大會中,爲我授記觀世音號。由我觀聽十方,圓明無礙,如聲逾垣,如月印水,有感必應。故觀世音之名,遍聞十方世界。此約菩薩因地修行法門而言。一切衆生,向外分別聲聞,生毀譽心,起貪嗔癡,造淫殺業,受叁途苦。菩薩耳根不向外聞,反聞耳根能聞的聞性,功夫成熟,六根應時銷溶,寂滅現前,證圓明叁昧,上同諸佛,下化衆生,隨緣施設,無不自在。

  (叁)《法華經》:“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衆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此約菩薩利生法門而言,即通常說的尋聲救苦。

  (二)觀世音菩薩的相好

  根據《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記載,觀世音菩薩的相好如下:

  身長:八十萬億那由他由旬。

  頭頂:有肉髻。

  冠:以毗楞伽摩尼寶爲天冠。天冠中有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

  面:如閻浮檀金色。

  眉間毫相:各七寶色,流出八萬四千種光明,一一光明,有無量無數化菩薩以爲侍者,變現自在,滿十方界。

  項:項有圓光,四周各有千由旬。圓光中有五百化佛,爲釋迦牟尼。一一化佛,有五百化菩薩,無量諸天,以爲侍者。

  臂:如紅蓮花色,有八十億微妙光明以爲璎珞。其璎珞中,普現一切諸莊嚴事。

  手掌:作五百億雜蓮花色。

  手指:手一指端,各有八萬四千畫,猶如印文。一一畫中,有八萬四千色;一一色中,有八萬四千光。其光柔軟,普照一切。以此寶手,接引衆生。

  舉足:舉足時,足下有千輻輪相,自然化成五百億光明。

  下足:下足時,有金剛摩尼華,布散一切,莫不彌滿。

  又根據《楞嚴經》記載,觀音菩薩獲得耳根圓通,能使見聞知覺渾然圓融,交徹互用,爲一爲多,隨意自在,能現無數妙容,能說無邊神咒。

  首:或現一首、叁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萬首、八萬四千爍迦羅首。

  臂: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千臂、萬臂、八萬四千因陀羅臂。

  目:二目、叁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萬目。八萬四千清淨寶目。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護衆生,得大自在。

  (叁)印度補怛洛迦山

  據唐西天竺沙門伽梵達摩譯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說:觀世音菩薩已于過去無量劫中,已作佛竟,號正法明如來。大悲願力,爲欲發起一切菩薩,安樂成熟諸衆生故,現作菩薩。說明觀音菩薩雖久遠劫來已成佛道,複不離寂光,垂形九界,隨類現形,尋聲救苦,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爲說法。

  觀世音菩薩與我們娑婆世界衆生特別有緣。佛在世時,他就是釋迦牟尼佛常隨菩薩之一。他的道場,現在可以考察的,在印度有一處,在中國有二處。

  據《華嚴經入法界品善財第二十七參訪觀自在菩薩章》說:

  鞞

  瑟胝羅居士告善財言:善男子!于此南方有山名補怛洛迦,彼有菩薩名觀自在,汝詣彼問:菩薩雲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即說頌曰:“海上有山多聖賢,衆寶所成極清淨。華果樹林皆遍滿,泉流池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觀自在,爲利衆生住此山。汝應往問諸功德,彼當示汝大方便。”

  爾時善財童子,漸次南行,至于彼山,處處求覓此大菩薩。見其西面岩谷之中,泉流萦映,樹林芬郁,香草柔軟,右旋布地,觀自在菩薩于金剛寶石上,結跏趺坐,無量菩薩,皆坐寶石,恭敬圍繞,而爲宣說大慈悲法,令其攝受一切衆生。

  此說觀世音菩薩的道場,名補怛洛迦,住于南印海上。是一個島嶼。這裏自然環境優美,有各種華果樹林,有柔軟的香草,飛泉與鏡湖,交相映徹,真是一個海上仙島。無量菩薩圍繞,觀世音菩薩于金剛寶石上,結跏趺坐,對其宣說大慈悲法。說明慈悲是觀音菩薩修行法門的根本。《千手千眼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對觀音道場也作了敘述:

  一時佛在普陀洛迦山,觀世音宮殿,寶莊嚴道場中,與無央數菩薩,無量大聲聞,無量天龍八部神等,皆來集會。時觀世音菩薩密放神通光明,照耀十方刹土,皆作金色,日月之光,皆悉不現。

  總持王菩薩見此,歎未曾有。問佛:如此神通之相,是誰所放?

  佛言:今此會中,有菩薩名觀世音,從無量劫來,成就大慈大悲,善能修習無量陀羅尼門,爲欲安樂諸衆生故,密放如是大神通力。

  此說普陀洛迦山上,有觀世音宮殿。釋迦牟尼佛在此山與觀世音菩薩等無央數菩薩、聲聞、天龍八部聚會說法。觀世音菩薩除成就大慈悲外,還善能修持無量陀羅尼門,密放神通光明。唐代玄奘法師到印度時,曾到普陀洛迦山瞻仰觀音聖地。《大唐西域》卷十寫道:

  秣剌耶山東有布怛洛迦山,山徑危險,岩谷奇傾。山頂有池其水澄鏡,派出大河,周流繞山二十匝,入南海…

《佛法概要·第四章 五大菩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