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幻心的“幻智”。离了幻心,若爱幻智,亦即心病,故复当远离。
佛答第四个问题:修大乘者,离了幻智,心中若有一个离字(即空)。也要远离。最后得无所离,即除诸幻。
佛一口气说了四个离,离境、离心、离智、离空。层层剥尽,步步升高、由浅及深、行布分明、直到诸幻灭尽、寂灭现前。
(六)灵山会上誓愿守护《法华经》
佛在灵山会上说《法华经》时,普贤于宝威上王佛国与无量无边百千万亿菩萨共来听受。普贤在会上提出:如来灭后,善男子、善女人云何能得是《法华经》,若人能做到下列四点,必能得到是经。
(一)为诸佛护念;(二)植众德本;(三)入正定聚;(四)发救一切众生之心。
普贤又在会上表示:世尊灭后五百年际,有人受持是经者,我当守护,除其衰患,令得安稳。是人若行若立读诵此经。我当乘六牙白象王,与大菩萨俱诣其所,供养守护、安慰其心。是人若坐思惟此经,我复乘象王至其人前。是人对《法华经》,有所忘失一句一偈,我当教之,与共读诵,得见我身,甚大欢喜。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受持读诵,书写此经,一心精进,满三七日,我当乘白象,与无量菩萨而自围绕。以一切众生所喜见身,现其人前,而为说法。若人受持,读诵正忆念,解其义趣,如说修行是行普贤行,为诸如来摩顶授记。若但书写,是人命终,生忉利天。若人受持读诵,解其义趣,是人命终,升兜率天弥勒菩萨所。
释尊对普贤护法精神,表示赞叹“汝已成就不可思议功德,深大慈悲。从久远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能作是神通之愿,守护是经。”
(七)普贤道场峨眉山
《华严经》有善财童子伫立妙高峰上,观此山如满月,大放光明,因此峨嵋山又称大光明山。峨嵋山在晋代创有六大佛寺。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慧持和尚从庐山入蜀,在此修建普贤寺,供奉普贤菩萨。传峨嵋山成为普贤菩萨道场,即由此而来。宋太宗派大夫张仁赞,以黄金三千两,购买赤铜铸造普贤骑象铜像一尊,高7.4米、长4.7米、净重62吨。普贤像头戴五佛金冠,身披袈裟、手执如意、神态庄重。趺坐象背上。大象造形逼真,四肢健壮,粗鼻下垂,目视前方,似欲启步远行。整个铜像,铸造精良,实属罕见。伏虎寺是峨嵋山最大的佛寺,建筑面积一万平方米,寺内“华严铜塔”铸佛像四千七百余尊及《华严经》全文。
峨嵋山的最高处是金顶,上建金顶寺,威镇全山。金顶寺又称光明寺,因山顶常有光明而得名。每当午夜,在金顶上看群峰中,有千百万点晶莹闪耀的光亮,从山沟里慢慢地升起来,象一盏盏明灯,忽上忽下,灿若明星,人称此奇景为“万盏明灯朝普贤。”近年以来,我曾两次陪美国华侨和工作者朝礼峨嵋名山,亲临其境,心身泰然,得大饶益。
为了大家时常思念,时常诵习,时常发愿,时常实行普贤十大行愿,现抄录十颂,以便修学。
一、敬礼诸佛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
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
二、称赞如来
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
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
三、广修供养
以诸最胜妙华,伎乐涂香及伞盖,
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
四、忏悔业障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我今一切皆忏悔。
五、随喜功德
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
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六、请转*轮
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劝请,转于无上妙*轮。
七、请佛住世
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
唯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
八、常随佛学
我随一切如来学,修习普贤圆满行,
我愿常随三世学,速得成就大菩提。
九、恒顺众生
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
我常随顺诸众生,圆满无上大菩提。
十、普皆回向
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轮,
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第四节 观世音菩萨
(一)菩萨因何名观世音
阿缚卢积多伊湿成罗,汉译观自在。指菩萨观有不住有,观空不住空;闻名不着于名,见相不惑于相,心不能动,境不能随,动随不乱其真,自在无碍之智慧。旧译阿那婆娄吉低输,汉译观世音。观,能观之智。能所圆融,有无兼畅,照穷正性,察其本末。世音,所观之境。万象流动,隔别不同,类音殊唱,俱蒙离苦。
菩萨因何名观世音?根据众经,现取三说:
(一)《悲华经》:宝藏如来寻为授记,“善男子!汝观人天及三恶道一切众生,发大悲心。欲断众生诸烦恼故,欲令众生住安乐故,善男子!我当字汝为观世音。”此说菩萨因地具大悲心,普令众生离苦得乐,因此宝藏佛为其命名观世音。
(二)《楞严经》:“恒沙劫前,有佛住世,名观世音。由我所得,圆通根本,发妙耳门,然后身心,微妙含容,周遍法界。”当时观世音如来,在大会中,为我授记观世音号。由我观听十方,圆明无碍,如声逾垣,如月印水,有感必应。故观世音之名,遍闻十方世界。此约菩萨因地修行法门而言。一切众生,向外分别声闻,生毁誉心,起贪嗔痴,造淫杀业,受三途苦。菩萨耳根不向外闻,反闻耳根能闻的闻性,功夫成熟,六根应时销溶,寂灭现前,证圆明三昧,上同诸佛,下化众生,随缘施设,无不自在。
(三)《法华经》:“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此约菩萨利生法门而言,即通常说的寻声救苦。
(二)观世音菩萨的相好
根据《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记载,观世音菩萨的相好如下:
身长: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
头顶:有肉髻。
冠:以毗楞伽摩尼宝为天冠。天冠中有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
面:如阎浮檀金色。
眉间毫相:各七宝色,流出八万四千种光明,一一光明,有无量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变现自在,满十方界。
项:项有圆光,四周各有千由旬。圆光中有五百化佛,为释迦牟尼。一一化佛,有五百化菩萨,无量诸天,以为侍者。
臂:如红莲花色,有八十亿微妙光明以为璎珞。其璎珞中,普现一切诸庄严事。
手掌:作五百亿杂莲花色。
手指:手一指端,各有八万四千画,犹如印文。一一画中,有八万四千色;一一色中,有八万四千光。其光柔软,普照一切。以此宝手,接引众生。
举足:举足时,足下有千辐轮相,自然化成五百亿光明。
下足:下足时,有金刚摩尼华,布散一切,莫不弥满。
又根据《楞严经》记载,观音菩萨获得耳根圆通,能使见闻知觉浑然圆融,交彻互用,为一为多,随意自在,能现无数妙容,能说无边神咒。
首:或现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万首、八万四千烁迦罗首。
臂: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千臂、万臂、八万四千因陀罗臂。
目:二目、三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万目。八万四千清净宝目。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护众生,得大自在。
(三)印度补怛洛迦山
据唐西天竺沙门伽梵达摩译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说:观世音菩萨已于过去无量劫中,已作佛竟,号正法明如来。大悲愿力,为欲发起一切菩萨,安乐成熟诸众生故,现作菩萨。说明观音菩萨虽久远劫来已成佛道,复不离寂光,垂形九界,随类现形,寻声救苦,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
观世音菩萨与我们娑婆世界众生特别有缘。佛在世时,他就是释迦牟尼佛常随菩萨之一。他的道场,现在可以考察的,在印度有一处,在中国有二处。
据《华严经入法界品善财第二十七参访观自在菩萨章》说:
鞞
瑟胝罗居士告善财言:善男子!于此南方有山名补怛洛迦,彼有菩萨名观自在,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即说颂曰:“海上有山多圣贤,众宝所成极清净。华果树林皆遍满,泉流池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利众生住此山。汝应往问诸功德,彼当示汝大方便。”
尔时善财童子,渐次南行,至于彼山,处处求觅此大菩萨。见其西面岩谷之中,泉流萦映,树林芬郁,香草柔软,右旋布地,观自在菩萨于金刚宝石上,结跏趺坐,无量菩萨,皆坐宝石,恭敬围绕,而为宣说大慈悲法,令其摄受一切众生。
此说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名补怛洛迦,住于南印海上。是一个岛屿。这里自然环境优美,有各种华果树林,有柔软的香草,飞泉与镜湖,交相映彻,真是一个海上仙岛。无量菩萨围绕,观世音菩萨于金刚宝石上,结跏趺坐,对其宣说大慈悲法。说明慈悲是观音菩萨修行法门的根本。《千手千眼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对观音道场也作了叙述:
一时佛在普陀洛迦山,观世音宫殿,宝庄严道场中,与无央数菩萨,无量大声闻,无量天龙八部神等,皆来集会。时观世音菩萨密放神通光明,照耀十方刹土,皆作金色,日月之光,皆悉不现。
总持王菩萨见此,叹未曾有。问佛:如此神通之相,是谁所放?
佛言:今此会中,有菩萨名观世音,从无量劫来,成就大慈大悲,善能修习无量陀罗尼门,为欲安乐诸众生故,密放如是大神通力。
此说普陀洛迦山上,有观世音宫殿。释迦牟尼佛在此山与观世音菩萨等无央数菩萨、声闻、天龙八部聚会说法。观世音菩萨除成就大慈悲外,还善能修持无量陀罗尼门,密放神通光明。唐代玄奘法师到印度时,曾到普陀洛迦山瞻仰观音圣地。《大唐西域》卷十写道:
秣剌耶山东有布怛洛迦山,山径危险,岩谷奇倾。山顶有池其水澄镜,派出大河,周流绕山二十匝,入南海…
《佛法概要·第四章 五大菩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